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3595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x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第四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绅士 摩仿 得天独厚

B.磕睡悠闲逍遥自得

C.惘然膜拜黄发垂髫

D.抽搐云霓青出于篮

【答案】 C(A.摩—摹,B.磕—瞌,C.篮—蓝)

2.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能否实现升学目标,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们是否用心教学。

B.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C.近两个星期,谢峰多次迟到,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似乎理由很充分,甚至还振振有词,根本没有半点悔改之意。

D.2012年4月9日,中国男乒主教练刘国梁在微博上确认马琳无缘伦敦奥运会,参赛的是王皓、张继科、马龙如明日黄花般的年轻人,马琳的年龄和这些人相比,确实大了点儿。

【答案】 A(A.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B.求田问舍:

舍:

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

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

C.振振有词:

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和前面“似乎理由很充分”重复。

D.明日黄花:

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政府既有求于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它们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同时又希望获得修改货币交易规则的话语权,彻底改变不合理的金融贸易体系。

B.不仅新医改方案没有否定市场化,反而强调医疗改革要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C.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处在“攀岩”期:

事业在“爬坡”,健康在“滑坡”,身上还肩负着家庭重担,压力过大是易突然猝死的原因。

D.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香港居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榜榜首,深圳力压北京和上海,排名第二。

【答案】 A(B.“不仅”放在“新医改方案”后面。

C.“猝死”就是突然死亡,不能与“突然”连用。

D.“根据……指出”搭配不当。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答案】 C(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

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③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

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

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

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

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

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

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

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

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

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

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

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

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

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

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

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

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

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

5.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

此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B.按照历史的通行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发展比较曲折,过程并不顺利。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的地位不高,大多数情况下还不如颜回,《孟子》甚至没有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孟子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孟子学派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改变,孟子其人其书慢慢得到了重视。

【答案】 D(“孟子升格运动”有一个过程,这是文章重点阐述的观点,A、B、C三项都只涉及某一方面,表达不完整)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文献之学和义理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孟子的“亚圣”之名从未被宋以前的官方认可过,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曾地位不高。

D.中唐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

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

【答案】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与“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7.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作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时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只字未提孟子,孟子曾一度遭冷落。

D.虽然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是这还说明不了孟子“升格”已有端倪。

【答案】 A(“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以偏概全,说法错误。

三、(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

幼聪敏,善属文。

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

“此子必能致远。

”登进士第,拜校书郎。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

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

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

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

“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

清流高品,不沐殊恩。

胥吏末班,先加章绂。

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

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说曰:

“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

”竟不从。

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

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暂刺史。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再迁中书侍郎。

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

明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

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九龄奏劾曰:

“守琏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

”上特舍之。

九龄奏曰:

“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上曰: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

”遂放归藩。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

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

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

“风度得如九龄否?

”故事皆

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

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

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俄请归拜墓,固遇疾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   干:

B.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但:

但是

C.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贻:

留下

D.故事皆

笏于带故事:

旧例,成法

【答案】 B(但:

只是)

9.下列句子每三句编为一组,全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的一组是(  )

①此子必能致远 ②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③守琏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 ④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 ⑤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⑥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 A(①②③④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⑤表现了张九龄受皇帝恩宠;⑥表现张九龄举人失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年幼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三岁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赞赏,王方庆预言他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B.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大地的大礼,张说有权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于是借机提拔了自己亲信的官员,张九龄给他提出建议,结果未被采纳。

C.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的时候,常常推荐张九龄,认为他才能卓著,可以担任集贤院学士,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当时就同意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D.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妒忌张九龄的才能,所以用牛仙客的事情设计陷害他,结果张九龄上当,被罢免了知政事的职务。

【答案】 B(A.“因为文章写得好”错,原文是“以书干州刺史王方庆”;C.“当时就同意”错,应该是“张说死后”,而不是“当时”;D.是误用因果。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李林甫)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

②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

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

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

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

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

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

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

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

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

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

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

”张说说:

“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

”最终没有听从。

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

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

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

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请张九龄让他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

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

第二年,升任中书令,兼任编纂国史。

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

张九龄奏明皇上说:

“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

”皇上特别赦免了他。

张九龄上奏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

”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

”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

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

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

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

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旧例,(士大夫)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

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

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

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①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①蝶衣:

花瓣像蝴蝶的翅膀。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花的“巧”和“繁”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说“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却说“道是天公果惜花”,这是否矛盾?

