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3226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docx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

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

第一章颈椎病基础知识

一、颈椎病概况

1、什么叫颈椎病

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称为颈椎病。

颈椎有7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它们是最灵活、活动频率最高的椎体,在承受各种负荷、劳损后,逐渐出现退行性变。

一般来讲,颈椎的老化与退变20岁左右就形成了,逐渐发生椎间盘变性、脱水、血肿及微血管的撕裂、骨刺,关节及韧带的退行性变及椎管狭窄。

研究发现,我国颈椎病人的椎管矢状径普遍较小,平均比正常人小3毫米,原来椎管仅10余毫米。

2、颈椎病的常见病因

慢性劳损、外伤及其他

(1)不良的睡眠体位如高枕;

(2)工作姿势不当:

长期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

另外屈颈情况下,椎间盘的内压大大增高,使髓核后移而出现退变;

(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

超过颈部耐量的运动造成外伤,所以头颈部的练功要注意,不能蛮练,颈椎已有退行性变不提倡锻炼;

(4)身体的其他疾病会造成颈椎病变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的疾病也可促使颈椎退行性变。

3、颈椎病的症状

(1)头颈活动受限,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起偏头痛或眩晕。

(2)活动时有疼痛。

(3)颈部有僵直。

(4)伴有手肩臂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过敏、蚁走感、手指发热、发冷、手指无力等)。

(5)由于颅内供血不促可引起脑后部缺血而表现一系列头部症状,如偏头痛、视力障碍、耳鸣、听力减退等。

(6)有椎管狭窄者可在低头时突然引起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的感觉。

4、检查

X线、CT、MR、DSA(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椎体有唇状变或骨刺。

5、颈椎病的治疗

自我疗法

颈围:

限制颈部的过度活动,缓解椎间隙内的压力。

增加颈部的支撑作用。

牵引:

可以在家中,也可在医院内,低枕头,纠正高枕无忧姿势。

作用:

限制头颈部活动。

有利于椎间隙内突出物的还纳。

按摩与推拿法,理疗操作的方法要揉和。

6、颈椎病是否要开刀

20—30年前颈椎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较少,也困难,手术开刀更少见,称之为手术的“禁区”,因为颈部血管量多,十分密集,颈部的结构有食管、淋巴管、大血管,离血管心脏又近、压力大、小口子的损伤就会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生命危险。

另外压迫脊神经的骨刺长得较深,骨质增生和钙盐的沉积使病变变得很坚硬,手术难度大。

但是医生们还是没有停止探索,1976年突破难点,开了禁区,给瘫痪、四肢活动受限的病人手术,现在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据有关论文报道达95%。

二、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分为四型,其分别如下: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轻的一型,也是最常见、最容易诊断的一种。

病人以青壮年为多。

个别也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此种情况大多见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

病人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为主,病人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

约半数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处于某种体位。

个别病人上肢也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

一般病人躺下后症状减轻,站位或坐位加重。

做向上牵颈试验,颈部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也较多见,主要是出现根性痛而在发病早期即引起病人注意,所以病人前去就医的时间早,疗效当然也好,约90%以上的病人可以自愈。

由于疼痛症状是从颈部向远侧手腕部放射,因此,又称之为“下行性颈椎病”。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较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明显少见,但是此型病人不仅症状严重,且大多数是以“隐性”形式发病,大多在中年以后(颈型、神经根型多见于青壮年),逐渐出现手足感觉障碍及肌肉乏力,开始感觉轻微,通常突然有一次跌倒,或全身出现“电击式反应”,方才引起注意,在检查后发现本病。

医学上形象地称之为“侵袭性”。

脊髓型颈椎病多在颈椎椎管狭窄基础上发生。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外来的压迫或刺激,引起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起病突然,约半数以上病人是突然发病的,原来可以毫无症状,也没有什么预兆,只是颈部向某个方向转动一下,当即出现眩晕,甚至感到天昏地暗。

