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956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docx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II)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纸及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不能写在试卷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笔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吟哦(é)胡诌(zōu)鸡毛掸(dǎn)不屑一顾(xiè)

B.矗立(chù)着落(zhuó)扎辫子(zā)苍劲有力(jìng)

C.肋骨(lèi)炽热(chì)柏油路(bǎi)便宜行事(pián)

D.纤弱(qiān)媲美(pì)酵母菌(jiào)翩跹起舞(x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甬道炫目佼佼者变幻无穷

B.寂寥雀跃暴发力纹丝不动

C.杀青纽带贴标签为人不耻

D.栽脏慧眼程式化情投意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开赖账者的信息,将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晒一晒”,让赖账者好像如芒在背,颜面尽失。

B.当我们被拥挤的人群裹挟着向前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多久没有细读一篇美文,细品一杯香茗,细赏一曲那娓娓动听的音乐了?

C.人生短暂,转眼白头。

总有人在回忆过往的时候,追悔岁月蹉跎。

其实,与其在老去时感慨一生碌碌,莫若在年少时惜时有为!

D.如果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那就继续寻找突破口,千万不要安之若素。

正如乔布斯所说,“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可以梦想成真!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由于商品供求往往随着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甚至不同客流成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采购者应当及时把握需求信息。

B.在学校,体育课被严重“边缘化”,回到家里,父母包办一切家务,孩子“一心读圣贤书”,如此一来,运动从何谈起?

C.“冰心墓碑涂字案”开庭了。

原告方说提起诉讼的初衷是“找到对墓碑有比较好的处理办法。

”如果被告方能找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清洗,那也很好。

D.不是承诺顾客就是上帝吗?

只是说说而已吗?

银行机构高姿态与差服务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青岛降下大雾,胶州湾大桥为此封闭三个多小时,青岛机场边检站、民航等机场多部门启动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预案。

B.马拉松组委会通过网络、纸媒、电视、广播等多种途径,不断地向市民宣传长跑健身注意事项,提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C.这个酝酿多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并非一个能够解决当前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具体方案,而更有可能是一个原则性、框架式的方案。

D.源自生活、源自百姓的年度“汉语盘点”,最能敏锐反映社会的发展变迁,传达国人真实的心理情感,生动展现原汁原味的语言生存状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翻译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学翻译则是各国文学交流的媒介。

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国文化中产生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它们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各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差异成为各国文学交流的障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各国文学必然汇入世界文学的洪流中,文学翻译因此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史上,世界范围的文学运动都离不开翻译的媒介作用。

13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后来不断被翻译介绍到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家,产生了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也是从翻译介绍国外文化思想、文艺作品开始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中国现代的新文化。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这种说法源自意大利语,在意文中,“译者”(traduttore)和“叛逆者”(traditore)的发音接近,因此“译者”常被误指为“叛逆者”。

这个诙谐的说法恰好指明了翻译的本质:

既不是断然拒绝,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

关于“创造性叛逆”这个术语,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教授在《文学的社会学》中解释道:

“为什么是‘叛逆’的呢?

因为翻译使作品进入设想以外的语言学组织。

为什么是‘创造性’的呢?

因为翻译使作品产生了与更为广泛的读者进行新的文学交流的可能,使作品置于新的现实之中。

再者,翻译不仅使作品永存,而且使作品获得了第二生命。

”我们说,作品从一种语言组织进入另一种语言组织,必然要产生不同于原作的某些因素;而另一方面,原作中的某些因素是无法全部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因此,在翻译中往往要失去一些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译作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忠于原作而成为原作的复制品,因而它是一宗“叛逆”;但它由于进入了一种新的语言组织而增加了新的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上了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创造性”。

所以说,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

如果说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那么,读者阅读译作,又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可谓双重的“创造性叛逆”。

换言之,不管多么准确的译文,它们都会以译者和作者想象不到的方式被读者阅读、理解和接受着。

英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前者原为一部哲理讽刺小说,现在却已成为世界各国少年儿童所喜爱的读物;后者本是对友人子女讲的儿童读物,现在却吸引了许多成年读者和批评家。

这是作品命运转变的典型例证,主要归因于社会、历史和文化情况不同。

对这些创造性叛逆,作者应予以尊重,甚至应致以谢意,因为它延长了作品的生命力,扩大了读者的范围。

(节选自刘献彪《简明比较文学教程》,有改动)

6.关于翻译的媒介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是各国文学交流的媒介,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借此步入文学瑰宝行列,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B.离开翻译,各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差异问题就难以解决,就不能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C.翻译不仅促进了各国文学的交流,而且促成了世界范围的文学运动,如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等。

