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泛舟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363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月夜泛舟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夜泛舟答案.docx

《月夜泛舟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夜泛舟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月夜泛舟答案.docx

月夜泛舟答案

月夜泛舟答案

【篇一:

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

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

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

“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

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

”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

客黎君曰:

“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

”余顾语坡孙:

“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

”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

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

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

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

夜来月下,山水寂然。

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

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

平视之,已作横长状。

稍上,乃不见。

坡孙言:

“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

”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

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

以子鸡、苦瓜拌之。

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

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

复入庙,具茶来。

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周:

环绕b.水益平不波波:

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奇:

余、多d.乃命酒肴命:

准备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余四人寻山以归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斧斤以时入山林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

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3分)②、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

(4分)③、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3分)5、答案:

b波:

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

b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

7、答案:

d8、①“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

”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②“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

”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

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③“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

”这是联想。

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①译:

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②译:

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③译:

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作品译文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

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

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

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

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

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

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

在捕捞虾子。

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

“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

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

”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

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

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

”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

“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

”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

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

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

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

“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

”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

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

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

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

我的孙子吴坡说:

“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

”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

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

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

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

《(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

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

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

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

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篇二:

《赤壁赋》课时作业附答案】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愀然..

?

容色改变的样子?

a.?

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

.?

歌.曰?

歌词?

?

安在?

哪里b.?

?

?

相与枕藉?

..

?

枕着垫着?

?

既.白?

已经?

?

?

倚.

歌?

循,依?

c.?

扣舷?

船的两边?

?

?

清风徐.

来?

慢慢地?

?

盈虚?

满、圆d.?

?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

.?

危.

坐?

端正?

解析:

d项中的“盖”,句首副词,表推测。

答案:

d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解析:

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与“乌鹊南飞”中“南”字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东方之既白.b.顺流而东.也c.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

()

()

()

d.侣鱼虾而友麋鹿..

解析:

例句与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南”,向南;c项,“西”,向西,“东”,向东。

a项,名词作动词,变得发白。

b项,名词作动词,向东进。

d项,意动用法,以?

?

为侣,以?

?

为友。

答案:

c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b.寄蜉蝣于天地/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解析:

于:

介词,在。

a.形容词词尾,表示“?

?

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d.助词,的/代词,指清风。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

c

6.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

容色改变的样子?

?

苏子愀然.a.?

?

正襟危坐?

端正?

?

?

江陵?

向下游到?

?

下.?

b.?

顺流而东?

向东进发?

?

.?

酒临江?

斟酒?

?

酾.?

c.?

渔樵于江渚之上?

江中小岛?

?

.?

?

小船?

?

驾一叶之扁舟.?

d.?

渺沧海之一粟?

眼泪?

?

解析:

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

答案:

a

8.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

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答案:

c

9.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

都表被动。

答案:

b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何为其然也a.托遗响于悲风b.石之铿然有声者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解析:

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11.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

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望:

农历每月十五.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c.顾安所得酒乎.d.归而谋诸妇.

薄:

近顾:

回头诸:

之于

解析:

顾,但是。

答案:

c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曾日月之几何..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d.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解析:

翩跹,轻快地旋转舞动。

几何:

古,多少;今,既作疑问代词用也作名词用。

反而:

古,转身来。

今,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

开户:

古,开门;今,单位或个人与银行或证券交易所建立的业务关系。

答案:

c

14.下列对文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自己在月明风清之夜,与朋友行歌相答,先用两个“无”字,写出了遗憾之情,接着写有鱼与酒之后的乐趣,行文平中见曲。

b.作者泛舟江中,目睹山崖的险情,而后引发了对时间的感叹,接着抒写因境而成的悲情,把叙述、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c.作者借孤鹤道士的梦幻情境,通过与梦中道士的对话,表现出自己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境,其中既有他旷达的心情也有他苦痛的思考。

d.作者像他的其他几篇写赤壁的诗文一样,在文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借景抒情,但本文充满神秘色彩,思想消沉,散文化色彩更重。

解析:

本文写的是冬天的景象。

答案:

d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过了一会儿,我叹息说:

“有了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又没有菜肴;月光皎洁,微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2)昨天夜里,叫着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吗?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

“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说:

“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

妻子说: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

“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

哎呀!

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

”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

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________①________?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________②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

【篇三:

赤壁赋学案+答案】

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学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探究法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

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

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

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了解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3、文体知识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

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

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ii、预习自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之秋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如冯()虚御风桂棹()溯()流光倚歌而和()余音袅袅()

嫠()妇愀()然山川相缪()舳舻()酾()酒横槊()赋诗渔樵()于江渚()之上扁()舟举匏()樽蜉蝣()无尽藏()也枕藉()

(二)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举酒属客:

山川相繆: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杯盘狼籍: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

(3)凌万顷之茫然:

(4)望美人兮天一方:

3、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

(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

(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4、成语积累

(1)遗世独立:

超脱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

(2)如泣如诉:

像哭泣,像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余音袅袅:

袅袅,声音婉转悠长。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4)一世之雄:

一代的英雄。

(5)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颗米粒,比喻非常渺小。

(6)杯盘狼籍:

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7)正襟危坐:

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重点语句翻译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句: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译句:

(6)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句: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应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话今的悲咽,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1)全文分为五段,简要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3)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

悲从何来?

(4)以第三段为例,说说本文情景理是如何交融的?

(5)文章第四段中,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6)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情感有何变化?

(7)“水月”意象贯穿全文,请对此进行具体分析,理解“水月”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2、问题探究

(1)文章艺术特色赏析。

(2)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分析这种“主客问答”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它的作用。

【训练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四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引申为劝酒)客纵(任凭)一苇之所如..

b.苏子愀(忧愁凄怆)然正襟危(危险)坐..

c.舞(使?

?

跳舞)幽壑之潜蛟泣(使?

?

哭泣)孤舟之嫠妇..

d.则天地曾(竟,简直)不能以一瞬相与(交错)枕藉乎舟中...

3.下列四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