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4115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

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8.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9.蕴藉:

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汉语文学的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

10.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长信宫词》“暂将团扇共徘徊”(“小”中蓄“大”)

含混(也称为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换而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不同的意义。

《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一”中生“多”)

通过话语蕴藉和文学的联系,可以提出如下文学定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

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言)①文学言语层面(象)②文学形象层面(意)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

L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西风颂》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陌生化,指文学言语打破日常的语法规范,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凤凰涅槃》

(二)文学的形象层面:

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学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意蕴层的不同层次:

1.历史内容层(再现客体层)2.哲学意味3.审美意蕴层

12.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的含义: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在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

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的概念是由希尔特提出来的,“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

1.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2.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名词解释)特征化:

是指在创作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一一“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的两个层次理解:

(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例如阿Q的'

'

精神胜利法”。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应和形成总特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果,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

(1)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林黛玉。

(2)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1.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西厢记》莺莺

2.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阿Q

3.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1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

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

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2.增添或烘托某种意境和气氛,奠定基调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4.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5.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系:

1.典型性格实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14.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两个因素:

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形象上和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由于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

如艾略特所说的那样要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

而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是受抽象思维“意”的制约的。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如果说意象创造时的思维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话,那么意象鉴赏时的思维则是由具体到抽象,即从对具体形象的揣摩、思考达到对哲理观念的领悟。

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15.审美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

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显著特征:

有故事有情节,哪怕稀薄淡化了的故事情节。

常见于叙事性作品,以叙事诗、小说和戏剧的形式,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符号式意象:

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分类:

抽象型(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具象型(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成的),《死水》

16.叙事的构成

“叙述”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概念:

一个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叙述行为。

(1)叙述内容:

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

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同一个生活事件是这样“说”,还是那样“说。

其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3)叙述动作:

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17.叙述内容

(一)故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1)事件

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

两大类别(根据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作用):

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形象。

《西厢记•惊艳》

这两类事件在故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世界,故事的连续性就会破坏;

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事件,故事的生动性和意义内蕴都会受到损失。

在具体分析事件时还应注意到,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可以同时兼具几种作用。

(2)情节(故事的逻辑,加入情感)

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注意:

并不是说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

(3)人物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展的动因。

在许多现实主义作品中,人物是艺术表现的中心,情节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

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

“角色”:

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吻合的。

(1.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西游记》2.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西游记》3.二重特性使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变得复杂起来《西厢记》)

(4)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述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成场景。

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有场景。

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

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

(二)结构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表层结构)。

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深层结构)。

(1)表层结构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最小叙述单位,最小单位叫叙述句。

序列:

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结构化简提炼的结果是形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

《驿站长》

(2)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作品潜在的文化意义,根植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和歧义。

《柳毅传》

(三)行动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可能性(《西厢记》)、变为现实(《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取得结果

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

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

18.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

“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

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

“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

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文本时间一般比故事时间短。

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1)时序:

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俄狄浦斯王》文本时间顺序:

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的次序。

故事时间顺序:

故事内容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发展顺序。

逆时序:

倒叙和插叙

(2)时距:

(变快,变慢)长度比较,《追忆似水年华》

(3)频率: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老人与海》

19.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

传统的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零聚焦叙述

指无窗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

(就个人认为,时间空间的限制作用最少)《达罗卫夫人》

特点总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内聚焦叙述的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特点:

1.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2.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可以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

《红高粱》

(三)外聚焦叙述

特点是叙述者所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这也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

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对他的所见所闻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自己一无所知,甚至表现得似乎什么也不想知道。

是一种冷漠的旁观者的叙述方式。

《现实一种》

20.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

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

抒情诗作为一种艺术,又与音乐有别。

抒情话语的语音现象不同于音乐的音响组织。

抒情话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有声,又有义。

2.声调与情调

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

平仄、格律,音调与情调相协。

3.节奏与情感

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

抒情诗中的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的运动组织。

(二)情与景

1.诗与画

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

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主观感受、情感逻辑的真实

21.风格即人:

(1)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

”强调的是作家风格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精神个性的差异是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方面。

(2)“单纯的模仿”以心服从于物,“作风”则相反,是用心去支配物,甚或强迫物,而“风格”则是主客观的统一,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会、人与事的和谐。

由此,歌德认为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3)马克思既肯定了文学风格的“真理占有我”的客观属性,

又强调了风格的“精神个体性”的核心特征。

(4)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22.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文学的时代风格:

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风格的时代差异性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在文学的民族性和民族风格的问题上,鲁迅认为,要注意摆脱两重桎梏,一重是“古国的青年的迟暮之感”,“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的桎梏里”,另一重是对外国的顶礼膜拜。

注重民族性。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相关。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前者是自然形成的,既无组织,也无纲领,甚至可能是跨时代、跨国界的。

流派风格:

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流派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文学风格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渗透在一定的文化中,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

23.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期待

文体期待即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期待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

原因:

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2.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三)期待视野的类型

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

个人性期待视野:

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

(简略狭窄、往往不无个人性的偏爱与兴趣)

集体性期待视野:

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宏阔深广、有着某种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24隐含读者

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读者。

i.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读者的存在。

2.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

3.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25.填空、对话与兴味

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

“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1.填空、对话

英迦登把再现客体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称为“不定点”,并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充这些‘'

空白”。

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

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

2.兴味:

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

26.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就接受主体而言的产生原因:

(1)思想观念相通:

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

《平凡的世界》

(2)情感经验相似:

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和作品中人物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渴望》(3)意志愿望相近:

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净化: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

表现:

(1)净化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三)领悟:

领悟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秘、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特征:

1.基于理解的体味2.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四)余味:

指的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之后的一种心里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余味不仅体现为读者对作品的含英咀华及一时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还体现在作品对读者审美情趣、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的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

27.文学批评的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伦理道德批评

1.具有历史的久远性2.形式上似乎是恒定的,内容上则是流动变化的,具有多样性3.评价作品“道德”或“不道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甚至敌对性

(二)社会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