D.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在翻译介绍国外文化思想及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创造出中国现代新文化。

7.对“翻译被看作是‘创造性叛逆’”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译者”被误指为“叛逆者”,是以一种比较诙谐的说法指明了翻译的本质,即不拒绝,不照搬,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

B.“叛逆”是指翻译使作品从一种语言组织进入另一种语言组织,产生了不同于原作的某些因素。

C.“创造性”指翻译使作品置于新的现实中,与更为广泛的读者进行新的交流,使作品获得第二生命。

D.译作做不到百分之百忠于原作,它不可避免地加上了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因此译作往往就成为译者的再创造艺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世界范围的文学交流、文学运动都离不开翻译的媒介作用,翻译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B.从原作到译作到读者理解的作品,会经历双重的“创造性叛逆”,对此,作者应予以尊重,因为它延长了作品的生命力。

C.阅读中之所以会出现二度“创造性叛逆”,是因为读者会因所处的社会、文化等情况不同而产生对作品的新的理解。

D.《格列佛游记》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两个例子说明,阅读者所理解的作品有时会背离了创作者的初衷,这与译者的翻译方式有很大关系。

 三、(12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隗(wěi)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也。

少仕州郡。

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

歆死,嚣归乡里。

季父崔,素豪侠,能得众。

闻更始

立而莽兵连败,乃与兄义及上邽人杨广、冀人周宗谋起兵应汉。

嚣止之曰:

“夫兵,凶事也。

宗族何辜!

”崔不听,遂聚众数千人,攻平襄,杀莽镇戎大尹,崔、广等以为举事宜立主以一众心,咸谓嚣素有名,好经书,遂共推为上将军。

嚣辞让不得已,曰:

“诸父众贤不量小子。

必能用嚣言者,乃敢从命。

”众皆曰:

“诺。

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

望至,说嚣曰:

“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阳,王莽尚据长安,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众乎?

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人神者也。

”嚣从其言,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

嚣等皆称臣执事,史奉璧而告。

事毕,移檄告郡国:

“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

有不从命,武军平之。

驰命四夷,复其爵号。

然后还师振旅,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嚣乃勒兵十万,击杀雍州牧陈庆。

将攻安定。

安定大尹王向,莽从弟平阿侯谭之子也,威风独能行其邦内,属县皆无叛者。

嚣乃移书于向,喻以天命,反复诲示,终不从。

于是进兵虏之,以徇百姓,然后行戮,安定悉降。

而长安中亦起兵诛王莽。

嚣遂分遣诸将徇陇西、武都等七县,皆下之。

更始二年,遣使征嚣及崔、义等。

嚣将行,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

望以书辞谢而去。

嚣等遂至长安,更始以为右将军。

明年夏,赤眉入关,三辅扰乱。

流闻光武即位河北,嚣即说更始归政于光武叔父良,更始不听。

诸将欲劫更始东归,嚣亦与通谋。

事发觉,更始使使者召嚣,嚣称疾不入,因会客王遵、周宗等勒兵自守。

更始使执金吾邓晔将兵围嚣,嚣闭门拒守;至昏时,遂溃围,与数十骑夜斩平城门关,亡归天水。

复招聚其众,据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

及更始败,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

(节选自《后汉书•隗嚣列传》,有删改)

【注】更始:

汉朝时期汉更始帝刘玄的年号(公元23年到25年)。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广等以为举事宜立主以一众心一:

统一

B.嚣辞让不得已让:

谦让

C.以徇百姓徇:

示众

D.遣使征嚣及崔、义等征:

征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史奉璧而告②(哙)起,立而饮之

B.①嚣乃勒兵十万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①嚣乃移书于向②赵尝五战于秦

D.①因会客王遵、周宗等勒兵自守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隗嚣有领导才能的一组是

①必能用嚣言者,乃敢从命②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③驰命四夷,复其爵号④安定悉降⑤嚣等遂至长安,更始以为右将军⑥复招聚其众,据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⑥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隗嚣年轻时很有名气,在州郡里做官吏,王莽的国师刘歆请他做自己的幕僚,刘歆死后,隗嚣返回乡里。

B.隗嚣聘请平陵人方望做他的军师,并听从方望的建议建立高祖庙,以臣子礼祭祀先祖,以此顺应民心。

C.隗嚣起事后发出檄文告知郡国,表示要遵循高祖时的旧制度,学习孝文帝的传统德政。

如有不听从命令的,就用武力平定。

D.赤眉军入关后,传言光武帝在黄河以北即位,隗嚣谋划让诸将劫持刘玄去投降光武帝,事情败露后,刘玄派兵包围了隗嚣。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兵,凶事也。

宗族何辜!

