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3926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梵净山民族文化.docx

梵净山民族文化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资源调查

1、铜仁市少数民族分布及民族文化概况

铜仁地区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行政区域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8县1市1特区。

其中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个,民族乡56个,主要聚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少数民族。

2010年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16.5958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45%。

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铜仁在两千多年前,就居住有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

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开辟耕耘铜仁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黔东民族文化。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铜仁等县市,计124万人。

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是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境邻近地区土家族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一民族固有的民族特征。

土家族的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

明代以后,称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先民为“土人”、“土蛮”、“土夷”或“夷”等。

嘉靖《思南府志》称“土人”、“土蛮。

”“土家人”自称“毕兹卡”。

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松桃、思南、铜仁、江口、印江、石阡等县(市),50万人。

苗族源于炎、黄、蚩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

蚩尤是海内外苗族人民一致公认的人文始祖。

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族对苗族的称谓不同。

堯、舜、禹时代,称苗族先民为“三苗”或“有苗”、“苗民”。

周称“茅”或“髦”。

元、明、清以及中华民国时期,一直沿袭“苗”、“蛮”、“夷”、“土苗”、“土蛮”等称谓。

铜仁地区境内的苗族自称为gheaxxongb(近音:

仡熊)和ncoud(近音:

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将族称统一为苗族。

区内苗族大约还有30万人保持有完整的苗族语言和穿戴传统的苗族服饰。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玉屏、万山、铜仁、江口、石阡等县(市、特区),计37万人。

侗族是由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骆越”逐渐演变而来,于秦汉至隋唐时期逐步形成单一族群。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侗族有不同的族称。

秦代称“黔中蛮”。

汉代称“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铜仁境内侗族居民相继被称为“仡伶”、“仡佬”、“仡偻”等。

到了明代,又有“峒人”、“硐人”、“洞人”、“洞蛮”等称呼。

清代称为“洞苗”、“洞民”、“洞家”、“伶”等。

侗族人民自称“干”、“更”或“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这支有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习俗的人们共同体被国家正式认定为侗族。

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石阡、思南、江口、松桃等县,计11万人。

仡佬族源于古代“濮人”。

传其先为竹王。

仡佬族的称谓大致分为“濮”、“僚”、“仡佬”几个阶段。

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濮人称“卜”或“百濮”。

朱辅臣《溪蛮丛笑》中第一次使用“仡佬”一词。

明嘉靖《思南府志》称“僚仡”。

明、清两代编纂的《石阡府志》记载:

“苗民司曰仡佬”、“石阡北多有仡佬”。

铜仁地区仡佬族在民间又有木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水仡佬、打铁仡佬、打牙仡佬等称谓。

1953年,经贵州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并经国务院同意,统一族称为仡佬族。

羌族

铜仁境内的羌族,主要聚居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

羌人原本主要居住在今四川西北部,据木城羌族的一些古稀老人讲述,是因当年羌人与其他民族(彝族)发生战争,战败为逃命求生,经由四川茂汶迁至今湘西,后又由湘西迁至铜仁和平,最后几经辗转才迁至偏远的山区——今木城村漆树坪落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唯一的一个羌寨,至今还保留有羌族原有的生活习俗

2、梵净山地区少数文化资源调查及分布

主类

亚类

基本类型

资源

分布

土家族

物态文化

民居建筑

井院式干栏吊脚楼

印江县:

(板溪镇、杉林、渠沟、凯塘、沙坡、高枧、文武、泉溪、上洞、下洞、大坪、青山、勤丰、米溪、岑塘、王家、柏果、联合、毛寨、龙井、市坪、坪地、井溪、石塘、台旺、岩底、老寨、高坪、德旺、清溪、坝梅、净河、交界、茶寨)

新业乡:

(后河、上寨、落坳、格山、丰塘村、双林、文昌、木良、锅厂、边山、坪坝、铁厂、居龙)

木黄镇:

(木黄村、官塘、五甲、老寨、阳坝、张家沟、三合村、岑阳村、革底、地茶、经厂、昔坪、盘龙、凤仪、燕子岩、乌溪、木盆、桅杆村、高山、乌巢、新光、荣光、坪洞口、七百渡)

永义:

(永义、何堪、竹根坡、石前村、袁家林、张家坝、大水溪、幕龙、坝峨、尖峰、竹园、大面坡、豆凑、大园址、官寨、团龙田家湾)

乌罗(王家坪、大塘坡、芩鼓破、凯牌村、罗家寨、黑冲、举贤、阳雀、李家庄、野溪、黎堡、寨转、上寨、蕉溪、半沟、茶子湾、排木林、兴家庄、黔龙、新民、寨安、前进、峰岩、黔兴、中利、岩口、岑司丰勇、半坡台、石塘)

天平乡(岑忙、云舍、天平、寨抱、梵净山、快场、凯文)

民族服饰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手工艺品

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

记载书籍

土家族卷

行为文化

节庆

赶年、牛王节、清明节、六月六(晒龙袍)、女儿会、社日、端午、月半、中秋、小年

民俗活动

说春、奠茶、抢福水

饮食

油茶米子、掉渣饼、腊肉、葛仙米、石磨合渣、鲊广椒、社饭

音乐舞蹈

哭嫁歌、打闹歌、丧堂歌、摆手舞、肉莲花、薅草锣鼓、打溜子等;傩戏、山歌、情歌、盘歌、金钱杆、茶灯山歌、蓑秧歌、八宝铜铃舞、茅古斯、唢呐、木叶、咚咚喹

心态文化

历史典故故事传说

土家民谣、梅山娘娘

记忆口述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礼仪

问候礼、吃饭礼

民族制度

土司制度

信仰

猎神称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梅嫦”或“梅山土地、土地神、五谷神、山神、白虎为图腾、崇拜土王和祖先、“梯玛”与巫术

民族历法

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

“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

苗族

物态文化

民居建筑

吊脚楼、杈杈房

印江县:

(板溪镇、杉林、渠沟、凯塘、沙坡、高枧、文武、泉溪、上洞、下洞、大坪、青山、勤丰、米溪、岑塘、王家、柏果、联合、龙井、市坪、坪地、井溪、石塘、台旺、岩底、老寨、高坪、德旺、清溪、坝梅、净河、交界、茶寨)

新业乡:

(后河、上寨、落坳、格山、丰塘村、双林、文昌、木良、锅厂、边山、坪坝、铁厂、居龙)

木黄镇:

(木黄村、官塘、五甲、老寨、阳坝、张家沟、三合村、岑阳村、革底、地茶、经厂、昔坪、盘龙、凤仪、燕子岩、乌溪、木盆、桅杆村、高山、乌巢、新光、荣光、坪洞口、七百渡)

永义:

(永义、何堪、竹根坡、石前村、袁家林、张家坝、大水溪、幕龙、坝峨、尖峰、竹园、大面坡、豆凑、大园址、官寨、团龙田家湾)

乌罗、寨英(吴家寨、落满、王家坪、小河、中场、毛溪

太平乡(梵净山

民族服饰

百褶裙

手工艺品

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

记载书籍

苗族简史

行为文化

节庆

武陵山区四月八苗族文化节、花山节、苗年、杀鱼节、祭鼓节、踩花山、西松节

民俗活动

传统体育(苗族武术、舞狮、舞龙、摔跤、赛跑、顶杠、角力、扳手劲、八人秋、飞石子、踢踺子、游泳、赛龙船、骑高脚马、跳飞机、挤油渣、捉迷藏以及斗牛、斗鸡等。

苗族特技(有上刀梯、下火海、下油锅、烈火烧身、嘴咬烧红的钢板、钢锥刺喉、仙人合竹)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赛马、上刀梯

