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4061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上第三章教案.docx

九上第三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25个

课题

3.1能量的相互转化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

2、技能领域:

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3、情感领域:

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重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难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酒精灯、滤纸、细绳、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晶体、烧杯、玻璃棒

板书设计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一、能的形式

机械能,太阳能,热能,电能,声能等。

二、能的转化

“消耗能量”、“利用能量”、“获得能量”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演示(雪崩),让学生感受雪崩的威力和危害,同时思考能是如何转化的?

——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新课教学

1、讨论:

(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

     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2)间歇泉能从断地向外面喷泉,能量从哪里来?

     热能――机械能

(3)青蛙一跃去捕食害虫,如何获得能量?

这些能量从哪里来?

     化学能――机械能

2、演示:

制作小风车

  思考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

小结:

(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2)能量转化是个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练习:

(1)结合课本83-84页的图片,说说能量形式发生如何的转化。

(2)还能举出其它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

3、演示:

氢氧化钠、硝酸铵的溶解实验。

思考能的转化。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85练习1、2题。

2、作业本第1节。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26个

课题

3.2能量转化的量度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

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

2、技能领域: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领域:

通过功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

难点

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准备

幻灯

板书设计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功

1、什么是功?

2、做功的两个因素

二、功的计算

1、公式:

功=力×距离 W=Fs  

2、单位:

焦(J)或 牛·米(N·m)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

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二)新课教学

1、功

读图并思考:

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功: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做了功。

注:

(1)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2)要注意做功与“做工”和“工作”的区别。

(3)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讨论:

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

——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2、功的计算

公式:

功=力×距离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Fs  

单位:

焦(J)或 牛·米(N·m)

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

(1)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功时的F就是这个力

(2)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3)功的单位:

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

例1: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3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是2000牛,这辆汽车在1分钟做的功是多少?

例2:

某大厦楼高50米,完成此建筑物需要浇制钢筋混凝土1×104米3,还需用其他建筑材料共约2×104米3,假设混凝土的密度为2.5×103千克米3,其他建筑材料的平均密度为1.5×103千克米3,取g=10牛千克。

 ⑴此大厦的自重为多大?

⑵勘测表明,该大厦的地基所承受的压强不得超过1.2×106Pa,若房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103米2,此大厦的最大载重量为多大?

⑶若要从地面向楼顶提供自来水,加压设备至少需给水施加多大压强?

若每天要把100米3的水从地面送到楼顶上,每天至少应对水做多少功?

小结:

以举重和马拉车为例,说明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所以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77练习第1、2、3题。

2、作业本第二节第一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27个

课题

3.2能量转化的量度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

2、技能领域:

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3、情感领域:

通过功率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能量转化的量度:

功率

难点

能量转化的量度:

功率

教学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准备

幻灯

板书设计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1、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

2、计算公式:

功率=功时间   P=Wt

3、单位:

瓦特(W)OR  焦秒 (Js)OR 牛·米秒(N·ms)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张图片作对比,说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两者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

计算公式:

功率=功时间   P=Wt

单位:

瓦特(W)OR  焦秒 (Js)OR 牛·米秒(N·ms)

说明:

物理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

介绍:

(1)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指标之一,介绍功率对生产的意义

  

(2)介绍人和部分交通工具的功率值

2、例题解析

例1:

有两台功率大小不同的起重机,已知它们的功率之比是1:

3,若让它们完成相同的功,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若它们的工作时间相同,则完成的功之比是。

例2:

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1小时即可能把水箱充满。

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

(g=10牛千克)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77练习第4题。

2、作业本第二节第二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28个

课题

3.3认识简单机械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技能领域:

通过学习杠杆,培养学习下确画力臂的能力。

3、情感领域:

增强学习爱国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

杠杆

难点

杠杆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5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杠杆的初步认识

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二、人体中的杠杆

三、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阿基米德和他的那句名言(屏幕上出现阿基米德的想要撬动地球的画面,并播放他的原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根神奇的杆子吧……

(二)新课教学

1、杠杆的初步认识

创设情景:

屏显猿人想要移动石块的图片

质疑:

猿人想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观察:

学生是否能想到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

――播放利用撬棍撬石头的动态视频画面。

演示:

请同学上台操作利用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

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在操作时的动作以及羊角锤、开瓶器的运动特点。

小结:

师生共同得出杠杆的基本特征:

(1)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

(2)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一根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

同时教师指出实际的杠杆往往是硬棒的变形,并不都是一根直直的硬杆。

演示:

通过师生共同从撬苹果的实验,以及播放动态视频画面,分析得出杠杆的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

讨论:

在生活和生产中,举出其他杠杆的实例,并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学生活动)

小结:

教师再结合撬棍来分析得出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

——从羊角锤、开瓶器、撬棍等实物中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等本质,略去表面的差别。

得出杠杆的模型。

演示:

教师以用硬棒撬动石头为例,在黑板上进行有关杠杆几要素的作图。

练习:

见作业本的练习6,学生完成并选择部分在黑板上完成。

2、人体中的杠杆

过渡:

其实在人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在起作用。

拿起一件东西,弯一下腰,甚至翘一下脚尖都是人体的杠杆在起作用。

下面让我们来观察:

视频:

播放一段韵律操的动态视频画面,并请同学寻找其中的人体杠杆。

分析:

对课本图片中的手臂、脚部和头部进行有关杠杆的分析。

3、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介绍:

古代历史上使用的各类杠杆:

舂、桔槔,并播放舂和桔槔的视频片段

介绍:

在建造大型的建筑工程时,也很广泛地运用了杠杆,譬如中国的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屏显图片]古代建筑大型工程时的劳动场景,并请学生找出其中所使用的杠杆。

而到了现代,杠杆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入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视频:

在优美背景音乐下,屏幕上依次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杠杆图片

从猿人→古埃及的金字塔→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天平→中国的长城→现代建筑工地上的机械手臂……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89练习第1题。

2、作业本第3节第一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29个

课题

3.3认识简单机械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2课时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30个

课题

3.3认识简单机械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技能领域: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

3、情感领域: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教学准备

幻灯,滑轮

板书设计

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定滑轮

二、动滑轮

三、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简单机械。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校在升国旗的时候,为什么旗手往下拉绳,国旗却往上走,而且比较轻快?

在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将砖瓦等建筑材料拉上房顶,为什么工人在房下就能把材料送上房顶?

滑轮——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是属于一种简单机械。

(二)新课教学

1、定滑轮

演示:

用弹簧秤直接称出钩码的重量,然后再通过定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动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两个读数的大小。

滑轮位置固定不动

 定滑轮的特点 相当于是一个等臂杠杆(作图进行分析)

不能省力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

演示:

通过动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起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与直接称得的数值,是否不一致?

滑轮随钩码一起向上运动

      相当于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作图分析)

  动滑轮特点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动力移动距离2倍于物体上

升距离。

设疑:

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

那可不可以想一个办法来使滑

轮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趣味实验:

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用两个铁架台的杆子,再让两位男同学来把住铁杆。

用一根坚韧的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杆的一端,然后把两铁杆绕几个来回,再找一个女同学用单手拉动绳的一端,看能否将两个同学拉拢。

想一想为什么?

3、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简单机械。

演示:

(1)如何用滑轮组做到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先用一动一定来完成,学生上台简单演示)

(2)如课本99页实验所示,先用弹簧秤测出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然后借助于滑轮组(二动二定)测出提升钩码所需力的大小。

(注意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小结:

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特点:

结合演示实验,说明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是却费了距离。

动滑轮由几根绳子吊着,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移动距离的几倍。

例题:

如课本100页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89练习第四题。

2、作业本第3节第三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31个

课题

3.3认识简单机械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4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的区别。

2、技能领域:

能用实验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3、情感领域: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幻灯

板书设计

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以及使用动滑轮虽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使用机械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带来方便,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却做了一些并不希望做的功。

(二)新课教学

1、以课本图3-32为例,研究做功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得出哪个功是我们所必需要做的?

哪个功并不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但不得不做的?

小结:

必需要做的这部分功叫做有用功;虽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叫额外功或无用功;两者的总和叫总功。

   W总=W有用+W额外

讨论: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考虑绳子的自身重及滑轮轴心处的摩擦,所做的额外功还有哪些?

  ——克服绳子重力做的功,克服摩擦做的功。

想一想: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

(提示:

从做功的角度来分析)

它们的有用功是多大?

额外功多大?

