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4735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

(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

其原因可能为:

猜想1:

加热不够充分猜想2:

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猜想3:

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实验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编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一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仍为红色

猜想1不成立

2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_____

4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_____,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_____

猜想3成立

(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

H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成另一种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

(应用与拓展)收集某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得每隔十分钟数据如下表:

测定时间

5:

05

5:

15

5:

25

5:

35

5:

45

pH

4.95

4.94

4.86

4.85

4.85

(1)分析表中数据,5:

15至5:

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______;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利用CaCO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答案】先变红,后变紫O2先变红,加热后仍为红色H2SO3、H2SO4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加热易分解。

【详解】

[实验与验证]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加热易分解。

编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一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仍为红色

猜想1不成立

2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后变紫

4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O2,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加热后仍为红色

猜想3成立

[应用与拓展]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酸性在增强,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和氧气生成硫酸,故5:

15至5:

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利用CaCO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亚硫酸钙和二氧化硫和氧气高温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睛】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亚硫酸钙和二氧化硫和氧气高温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

2.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久置的生石灰里可能会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假设久制的生石灰中不再含有其它成分).为了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的成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设计实验)取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如图所示:

(讨论与分析)

(1)生石灰可以做干燥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向0.2g滤渣A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久置的生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__(填写化学式).

(3)②中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混合物C、D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1g滤渣E和红色滤液F.向滤液F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F的溶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还可能含有________.

(解释与结论)依据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判断,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答案】CaO+H2O=Ca(OH)2CaCO3溶液先变红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Na2CO3、NaCl;NaOHCa(OH)2、CaCO3

【解析】

【分析】

【详解】

讨论与分析:

(1)生石灰可以做干燥剂的原因是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向0.2g滤渣A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久置的生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3)②中,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由于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反应过程中能够观察到溶液先变红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

(4)向滤液F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F中含有Na2CO3,同时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NaCl;还可能含有①中反应生成的NaOH;

解释与结论:

样品中含有0.2g碳酸钙,如果除去碳酸钙外全部是氢氧化钙,则氢氧化钙质量为:

0.94g-0.2g=0.74g,氢氧化钙中的钙元素经过反应后全部转化到滤渣E中。

设:

氢氧化钙质量为x。

x=0.74g,由计算可知,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Ca(OH)2、CaCO3的混合物。

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化学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中,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A、B两支试管中共同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二中,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_____(填化学式)。

D试管中无现象,为了探究通入二氧化碳后D试管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

溶质是NaOH。

猜想2:

溶质是NaOH和Na2CO3

猜想3:

溶质是Na2CO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D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_____

猜想1不成立

②取D中少量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过滤,取滤液加入酚酞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2成立

(反思与评价)I.小军评价实验操作②中加入Ca(OH)2溶液不正确,理由是_____。

若要验证猜想2成立,需将Ca(OH)2溶液换成_____溶液。

Ⅱ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用文字叙述)

【答案】2NaOH+CuSO4═Na2SO4+Cu(OH)2↓产生蓝色沉淀CaCO3产生气泡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氯化钙。

氢氧化钠固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析】

【分析】

氢氧根离子能和铜离子结合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详解】

(1)实验一中,B试管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SO4═Na2SO4+Cu(OH)2↓;A、B两支试管中都能够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因此共同的实验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

(2)实验二中,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

(3)取D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如果有气体生成,则证明含有碳酸钠,则说明猜想1不成立;实验操作②中加入Ca(OH)2溶液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会干扰实验的验证;所以应该将氢氧化钙换成氯化钙或者氯化钡;Ⅱ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应该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固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4.粮食、蔬菜、肉类、豆制品等食物是我们日常营养的主要来源。

菠菜营养丰富,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钙盐等,但民间有“菠菜、豆腐不宜同食”的说法。

某化学兴趣小组针对此说法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菠菜含有丰富的铁、草酸盐、碳酸盐等;②草酸钙(CaC2O4)不溶于水,不易被人体吸收;③醋酸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等。