三、颈椎病如何进行自我判断

1、可以明确为颈椎病的症状

可以明确为颈椎病的症状有以下这些,凡是有以下其中一条者,即表明患有颈椎病。

(1)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可减轻,而向下加压则加重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

(2)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与麻木者(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3)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者(大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或(与)下肢肌力减弱及肌体疼痛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是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症)。

(5)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者)。

2、仅仅可能患了颈椎病的症状

与前面不同,具有以下症状中一两条者,仅仅可能患了颈椎病,明确诊断,还需要作进一步检查。

(1)单纯性颈部不适,颈部置于任何位置都有一种不舒服感觉(可能为颈型)。

(2)不明原因的上肢麻木,尤其是指尖明显者(可能为脊神经根型)。

(3)手指有放射性疼痛者(可能为脊神经型)。

(4)身上有束带感,即好象身上被布带缠绕一样(可能为脊髓型)。

(5)走路时突然跪下,或是行走时腿部有“打漂”的感觉(可能为脊髓型)。

(6)手中持物突然落下(可能为脊髓型)。

(7)心电图正常的“心脏病”、内科检查不出异常的“胃病”(可能为椎动脉型)。

(8)伴有颈痛的吞咽困难(可能为吞咽困难型)。

 

四、什么是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轻的一型,也是最常见、最容易诊断的一种。

所谓颈型颈椎病,顾名思义就是指以颈部症状为主,一般没有肢体麻木、步行障碍等症状。

颈部症状可轻可重,轻的仅仅是一般的不适;重者除了颈部疼痛外,活动也可受限。

病人以青壮年为多。

个别也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此种情况大多见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

病人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为主,病人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

约半数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处于某种体位。

个别病人上肢也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

一般病人躺下后症状减轻,站位或坐位加重。

做向上牵颈试验,颈部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在发作期可能出现颈部肌肉痉挛,以致病人多取“军人立正体位”(即颈部自然伸直,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

在颈椎后方有病椎节的棘突间处(正中两个突起凹陷处)可有压痛,但多较轻。

X射线片上,除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外,一般无特殊改变。

约1/3病例显示椎间隙松动(轻度的梯形变)。

病程久者,动力性侧位片上可以显示有椎节不稳现象。

五、颈型颈椎病的诊断

颈型颈椎病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即使没有X射线片,单凭发病特点也同样可诊断,病人以青壮年为多,症状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为主,一般躺下后症状减轻,站位或坐位加重,做向上牵颈实验,颈部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X射线片上,除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外,一般无特殊改变。

注意,有时颈部扭伤及颈肩部纤维组织炎等也会出现类似颈型颈椎病的症状,须加以区别。

六、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颈型颈椎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各种自我疗法均有效,尤其是自我牵引疗法、肩颈部的理疗、按摩及中草药外敷。

症状较明显的病人,也可用颈围保护,如果选用间断性颈椎牵引疗法则更为有效。

颈型颈椎病一般无需手术,除非症状持续、久治无效,而病人又想在短期痊愈,以免影响工作的,但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施术,因为手术成功率要求较高,否则将得不偿失。

绝大部分病人可以治愈或自愈。

在日常生活、工作时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尤以注意睡眠及工作时的体位,避免外伤、劳损及寒冷等不良刺激。

平时只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一般少有复发者;但如果不注意养颈之道,或是继续增加颈部负荷,则有可能再发,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或使病程延长。

七、什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也较多见,主要是出现根性痛而在发病早期即引起病人注意,所以病人前去就医的时间早,疗效当然也好,约90%以上的病人可以自愈。

由于疼痛症状是从颈部向远侧手腕部放射,因此,又称之为“下行性颈椎病”。

神经根性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退行性变后,髓核脱出、椎节松动或骨刺形成,刺激或压迫椎管两旁的颈神经根,引起上肢包括手指的疼痛、麻木和肌力减退等症状。

