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5252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docx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过程]: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风,是对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没有情志,不能感化人的作品就没有风。

”(文言中,风即教化,感化)骨,是对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就是要求作品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劲直。

”(周振甫《风骨》)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九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

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

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

“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

“海上生明月”:

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

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

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

“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

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颔联:

“怨”什么?

为何“怨”?

  明确:

“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

“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

这时有何感受呢?

“怜”有何意味?

“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

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

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

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

“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

“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评点精粹: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

“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

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

  望月怀远自然浑成

  

  颔联

  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

  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山居秋暝》

  [教学目的]

  .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

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四、初步感知:

  .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

山中的居所。

“秋暝”:

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地点、天气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

月、松、泉、石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

浣女归、渔舟下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

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

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

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

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讨论:

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

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

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

无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

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

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

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

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

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

——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

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

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

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

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

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

(提示:

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燕歌行》

  高适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

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二、作者介绍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

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四、鉴赏诗歌

  .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将领在战场纵横驰骋,受到天子非常恩遇。

  两层含义:

(1)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主要感情:

赞颂)

  (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战士直赴前线榆关,行进在碣石山的情形。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

局势紧急,战火蔓延。

)(夸张)

  ()第一层8句主要写什么?

(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

  2.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

  

(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边地自然环境艰苦。

敌军进攻猛烈。

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的险恶。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别写哪种人?

什么手法?

表达什么情感?

  对比:

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军帐,流连声色。

——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愤慨)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什么景?

景的特点?

有何作用?

  边塞秋末自然景色(衰败)——官军兵力(枯竭)。

(衬托)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分别写哪种人?

什么手法?

什么感情?

  对比:

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

——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愤慨)

  ()第二层8句主要写什么?

  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

  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

  3.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至今犹忆李将军。

  

(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

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

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2)“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表现出什么?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

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

——征战生活的艰苦。

(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表现出什么?

  战争气氛的紧张。

(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写什么?

  士卒的心愿。

  ()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

  勇敢杀敌不惜牺牲完全为了保家为国,哪里念及个人功勋?

  沙场征战艰苦难熬,盼望李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

  五、思考:

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

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

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

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六、补充

  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

  猎火狼烟,猎火狼烟 

  男儿征战在边关

  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 

  故园美丽的佳人

  在四季轮回中守望  

  夏日流火,秋日收获

  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

  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 

  城头的残鼓声

  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

  在一首唐诗里

  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  

  诗人高举火把

  照亮北方的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