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5236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一):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能够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能够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状况。

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

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状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状况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透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构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

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

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就应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潜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好处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透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具体操作是透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每组分5根,能够分4组,还多3根。

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潜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透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那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73、83、9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但是不管被除数怎样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处理。

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仅存明白余数务必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比较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

  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

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就应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3、在讲解和教授学生的竖式计算时,我的语言不够规范,只说明靠近被除数却没有点明不能比被除数大,所以学生在单独计算时,容易犯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

  教学时要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教学时以例题2为重点,先教例题2,有余数的除法,而例1余数为0的除法竖式在习题中出示,这样处理,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在计算商与除数相乘时出现把被除数照搬的状况。

  4、同研一节课,在听了史老师的课后,我又发现她板书很规范,小至一个等号,她都用尺子打好,在这方面很值得我学习,不但给学生很好的表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们做事认真的态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三):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余数来决定计算是否正确。

  本周星期一,学区来我校听课,我当时就是上本课资料。

当时为了活跃气氛,我让班上学生先唱了一首歌,然后进行了小组比赛。

比赛资料是几道没有余数的口算题目。

之后,我又出示了两组卡片,让学生上台帮我分一分,并且列出算式。

学生的用心性很高,也列出了算式。

透过我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目都是有余数的除法。

紧之后,我又让同学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当时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但就是切入不了正题。

他们是这样回答的:

除数是一样的。

被除数越来越大,余数也越来越大。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让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两人一组,合作探究。

透过探究,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余数比除数小。

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个认识,我当时还让他们齐读了几次。

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个资料的掌握程度,我们进行了一个小测验。

但是不仅仅测验没有做完,检测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在本课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在教学中,我选用例题让学生动手平均分小棒,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规律,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分得的每份数量少,也就是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加深了认识。

透过动手操作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经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少,使学生对两者关系有本质理解。

另外本节课的比赛让学生思维活跃,用心性高。

  但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个性是逻辑性不强。

首先,让学生分小棒的时候,没有提示摆正方形的隐含条件,即每份需要4根小棒,导致有的学生会摆正方形却找不出条件,不会列算式。

其次,相关资料没有讲到就进行测验,导致学生一片茫然,测试失败。

学生在测试的时候只会做基本的决定题,不会做其他题目,如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最小可能是几。

另外,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比赛环节和摆小棒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没有时间讲授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的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教学资料的逻辑性及教学时间,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善的地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四):

  本课时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带给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好处

  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透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透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

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资料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透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

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透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

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

透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透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状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透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好处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五):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能够根据除法的算式老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状况。

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

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状况。

因此,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正是在学生已经明白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不必再次去研究14颗草莓平均分给4人,你会分吗?

而是就应直接出示14颗草莓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颗?

用什么方法计算,紧之后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中出现的困难。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例如:

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

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齐解决。

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齐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推荐,以便于弥补不足。

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分析出商乘除数是已经分的,剩下的没分写下来叫余数这一环工节时,教师就应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位。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六):

  《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是透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和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且根据除法的算式去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

我首先是操作活动。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透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

15根小棒,每人3根,能够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23根小棒每人分5根,透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状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透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构成剩余的表象。

之后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剩余的3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好处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在整除竖式的基础上,动笔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能主动运用知识的迁移。

在从中比较两种竖式的异同,从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构成正确的认知。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时,给学生的活动的时间偏少,所以没能很好把握契机,给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2.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分析出商乘除数是已经分的,剩下的没分写下来叫余数这一环节时,教师就应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位。

3.新课前的复习时间偏多,以至于新课后的巩固练习时间安排较少,练习的题型不够丰富,没能为下节课的资料做更好的过渡和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七):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和上学期平均分状况有所差异,是分完还有剩余的平均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构成必须程度的挑战,不易理解。

本节课教学流程为:

复习平均分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种状况带领学生逐一操作各种分法解读除法算式练习。

流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时间把握也比上学期要顺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讲解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到位,不够细致。

主要有几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不够活泼,课堂驾驭潜力还缺火候。

结合低年级孩子本身的年龄特征,加上寒假刚结束,孩子的心还完全没有沉静下来,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语言和课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对余数现象的讲解不到位,没有让孩子亲自动手理解余数现象。

尽管前一天也透过信息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带好十根小棒,但现状是只有一半孩子带来了学具,对新课部分的学习也造成了少许影响。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做的还不够机智,没有及时调整,透过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带领孩子学习分完还有剩余的现象。

  3.练习题讲解不够透彻,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更多的是偏向中等以上的学生,有失偏颇。

比如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这题偏难,需要老师带领他们透过分的过程解答题目。

但在这题的处理上,我高估了学生的潜力,只是简单地一句带过,没有体现分的过程,以致一半的学生听不懂。

这也是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全力避免的过错,不论是容易的题目还是偏难得题目,都得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周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资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资料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这部分资料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带给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了帮忙大象伯伯分草莓的情境,让孩子利用学具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构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自己透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好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

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

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

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用心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角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透过分学具的操作,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透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期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就应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教学思考的过程。

经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我们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能够用没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状况。

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

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状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

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状况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透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构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教学资料过多,中间就应参加一些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脚的活动,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用心性,务必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要认真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是不是题目过于难呢?

要充分利用和读懂教材的设计,把书本上的题目讲透彻才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资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资料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这部分资料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务必切实学好。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构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忙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透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

10根小棒,每人两根,能够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

透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状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透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构成剩余的表象。

之后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状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状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构成概括性的认识。

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超多的事实来支持。

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明白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用心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能为学生带给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应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

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学会了创造,自主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除法的现实好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了主体地位,在整节课的前20分钟一切都很顺利,师生合作也很好,但到之后由于自己的紧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也让学生失去了激情,最后就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了。

好的开始却很惨的结尾,这次的课很可惜。

所以这一次我又学到了很多,一节课好的开头是好的,而在练习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结尾更加重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十一):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资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

因此,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务必学好。

我讲的这节课资料是本单元的例2有余数除法的好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理解余数的含义,并正确书写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这是一节典型的数学计算教学,以往的计算教学往往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那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即体现算理、算法的训练又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呢?

这是我设计这节课时重点思考的,上课时重点就应实施的。

  在教学开始,我用学生们喜欢的游戏引入,透过教师准确、快速地猜出气球颜色,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明确学习目的,带着疑问去学习,更加对数学产生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