颈部症状可轻可重,也有个别病人可能不明显。

上肢症状一般较明显,以手部麻、痛,肌肉无力为主,可有反射障碍。

发作期上肢(手或臂部)可有放射性剧痛及麻木等感觉障碍症状,手部肌肉亦减弱,而静止期则仅有轻度症状,甚至可以无任何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

颈部症状可轻重不一。

由于是髓核突出所引起的,颈部疼痛多数较明显,在颈椎后方局部也常有压痛。

做椎间孔挤压试验时则表现为阳性,急性期更为明显;而因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引起者,颈部症状则较轻微,甚至没有。

另外,凡是将脊神经根拉紧的试验大多表现为阳性,尤其是在本病的急性期及以后根受压为主者。

在X射线平片上可以出现椎节不稳(又称为梯形改变)与生理曲线变形、椎间孔变狭窄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各种异常现象中的一种或数种。

也可进一步做磁共振(MR)检查,从MR影象片上能够清楚地看到病变的部位、程度及大小等。

八、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征是其疼痛症状从颈部向远侧手腕部放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神经根受压,所以疼痛的同时,还伴有受压神经分布区的其它感觉障碍,如手部麻木、皮肤过敏和感觉迟钝等。

其X射线平片上可出现椎节不稳与生理曲线变形、椎间孔狭窄及椎勾关节骨质增生等各种异常现象中的一种或数种。

也可以进一步做磁共振(MR)检查,从影象片上能够清楚地看到病变的部位、程度及大小等。

九、神经根型颈椎病如何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98%以上的病人可以治愈或好转。

牵引疗法再配合合适的颈围制动及止痛解痉类药物如索密通等有明显效果。

推拿按摩等手法操作亦有一定疗效,但应请富有临床经验且操作轻柔的正规医师治疗,切忌粗暴操作,否则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颈椎椎管狭窄和以骨刺增生为主的病人更要小心,因推拿失误引起医疗纠纷的事例每年都可遇到。

目前,手术病人仅占此型的1%左右,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医保制度的改革,手术所占比例正在逐渐提高。

凡具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

一是非手术疗法4周以上无效,而且在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所见及神经定位检查一致的病人;二是进行性肌肉萎缩及剧烈疼痛而诊断明确者;三是非手术疗法虽然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者。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后情况,根据不同的病因差别较大。

单纯性颈椎间盘症及髓核突出者:

预后大多良好,治愈后少有复发。

但髓核脱出已形成粘连、难以回复者,则易有后遗症。

钩椎关节增生者:

应尽早采取正规的非手术疗法,其后果多较满意。

但是,如病程较长或是疗法不当、拖延时间过久者,由于在根管处已经形成蛛网膜下腔粘连,并在神经根处形成瘢痕,则疗效不佳。

椎节侧后方或小关节骨质广泛增生引起根性痛者:

不仅治疗复杂,大多需要手术,而且效果也较差。

十、什么是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较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明显少见,但是此型病人不仅症状严重,且大多数是以“隐性”形式发病,如果不是由有经验的医生诊治,常常会被误诊为其他疾患,延误早期最佳的诊治时机。

如果位于颈椎椎后方椎管内的颈髓受到来自前方、后方或侧方的压迫或刺激,并引起各种症状时,则称为“脊髓受累”。

其中外伤引起的,称为颈髓外伤;肿瘤引起的,称为脊髓肿瘤;如果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性,髓核突出(或脱出)、椎节不稳或骨刺形成等引起,则被称为“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大多在中年以后(颈型、神经根型多见于青壮年),逐渐出现手足感觉障碍及肌肉乏力,开始感觉轻微,通常突然有一次跌倒,或全身出现“电击式反应”,方才引起注意,在检查后发现本病。

医学上形象地称之为“侵袭性”。

脊髓型颈椎病多在颈椎椎管狭窄基础上发生。

十一、脊髓型颈椎病如何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复杂,容易和多种疾病(特别是神经内科疾病)相混淆。

现将本型的特点作一介绍。

1、椎体束征:

这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锥体束征呢?