(3分)

(2)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众乎?

(4分)

(3)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月夜溪庄访旧

柴望

山山明月路,何处认梅花?

石色冷如水,溪流白似沙。

清吟幽客梦,华发故人家。

相见即归去,已应河汉斜。

(1)颔联“不着‘月’字,却尽显月色”,请简要赏析。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所访“故人”的形象特点。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苏洵《六国论》)

(3),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请在下面画线处分别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要求语意明确、连贯,每处不超过10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而是。

它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样,相互依凭,难解难分。

所谓“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艺人表演给我们看的那些节目,或是匠人制作出的那些成品;而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那些深存于艺人或匠人头脑中的、用于表演或是制作某种物品的技能与技艺。

纯粹的“物质文化遗产”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们将文化遗产解构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出于研究上的方便,而不是说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更不能以此为依据,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割裂开来,孤立保护。

17.仿照下面两个画线句中任意一处续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其修辞特点,语意明确。

古往今来的大作家,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比如,曾巩和苏轼,前者总是板着面孔,后者总是说说笑笑;再如,鲁迅和朱自清,前者如从昆仑山上向下泄洪,后者如在细而柔的绫子上绣花;还如,。

18.山东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电视台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参加今年的春节晚会。

而莫言曾经在很多场合表示:

作家最重要的不是开会和接受记者采访,而是写作。

请你以此为由,以其女儿的口吻向媒体写一段公开的谢绝辞。

要求:

语言得体,表意明确,不超过80字。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我来吊济水

戴鹏

  济水的忌日我不清楚。

只知道1855年6月的某日,她慷慨让出自己的河道给了姐姐——黄河,由此结束了她荒古以来三隐三现、独归大海的靓丽身姿,终止了她吟唱千万年的澈韵清歌。

  如今的济水,不过是黄河的一段支流。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晓,当年的济水竟是一条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的大河洪川,一道横贯千里、直奔入海的名渎巨水,是与黄河并行的又一条母亲河!

一条大河怎么说隐没就没了踪影,只留下一段往事、一个传说?

注目良久,百思难解。

终于,一个情理兼容的答案渐显渐明:

  上苍偏爱炎黄子民,特意让黄河、济水姊妹二人来共同承担哺育炎黄子孙的使命。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姐姐黄河倔强刚烈,生性好强,多次恣意横滚,挤占济水河道,甚至夺淮入海,酿成无数惨剧;面对一次次的冲突,慧中秀外的妹妹济水总是退让迁就,委曲求全。

终于在那个不同寻常的六月,暴烈的黄河又一次挣脱堤坝羁绊,浊浪滔天,人为鱼鳖。

而近在咫尺的妹妹济水顾念子民,明晓大义,慷慨接纳桀骜的姐姐,让她得以一路狂奔向大海;自己则将万涓清流汇黄河,水乳交融,不离不弃。

这一壮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营造了宝贵的环境。

  漫步于济渎庙的前庙后祠、东院西宫,放飞的思绪犹如夏风中的蝴蝶,飘忽不定。

  我在回味那次遥远的对话。

“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

”唐太宗李世民问。

“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大臣许敬宗答。

他认为,济水这种不弃细微、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就是它能够位列“四渎”的原因。

  太宗的问题,一定也是历代许多人的共同疑问。

然而,许敬宗也许只答对了一半。

那一半可能囿于微妙的原因他不便讲出,那便是,济水自身体现的精神内涵,正好体现或者契合了作为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的情操追求和价值取向。

清贫,清高,清廉,清正,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知识分子追求的境界和人格,人们通常把那些品高学渊、不慕荣华的群体称为“清流”。

从某种意义上讲,济水三隐三现、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秉性,恰恰体现了知识分子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特质。

正是这股世代不断的“清流”,长期滋润着中华民族道德的高地,陶冶大众的品质,荡涤世俗的污浊。

一百五十七年前的那次让道,济水慷慨到超越淡泊,壮烈到近乎潇洒,无私到趋于神圣,从容到如同优雅。

其品,其格,其势,其度,已朝向穿越黄河而不浊、千里朝宗而不回的崇高境界。

济水似乎在用娘的胸襟,诠释母爱的真义,标注大爱的尺度,为清流定规,为圣洁示范。

我豁然明白,这也许正是一百多年来,这条没有河道的河流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心里的原因。

伫立在古荥泽虎牢关岭头,我望着东去的黄河,却念着无形的济水。

柔弱的济水,柔情的济水,柔和的济水,是怎样成就了黄河,弥补了黄河,丰富了黄河?