(提出猜想)“菠菜、豆腐不宜同食”的原因可能是_____。

(实验探究)

(1)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2)已知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醋酸的化学式可简写为HAc。

写出步骤④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4)白色沉淀B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可见菠菜中的草酸盐能与钙盐反应生成草酸钙。

(反思与应用)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__________。

【答案】菠菜中的草酸盐与豆腐中的钙盐反应生成草酸钙使M溶液中的离子完全沉淀CO2+Ca(OH)2=CaCO3↓+H2OCaCO3+2HAc===Ca(Ac)2+CO2↑+H2OCaC2O4减少菠菜中草酸盐的含量

【解析】

【详解】

[提出猜想]“菠菜豆腐不能同食”的原因可能是:

菠菜中的草酸盐与豆腐中的钙盐反应生成草酸钙;

[实验探究]

(1)溶液M中的溶质主要是菠菜中含有的可溶性草酸盐、碳酸盐。

故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

使M溶液中的离子完全沉淀,生成草酸钙和碳酸钙;

(2)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3)由于醋酸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故步骤④发生的反应是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Ac===Ca(Ac)2+CO2↑+H2O;

(4)足量的CaCl2溶液可与菠菜中的草酸根离子及碳酸根离子充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为草酸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根据所给资料可知:

醋酸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故白色沉淀B为草酸钙,化学式为:

CaC2O4;

[反思与应用]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

减少菠菜中草酸盐的含量。

5.钙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它可组成氯化钙、氢氧化钙等多种物质。

(1)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产氢氧化钙和氢气,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该实验探究小组将Na2CO3溶液滴加到C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NaOH

猜想二:

NaOH和Ca(OH)2

猜想三:

NaOH和______;

猜想四:

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______。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步骤I:

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

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步骤II:

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______溶液

产生气泡

猜想______成立

(拓展延伸)

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

【答案】CaH2+2H2O=Ca(OH)2+2H2↑Na2CO3Na2CO3和Ca(OH)2不能共存无明显现象盐酸三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

【分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结合题目中的信息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利用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最后检查气体或沉淀符号的标注;分析探究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之外,还应考虑反应物本身是否过量。

【详解】

(1)、由题意可知氢化钙(CaH2)在常温下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猜想与假设]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Na2CO3和Ca(OH)2恰好完全反应,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

②当Na2CO3过量时,滤液中的溶质是:

Na2CO3和NaOH;

③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的溶质是:

Ca(OH)2和NaOH;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Na2CO3和Ca(OH)2不能共存;

[实验过程]

步骤I:

因为猜想二不成立,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钙,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步骤II:

因为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根据现象可知滤液中含有Na2CO3和NaOH;

[拓展延伸]

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点睛】

本题考查根据信息书写陌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归纳信息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按照书写方程式的方法写出正确方程式,检查配平与气体符号的标注;还考查实验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假设、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方面,该类习题一定要通读题目,弄清原理与步骤,弄清考查的方向和细节点,再逐个解答。

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药品柜时,发现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受损标签如图所示)。

咨询实验老师得知,这瓶无色溶液是一种常用的盐溶液。

小组同学对这瓶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

①碳酸钠溶液;②硫酸钠溶液;③氯化钠溶液

(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有一条假设不合理。

(1)请你指出不合理的假设并说明不合理的理由_____。

(查阅资料)硫酸钡既不溶解于水又不溶解于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Ba(OH)2的化学性质与Ca(OH)2相似。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完善小组同学的“相互评价”。