主要是指大脑皮质中的椎体细胞及其轴突(像触手一样)和脊髓联系的一种网络系统,主要支配四肢及躯干运动。

锥体束存在于脊髓外周的表浅部位,因此最容易受个力压迫而受损。

在颈椎病时,由于骨刺或髓核等直接压迫而受损。

在颈椎通过减少局部血供而出现椎体束症状:

先是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抬步沉重,不能离地、步态笨拙及束胸感等症状。

医生检查时常可发现肢体反射亢进、踝关节和膝关节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椎体束症状。

如果发现手部持物容易坠落,则表示椎体束深部也已受累,最后则表现为痉挛性瘫痪。

椎体束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内的排列从外层到内层,依次是下肢、腰部、胸部和上肢。

也就是说,负责上肢活动的神经纤维在脊髓中央处,即深层,而负责下肢运动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外周。

(1)根据椎体束纤维受侵犯部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央型(上肢型):

椎体束深部纤维(因靠近中央管处,故称中央型)先被侵犯,因而各种症状就从上肢开始,以后才波及下肢。

常见于脊髓前方中央沟处的沟动脉受压时。

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双侧出现症状。

2)周围型(下肢型):

与中央型相反,外来的压力先作用于脊髓浅部的椎体束表面,这样先出现下肢症状,这时如能及时治疗,消除外来压力,不仅症状缓解,而且可阻止病变向深层发展。

反之,如果外力持续增加,作用到深部椎体束神经纤维时,则症状可蔓延到上肢,但仍以下肢为重。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

即上、下肢同时发病。

这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以致脊髓深层和浅层血液供应同时受阻,引起上肢和下肢症状。

(2)按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一般在早期,仅有轻度肌无力及肌肉张力增高;

2)中度,已经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

3)重度,病人卧床、不能下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一般重度病人如能及早手术,切除致压物,仍有恢复之希望。

如果任压迫物持续生长下去,病变发展,引起脊髓变性(即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则脊髓功能难以逆转。

2、肢体麻木:

主要由于在脊髓中主管感觉功能的脊髓丘脑束同时受压所致。

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椎体束相似,自内向外分别为主管颈部、上肢、胸部、腰部、下肢和骶部的神经纤维,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型与椎体束症状一致。

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觉、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粗细也不一样,因此,受压迫的程度和表现也必然有所差异。

一般是痛、温觉较为敏感,症状明显,而触觉则可能完全正常。

此种状态医学上叫做“感觉分离”,容易和具有同样症状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就注意鉴别。

此型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通常并存。

也就是说,当您出现步态不稳,如似踩棉花、容易跌倒及手持物容易坠落时,一般还应该同时伴有肢体麻木或疼痛等症状。

如果运动障碍很严重而没有丝毫的感觉异常,很可能是脊髓侧索硬化症而不是颈椎病。

3、交感神经症状:

所谓交感神经是通向内脏、血管等肢体躯干以外各种组织的神经纤维,它的分布面甚广。

在脊髓内的许多节段也都有这种神经纤维,因此,当脊髓遇到外力压迫时,此组神经纤维也同时被压迫而出现各种症状。

在临床上主要是胃肠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也有表现为心血管病变的,还有表现为泌尿系统症状的。

排便、排尿功能障碍:

一般病人没有这些症状,但随着病情加剧,在后期可能出现。

开始表现为尿急、排尿不尽、小便次数增加及大便秘结等,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可引起尿潴留或大不便失禁。

4、屈颈试验:

此类型病人最怕颈部前屈动作。

如突然将颈部向前屈(低头),下肢或四肢会有“触电”样感觉。

这主要是在前屈情况下,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软骨压迫物(骨刺及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可直接“撞击”脊髓及其血管,而且硬膜囊后壁的皱折也同时向前形成压力,更加重了对脊髓的压迫而出现“触电”样症状。

