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3238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 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同步测试.docx

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同步测试

2018-2019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3.2.4从化学能到生物能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在需氧呼吸的下列反应阶段中,不在线粒体中进行的只有(  )

A. [H]传递给O2生成水                                       

B. C6H12O6分解为丙酮酸和[H]

C. 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                                 

D. ADP与磷酸反应生成ATP

2.提取鼠肝脏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的消耗量几乎为零;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对上述实验结果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丙酮酸彻底分解和水的生成过程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B. 在线粒体内不能完成葡萄糖的分解,但能完成丙酮酸的分解

C.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

D. 有氧呼吸中,水的参与和生成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3.某同学从紫色洋葱植株上取该植株上最适宜做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细胞,浸润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KNO3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到如图甲所示图象,图乙表示实验过程中相关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中从洋葱植株上所取的细胞为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B. 由图甲中O的通透性特点可知,Q处充满了KNO3溶液

C. 只有将图甲中细胞浸润在清水中,质壁分离才能复原

D. 图乙中①可表示K+进入洋葱细胞的方式

4.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瓶内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氧气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mol

12.5mol

21mol

30mol

产生C2H5OH的量

9mol

6.5mol

3mol

0mol

①a氧气浓度接近0;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b时,经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有6.5mol

③c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丙酮酸分子之比为3:

1

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等量CO2时的浓度介于c和d之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如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开始时锥形瓶中装有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实验过程中,刻度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会向右移动.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右移的距离(单位:

cm).请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时间(分钟)

温度

1

2

3

4

5

4℃

0

0

0.1

0.2

0.3

10℃

0.2

1.0

1.9

3.1

4.0

20℃

0.4

1.3

2.2

3.3

4.5

35℃

0.7

1.4

2.8

4.4

5.0

55℃

0

0.1

0.2

0.3

0.4 

A. 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作煮沸处理,以除去氧气和灭菌

B. 表中数据可以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所产生的CO2的量

C.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强度越来越大

D. 35℃最有利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随着实验的进行,液滴右移的速率越来越大

6.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时,则可判断此过程(  )

A. 是无氧呼吸                    

B. 是有氧呼吸                    

C. 不是乳酸发酵                    

D. 不是酒精发酵

7.为了尽量延长新鲜水果的贮藏时间,贮藏条件最好是( )

A. 低O2、适当的湿度、零上低温                            

B. 低O2、适当的湿度、零下低温

C. 无O2、保持干燥、零上低温                               

D. 无CO2、保持干燥、零下低温

8.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是(  )

A. 水、ATP             

B. 丙酮酸、[H]和ATP             

C. 水、[H]和ATP             

D. 二氧化碳、[H]和ATP

9.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

B.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ATP

C. 有氧呼吸放出的CO2是由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产生的

D. 乳酸菌的发酵过程中和玉米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产生丙酮酸

10.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A. 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 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 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 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11.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如图所示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

B. 甲组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C. 将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滴入乙组b瓶后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有酒精产生

D. 乙组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是为了消耗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环境

12.如图为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第二次观察(D)和第一次观察(B)形成对照,第三次观察(F)和第二次观察(D)形成对照

B. 该实验用显微镜主要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关系、液泡的颜色和大小等

C. 如果将蔗糖溶液换成浓度适宜的KNO3溶液,则可以省略E过程

D. 如果增大蔗糖溶液的浓度,实验效果会更明显且一定不影响细胞的活性

二、填空题

1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如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__ .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 .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________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________ ,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________ ,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________ .

14.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不致于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而使肌细胞因________ 

15.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能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________色;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________色变________色再变________色.

三、综合题

16.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在晴朗白天植物的有氧呼吸过程图,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

1--________;2--________;4--________;6--________。

(2)图中的8代表能量,其中________(大量或少量)贮存在ATP中。

(3)物质1→2的变化场所发生在________。

催化反应2→CO2的酶分布在________。

(4)图中的物质6来自于________(填“叶绿体”、“外界”或“叶绿体和外界”)。

17.将适量的小麦种子置于密封的、有适量水的广口瓶内,在25℃条件下,瓶内CO2和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在此期间,广口瓶内还生成________,可通过向培养液中滴加溶有________的浓硫酸溶液加以鉴定.

