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3069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美术教案.docx

六年级美术教案

课题:

第一课远近的奥秘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

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

生:

近大远小。

2、新授:

(1)师:

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

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示

五、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教学随笔:

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写生课,所以对于静物写生已经不陌生了,主要看学生对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掌握得如何,从作业的总体看来,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课题:

第二课风景写生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2、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2、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

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

2、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

师:

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

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部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

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

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

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

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

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三、学生写生,教师辅导

四、作业点评。

课题:

第三课心中的风景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掌握色彩风景画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画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2、在作业过程中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色彩画风景的作画要求和一般方法。

2、色彩的调配和着色运笔。

  

教具学具:

风景挂图、水彩画工具材料、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观赏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观赏风景画作品。

2、简析画面色彩与构图特点。

  

3、提出并板书课题:

用色彩画风景。

  

(二)新授

1、选景构图

告诉学生选景不可贪多,应简单、有重点,主次得当,切不可将所见之景都画上去。

当选择好景物之后开始勾画草图。

可用铅笔轻轻画出,不要太详细,应大方饱满,注意取舍,可以挪动搬迁有些景物,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

主要的景物应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占据较大空间。

  

2、从远到近或从近至远铺画景物色彩。

(1)用蓝色加少许紫色大笔触画天空大体色彩;黄色画地面,接画少许蓝色,使地面有草地之感,也宜用大笔触概括。

(见步骤图)  

(2)用橘黄色画秋树,随意点画,与未干之天空蓝色相交处变黄绿,自然呈现树叶之色(见步骤图)。

  

(3)用赭褐色加少许蓝色画树干、树枝和房子,房子阴暗处用浅蓝色稍画,整个画面既有冷暖色对比,又是统一协调的,非常好看。

  

(4)可点画出人物、门窗等细节,直至完成。

教师小结:

刚才老师所画的景物步骤是由远至近画出的,实际上是先画远景再画中景后画近景,同学们画时也可由近到远去画。

即近景——中景——远景(天空、远山等物)。

(三)布置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1、或参照挂历照片(若干幅任选其一),或参照书上临画,或自行想象设计。

2、画时应考虑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和冷暖对比,使之既生动又和谐。

  

3、由近至远或由远到近灵活进行。

  

4、构图饱满单纯、主次有别,不要贪多。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

五、课后拓展:

1、可以利用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添画、扩展,创作风景画。

2、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风景长卷的绘画。

教学随笔:

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色彩知识,创作一幅风景画,本课对学生进行构图的基本练习,作业大部分不错。

课题:

第四课会动的剪影

课堂类型:

设计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

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

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

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三、剪影表演

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四、拓展:

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教学随笔:

通过对本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皮影进行了解,热爱家乡的民族工艺,通过亲手制作,感受民间艺人的精湛手艺。

学生学习热情高,制作精美,有创意。

皮影戏的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

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

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戏的特点: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

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

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的欣赏品。

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

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

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同的。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

“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此外,皮影人制品,不只是可以用于演出,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因为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韵味浓厚。

皮影戏还有一个艺术特点,那就是它的人物、景物造型与制作,属于中国的民间艺术的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想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作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脸谱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细腻而浪漫。

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尤其近年来,皮影成为收藏市场的一个热点。

皮影戏的流传与风格:

皮影戏流传的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戏,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纸窗影。

有的省区还有不同流派,如河北省就有西派和东派之分,西派为北京影,又称蒲团影,东派为滦州影,也叫乐亭影或唐山影。

 

有的省区,在皮影造型上有共同特点外因唱腔和音乐,表演方法的不同又分别有不同的流派和流行地区,如陕西的皮影,按声腔和流行的地区的不同就有“阿宫腔”、“八步景”、“碗碗腔”、“弦板腔”、“拍板皮影”、“商洛道情”、“关中道情”、“安康道情”、“陕北碗碗腔”、“安康越调”等的区别。

皮影戏在陕西一省内就有多种唱腔,多种流派的表演艺术,它的音乐吸收曲艺、戏曲,又滋补了戏曲与音乐的不足,流传地域极为广阔,各地的皮影戏都有独特风格,实在是中国皮影戏独具的特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皮影戏的价值与贡献:

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

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

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

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

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

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

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

千余年来,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

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

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

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

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

 