小结:

从能量的转化角度来分析, 

总功(人提供的能量)一方面转化为有用功(物体增加的势能);另一方面转化为额外功(机械增加的势能或摩擦产生的热能)

2、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η表示。

η越大,机械工作时能量的利用率越高。

    

在使用机械时,总是尽可能减小额外功以提高机械效率。

实际使用机械时,机械效率总小于1!

提问:

出示图片——盘山公路。

思考筑路采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小结:

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使用斜面可以更省力。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89练习第5题。

2、作业本第3节第4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32个

课题

3.4动能和势能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2、技能领域: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3、情感领域:

能过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界能量是相互联系科学观。

重点

动能、势能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

动能、势能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铁钉,木头,矿泉水瓶,水,沙子

板书设计

第4节动能和势能

一、动能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二、势能

1、重力势能

2、弹性势能

三、动能和势能转化

其总量机械能保护不变(不考虑外界的影响)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图片出示“小鸟”、“飞机”,提问“两者有何联系?

”——小鸟撞飞机

  报道:

大飞机“害怕”小飞鸟。

飞机和飞鸟,一个是钢筋铁骨,一个是血肉之躯,鸟撞飞机岂不是以卵击石?

然而,两者在蓝天相遇,飞机真的很怕小鸟。

1912年,一只鸥鸟卡入一架飞机的操纵器后,飞机掉入大海,首开鸟毁飞机记录。

据统计,仅196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由于飞鸟撞击至少造成了78架民用飞机损失、201人丧生,250架军用飞机损失、120名飞行员丧生。

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故呢?

(未完待续)——原来这都和动能有关

(二)新课教学

1、动能

(1)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图示举例各种具有动能的物体(奔跑的狗、飞翔的飞机、转动的齿轮、漂荡在空中的热气球),并再由学生举例。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提问: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

试一试

将4枚相同的铁钉钉入木头内,保持相同的深度。

首先,让一个学生分别用两个质量不同的锤子以相同的速度敲击两枚铁钉,观察结果

然后,再让另一位同学用同一锤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敲击另两枚钉子,观察结果。

结论:

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

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3)动能的利与弊

视频演示:

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

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的益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过渡:

近年来,余杭的经济发展迅猛。

临平各处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

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别地小心。

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

你又会担心什么?

           

    当心落物      当心吊物    必须戴安全帽

——担心落物。

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势能转化而来。

2、势能

(1)重力势能:

定义: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探究:

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结论:

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弹性势能:

演示:

取出一音乐盒,上好发条,使其发出动听的声音,同时也可看到风车不停地转动。

提问:

在上述过程中,是什么能转化为了动能和声能?

——弹性势能

定义:

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由学生举例说明具有弹性势能的各种物体。

如弹弓、弩、机械手表等。

演示:

以弹弓为例,说明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小结:

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过渡:

视频显示――过山车:

开始时,过山车在高处在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高速下滑至环形铁轨后,便从环内壁向上爬升,并贴着轨道绕了一圈,然后冲上了凌空的“断桥”。

车子在“断桥”处静止下来,然后又倒着回去,回到了起点,真是刺激!

没有动力,小车是如何动起来的呢?

――是通过势能转化而来的。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演示:

摆球的摆动 滚摆的运动。

让学生完成该实验习题有关的空格。

表演:

取出两个游游球(YOYO),让学生上台表演,看谁做的好。

小结: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思考:

在上述两个实验中,小球和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都在减小,最后会停在最低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由于受到摩擦等阻力的缘故

强调:

如果没有受到摩擦等阻力,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说一说:

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两幅图(撑杆跳、水力发电)来说一说其中能量是如何转变的。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94练习。

2、作业本第4节。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33个

课题

3.5物体的内能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做功改变内能的方法,知道做功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2、技能领域:

能过学习内能和改变内能的方法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源意识,为节约能源做准备。

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难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气体压缩做功实验相关仪器

板书设计

第5节物体的内能

一、内能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1、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

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二)新课教学

1、内能(热能)

视频:

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

内能(internalenergy):

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2、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

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演示实验:

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⑴克服摩擦做功:

(如图所示)可以看到U型管中的红墨水左降右升。

⑵压缩气体做功:

实验时看到棉花燃烧起来。

解释:

⑴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⑵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

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

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⑴如课本112页的实验。

 ⑵生活例子:

开啤酒瓶,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

⑶如图所示,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沸腾时,可以看到塞子被冲出。

解释:

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

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