(2)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细胞进行________引起的,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此过程中小麦种子吸收的O2转移到生成物________中.

(3)若测得t1~t2期间广口瓶内O2和CO2含量变化比例为2:

3,则此时种子细胞内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________(假设呼吸底物为葡萄糖).

(4)t2时,小麦种子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________,若t3后,广口瓶内O2含量开始增加,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

主要是C6H12O6

丙酮酸+H2O

[H]+O2

产物

丙酮酸+[H]

CO2+[H]

H2O

释放能量

少量

少量

大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即C6H12O6分解为丙酮酸和[H],所以选B。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生成水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A正确;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不能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线粒体内能完成丙酮酸的分解,B正确;

C、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正确;

D、小鼠肝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参与和生成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D错误.

故选:

D.

【分析】本题是对有氧呼吸过程的应用,回忆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各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3.【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材料选择的是鳞片叶外表皮细胞,A正确;

B、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所以Q处充满了KNO3溶液,B正确;

C、由于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也是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故浓度适宜,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

D、由于图中需要消耗氧气,说明运输中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

C.

【分析】对于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需注意的是:

1.实验材料的选择:

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所选择材料都必须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未选择紫色洋葱作材料,实验效果差,原因是由于不具紫色的洋葱,细胞液无颜色,因此分辨不清,并不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另外,新鲜的水绵、黑藻叶、紫鸭跖草等也是经常使用的材料.2.试剂种类的选择:

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试剂不止一种蔗糖,只要对细胞没有毒害作用即可.常用的试剂是0.3g/mL的蔗糖溶液,用0.3g/mL的蔗糖溶液做分离试剂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速度比较缓慢,便于观察变化过程.用适当浓度的乙醇、乙二醇、甘油溶液、硝酸钾溶液也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但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变大,细胞又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从而会自动复原.3.试剂浓度的选择:

试剂的浓度影响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试剂浓度越高,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越快,但试剂浓度过高,细胞会过度失水而死亡,无法复原.所用试剂浓度过低,导致质壁分离过慢,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4.取材:

撕取的鳞片叶颜色越深越容易观察,撕下的表皮能看到紫色,又不带有叶肉细胞时效果最好.在取洋葱鳞片表皮时,要注意不要让表皮细胞中的液泡破损,如果破损实验不会成功.判断液泡是否破损的依据是:

完整的、液光未破的洋葱鳞片叶表皮是紫红色的,而液泡破损的表皮是无色半透明的.5.引流:

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进行引流换液操作,不要一次滴液太多,以免污染物镜镜头.

4.【答案】A

【解析】【解答】解:

①由表中信息可知,a氧气浓度条件下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酒精的量相等,此时a接近于0,d无酒精产生,只进行有氧呼吸,①正确;

②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酒精的量相等,b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是6.5mol,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有6.5mol,②正确;

③c时,酵母菌产生的酒精是3mol,因此消耗的葡萄糖是1.5mol,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8mol,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糖酵解过程中,1mol葡萄糖产生2mol丙酮酸,因此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丙酮酸分子之比为(3×2):

(1.5×2)=2:

1,③错误;

④消耗相等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是3:

1,因此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等量CO2时,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1:

3,介于b和c之间,④错误.

故选:

A.

【分析】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氧气的量与酒精的量相等,因此当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酒精相等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当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酒精的量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呼吸产生的酒精为0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5.【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需要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所以需要在实验开始时对葡萄糖溶液做煮沸处理,这样就是为了除去葡萄糖溶液中残留的氧气和杂菌,A正确;

B、为了测得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强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检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推测,所以表中记录的数据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B正确;

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生成量逐渐增加,即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增强,超过一定温度,酶活性降低,无氧呼吸速率减慢,C正确;

D、从表中可知35℃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多,所以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发酵,但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葡萄糖会逐渐被消耗减少,所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会逐渐减少,D错误.