饮食

竹制笼饭、干菜、渣豆腐

音乐舞蹈

古歌、山歌、情歌、巫词、礼词等侗族的采茶歌、祝酒歌、伴嫁歌、孝歌、吉语、苗歌、客歌、花灯、龙灯、蚌壳灯、傩戏、绕棺、民间小调等。

苗族的花鼓舞、狮子舞、巫舞、书句子以及上刀山、下火海绝技、接龙舞、绺巾舞、板凳舞等。

芦笙器乐

心态文化

历史典故故事传说、诗歌

创世歌:

《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

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

婚姻歌:

《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

《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

理歌、议榔词:

生产劳动歌:

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

苦歌:

起义斗争歌:

又称反歌,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情歌:

是由于没有文字,

苗族的书面文学,《荫语山房诗稿》。

《亮川集》四卷,

史歌:

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

记忆口述

三大方言:

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礼仪

敬语

民族制度

土司

信仰

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石头神

民族历法

苗历

侗族

物态文化

民居建筑

木制开口屋、吊脚楼、风雨桥、石木建筑、鼓楼、

乌罗、寨英(王家坪、大塘坡、芩鼓破、罗家寨、黑冲、举贤、阳雀、李家庄、野溪、黎堡、寨转、上寨、蕉溪、半沟、茶子湾、排木林、兴家庄、黔龙、新民、寨安、前进、峰岩、落满、王家坪、凯牌、举贤、阳雀、李家庄、野溪、茶子湾)

太平乡(岑忙、云舍、天平、寨抱、梵净山、快场、凯文、太平、快场)

民族服饰

侗布、麻布、头饰(海螺珠、对襟短衣

手工艺品

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箫笛、侗锦

记载书籍

《侗文方案(草案)》

行为文化

节庆

过年、社日、三月三俗称“赶坳”或“社场”、农历“六月六”常新节、北侗民族文化艺术节、春节、祭牛神、吃新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斗牛节、新婚节、架桥节、

民俗活动

舞龙灯、龙舞狮、踩高跷、跳茶灯、花灯、文琴、阳戏、晒龙袍、赶坳、侗族民歌、侗族傩技

饮食

木桶饭、甜酒、豆腐(水豆腐、菜豆腐、渣豆腐)、油茶、糯米

音乐舞蹈

侗族的采茶歌、祝酒歌、伴嫁歌、孝歌、吉语、侗族的屯锣等;傩戏、《珠郎娘嫫》、《莽岁》、《三郎五妹》、琵琶歌、侗戏、“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山歌:

侗语称"阿高井",意为高坡歌,玩山歌,白话:

侗语称"垒"、"晓宋巴"、"阿板宋"等酒歌:

亦称好事歌,侗语称"阿煞"、伴嫁歌、大歌:

侗语称"嘎劳",习俗歌与仪式歌:

有踩堂歌、拦路歌、酒歌、赖油歌等。

器乐:

有侗族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格以琴。

心态文化

历史典故故事传说、文学

民歌、汉语民歌、神话、传说、故事、侗戏。

《梅良玉》。

《梅良玉》、《毛洪玉英》、《刘知远》、《江女万良》、《珠郎娘妹》等。

《嘎茫莽道时嘉(远祖歌)》、《洪水滔天》、《丈良丈美》、《侗族祖先落寨歌》等《姜映芳》、《姜梓林》、《李元华》、《陆大汉》、《抗刘官》等《娘梅》、《刘梅》和《述梅》;机智人物故事《卜宽》、《陆本松》、《天神哥》

记忆口述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拉丁字母拼音

礼仪

会客、吃饭、问路、敬酒礼仪

民族制度

婚俗(行歌坐夜、玩山走寨、坐家)

信仰

水有水神、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地有地神、五谷有五谷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

