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412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0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

4.4方案介绍 18

4.5方案比选 21

4.6方案可行性分析 21

第五章环境保护和节能 24

5.1环境保护依据 24

5.2项目建设场地周边环境状况 24

5.3项目建设环保和卫生防护措施 25

5.4项目建设标准 28

5.5节能建设标准 29

第六章项目组织管理 30

6.1项目组织管理 30

6.2项目招标投标 31

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 32

7.1建设工期 32

7.2施工进度 32

第八章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33

8.1投资估算依据 33

8.2投资估算说明 33

8.3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34

8.4避难场所设施建设投资估算清单 35

8.5项目建设资金筹措 36

第九章项目建成与运行管理 37

9.1管理机制 37

9.2疏散工作管理办法 39

9.3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 40

9.4项目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及运行资金来源 40

第十章国民经济评价 41

10.1国民经济评价计算参数 41

10.1.1社会折现率 41

10.1.2影子价格 41

10.1.3物价上涨系数 41

10.1.4残值计算 42

10.2国民经济费用和效益范围 42

10.3国民经济评价费用 42

10.3.1投资调整 42

10.3.2养护费用 43

10.3.3工程残值 43

10.4国民经济效益计算 43

10.5经济评价结果 43

10.5.1经济净现值(ENPV) 43

10.5.2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44

10.6社会效益 45

第十一章可行性分析 46

11.1技术可行性分析 46

11.2工程可行性分析 46

第十二章研究结论与实施建议 47

12.1研究结论 47

12.2实施建议 47

附图1方案A平面布置图

附图2方案B平面布置图

48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市河滨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1.1.2项目建设地点

***市河滨公园(市区经二路西段)

1.1.3项目承建单位

***市地震局

1.1.4项目建设周期

本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主要内容如下:

(1)第一年度(2009年)

论证、立项。

主要内容:

项目建议、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勘选调研、基建前期工作等。

(2)第二年度(2010年)

工程招议标、设备采购、施工建设和验收。

实地考察,设备、施工招议标,设施施工建设,设备安装、系统调试、试运行、考核运行、技术验收、提交验收的各项技术报告、总验收、投入运行。

1.1.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总投资:

该项目投资资金150万元。

资金来源:

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1.1.6项目建设目标与内容

本项目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8]50号)和《***市防震减灾规划》(宝震发[2008]29号)的要求和号召,按照国家三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GB21734--2008)和规定,***市河滨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紧急情况下,将为2万市民提供应急避险的场所。

在该应急避难场所内应选定篷宿区和应急通道;

设置应急标志、应急消防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和广播设施;

建立应急指挥点、医疗救护站、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等。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3、国务院《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4、《***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8]50号);

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

6、《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61/T463—2009);

7、《***市防震减灾规划》(宝震发[2008]29号);

8、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9、国家关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规定。

1.3项目建成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

为此,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途径。

该项目建成后,将为2万***市民提供应急避险的场所,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能够在最短时间疏散到应急避难场所,并得到最有效的救助,从而减轻突发公共灾害事件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1.4结论与建议

1.4.1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十一五”期间***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省防灾减灾“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实现***省2020年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保证***市的率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灾减灾作的需要,使***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稳步推进,同时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

研究论证认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进—步提高***市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水平;

满足《***省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

为实现“十一五”防灾减灾规划阶段性目标,积累建设经验和保障措施。

本项目的建设,依据充分,目标明确,方案合理,技术标准适用,项目实施后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所以,本项目的建设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1.4.2建议

本项目建设涉及地震、建设、规划、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各部门要统一协调,积极配合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工作,保障项目按时按期完成,提高政府突发性灾害处置能力和紧急救援水平,让广大社会公众尽早受益。

第二章现状与建设必要性分析

2.1现状分析

2.1.1国家政策背景

在21世纪的今天,除自然灾害外,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战争等人为灾害也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而我国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正是基于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城市基础环境,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应运而生的。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它符合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能够增强城市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彰显政府高效处置灾害事件的能力,是一项利民、便民、服务于民的一件事情。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要求“在省会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避震公园等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避险救生设施”。

中国地震局已经按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要求编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统一全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系列国家标准制定等。

从应急避难指挥机构、民众疏散路线、进入避难场所的位置、通知发放、疏散引导、安置的工作程序和有关保障等方面开展应急避难(疏散)行动预案的编制工作,确保安全、有序地组织市民避难能够在灾后第一时间进入预定位置。

 

据有关部门统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6%,如果再考虑间接损失,我们不得不承认,灾害已成为阻止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一个多灾害的国家里,减轻灾害,实质上就是一种发展。

一旦灾害发生,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更有利于发展。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正体现了我国各级政府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管理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城市的“护巢”能力,为每一个市民遮风挡雨,而不是让公众一次次付出生命的代价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2.1.2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状况

继2003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陆续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浙江、福建、山西、山东、***、新疆、内蒙古、辽宁等省(市、区)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300多个。