故选:

D.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装置内气体增加,液体会进入移液管,因此液滴移动距离表示CO2生成量;

分析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生成量逐渐增加,即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增强;35℃时,液滴移动距离最大,表示此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大.葡萄糖因消耗而减少移液管中增加的液体量减少.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则可能是有氧呼吸,A错误;

B、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则可能是无氧呼吸,B错误;

C、乳酸发酵时只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一定不是乳酸发酵,C正确;

D、酒精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可能是酒精发酵,D错误.

故选:

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大量).

2、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能量(少量),或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少量).

7.【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强度较弱,并且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的保存需要适当的湿度,以保持水果中充足的水分;并且零上低温有利于降低酶活性,进而降低呼吸作用强度,A正确;

B、零下低温容易冻伤植物组织细胞,使水果的品质下降,B错误;

C、在没有氧气的条件,植物组织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使水果的品质下降,而且水果需要一定的含水量,不能在干燥条件下保存,C错误;

D、在无二氧化碳的条件下,有氧呼吸可能增强,并且水果保存需要一定的湿度,干燥条件下会使水果的含水量下降,D错误.

故选:

A.

【分析】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

氧气浓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并且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温度能够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呼吸速率.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A错误;B、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B错误;

C、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C错误;

D、二氧化碳、[H]、ATP都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D正确.

故选:

D.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合成大量ATP.

9.【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可能不同,A错误;

B、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产生ATP的数量最多,B正确;

C、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丙酮酸与水反应的产物,C正确;

D、乳酸菌发酵过程是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玉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两种无氧呼吸方式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D正确.

故选:

A.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的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H],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乳酸,不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相同,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

10.【答案】D

【解析】【分析】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氧化分解有机物不彻底,但其底物分解仍属于氧化反应,A错误;水果贮藏在完全低氧的环境中,无氧呼吸强,会导致水果烂掉,增加损失,B错误;无氧呼吸只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故酶只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故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D正确。

11.【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由于甲组有接气泵的结构,而乙组没有,所以甲、乙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A正确;B、由于空气中有CO2,所以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B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才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且不能直接将重铬酸钾溶液滴入b瓶,C错误;

D、由于b瓶中有空气,存在少量的O2,所以乙组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消耗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的环境,D正确.

故选:

C.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装置甲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装置乙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12.【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第二次观察(D)和第一次观察(B)形成对照,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观察(F)与第二次观察(D)形成对照,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正确;B、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开,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小,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逐渐接近,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大,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浅,因此该实验可以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液泡的颜色和大小作为判断的依据,B正确;

C、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能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省略人为滴加清水的操作,C正确;

D、适当提高蔗糖溶液的浓度,使蔗糖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变大,质壁分离的速度加快,但如果蔗糖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D错误.

故选:

D.

【分析】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的是正常细胞,第二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开,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小,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与上述现象相反;适宜浓度的硝酸钾能让成熟的植物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自动复原;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外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速率越快,但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根据分析回答.

二、填空题

13.【答案】 有无氧气    ;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等量;两侧液面;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解析】【解答】解: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所以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有无氧气.因而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

(2)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无氧呼吸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以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滤液1和滤液2属于无关变量,应等量.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两侧液面的变化.由于葡萄糖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A侧和B侧液面的变化反映滤液1和滤液2中葡萄糖含量.若A侧液面上升,B段液面下降,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若A侧液面下降,B段液面上升,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A侧液面与B段液面高度相同,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14.【答案】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

【解析】【解答】解:

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因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

故答案为:

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水果贮藏保鲜时的条件:

零上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低氧(抑制无氧呼吸)、高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

2、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3、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

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4、提倡慢跑:

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15.【答案】灰绿;浑浊;蓝;绿;黄

【解析】【解答】解:

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

可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方法是吸取少量培养液置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能与酒精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