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3132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docx

精选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原子离子

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分子原子离子

易错清单

1.对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特性等掌握不全面。

【例1】 (2013·上海)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D.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A错误;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如:

O2、O3,故B正确;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有的原子比其他某些物质的分子还大,故C错误;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可能发生变化,如:

改变:

2H2+O2

2H2O,不改变:

H2+Cl2

2HCl,故D错误;故选B。

【答案】 B

【误区纠错】 分子不都比原子大。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有的原子比其他某些物质的分子还大,如氯原子质量就比氢气分子的质量大。

【例2】 (2013·广西南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不相同

C.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解析】 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故A错;在硝酸铵里铵根中的氮元素显-3价,硝酸根中的氮元素显+5价,所以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不相同,故B正确;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在一块属于混合物,故C错;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可能是中子,故D错。

故选B。

【答案】 B

【误区纠错】 原子核内一定有质子,不一定有中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单质;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也可能不相同。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中的错误。

【例3】 (2014·湖南邵阳)海洋水族馆中,表演者需携带氧气瓶在水中与鱼“共舞”。

氧气被压缩在钢瓶中,其原因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氧分子的质量发生改变

C.氧分子变成了氧原子

D.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

【解析】氧气被压缩在钢瓶中,是因为氧气中氧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氧分子间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缩小。

既不是因为氧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又不是因为氧分子的质量发生改变,更不是因为氧分子变成了氧原子,故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

【答案】 D

【误区纠错】 气体的体积变小,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变小的原因。

名师点拨

本专题的主要知识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离子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特点是内容抽象、难度较大。

中考中出现几率较大的是分子性质和原子结构,命题形式常常图示化、形象化、信息化(涉及高科技信息)、开放化。

命题热点如下:

1.图示构成物质的粒子,提出问题,考查学生辨析粒子的能力。

2.给出生产、生活、高科技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根据粒子的观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3.关于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数值之间关系的简单计算及基于这些数值的推理判断。

提分策略

近几年课改区试题,明显增加了能力考查,实用性题目较多,往往在题目中提供知识背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要求学生既要注重基础的学习,还要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1.本专题的复习要深刻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做好辨析。

(1)

(2)原子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②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3)离子

①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两种。

②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③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的区别。

(4)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见下表):

分子

原子

离子

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团在有些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电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②都有一定的间隔

③都在不停地运动

④都有一定的质量

联系

  (5)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直接构成它的微粒保持。

【例1】 (2014·黑龙江绥化)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CO与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B.NaOH溶液与KOH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OH-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解析】 A、CO与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B、NaOH溶液与KOH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OH-,故选项解释正确;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D、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而非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

【答案】 D

2.弄清原子内部各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2】 (2013·福建漳州)紫薯中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

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中子数为44,则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0B.34

C.44D.78

【解析】 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4;故选B。

【答案】 B

3.加强对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含义的理解,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1)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和元素的种类。

例如:

质子数为11的原子是钠原子,此类原子统称为钠元素。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着元素的分类。

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把元素分为三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例如,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常常表现为易失去电子、具有较强还原性,该元素一般是金属元素,如钠元素、钾元素。

【例3】 (2014·云南昆明)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

B.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解析】 依据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判断,A、圆圈内的数字是12,该元素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该粒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8+2=12,故选项说法正确;D、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答案】 D

4.充分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应用好以下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能解决一些应用性的问题。

【例4】 (2013·四川宜宾)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氢、碳、氧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毒大米”中含有金属铬(Cr),铬原子序数为24,则中子数和质子数都为24

C.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在反应中若得到一个电子即变成氯离子(Cl-)

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中子都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

【解析】 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A说法错误;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B说法错误;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变成氯离子(Cl-),故C说法正确;中子不带电,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答案】 C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4·湖南长沙中考模拟)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D.空气是混合物——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2014·北京海淀区中考二模)加压降温可以使空气液化,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分子质量变大B.空气中的分子间隔变小

C.空气中的分子种类改变D.空气中的分子数目变少

3.(2014·河南中考模拟)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正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③④B.②⑥⑦

