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414182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质检测管理培训.ppt

常见水质评判标准及取样方法,-技术部,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观测水质的重要性,水是水产养殖的最基本条件,是水产动物生存的载体,同时,也是我们观察判定养殖状况的重要依据。

学会观测水质对我们制定养殖方案、做好服务工作至关重要。

好水的定义与标准,定义:

适于所养殖鱼类迅速安全生长的水体。

标准:

肥、活、嫩、爽(普通水产养殖),肥,肥:

营养丰富,水产养殖中指氮磷营养。

基本指标:

有效氮0.3mg/L以N计有效磷0.040.05mg/L以P计0.1mg/L以P2O5计,氮磷比(N/P)也是主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N、P较丰富的情况下,对光合作用最适宜的N/P是7.2(质量比)。

日本湖沼学者坂本曾经研究指出:

当水体的TN/TP为10:

125:

1的范围时,蓝藻为优势藻种;水体的TN/TP为6:

110:

1的范围时,绿藻和硅藻为优势藻种。

另研究表明TN/TP小于4时,蓝藻又易占据优势。

以上TN/TP=7.2中氮磷分别以N、P计,而通常肥料产品中氮磷含量标注为以N和P2O5计,最适氮磷比以此计算为3:

1。

数据:

磷酸一铵(磷铵)N:

9%P2O5:

45%氯化铵N:

25%尿素N:

40%碳铵N:

17%,肥度肉眼观测依据-透明度。

透明度是光线透入水中的程度,用厘米表示。

测定一个点的透明度常用透明度盘(直径20厘米,黑白相间的铁皮圆板),缓缓沉入水中直到看不见时,记下其深度,再稍提高又恰能看到,再记下其深度,取两个深度的平均数值即为此测点的透明度。

测定透明度时,一般一个水域要选3个以上的测点再取其平均值。

我国水产行业中规定:

长江中下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池塘水质透明度,主养鲢鳙鱼:

2030cm,主养草鱼与团头鲂,或青鱼与草鱼为:

2535cm。

透明度高低是直接反映浮游生物的多寡,当透明度在2040厘米时水域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已提高到1千万1亿个/L,1540毫克L以上,能满足摄食需要。

活,“活”指水色和透明度经常有变化,包括日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日变化就是所谓的“早青晚绿”、“早红晚绿”以及“半塘红半塘绿”等,周期性变化指水色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重复性。

“活”意味着藻类种群处于繁殖旺盛期,池中物质循环良好。

嫩,-主要指藻类的普遍状态,鱼类喜食性藻类多,藻相优良,同时鱼类食欲良好,藻类能被及时消耗,不出现藻类老化的现象。

各种水色图谱及特点1.茶(棕绿)色系淡棕色棕色棕红色深棕色是由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裸藻门的囊裸藻属和陀螺藻属种类与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的裸藻科和扁裸藻科种类同时出现时形成的水华颜色。

该颜色水如果氮积累过多,磷不足,会变成绿色或蓝绿色水。

3)棕红色,4)深棕色,2)棕色,1)淡棕色,2.黑色系褐色酱色黑色是隐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的囊裸藻属和陀螺藻属种类,1)褐色2)酱色3)黑色,3.绿色系黄绿淡绿草绿嫩绿亮绿浓绿藻类以绿藻门、裸藻门的裸藻科和扁裸藻科种类为优势种,在氮和有机质含量高时出现。

1)黄绿色2)淡绿色3)草绿色,4)嫩绿色5)亮绿色6)浓绿色,4.蓝绿色系豆绿蓝绿铜绿以蓝藻门种类为优势种,另有绿藻门、隐藻门的种类,原因是氮积累过多。

1)豆绿色2)蓝绿色3)铜绿色,5.白色系1)白清色2)灰白色3)雾白色,爽-水中的各种化学指标比较合适鱼类生长。

1.pH值(酸碱度)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

鱼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

淡水养殖一般要求pH在6.5-8.5之间,最适范围以-.5为宜。

1)养殖水体pH值过低。

a.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

b.pH值低于6.5时,鱼类血液的pH值下降,血红蛋白载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导致鱼体组织缺氧,尽管此时水中溶氧量正常,鱼类仍然表现出缺氧的症状,出现浮头现象。

由于耗氧降低,新陈代谢明显减弱,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

尽管食物很丰富,鱼类仍处于饥饿状态。

c.当水体pH值降到5-6.5时会引起水中嗜酸性卵甲藻的繁殖,引起卵甲藻(打粉病)鱼病的发生。

d.pH值过低时,水体中S2-、CN-、HCO3-等转变为毒性很强的H2S、HCN、CO2。

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

湖北武昌南湖污染加剧,造成鱼类浮头,患打粉病的草鱼,打粉病的金鱼,由pH引起的鳃部溃烂,2)养殖水体pH值过高。

a.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b.pH值过高,则能腐蚀鱼的鳃部组织,使鱼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碱性水会使孵化中的鱼卵卵膜早溶,引起胚胎过早出膜而大批死亡。

c.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NH4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NH3。

另外,而Cu2+、Pb2+等重金属离子则变为络合物,使他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大为减轻。

d.在碱性环境下会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生长繁殖,而小三毛金藻的代谢物中有一种鱼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