北京市在城八区建设了28处避难场所,天津市推出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市政府还将全市28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列入市民手册,上海市在大连路绿地公园建造了首个地震应急避难所,区县和街道的避难所建设纳入了规划。

重庆市针对主城区高楼林立、空间狭小的特点将在车站、机场、码头等公众场所建立隔离安全带和应急避难所,按照社区划分不同的疏散群体,将大型体育场、学校操场、城市绿地、城市公园作为临时避难所。

西安市在长延堡、明德门社区两处建立了5处紧急避难所,设立了应急避难标志牌和应急避难通道,并编制了应急疏散应急预案和疏散路线平面图。

青岛市李沧文化公园和八大峡广场在有效利用现有城市公园和广场资源的基础上增强公园和广场的实用功能,完成了两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太原市在迎泽公园建成全市首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示范点,可容纳3万人应急避难。

杭州市首个应急避难所在拱墅区杭州汽车城正式落户,避难所规划建设9.47万平方米,可容纳1.1万人。

济南市建设了泉城广场。

泉州市建设了刺桐公园、芳草园、东湖公园等多个应急避难场所。

“十一五”期间及更长一段时间,将积极推进各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首先是在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多类型、广覆盖,安全性好、实用性强的应急避难场所网络,使我国大城市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次是在中等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覆盖的县城进行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构建我国完善的应急避难所体系,使灾后灾民能够快速得到妥善安置和生活保障。

2.1.3***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状况

我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较为落后,据调查,我市目前尚未有大的避难场所。

所以,我市的避难才场所发展滞后,发展任务艰巨,尚不能应对大型灾害事故。

***省***市渭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项目是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重点项目。

2008年10月完成了实施方案,并通过***省政府应急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地震局专家评审。

目前,该项目基础建设已全面启动,已建成公厕一座,东、西区2座应急蓄水池正在加紧施工,应急照明设备、应急广播系统设备、急发电设备等已完成招标工作。

按照计划,渭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将於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

据了解,除此外,目前我市尚无一处较大应急避难场所,无法满足防震减灾的需要。

2.2建设必要性分析

随着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在各大中城市中分别建立了各种性质的广场、绿地、公园等用来满足群众的需求,但是这显然不够,还需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那就是设立应急避难场所。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十一五”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中,分批分期,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省、地、县各有侧重,人口集中密集超过百万以上的城市更要先行,力争“十一五”期间各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市民避难需求。

本项目的提出符合《***省“十一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及2020年展望》和《***省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

结合***市经济、社会条件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现状,本项目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978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洪水及2009年的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对地方的影响更为严重。

而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是政府管理中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

***市总人口已达376万,其中市区人口达65万,假如发生不可避免的灾害,假如灾难来临,比如地震或火灾等,那么,这些越来越多的“应急避难所”,就将成为一个能为受害群众提供生命线的避难场所,成为呵护生命的公园。

实践证明,应急避难场所承担着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中的两项职能:

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另一项为监测预报)。

因此,编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可以确保***的安全,提早做好防震应急准备,将地震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间接地对于确保我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也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根据***市经济、社会条件、人口结构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现状,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章项目的建设条件

3.1项目建设经济条件

***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创近十年来最高水平。

完成财税总收入77亿元,增长1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9亿元,增长22%。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9.7亿元,增长22.8%;

12户大企业大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44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3%。

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凤翔县跻身***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剔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14.2%和12.6%。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增长12.4%,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和全国金融生态城市。

本项目拟建在***市渭滨区,渭滨区位于***省西部,总面积923平方千米,总人口404729人。

渭滨区交通便利发达,该地区是新欧亚大陆桥中段连接中原、沟通西南、西北的枢纽;

310国道、川陕公路干线四通八达;

西宝高速公路直抵西安,在建中的宝天高速穿境而过。

境内公路干线4条,98.2公里;

专线4条,39.28公里;

简易公路64条,299.5公里。

渭滨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古时人文始祖炎帝的生息之地,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浓郁。

该地区素有炎帝故里、道教祖庭、青铜器之乡、石鼓之乡等美称。

现有对外开放景区5个,为炎帝景陵区、鸡峰山景区、银铜峡景区、大散关景区和天台山景区。

渭滨区内教育现有3所省级标准化高中、2所省级示范初中、4所省级示范小学、4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7所省级文明校园,2所省级法制校园,2个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区共有建成省级标准化中学4所,省级示范中小学6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所。

渭滨区内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

全区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和社区服务中心)48个,其中医院28所,乡镇卫生院8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所,卫生监督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两所,其他卫生机构1所。

***市经济状况发展良好,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良好的经济形势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财政保障,也为我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顺利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济条件。

3.2项目建设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市位于***省关中西部,处于东经106°

18′—108°

03′,北纬33°

35′—35°

06′之间,是***省第二大城市,辖3区9县和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其中市区人口65万。