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萨岁庙”。

民族历法

仡佬

物态文化

民居建筑

干栏式建筑

乌罗、寨英(落满、王家坪、开牌、阳雀、李家庄村、野溪、上寨、蕉溪、茶子湾、团龙

民族服饰

筒裙

手工艺品

二胡、横箫、唢呐、锣鼓

记载书籍

九天大濮史录

行为文化

节庆

石阡仡佬族敬雀节、吃虫节、年节、吃新节、牛王节、稷山节

民俗活动

阡仡佬毛龙、木偶戏、仡佬傩堂戏、仡佬狮子灯、毛龙、石阡茶灯、仡佬花灯和仡佬婚俗表演、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

饮食

玉米干饭、混合饭

音乐舞蹈

古歌、山歌、情歌、打闹歌、哭嫁歌、山歌、儿歌、酒歌、孝歌和长号唢呐、龙灯、花灯、狮子灯、傩堂戏、仡佬族的踩堂舞、傩戏、《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高台舞、牛筋舞、狮舞

心态文化

历史典故故事传说

吃虫节的传说、金角老龙王救始祖的传说·、田母的传说(仡佬族)(仡佬族)、无字棋的传说(仡佬族)、宝王菩萨的传说(仡佬族)

记忆口述

“埃审”,“布尔”,“濮”,“布告”,平坝、“褒佬”,“当佬”、哈藏语系;《制造天地》、《阿仰兄妹造人烟》、《竹王》、《勇敢的姑娘》、《聋兄瞎弟偷羊》

礼仪

婚俗哭嫁

民族制度

马头制

信仰

龙神、竹子、拜树、菩萨树、牛神、灶神、山神、蜘蛛神、狐狸祖婆

民族历法

仡佬族历

羌族

物质文化

民居建筑

碉楼民居垒石

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漆树坪村,是贵州省唯一的一个羌寨

民族服饰

袍服

手工艺品

刺绣、挑花、编织等传统工艺石雕、木雕、漆器、织毯

记载书籍

《诗地理考》《后汉书·西羌传》《说文·羊部》

行为文化

节庆

祭山节、领歌节、端午节、牛王会、传歌节、春节、青苗会、牛王会、山王会、观音会、川主会吗、祭天会

民俗活动

撬杆

饮食

古羌缠度、古羌神羊、古羌腊味肠、西羌霸王鱼、五彩素脍、山珍脍大肚、雀巢酥、双椒核桃花、飘香里脊

音乐舞

蹈情歌、苦歌、喜庆歌、丧堂歌,山歌、酒歌、孝歌、伴嫁歌,“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

心态文化

历史典故故事传说、语言

汉藏语系(“尔玛”或“尔咩”)

记忆口述

长篇小说《年轻的石包老汉》、《头帕》、《沉重的大山》等的叶星光,写出短篇小说《第十任厂长》、《飘逝的花瓣》等的谷运龙,还有木勺爰剑、梦非、何健、程玉书等羌族诗人。

朱大录的散文《羌寨椒林》

礼仪

敬老、好客、冠礼、尚武

民族制度

“议话坝”与“寨老”制度

信仰

白石莹莹象征神、自然崇拜、藏传佛教

民族历法

羌历

(二)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1、梵净山民族文化的生存现状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艺术之乡。

贵州省铜仁地方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众多民族博物馆。

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

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

(3)将少数民族文化及时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把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村寨建成民族保护村寨。

在贵州省的黔南州还建立了四处省级民族保护村寨。

黔东南自治州建立了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中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台不九摆,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又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点村寨的黎平纪堂、地扪,榕江宰荡,从江增冲、银潭、占里等。

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既是苗侗民族古老神秘的家园,亦是黔东南古朴多姿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民族文化村寨,在建筑环境、村镇布局、房屋造型、建筑用材、营造技艺、建筑功能以及建筑习俗、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显示出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

它既是苗侗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生态家园,是当代人感受淳朴文化,憩息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