5、反射障碍:

一是生理反射异常。

根据病变波及脊髓的节段不同,各种生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包括上肢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和桡反射,下肢的膝反射和跟腱反射等。

发病早期多表现为亢进或活跃,到后期则减弱或消失。

二是病理反射出现。

所谓病理反射,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而在脊髓受压时出现。

其中以霍夫曼征及掌颏反射出现的阳性率最高,应对每个病人进行霍夫曼征检查。

实际上这是判定脊髓是否受压迫的主要客观标准之一,当然也可能有假阳性。

6、影象学改变:

对本型的诊断与判定有重要意义,X射线拍片是基本检查。

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椎管矢径大多明显狭窄。

最好能够测量对比一下,如果椎体与椎管的比值在1:

0.75以下,就属于狭窄范围,1:

0.5以下则算是绝对狭窄了。

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再选择磁共振(MR)、计算机断层摄影(CT)、脊髓造影或CT+脊髓造影(简写为CTM)。

其中X射线拍片是基本的检查,其他几项中以磁共振最为常用,主要是它能清晰地反映出脊髓受压及椎间盘突出的影象。

十二、脊髓型颈椎病如何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可试用非手术疗法,主要是休息、颈部牵引、颈围保护及药物疗法等。

颈部可行轻手按摩或理疗,但切忌推拿,尤其是手法较重的推搬及复位等动作。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呢?

凡是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该考虑手术:

1、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急性、进行性),磁共振或CTM等也已证实脊髓明显受压;

2、病程较长,症状不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

3、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非手术疗法治疗1~2个疗程以上没有改善而又影响工作和正常生活者。

由于脊髓型颈椎病病情一般较重,手术的范围一般也较大,因此,病人及家属都应重视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求最佳疗效。

病情不同、治疗时间的早晚不同,同是脊髓型,预后可能相差很大。

一般来讲,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致病的病人预后大多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防护,少有复发者;中央型颈椎病治疗收效快、效果好;

如果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再同时伴有较大骨刺或是后纵韧带钙化者,预后普遍较差;病情发展到后期处于重度状态者,尤其是脊髓接近完全变性、已失去恢复可能的病人,预后最差。

因此,一旦患病,切勿拖延。

此外,伴有全身严重疾患或主要脏器(心、肺、肝、肾等)功能不佳者,预后亦差。

对于后两种病人在选择手术疗法时,医生都比较慎重。

十三、什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顾名思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外来的压迫或刺激,引起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起病突然,约半数以上病人是突然发病的,原来可以毫无症状,也没有什么预兆,只是颈部向某个方向转动一下,当即出现眩晕,甚至感到天昏地暗。

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不像前面三型的症状比较集中,有规律可循。

椎动脉型者引起的症状真是千奇百怪,有的表现为偏头痛,有的表现为心脏病、胃肠病,也有的表现为梅尼埃症,甚至有被误诊为“精神病”的。

其中,头、面部症状较多见。

偏头痛最多见,大约每10个病人中至少7个具有一侧性偏头痛。

1/10病人双侧都痛,表明两侧的椎动脉都有病变。

其次是耳部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性眩晕等,发生率也占70%左右。

再次是视力障碍,约占4/10。

影响发音的大概占两成。

尽管椎动脉受累引起的症状千奇百怪,但一般都是在旋颈后发生的,因此,凭借这一特点,就可以与引起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相区别。

另外,此类型病人大多同时伴有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受限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尽管症状来得快,但经过治疗,甚至仅仅休息一下,也可以使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可谓来得快,去得也快。

当然,症状复杂及晚期的病人反应较慢。

十四、椎动脉型颈椎病如何诊断

椎动脉4段中任何一段病变都可引起缺血,此时所出现的症状相似,主要表现如下:

1、偏头痛:

70%左右病人有偏头痛,常在颈部突然旋转时诱发,以太阳穴处为明显,且常表现为跳痛或刺痛状。

一般为单(患)侧,如双侧椎动脉受到压迫,则表现双侧症状。

2、迷路症状:

为内耳受侵犯的一种表现,主要是耳鸣、听力减退等。

80%~90%的病人有此现象,十分多见,主要是由于椎动脉血流受阻,其分支内耳动脉血供不足所造成的。

3、前庭症状:

前庭是内耳的一部分,血供不足可引起眩晕,70%的病人有此平均数。

它的产生、发展和加剧与颈部旋转动作有直接关系。

4、记忆力减退:

也是由于血供不足所引起,发生率达50%。

经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的病人,往往在手术刚结束(椎动脉减压性手术),就明显感觉自己“头脑清楚了”。

5、视力障碍:

约有4成的病人有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即看东西出现双影)、幻视,甚至可有短暂的失明,这主要是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以及位于脑干内的第三、四、六脑神经核及内侧束缺血引起的。

6、精神症状:

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约占40%,表现精神抑郁者居多,欣快者较少;而且多伴有近事健忘、抢占及多梦现象。

7、发音障碍:

较少见,约占20%。

主要表现为讲话时发音不清、声音嘶哑及口唇麻木等,严重时可以出现发音困难,甚至影响吞咽。

这主要是延髓及脑神经缺血所致。

8、猝倒:

即突然跌倒,椎动脉重度痉挛,引起锥体交叉处一时性缺血所致。

发作的过程大致如下:

当病人在某一体位头颈转动时,突感头昏、头痛,病人立即抱头,双腿发软无力,随即跌倒在地。

在发作前多无任何征兆,由于在发作过程中没有意识障碍,跌倒后可自行爬起。

发生率占10%~20%。

由于在椎动脉周围分布着大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因此,当椎动脉受到刺激、压迫或曲折时,也必然波及此处的交感神经纤维而引起各种症状。

在临床上以胃肠、呼吸及心血管症状为多。

个别病例可出现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因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中的一型,因此必然同时伴有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等。

如果病变同时波及脊髓或脊神经根时,则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9、影象学检查,也可以发现一些特征性的改变。

(1)X射线平片:

正位片上发现钩椎关节增生,侧斜位片上则显示椎间孔狭小,前屈和仰伸状态下拍摄的动力性侧位片,则可发现椎节不稳梯形变等)、骨刺形成、或椎骨畸形等异常。

(2)磁共振(MR):

主要观察椎间盘的状态,有无突出及突出的方向;骨刺的部位和脊髓的四周,有无受压现象;两侧横突孔的大小、有无变形。

(3)椎动脉磁共振:

即以椎动脉为主体的磁共振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两侧椎动脉的粗细、走行(有无弯曲及狭窄)。

(4)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

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也是检查椎动脉的方法之一,检查时需要穿刺插管,有一定损伤。

十五、锥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非手术疗法可以使80%—90%的病人好转和治愈。

轻者可用颈围保护,重者则需要采用牵引疗法,一般需卧床持续牵引3—4周,再用颌—颈石膏颈部制动4—6周,有效率可达90%以上。

10%——20%的病人需要做减压性手术。

手术疗法适用于个别久治无效或反复发作已影响工作、生活者,尤其是伴有脊神经根或脊髓受压时,手术率更高。

椎动脉型颈椎病预后大多良好,尤其是因椎节不稳致病的病人。

症状严重者经手术治疗,效果也大多满意,少有复发者。

十六、哪些颈椎病需手术

哪些颈椎病病人需要手术治疗呢?

总的来讲,病情较重,已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的颈椎病者,而且全身状况又能耐受麻醉和手术,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具体说,各种类型颈椎病有其各自的手术适应情况。

1、颈型颈椎病:

99.9%的病人都可以经过非手术疗法治愈、自愈或明显好转。

仅个别病人颈部症状特别明显,已影响日常工作,尤其是需要开车外出、应酬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