请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l)作者用“轻”和“小”字具体描写花的“巧”;一个“小”字写出花朵的娇小,一个“轻”字写出花瓣如蝴蝶翅膀那样轻盈。

用叠音词“片片”和“点点”写花之“繁”;“片片”写出花瓣之多,“点点”写出花朵之密。

(2)表面上矛盾,实际不矛盾。

上阕:

如果天公不爱惜花,又哪有这百种千般巧的花呢?

所以天公是爱惜花的;下阕:

如果天公是真的爱惜花,但又怎么一早晨树头还是一片繁密,晚上却雨洗风吹落了呢?

所以天公又是不爱惜花的。

从这个角度说,上下阕是矛盾的,但它写出了花的荣枯盛衰的自然规律,所以又是不矛盾的。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5分)

(1)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__!

于嗟女兮,_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答案】 (l)无食桑葚 无与士耽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猿猱欲度愁攀援

(3)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

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

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两个字——“静鸥”,那里面有什么故事吗?

那不是母亲的名字,却是母亲名字的谐音,她也曾梦想过自己是一只静栖的海鸥吗?

她不怎么会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过什么好听的歌,但那名字对我而言是母亲神秘的羽衣,她轻轻写那两个字的时候,她可以立刻变了一个人,她在那名字里是另外一个我所不认识的有翅的什么。

母亲晒箱子的时候是她另外一种异常的时刻,母亲似乎有些好东西,完全不是拿来用的,只为放在箱底,按时年年在三伏天取出来曝晒。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和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杨花萝卜,全幅上还绣了许多别的令人惊讶赞叹的东西。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

对我而言,那么美丽得不近真实的东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

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枫红,在我看来都是美丽得违了规的东西,是茫茫大化一时的错误,才胡乱把那么多的美推到一种东西上去,桃花理该一夜消失的,不然岂不教世人都疯了?

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着那幅湘绣,那时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她的姿势细想起来,实在是仙女依恋地轻抚着羽衣的姿势,那里有一个前世的记忆,她又快乐又悲哀地将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会去拾起往昔了——唯其不会重拾,所以回顾的一刹那更特别的深情凝重。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有时她胃痛,卧在床上,要我把头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说起外公。

外公似乎很舍得花钱,总是带她上街去吃点心,她总是告诉我当年的肴肉和汤包怎么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女生宿舍里早晨订的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我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都惊讶万分——我无论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亲联想在一起,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我简直想不出她不吃剩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而母亲口里的外公,上海、南京、汤包、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

她并不要把那个世界拉回来,我一直都知道这一点,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我们大家都不爱吃的剩菜。

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

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

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

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14.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述,谈谈你对“羽衣”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羽衣比喻母亲年轻时有过的自由与幸福,梦想与追求。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1)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湘绣象征着母亲婚前幸福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似乎不应该属于现实家庭生活中的母亲。

(或美丽的湘绣本是大自然一时的错误,它的消失就好像大自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非常合理)

(2)天下的母亲都曾像砧板那样柔顺、默默地接纳了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

16.文中写道:

“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

”文中具体写了母亲眼中的哪些秘密?

请分条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母亲在口琴背上轻轻刻下“静鸥”两个字。

她也曾梦想过自己是一只静栖的海鸥。

②母亲欣悦自足地打开箱子晾晒,深情凝重地看着那幅湘绣,她也曾有过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③母亲常常无限温柔地回忆起外公,母亲也曾享受过千般万般的宠爱。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