通过这些村寨的建设,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4)发展民族文化演出。

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贵州也推出了《多彩贵州风》民族文化演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多彩贵州风》,旨在通过其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贵州的民族艺术融入文化产业,培养和推介优秀的民族艺术家,极大地宣传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姐妹节、雷山苗年节等,庆祝民族节日,已成为惯例。

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梵净山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少资金支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将出现消亡的趋势。

贵州省相对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困境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威胁,民族文化特色受到侵蚀,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趋与淡化。

如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手工艺,歌曲等由于缺乏青少年继承者而出现无人继承的状况。

(2)政策法规仍不完善。

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应当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民众参与不足。

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

不少依然鲜活在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让他们主动投身到保护文化的行列中。

3、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加快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大文化”、“大旅游”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1)举办了一系列民族节庆、民族文化活动。

自2000年以来,我区成功举办了七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思南花灯艺术节、玉屏萧笛艺术节、苗族“四月八”节、铜仁市龙舟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

各县都开展了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我区与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单位联合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以及《为祖国喝彩》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情景歌舞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铜仁及梵净山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仅2010年元至10月,到铜仁梵净山旅客就达到597.78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442.24亿元,同比增长97%和128%。

(2)挖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

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梵净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把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曲艺和各种民族民间绝技不间断地搬上舞台,先后挖掘、推出了一批如《情姐下河洗衣裳》、《这山没有那山高》、《望牛山歌》等经典曲目,积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推介了铜仁。

2006年,我区编排的大型方言话剧《乌江汉·土家妹》获第三届全省民族文化会演表演金奖;2007年,沿河土家族肉莲花舞曾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金奖,赴苏州参加了“中国第八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演出,并入选当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春节联欢晚会节目;2008年由集中展现我区多姿多彩民族民间文化的26首民歌、5种民族民间器乐、4个民族民间舞蹈演绎的“梵净风韵”还走进了央视《民歌•中国》,连续一周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其中石阡县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被“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今年,我区苗族的原生态鼓舞《鼓之源》,荣获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参加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活动的《这山没的那山高》获“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演出“黔穗金奖”。

近年来,我区已先后获得两次全国文学“骏马奖”,两次省“五个一”工程奖、一次省政府文艺工作奖,还有一批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有省级奖。

 (3)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专著。

加强了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

通过任务安排、课题设置、资助出版和文艺调演、歌舞大赛、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展开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曲艺及各种民间绝技的挖掘、整理和加工。

先后出版了苗族巫词系列、古歌系列,傩戏资料系列,各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系列,等等各个系列的资料,出版各种民间文化图书一百多部,近两千万字,音舞光碟三百余个,为传承和弘扬铜仁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强两个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抓好了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

近几年来,我区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招商引进工业、农业、能源等方面项目的同时,精心包装并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招商引资项目。

自2005年起,全区每年引进的项目中,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已占到总项目的四分之一左右。

通过集资、融资等办法开发了松桃苗王城村寨和瓦窑苗族花鼓舞村寨、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思南郝家湾土家族石头村寨、石阡楼上古寨和尧上仡佬族村寨等民族文化村,吸引了众多境内外游客和国际友人。

不但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民族文化品味,还推进了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5)申报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近十多年来,我区加大挖掘、整理力度,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处;各级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印江木黄镇和石阡汤山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铜仁中南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即玉屏箫笛、德江傩堂戏、思南花灯、石阡毛龙舞、石阡木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

有3个县、12个乡、1个街道、1家企业重点被命名为文化先进县、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先进街道、文化先进企业。

二、梵净山民族文化价值和特色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特色

1、价值

结合以上内容的分析,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具有以下价值。

 

(1)社会经济价值

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观,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民族文化有丰厚的文化蕴藏,通过观看、参与和了解民族歌舞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同时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2)品牌价值

独特的名族歌舞文化与特有的地质特征相结合,树立品牌。

有针对性地赴全国各大城市、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欧洲、美洲国家进行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