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849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docx

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

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注】;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

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

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

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

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

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

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

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

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

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

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

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经变:

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答案】A

【解析】B选项原文指的是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C项

原文是“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D项原文是“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

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答案】D

【解析】作者阐述中唐的社会转折变化理论层面应该是“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答案】B

【解析】原文“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的“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非中唐。

(二)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3分,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后园

萧红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

“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他说:

“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

“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

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

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

我会走了,我会跑了。

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

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

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

祖母是有洁癖的,所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

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加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

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

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

我就叫起来了。

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

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

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

“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

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

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

一到五月就开花的。

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

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

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

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

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

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

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

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

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

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

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

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节)

【注】榇:

chèn,棺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

萧红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

B.萧红的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却自得其乐,浑然不觉。

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在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

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流露真情实感。

D.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作者童年玩乐的场所,同时也是自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作者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答案】B

【解析】“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于文无据。

5.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

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

(5分)

【参考答案】①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表现祖父的和蔼可亲与孩子气;②祖父常常挨祖

母的骂----表现祖父的好脾气;③我与祖父戴花逗乐——表现祖父对作者的宠爱、性情的温

和与内心的温暖。

(答对1点2分,答对两点4分,三点全对满分。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亦可酌情给分)

6.文中两处划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分别作出

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处“寂寞”主体是祖父,原因是:

①祖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很闲:

“一

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

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天闲着”;②祖父性情与旁人不同,怀有一颗赤

子之心,内心温暖充满爱,却无人理解:

“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可以和祖父有共同的事

情和爱好。

(2)第二处“寂寞”主体是“我”,原因是:

①“我”作为一个孩子无处可玩,无处可去,难免

感到无趣无聊;“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②对宽广

世界、温暖鲜活生活的眷恋,一旦不能有便觉寂寞。

以成人视角来看,儿时的后园、儿时的

祖父和儿时的“我”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我”对抗童年孤寂的屏障,是“我儿时心灵温暖的来

源;“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现在这三者无法融为一体,造成了“我”内心的寂

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新闻1月21日电据国家统计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

李希如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近两年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

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査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

出生率分别为12.95‰和12.43‰,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0.32个千分点。

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继续增加,占比超过50%,2017年是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

受政策效应影响,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李希如分析,“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

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1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的趋势,妇女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

总的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出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材料二: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

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

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

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

近年,人口变化以湖北省为例,见图(由下至上分别是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

(数据来源:

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近年来湖北省男、女性别比例表(柱状图左为男性;右为女性):

(数据来源:

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

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

在人口因战争、饥荒、瘟疫、政府干预等波动剧烈的情况下,20年前人口增长是上行的,就推动20年后经济增长上行,反之导致经济下行。

“这是因为人口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力供给:

然后他们开始结婚生子、买房或者租房,扩大消费,还进行创业和创新等等。

这批人口的数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者黄文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

因此,从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

他引用了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小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措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

国家卫计委指导司负责人也表示,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困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综合材料一、二可知,一孩出生数下降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但“全面两孩”政策的效果依然继续显现。

B.由材料二、三的表格内容可知,生育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出生率有很大影响,出生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

C.材料二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7年更是达到12.6%人口出生率,与2012年相比显著提高。

D.综合材料二、四可知,人口增长率决定经济增长率,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学者们的相关呼吁也已引起了官方的关注。

【答案】D

【解析】原文“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并非指中国经济增长将持续

下行。

8.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下列表述或推论不合理的两项是(5分)()()

A.“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7年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

B.据材料二曲线图可知“全面两孩”政策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但确实可以大量提升人口出生率。

C.据材料二、四可知,近年人口死亡率的增加表明我国面临着沉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国家应当大力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托育服务的健全,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D.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提高生育补贴,相关税收政策的支持会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增加。

E.据材料三、四可知,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妇女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

两者关系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答案】BE

【解析】B.由图可知对人口自然出生率有影响。

E.数据未体现严重失衡,新政使得男女

比例更加合理。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9.请给材料一的新闻内容,拟写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不超过100字。

(4分)

【参考答案】近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表示,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

万人,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

特别是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比重继续上

升,“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评分注意新闻文体导语的写作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

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

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行军用师,压服诸越。

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

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至是,夫人诚约本宗,使从民礼。

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

宝欲往,夫人止之曰:

“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

”宝曰:

“何以知之?

”夫人曰:

“刺史被召援台【注】,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

今者若往,必留质,愿且无行,以观其势。

”数日,迁仕果反。

夫人曰:

“若君自往,必有战斗。

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得至栅下,贼必可图。

”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

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

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尽日恸哭。

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岭南悉定。

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

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

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

“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摘自《隋书·谯国夫人传》)

【注】台:

台城,此处指朝廷所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B.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C.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D.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答案】D

【解析】原文标点:

宝从之。

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

仕遂走,保于宁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符,又称虎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制成两半,右半留存于国君,左半交予统帅,验合后方能生效。

B.岭南,五岭以南地区的简称,在两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苏轼就曾在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C.册,册立、册封,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

D.谥,指历史上地位较高的人死后,给他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隋炀帝、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唐高祖、乾隆等。

【答案】D

【解析】唐高祖是庙号,而非年号。

称呼皇帝谥号、庙号、年号均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谯国夫人贤明能干,大公无私。

在父母家时,能行军用师,管理诸越;出嫁后,能参决辞讼,亲族犯法亦不徇私情,使当地政令有序。

B.谯国夫人智勇双全,巧避祸端。

刺史李迁仕想使诡计诱骗冯宝与之一起谋反,被谯国夫人识破,并用计攻破李迁仕营寨,大胜而还。

C.谯国夫人深明大义,平定岭南。

谯国夫人看到晋王杨广送来的信及信物,知晓陈已灭亡后,立即率领众人归化隋朝,岭南地区才得以平定。

D.谯国夫人忠心为国,忠孝传家。

谯国夫人历经三朝,一心为国,皆受到当朝皇帝的认可和赏赐,亦以此教育子孙,以赤心对天子。

【答案】C

【解析】“信和信物”是陈后主的,不是晋王的。

“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