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3990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镇等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区镇等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区镇等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委托单位:

区文广新局

建设性质:

新建

主编单位: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区镇等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编制人员

主编单位: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主编人员: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

注册造价师

注册造价师

注册规划师

建筑工程师

建筑工程师

参编人员: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

第四章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第五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进度安排

第六章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第七章结论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区镇等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项目业主:

区文广新局

项目建设地址:

区镇、何埂镇、松溉镇、仙龙镇、五间镇、永荣镇、金龙镇、红炉镇、临江镇、陈食镇、青峰镇、宝峰镇、镇、双竹镇、板桥镇。

项目建设规模:

总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

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及装饰装修工程、附属设施设备。

项目进度:

12个月

项目总投资:

约622万元

资金来源:

争取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央内投资240万元,自筹382万元。

2、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三)《“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

(四)《市城市总体规划》;

(五)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及要求;

(六)相关依据详见各章节。

三、研究任务与范围

(一)研究任务

授区文广新局的委托对区镇、何埂镇、松溉镇、仙龙镇、五间镇、永荣镇、金龙镇、红炉镇、临江镇、陈食镇、青峰镇、宝峰镇、镇、双竹镇、板桥镇的文化基础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并编制双石镇等1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果。

(二)研究范围

1、在满足文化建设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2、按照使用功能要求,进行总图、土建、结构、公用设施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

3、对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

4、作出项目研究结论。

四、结论

有着丰富的人文和历史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特别是随着集镇人口的增多和集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渴望强烈,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区现有的各镇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建和改建综合性文化站已迫在眉睫。

本项目的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可行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作为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政府联系农村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乡镇文化站在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0年,实现县县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其本实现乡乡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

”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即:

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进一步明确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地位。

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全国实施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2007年9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出台了《“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规划提出了“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国所有农村乡镇建立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站、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文化站工作队伍、合理有效的农村乡镇文化管理体制,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显著改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当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成为农村乡镇社会事业发展的平台。

”规划明确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定位:

“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政府乡镇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群众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坚持把握公益性质,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投资和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公益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行经费。

同时,公益性文化机构应该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机制,改善服务,增强活力。

”规划明确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具体职能:

⑴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电影、电视、录相放映活动;⑶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技知识讲座等,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⑷开办图书室,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⑸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⑹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俱乐部和农民文化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⑺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⑻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协助管理当地文化市场。

  2007年9月27日,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召开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行了全面布署。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写进了2008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由此可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关注,对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深切关心。

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有着重大意义。

2、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农村文化阵地,为缩短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进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要求,市2008年度在原计划建设2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新增建设计划35个。

为确保建设质量,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特别强调,乡镇综合文化站决不能建成“半拉子”工程,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不得建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必须在人口集中、方便群众的地段建设。

要求各区县文广新局建立月报制度,在本月25日前报送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

2006年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计划至2010年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897个。

到目前为止,市财政先后投入近1亿元,各区县财政投入近2000万元,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53个。

3、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现状

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按照《“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应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和管理用房,并且“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建设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黑板报等配套措施。

”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当地政府的重视下,乡镇文化建设起步向前,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村一级文化设施依然比较缺乏,覆盖乡镇的文化网络尚未形成。

1、乡镇文化站设施和场地严重不足

区许多乡镇文化站原有的设施和场地陈旧老化、面积狭小,一些地方除了参加全镇的活动外,平时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可以开展。

有的地方,几乎有一半的乡镇文化站没有活动用房,缺乏设施器材和图书资料,加之文化专干流动性大、基层文化底子薄,无法组织、创作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作品,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实现文化站的辐射功能。

2、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够。

文化站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是临时、零星的,没能列入财政预算,列入当地财政支出预算的经费仅能保证文化站编制人员的工资。

因经费紧张,许多乡镇文化站业务近乎停顿。

由于活动开展的经费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没有经费支撑,活动的开展就无法进入常规化。

这直接导致一些乡土特色文化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进行包装、打造,不能形成文化品牌。

一些乡镇的文化站由于缺乏可运作的经费,无法更新、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没有办法开展培训和文化活动,阵地建了,但内容聊聊,近乎成为只有一块牌子的挂牌文化站。

3、对乡镇文化站建设认识滞后。

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4、文化站工作弱化,文化队伍力量薄弱,综合性艺术人才缺乏。

乡镇文化站的文化队伍处在农村文化工作的第一线,直接承担着文化建设的任务,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目前多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只能完成广播电视的播出和维护,能够吹、拉、弹、唱的和从事体育辅导的综合性专业人员奇缺。