C.①⑤D.②③⑦

4.(2014·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中考调研测试一)下列是一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③⑤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

B.①⑤两种粒子能形成AB2型化合物

C.②④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②④属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原子

5.[2013·南京江宁区·学业水平调研卷

(二)]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由离子构成的是(  )。

A.蔗糖B.食盐

C.植物油D.白酒

6.(2013·北京西城区·中考二模)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氢元素B.氢原子C.氢分子D.氢离子

7.(2013·济南槐荫区·中考二模)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粒子的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

C.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该粒子是一种金属阳离子

8.(2013·济南历城区·中考二模)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粒子容易形成阳离子

C.该微粒与氯元素形成MgCl

D.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二、填空题

9.[2014·江西九年级化学模拟卷

(1)]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画出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3)A和B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钠原子和氯原子反应所形成的化合物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10.(2013·上海奉贤区·四月调研试卷)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分别列于下表:

物质

化学式

?

C

H2O

H2

微观

示意图

?

(1)请写出甲物质的化学式:

    ,画出丁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

 

(2)能保持丙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分子”或“原子”)。

 

(3)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填“甲”“乙”“丙”或“丁”)。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

A.酒精分子是运动的,故巷子内有酒,在巷子外就能闻到酒精的香味,A正确;B.分子间有间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

受热时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增大,遇冷时间隔缩小,而分子的大小没有改变,B错误;C.通电分解水时,水分子先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C正确;D.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因空气中含有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不同种的分子,D正确;综上所述,选B。

2.B 解析:

加压降温可以使空气液化,是因为加压降温时空气中的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运动速率降低了。

而空气中的分子种类、分子质量、分子数目都没改变。

故A、C、D说法不正确,B说法正确,故选B。

3.D 解析:

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除外),其体积很小,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有正电荷,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所以: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叙述错误;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叙述正确;③带正电荷,叙述正确;④不显电性,叙述错误;⑤不能再分,叙述错误;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叙述错误;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叙述正确;综上所述,选D。

4.B 解析:

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③⑤的质子数均为17,而核外电子数不同,故③⑤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①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⑤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不显电性;①⑤两种粒子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C.②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10,为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8,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④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②④均为稀有气体元素,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②④均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选B。

5.B 解析:

蔗糖是有机物,而有机物一般由分子构成,故A选项错误。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B选项正确。

植物油是有机物,而有机物一般由分子构成,故C选项错误。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6.C 解析:

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所以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氢分子。

7.C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微粒的第一层的电子数是2,故A正确;由题目中的粒子结构示意图,知其核内质子数为13,故B正确;该元素的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3,所以应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故C错误;该微粒的核内质子数为13,是铝元素,所以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该粒子符合“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特点,所以是一种阳离子,故D正确。

故选C。

8.B 解析:

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为12号元素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A说法错误;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故B说法正确;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为12号元素镁元素,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因此镁元素与氯元素可形成MgCl2,故C说法错误;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为12号元素镁元素,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2,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9.

(1)11 

 

(2)B、C (3)最外层电子数 (4)离子

解析:

(1)由钠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

(2)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判断,因为B、C的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B、C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3)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A、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粒子与B粒子化学性质相似;(4)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少于4,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成为稳定结构,变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Na+;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层变为8电子稳定结构,成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Cl-,Na+与Cl-按1∶1的比例结合,共同构成氯化钠,故钠原子和氯原子反应所形成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10.

(1)CO 

 

(2)分子 (3)甲、丙

解析:

(1)根据甲的微观模型可以看出,一个甲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丁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2)丙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3)根据图示可知,甲、丙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1.

(1)A 

(2)复分解反应(写“中和反应”不对) OH-、H+、H2O(顺序不能写错)

(3)ClO2 Cl2+2NaClO2

2ClO2+2NaCl

解析:

(1)由图可知,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联系;

(2)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此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氢氧化钠电离出的A是氢氧根离子,盐酸电离出的B是氢离子,生成的C是水分子,按顺序填OH-、H+、H2O;(3)图3中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其化学式为Cl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

2ClO2+2NaC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