组次

实验操作

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相互评价

第1组

产生白色沉淀,第1组同学认为猜想②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

(2)你认为其理由是硫酸钡和_____都不溶于水。

第2组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第2组同学认为猜想

②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

(3)你认为其理由是_____。

第3组

溶液无明显变化,第

3组同学认为猜想②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正确。

(4)你认为实验中用点滴板比试管具有更多的优点是_____

(写1条即可)。

(实验反思)针对上述情况,小组同学总结了取用药品时的各种注意事项。

(5)你认为倾倒液体药品时,要注意标签_____。

【答案】③,氯化钠中不含氧元素 。

碳酸钡盐酸量太少,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也没有明显现象节约样品向着手心 。

【解析】

【详解】

(1)残缺的标签中可以看到该物质中含有氧元素,所以不可能是氯化钠;

(2)硫酸钡和碳酸钡都不溶于水,故不能确定是碳酸钠还是硫酸钠;

(3)反应后溶液中有生成的氢氧化钠,故加入少量稀盐酸后,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故不能确定沉淀中是否含有碳酸钙;

(4)实验中用点滴板比试管具有更多的优点是节约药品;

(5)倾倒液体药品时,要注意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腐蚀标签。

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选做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提示:

BaCl2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

祺祺:

向试管I中慢慢滴入MgCl2溶液,并不断振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雯雯:

分别完成试管II和I中的两个实验后,接着进行如下探究,请分析后作答:

(1)雯雯经过分析推断,试管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步骤①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祺祺把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则废液缸内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

【答案】MgCl2+2NaOH=Mg(OH)2↓+2NaClNaCl、Na2CO3BaCl2+Na2CO3=BaCO3↓+2NaCl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Ba(NO3)2、Mg(NO3)2、NaNO3、HNO3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酸、碱、盐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祺祺:

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Cl2+2NaOH=Mg(OH)2↓+2NaCl;

雯雯:

(1)滤液A与试管Ⅲ中的物质混合,溶液B呈红色,说明溶液B呈碱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试管Ⅲ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物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试管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Na2CO3;步骤①中一定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是BaCl2+Na2CO3=BaCO3↓+2NaCl;

(2)沉淀M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和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N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生成可溶的硝酸镁和水,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碳酸钡能溶于稀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

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实验结束,祺祺把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一定存在硝酸钡、硝酸镁、硝酸,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溶液一定存在硝酸钠,所以废液缸内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Ba(NO3)2、Mg(NO3)2、NaNO3、HNO3。

点睛:

解题时注意加入试剂的量对反应后溶液成分的影响。

本题中稀硝酸是过量的,反应后溶液中还存在硝酸。

8.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

不相等;猜想2:

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

方案

(反应后略)

实验

现象

有气泡产生,

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

得到启示:

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是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___(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二正确。

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最终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解释: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

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种元素组成。

【答案】Na2CO3+2HCl=2NaCl+H2O+CO2↑密闭容器(或封闭体系等合理答案)BA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气球膨胀,浮力增大,导致称量结果不准或C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瓶内气压增大,可能导致瓶塞迸出(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参加化学反应(或参加反应)四(或4或C、H、O、Cu四)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验探究: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思评价: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无影响

优化装置:

最佳装置是:

B;另外两种装置的不足:

A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气球膨胀,浮力增大,导致称量结果不准或C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瓶内气压增大,可能导致瓶塞迸出。

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是: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C、H、O、Cu四种元素,故反应物中也应该含有C、H、O、Cu四种元素。

9.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

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

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关信息)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

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分析讨论)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Ⅰ:

固体成分是Na2CO3,CO2参加反应。

猜想Ⅱ:

固体成分是NaOH,H2O参加反应。

猜想Ⅲ:

固体成分是▲,CO2和H2O均参加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验证Ⅰ:

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

有同学认为固体成分仅含有Na2CO3。

验证Ⅱ:

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有同学认为固体是NaOH。

请问此结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

验证Ⅲ:

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由验证Ⅲ的结果可知,验证Ⅰ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的存在。

(拓展延伸)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的用量。

【答案】放热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错误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可能有碳酸钠存在CaCl2CaCl2+Na2CO3=CaCO3↓+2NaCl酚酞NaOH水

【解析】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

本题研究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通过“吹气生火”的魔术体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