任性的黄河,韧性的黄河,人性的黄河,又是怎样塑造出炎黄子孙独特的禀赋、不屈的性格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顽强力量?

  济水的隐忍与胸怀,凝聚成济水的高洁;黄河的坚韧与狂放,造就了黄河的伟大。

我们这两位可敬的老母亲,用她们共有的天赋,为炎黄子孙打上特有的胎记;用她们优秀的基因,给中华民族留下不变的符号。

大河汤汤,一路腾跃呼啸。

我听得见母亲匆匆奔走的足音,看得清母亲扑向蓝色域界的身影。

她要赶路,而且吆喝儿女跟上脚步:

她呼唤华夏飞腾,她期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来吊济水,娘亲复娘亲。

潸然两行泪,滚烫过苍坤!

我知道,左边是黄河,右边一定是济水!

(有删改)

【注】济水:

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

19.“更是一百多年来,这条没有河道的河流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心里的原因”,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述其中的原因。

(4分)

20.文中划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2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左边是黄河,右边一定是济水”?

(4分)

22.作者对济水,先是比作妹妹,然后比作知识分子,最后又比作母亲,这些不同的称谓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贾平凹:

一个农民的书写

舒晋瑜

“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

”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

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

  他的梦想是上大学。

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中学毕业后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

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

1971年,偶然的机会,他上了西北大学。

  他以为结束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满怀着从此踏入幸福之门的心情到陌生的城市去。

可是,20年后他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

  在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

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他的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对人离开土地之后怎么办的迷茫和追问,更有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人性异化扭曲时充满批判的矛盾心情。

“作为一个作家,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也想不出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

”贾平凹说。

  他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

在他的心里,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

那时,贾平凹经常回去,愿意早早看到迎在半路的父亲,愿意听熟悉的那一声“平回来了!

”可是现在的家乡对他而言,越来越是一个“概念”。

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

“像是有了疤的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了荷花,愈开愈艳,却不再属于我。

”他清醒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在一步步消失,农村的文化传统在渐渐淡出。

他不知是该歌颂还是去批判。

他能做的,是用《秦腔》为故乡的过去树一座纪念的碑子,借主人公夏风,他似乎有意识地谴责自己离开土地后精神上的背叛,也记录了乡村变化中的哀伤。

  《秦腔》后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他常常以获奖者的身份出现于各种颁奖典礼。

他的头衔越来越多: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书法家等。

他自称不善交际,不会说话,实际上,浓厚纯正的陕南方言,却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熟知,他的作品以多种文字翻译,走出国门,抵达广泛的阅读领域。

  所有这些,于他只是风清云淡。

即使获奖,也如“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

在他心里,自己就是手艺人:

文章写得好,就是活儿做得漂亮。

他体味写作里边的甘苦,如同农民种田耕作时的欢乐和满足。

在他这份憨厚朴素下,掩藏着万丈雄心,那就是剖析这片土地所呈现出的人性的种种缺陷,同时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

  多年前,村里生产队的公房要处理,他的父亲让他置办一套。

他有点不屑:

谁还回来再住那个东西!

他走得那么决绝洒脱。

可是现在他发现,不管走得多远,自己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

他的视线也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农村。

即使现在,也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

  贾平凹接纳并沉浸其中。

似乎这样,才更能唤醒自己的农民本色。

在他的《六棵树》中有一棵痒痒树,一旦移入城市,就失去了根和生命。

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棵树。

不过,这棵树虽然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却又超越于此,怀着悲悯之心一次次地回望并反思。

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写作的民间视角。

正是以这样的身份认同和视角,他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如此,农民贾平凹的书写,是棣花村的幸运,是农民的幸运,又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

(有删节)

19.文章第一段对少年贾平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0.“20年后他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忧伤和烦恼”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4分)

21.文中两处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22.请结合文意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农民贾平凹的书写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这一看法的理解。

(6分)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火车票。

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并不高明,却很管用,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

他说,大多数乘客会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多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

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

结果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

1.B(A.诌zhōuC.便biànD.纤xiān) 

2.A(B.爆发力C.为人不齿D.栽赃)

3.C(蹉跎:

光阴白白地过去。

此处符合语境。

A.“如芒在背”不与“好像”连用;B.“娓娓动听”指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