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混岗使用、“不务正业”的问题比较突出,文化站人员被抽用做乡镇中心工作的机率高达99%。

这一事实说明,乡镇文化站已经名存实亡。

5、文化站的执法权限不平衡。

目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执法权限极不平衡,对于违反文化市场的行为只有管理权,没有行政执法处置权,不利于规范文化市场。

区文化站建设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但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是影响和制约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意义

1、乡镇文化站具有发挥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的功能。

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的宣传文化中心,通过广播电视、举办形势报告会、政策咨询、图片展览、印发宣传单、电影下乡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于增进广大群众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坚定群众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具有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镇文化站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这种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立竿见影的还是潜移默化的。

2、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在继承文化成果、教育娱乐群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举办群众性文艺活动,是基层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公益性本质所在。

群众文化发展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的逐渐改善,农民必然会产生对文化需求。

乡镇文化站扎根于基层,其内在的亲和力保证它能够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传统资源——例如民间舞蹈、民间山歌、民间习俗,来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乡镇文化站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经济条件,运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乡镇文化站立足活跃群众、活跃农村,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这一指向保证乡镇文化站能够利用农闲季节与重大节庆引导农民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体育交流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相互学习、和谐共进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

对于农民群众自发举办的文艺活动,只要乡镇文化站因势利导,积极出面组织,协调引导,就可以使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3、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乡镇文化站这一平台,立足农村发展实际,保证它在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

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围绕当地农业发展的水平、规模与特色,组织农业、畜牧、科技等涉农部门,结合农事季节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效能,使农村群众接收了最及时、最有效的科技信息;举办“农家课堂”培训活动,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户的知识构成;利用图书室、广播电视以及各种传播手段,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充分利用、发挥、调动本土人才的作用,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协助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部分文化产品都以商品形式进入了流通领域,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经营方式日益多样,经营门类不断增多,同时,市场经营的合法化与秩序化问题相应地也凸显出来。

演出娱乐、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是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重点所在。

乡镇文化站一方面对城镇、农村的文化市场进行引导监控,发现违反文化市场管理规定的,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并协助配合执法部门依法管理文化市场。

另一方面,乡镇文化站在对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严格管理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对经营者服务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积极维护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起着既繁荣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又维护和管理文化市场正常秩序的双重作用。

总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功能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乡镇文化站上述四个方面的作用,是乡镇文化站存在的充分理由,也是乡镇文化站的根本意义所在。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地点

1、板桥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板桥镇街。

板桥镇位于区北部,距城区26公里,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总人口35400人,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009年财政收入588万,农民人均纯收入6265元。

2、宝峰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宝峰镇街,宝峰镇位于区西南部,阴山山脉南麓,距主城区25公里,与泸县毗卢镇接壤,幅员面积39平方公里,总人口21911人,辖5个行政村,1个居委,2009年财政收入46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5910元。

3、何埂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何埂镇街,何埂镇位于城区南部,距城区29公里,幅员面积81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8千人,辖15个行政村、28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2009年财政收入5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

4、红炉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红炉镇街,红炉镇位于城区西部,距城区22公里,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辖5个行政村,4个社区,4个居委,2009年财政收入91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5、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镇街,镇位于城区东南面,距城区32公里,幅员面积62.01平方公里,总人口28604人,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09年财政收入7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5753元。

6、金龙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金龙镇街,金龙镇位于城区东北,距城区40公里,幅员面积51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人,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9年财政收入50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5574元。

7、青峰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青峰镇街,青峰镇位于区西南城郊,距主城区7公里,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总人口26016人,辖5个行政村,1个居委,2009年财政收入79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6473元。

8、双石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双石镇街,双石镇位于城区西面,距城区7公里,幅员面积6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辖9个行政村,3个社区,2009年财政收入77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4969元。

9、双竹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双竹镇街,双竹镇位于城区东南面,距城区12公里,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38450人,辖7个行政村,198个社区,1个居委,2009年财政收入6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

10、松溉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松溉镇街,松溉镇位于城区南面,距城区35公里,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人,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居委,2009年财政收入12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5788元。

11、五间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五间镇街,五间镇位于区城南重镇,距城区23公里,幅员面积37.7平方公里,总人口26938人,辖区7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9年财政收入140万。

农民人均纯收入5683元。

12、仙龙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仙龙镇街,仙龙镇位于城区东南面,距城区26公里,幅员面积84.2平方公里,总人口5.34万人,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2009年财政收入37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5793元。

13、永荣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永荣镇街,永荣镇位于区城区东南面,距城区30公里,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辖4个行政村,2个居委。