因此盐碱地的鱼池要特别注意小三毛金藻的发生。

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

3)水体pH值调节技术为了解养殖水体的pH状况,要经常对水体进行测定pH值。

发现pH值异常,则要及时采取措施。

1)水体pH值过低时的调节技术a.清塘。

对于pH值过低,在清塘时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

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公斤。

b.定期泼洒生石灰水。

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2)水体pH值过高时的调节技术a.清塘。

对于水质pH值较高的鱼池,清塘时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

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13.5公斤。

b.加注新水。

对于pH值含量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2.溶解氧。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

没有氧气,水生生物就不能生存。

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一般应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

1)溶解氧的来源、消耗及运转。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而空气中的氧通过扩散作用溶入水中的仅占9.5%。

养殖水体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仅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氧气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

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到大气中,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2-1点),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2)溶解氧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

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

溶氧量5mgL以上时,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mgL时,鱼类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mgL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鱼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mgL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鱼不能生存。

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池中溶氧量充足则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

当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mgL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3)溶氧的日常管理。

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每年冬春季及时清除池底淤泥;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合理使用增氧机。

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氧输送到水体下层;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采用水质改良剂,增加水体溶氧。

3.氨氮。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

分子氨对鱼类是有很大毒性的,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

1)分子氨来源。

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肥料,鱼类排遗物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鱼类的含氮排遗物中约80-90%为分子氨,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鱼类排遗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2)氨氮对水产养殖的毒害作用。

氨氮NH3-N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肤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氨的负担,而且其在鱼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中的pH值相应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即NH3-N浓度越高,越降低APK(血清碱性磷酸酶)和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造成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

水体中分子氨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NO3-N,或以N2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

当生产量大于消耗量,且氨氮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鱼类生长或使鱼中毒。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0.02mg/L。

氨浓度过高,会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鱼类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当分子氨达到0.05-0.2mgL时,鱼的生长速度将会下降,如斑点叉尾鮰在含有0.05-1.0mgLNH3-N的水体中生长,产量呈线性下降;当浓度达0.5mgL时,生产量减半。

分子氨浓度达到0.2-0.5mg/L,则对鱼类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若超过0.5mg/L,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鱼类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4)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

a.使用增氧机。

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b.换水。

排出底层20-30厘米水,并注入新水。

c.使用增氧剂。

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

d.使用氧化剂。

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3-0.5mgL;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5-10mgL。

e.泼洒沸石或活性炭。

一般每亩使用沸石15-20公斤或活性碳2-3公斤,可吸附部分氨氮。

f.使用微生物制剂。

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每隔20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较好。

g.较大面积鱼池(50亩以上)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

种植面积可占全池面积的1%。

水葫芦,多福可乐硫代硫酸钠粉,水花生,“多福可乐”B型复合微生物制剂,4.亚硝酸氮(NO2-N)。

1)来源。

NO2-N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NO2-N极不稳定。

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氮时转为毒性强的分子氨。

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因此,温度对水体中的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

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因而分子氨浓度较大。

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分子氨转化为NO2-N。

2)对鱼类的毒害作用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

当血红毒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致使血液呈红褐色。

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呈巧克力色。

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mg/L时,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0.5mg/L时,鱼类摄食降低,鳃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含量高于0.5mg/L时,鱼类游泳无力,鱼体柔软,臀部底面呈黄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

当超过2.5mgL时,鱼体的生理代谢功能不足而出现中毒症状。

严重时导致死亡。

试验表明,鲢鱼、鲤鱼、罗非鱼的NO2-N安全浓度分别为2.4mgL、1.8mgL和2.8mgL。

3)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技术措施:

a.开增氧机。

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数量。

b.养殖计划。

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投饵技术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过多排泄的粪便。

c.适时换水。

适当地排放部分老水,灌注新水。

d.施用水质改良剂。

一些水质改良剂能有效地降低亚硝酸态氮的含量。

多福可乐硫代硫酸钠粉,“多福可乐”A型复合微生物制剂,5.硫化氢(H2S)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

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

1)硫化氢的来源,a.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

b.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2)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呼吸链末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

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

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mgL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6.3mgL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

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物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mg/L。

对于某些特种鱼类或苗种养殖中,硫化物的浓度应在0.1mg/L以下。

其毒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a.提高水中含氧量。

对于硫化氢含量较高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b.栽种水生植物。

c.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

水葫芦,多福可乐硫代硫酸钠粉,水花生,“多福可乐”B型复合微生物制剂,定性标本每池取一个样,浮游植物和理化指标定量在大型湖泊中一般取上中下游三个点,取样深度一般为水下50cm。

在每个取样点分别测定水温,透明度,并用水质检测试剂盒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和pH值。

定性标本:

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中作“”字形的移动,移动时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不露出水面,移动速度不超过0.3米/秒,移动时间可根据水中生物多寡而定,采集水样盛于100-200ml毫升塑料瓶,加1%碘液固定。

浮游动植物定量标本:

用规格2.5升的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1000毫升水样置于1000塑料,加10毫升碘液固定。

理化指标定量检测标本:

用规格2.5升的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1000毫升水样置于1000塑料,加10毫升三氯化甲烷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