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4474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2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均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屏风(píng)遗骸(hái)归咎(jiù)物竟天择

B.绮丽(qǐ)丘壑(hè)萌发(ménɡ)充耳不闻

C.奔丧(sànɡ)匀称(chèn)蹒跚(shān)莫衷一事

D.瓦砾(lì)琐屑(xiao)滞笨(zhì)在劫难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1)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次第:

销声匿迹:

(2)填空(2分)

冰雪róng()化piān()然归来

yǜn()育果实shuāi()草连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4、仿写(4分)

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有时只是淡淡的一份祝福,有时只是默默的一次握手,但做出承诺的决定却是不易,因为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写成的铮铮誓言,因为淡淡的一份祝福,,默默的一次握手,

5、名句默写。

(4分,每小题1分)

(1)相顾无相识,(王绩《野望》)

(2)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3)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4)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

6、古诗默写。

(请规范书写)(6分)

默写刘禹锡《陋室铭》

陋陋铭

刘禹锡

7、名著阅读:

(6分,每空3分)

(1)《骆驼祥子》是本学期教材要求阅读的名著,主人公祥子买车三起三落,请你根据提示填空。

一起:

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

二起:

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

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

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2)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

(2分)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

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

二、阅读理解(62分)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

满足②融然:

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

同“蓄”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⑴阡陌交通()⑵悉如外人()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4分)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2、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3分)

13、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分)

14、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5分)

15、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

为什么?

(4分)

(二)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

”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

”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

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

怎么不开呢?

”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

“不熟悉!

”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

”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

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

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

”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

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

”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

”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

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

“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

”“是啊!

”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

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

”老郭说。

“啥意思呢?

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

”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

会是什么呢?

”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

”“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

”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

”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

”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

“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

”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

“你家没啥事吧?

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

”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

”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

”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

“有啥事呢?

”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6、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50字内)(4分)

17、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3分)

18、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3分)

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19、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

简述理由。

(4分)

(三)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

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

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

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

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

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

“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

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

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

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

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

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

……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20、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2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4分)

22、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

(5分)

23、王老师许多年在学校的铃声、印讲义、叫电话琐碎的工作,默默无闻。

对需要王老师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谈谈你的观点。

(4分)

三、作文(60分)

文题二:

善良

要求: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写一篇以记叙为主,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文从字顺,书写要工整正确,力争美观,卷面整洁。

字数在600字左右。

8.⑴交错相通⑵都、全⑶束缚,约束⑷停止

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0.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3分)

(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12、4分苏州园林(1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分)

13、排比(1分)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2分)

14、6分总分结构。

(2分)作比较(1分)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

不讲究对称。

(2分)

15、不能去掉。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

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2分)。

16、答案示例一:

收到对门送来的绿豆糕,老郭夫妇猜测她的用意,其实,老张媳妇只是为了让他们尝尝绿豆糕的味道(或许只是乡下的一种习惯)。

示例二:

对门送来一碗绿豆糕,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第二天老张媳妇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事。

示例三:

老张媳妇按乡下的风俗给对门送去一碗绿豆糕,结果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这让老张媳妇很不明白。

17、答案示例:

老郭媳妇认为来自乡下的老张媳妇送绿豆糕一定是有求于她,很世俗很势利;她为了一碗绿豆糕一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被人利用,谨小慎微;她不相信老张媳妇真的没事,多疑猜忌;她明明担心老张媳妇会给她带来麻烦却口是心非假装热情,虚伪不真诚。

(有例子,有分析并有道理即可)

18、答案示例:

“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豆糕麻油香味的浓郁,又暗示了绿豆糕代表的老张媳妇淳朴真诚的邻里情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19、参考:

答案示例一:

有必要,作者这样着意交代人、物、风俗都来自乡下显然别有深意,是为了说明乡下人待人真诚,乡下的民风淳朴,以此和以老郭夫妇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自私世俗形成对比。

示例二:

有必要,作者这样是为了说明老张媳妇这样的乡下人没有沾染上城里人的世俗势利,他们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

示例三:

没必要,因为城里也有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人与人的隔膜根源不在于城乡的差别。

20⑴打上课铃时友好提醒那些急匆匆跑向教室的同学别磕着;⑵为学生周而复始印讲义、刻钢板;⑶不论酷暑寒冬喊我和同事们接外来电话。

21答:

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学校,没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没有高工资,然而王老师却承担了许多年学校的铃声、讲义、叫电话,默默无闻,虽没有惊天地,但是许多年如一日的一种坚守,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22铃声是王老师一生中工作的主要任务,既有升华主题,也有强调反复的作用(2分),正是铃声让王老师的人生意义非凡,催促师生起身、上课、放学、就寝。

王老师的人生意义几乎全部融在这铃声中。

也是王老师一生的写照(3分)。

23、略语言通顺有道理酌情给分。

三、作文(略)

等级赋分标准其他

一类文80——68分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从字顺,感情真挚,书写工整认真。

有创意可加分

二类文67——58分中心明确,语言顺畅,有真情实感,书写认真。

三类文57——48病句少,有真实感情,有中心意思,卷面比较整洁。

四类文47以下病句较多,有内容,书写较差。

酌情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