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

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皮影戏还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表演艺术。

波斯的历史学家雷士丹丁的记载,只是成吉斯汗大帝的军队在波斯演出影戏的情况。

1767年法国一位名叫居阿罗德的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的全部形式和制作过程带回法国,成为一种时髦的外来艺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法国的影戏,到1776年又间接传入英国。

 

1774年,德国大诗人歌德(公元1749–1832年)曾在展览会上向德国观众介绍中国皮影戏。

他本人极为喜欢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1781年8月28日,在他32岁生日的时候,他以举办中国影戏演出来庆祝自己的生日,并以此招待来自王宫的贵宾。

 

十八世纪的外国传教士带走的是唐山和北京的皮影,他们开始是喜欢皮影戏的镂刻艺术,做为中国民间的工艺美术品带回去的,他们观摩了皮影戏演出的独特形式,更感兴趣,于是就把皮影戏的整个操作方法介绍到本国去。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

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

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

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

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

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

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课题:

第五课水墨画动物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2、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中国画工具特性。

3、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教具、学具:

几张小动物的照片、笔墨宣纸等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三、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进行水墨画临摹、写生、创作。

 教学随笔:

通过水墨画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中国画的精髓。

课题:

第六课形体切挖

课堂类型:

设计应用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2、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具学具:

制作材料(萝卜、橘子、苹果、土豆、肥皂等)花泥、小刀、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答师问:

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

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

(课件)

师:

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

3、学生作业: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品展示:

五、课后拓展:

用彩纸经过镂刻、剪贴,制成一件柱形的艺术品。

课题:

第七课我们做乐器

课堂类型:

设计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乐器。

2、设计乐器。

教具学具:

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

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如:

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大鼓  手鼓手鼓

 响板 笙 古琴

 笛子 二胡铜钹

提琴排箫吉他

 埙 沙锤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1)观察教材中的几幅插图,看看这些乐器是用什么制作的?

怎样制作的?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A、杯子里放入不同容量的水(液体)。

B、易拉罐里装入不同容量的水,悬挂在木棍上。

……

(3)教师给学生介绍几种简易乐器的制作方法:

A、沙锤:

在易拉罐里放一些粗沙子,把口封好(也可以再加一个手柄),这样就制成了一个沙锤了。

连续摇动产生下雨的声音。

B、竖笛:

用黏土做个竖笛,六孔的好做,一个空心管,依次六个孔,最上边是吹的那个横口。

最最简单的:

用纸也行,用手工纸粘成一个空心管,剪六或八个孔。

最上边是吹的那个横口。

几分钟即成。

材料:

一般的稍厚纸都行,剪子,胶水。

C、找两片比较嫩的竹叶子,叠在一起,但不要太紧。

然后撅着下巴(具体很难描述),就是尽量使得出气平稳且只有一丝。

嘴巴不要碰到叶子,隔着2毫米的样子。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进行小组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进行启发性的讲评。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作业:

利用竹筒铁管铁盒陶土等材料制作乐器

四、交流与评价:

1、展示学生制作的乐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吹一吹自己的乐器

2、师生交流评价

 师生交流——比一比,谁的乐器造型好,谁的乐器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五、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乐器

 教学随笔:

本节课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有所进步。

资料:

1、青铜编钟:

作为国之礼乐重器,青铜编钟在中国历史上居有重要地位。

其发展演变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西周以前是青铜编钟的起源阶段,铜铙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真正起步的标志;

(2)西周至战国是青铜编钟的发展阶段,青铜编钟的3种主要形制镈、甬钟、钮钟相继问世,一钟双音开始应用。

西周礼乐制度的制定,则奠立了这一阶段青铜编钟发展到极盛的基础;

(3)秦汉至清是青铜编钟的衰落阶段,一钟应用双音的现象已经不再能够见到,青铜编钟的铸造技术水平跌入了低谷;

(4)清代以后为青铜编钟的研究和制作阶段,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和中华和钟的研制为此阶段影响较为重大的两项工作。

文章基于现有出土文物和文献记录,对青铜编钟的起源、发展、衰落及研究和制作这一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并试析了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艺术价值。

2、藏族大鼓:

呈圆筒形。

流行于西藏等藏传佛教各寺院中。

鼓框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