14、陈食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陈食镇街,陈食街道位于城区东部,距城区7公里,幅员面积81.6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辖14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009年财政收入776万,农民人均纯收入6244元。

15、临江镇综合文化站拟建于临江镇街,临江镇位于区东南部,面积77.1平方千米。

距主城13千米。

镇辖1个社区居委会,9个村、70个村民小组,13791户,40942人,人口密度531人/平方千米。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房屋建筑部分

(1)建筑总面积:

6100㎡,其中:

板桥镇综合文化站300㎡,宝峰镇综合文化站300㎡,何埂镇综合文化站390㎡,红炉镇综合文化站500㎡,镇综合文化站300㎡,金龙镇综合文化站300㎡,临江镇综合文化站700㎡,青峰镇综合文化站500㎡,双石镇综合文化站300㎡,双竹镇综合文化站400㎡,松溉镇综合文化站400㎡,五间镇综合文化站310㎡,仙龙镇综合文化站750㎡,永荣镇综合文化站300㎡,陈食镇综合文化站350㎡。

综合文化站装饰装修为简单装修,齐全水、电设施。

内设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教室、多功能活动室、宣传橱窗等。

(2)标准篮球场:

19个。

(3)文化广场:

3个。

三、项目配套设施设备

双石镇等15个综合文化站配备有音响15套、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施设备6套,图书阅览室有专用书柜41个,藏书53380余册,报刊杂志余150余种,健身器材42套。

第四章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估算依据

⑴设备费用按询价或类似工程设备投资估算。

⑵建筑工程费参照1998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省综合估价表》及当地类似工程概算指标估算。

⑶安装工程费依据《全国统一安装工程概算定额省单位估价表》及类似工程造价调整。

⑷其他费用及建筑安装费用定额按照《市建筑安装费用定额》及建设部有关规定执行。

⑸不同年份的价格资料均调整至2008年价格水平。

⑹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数据。

⑺行业类似工程经验数据。

2、投资估算内容

本项目本次投资估算内容为房屋建筑部分、文化广场及其他设施设备费,篮球场暂不计入。

3、项目总投资

详见附表。

二、资金筹措

争取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央预算内投资240万元,自筹382.56万元。

第五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的组织管理

项目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在区文广新局和各镇政府的领导下进行项目建设。

为了重视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质保量和按时完成任务,项目实行责任管理,成立项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抓好项目建设的全部工作。

二、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

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的“四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

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证体系。

(一)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业主与承包商签定质量保证责任书,对责任书和合同条款要求不能兑现的承包商中止施工,进行整改。

整改不见成效的取消施工资格。

2、质量保证机制

建立工程质量奖惩制度,把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挂钩,并在施工工程《承包合同》中加以确定。

(二)施工期安全措施

每处施工现场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设置明显的警示牌照、悬挂照明灯等,确保行人和施工安全。

三、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工期为365天,前期工作从2008年5月开始,全过程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前准备阶段,项目施工阶段,设备配置、验收安装阶段,竣工阶段。

为保障项目的实施,使项目早动工、早建成、早受益,项目拟一次性方案设计,按照项目检查细则,公开招投标,政府和社会两级监督机构共同监督,择优选择施工队伍。

进度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2008年5-6月前期准备安排;

2008年5-10月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8年10-12月项目设计和招投标;

2009年1月三通一平;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全面施工;

2009年12月竣工验收、总结。

第六章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评价

1、繁荣基层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项目建成后,区综合文化将成为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亮点,将会使全区109万人口直接受益,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阵地,为繁荣基层文化事业,提高文化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全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并为全面影响和推动周边乡镇基层文化工作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辐射作用。

2、促进第三产业联动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社会服务。

多年来,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站常年为群众提供图书措阅、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会同农技、卫生等职能部门开展经常性的美术、电脑培训、农科技培训及卫生常识培训等;采用的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招商引资、宣传的形式,开展了新世纪群众大型文化活动,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还宣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转变群众生育观念为实施“全民普法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建成后将促进上经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稳步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项目实施可以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影响良好;因此本项目是符合社会发展,得到了社会一致认可。

第七章结论

有着丰富的人文和历史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特别是随着集镇人口的增多和集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渴望强烈,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区现有的各镇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尤其是经济较好的强镇的突出地位与文化功能落后的反差太大,新建和改建综合性文化站已迫在眉睫。

本项目实施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可使文化站的整体服务功能大大加强,可有效缩短先进文化的传播速度,提高文化站的文化传播质量,当地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有了阵地保障。

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激发出来的活力可转化为推进全镇各项工作的动力,从而促进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可行性,因此本报告建议尽快组织资金予以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