***市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我国境内欧亚大陆桥上的第三大十字枢纽。

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使***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承东启西的重要支点,同时***市也是西北工业重镇。

***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中国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交汇地段,可分为南部的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单元。

渭河断陷盆地地处鄂尔多斯台向斜西南缘和秦岭褶皱带之间,为第四纪沉积所覆盖,形成渭河平原及其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原。

***市历史上曾发生过2次6级地震,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7度,是国家重点抗震城市之一。

为了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科学合理地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灾民提供应急避险的生活空间,快速有序的疏散安置灾民。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已成为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市大城市和“四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多,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设立在***市河滨公园(渭滨区)。

***市河滨公园场地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不会发生地质灾害。

因此,在此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比较适宜。

2、水文水系

渭滨区内所有河流属于渭河水系,发源于秦岭山区。

有马尾河、清水河、东沙河、西沙河、茵香河、高家河、巨家河、瓦峪河、石坝河、清姜河、塔稍河、太寅河、甘峪河、固川河、晁峪河、金陵河十六条渭河一级支流。

本项目选址在安全范围内无河流分布,有较好的安全性。

3、气候特征

渭滨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

四季冷暖干湿季分明。

无霜期年平均213天,光照时数全年为1925.2小时。

年平均气温12.9℃。

由于秦岭东西走向及高度的变化,区内南北气候差异很大。

北部川道地区年平均气温13℃,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5℃。

从气象条件方面考虑,本项目选址具有合理性。

3.3项目建设选址及施工条件

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中的相关要求,借鉴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拟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选址以公园为主。

***市河滨公园,位于市区经二路西段,占地14.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人文景观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内炎帝祠院,殿宇高耸,遥对天台,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八百平方米。

祠院皆秦汉风格,殿、亭、廊、桥、栏等均精作细雕而成,桥下清水漾,阶上攀龙舞,俨然王宫气魄。

公园东南方向是***市汽车站,附近有西关中学,陕建二公司子弟学校小学部,七建医院等事业单位,另有如家公寓位于公园东北方向,周围人口密度较大。

铁路、公路绕园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便于灾后人群疏散,而且***市河滨公园场地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不会发生地质灾害。

河滨公园现有应急厕所5个(全部有排污管道),可以全部维修利用,节约投资。

因此,河滨公园具有良好的建设和施工条件。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4.1项目建设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1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72号1995年2月21日);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5号,1998年12月27日);

国务院《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

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

《***省防震减灾条例》;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61/T463--2009);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陕政发〔2005〕3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8]50号);

《***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试行办法》宝政发[2003]24号,

《***市防震减灾规划》(宝震发[2008]29号)。

4.2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和要求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如下要求和规定:

1、场址选择要求

①场址选择

下列场所可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公园(不包括动物园和公园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域)、绿地、广场、体育场及室内公共的场、所、馆。

②安全性要求

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在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空阔且地势略高、易于排水、事宜搭建帐篷的地形;

应选择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之外;

应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距离之外;

选择室内公共的场、馆、所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或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用房的,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并在地震发生后依GB18208.2-2001进行建筑物的安全鉴定,鉴定合格后方可启用。

③可通达性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

④面积要求

场址有效面积大于2000㎡,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

⑤其他要求

a、标志设置要求

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应设置指标标志;

场所出入口应设置避难场所主标志;

场所内主要通道路口应设置应急设置的指标标志;

场所内各类配套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标志。

b、抗震要求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建(构)筑,以及利用周边建(构)筑作为配套设施用房的建筑,应达到GB18306-2001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c、应急帐篷区应进行分区,每个应急帐篷分区不应超过1000㎡,每个应急帐篷区之间间距应有大于2m的人行道。

d、无障碍要求

各类设施应考虑无障碍要求,按照JGJ50-2001的规定设置。

e、功能介绍要求

入口处要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

应急避难场所的一般建设原则为:

(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行省、地、县级城市分级投资、建设管理维护的原则。

各级政府是应急避难建设投资的主体,省、地、县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以每人2平方米为标准规划设计,能容纳2万—5万人以上避难,进行简单的生活。

(2)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体育场、人防工程等已有的公共场所规划建设,结合综合规划,就近疏散,一场多用,平灾结合的原则。

(3)各级地震、发改、人防、安监、水务、建设、规划、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从建设安全理念出发,共同编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十一五”城市总体规划。

(4)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救助和生活设施,平时不影响其基本功能,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作为避难场所使用,做到平时和灾时相结合,综合利用。

(5)应急避难场所要结合人口密度和空地分布情况,就近合理划定,并设置一定宽度的疏散通道,使灾民能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6)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规划时可根据场地面积、相应条件与设施功能将应急避难场所分成大型、中型、小型等。

(7)应急避难场所要以县、区为单位、类型进行分类编号,制作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现状分布图、规划分布图和应急避难场所代码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