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5661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4 大小:1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4页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4页
亲,该文档总共2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2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docx

自己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

第一部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 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

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

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

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V):

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

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

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

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

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

粪-口

传染源:

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

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

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

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

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

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

伴明显的肝内淤胆。

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

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

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

凝血酶原活动度↓↓

第三单元 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

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

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

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

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

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

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

弛张热及稽留热。

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

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

常有低血压。

伴高血容量综合征。

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

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

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第四单元 艾滋病

一、病原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

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

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四、分期: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五、检查:

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

六、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 

抗病毒指征:

CD4+<0.35

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

或CD4+下降速率>每年0.08

第五单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

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室温:

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

SARS患者

2、传播途径:

呼吸道和消化道

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

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肺:

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

主要病理特点:

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

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分期:

早期,进展期,恢复期

五、检查:

血象正常或降低。

淋巴细胞减少<0.9

CD3、CD4、CD8明显降低

第六单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

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

我国以A群为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

飞沫

3、流行特征:

冬春季多。

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

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

内毒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

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表现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

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

颅内压增高。

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

  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1、败血症休克型:

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

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

血培养+

2、脑膜脑炎型:

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

3、混合型

五、诊断: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

血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特异性荚膜抗原+ 脑脊液涂片镜检

六、治疗:

1、普通型:

首选――青霉素

2、暴发型:

大剂量青霉素钠盐。

不宜应用磺胺

预防――可用磺胺类

第七单元 伤寒

一、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

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

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

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

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

胆囊

四、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

第1周,起病缓慢

2、极期:

2-3周。

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

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

第4周。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

第5周以后。

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4、迁延型:

病程5周以上。

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5、逍遥型:

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

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

(三)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

 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病原学:

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血培养:

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

阳性率最高。

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

第2周后阳性

 胆汁培养

3、肥达反应:

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

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

抗菌 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第八单元 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菌。

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

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是:

志贺痢疾杆菌

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强的是:

宋内痢疾杆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

福氏痢疾杆菌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粪-口

3、易感人群:

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

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

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础。

2、病理:

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重者浅表溃疡形成。

 病变部位:

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四、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普通型):

急性发作的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粪便镜检WBC>15个/HP;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急性非典型(轻型)

3、中毒型菌痢:

多见于2-7岁。

高热,全身中毒为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呼衰,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如。

 分型:

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

病程超过两个月

五、检查

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六、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

氟喹诺酮类

中毒型:

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障碍

第九单元 霍乱

一、病原学:

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革兰染色阴性。

菌体有鞭毛,活动极活泼。

霍乱弧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外毒素(霍乱肠毒素)――重要的病因物质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

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粪-口(水污染→暴发流行)

三、病理:

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

四、表现

(一)分期

 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

1、泻吐期:

先剧烈腹泻,后吐,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水样便。

2、脱水虚脱期

3、恢复期(反应期)

(二)分型:

轻型,中型,重型

 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轻型

五、检查

 悬滴检查――初步诊断。

 细菌培养

 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即有诊断意义。

六、治疗

1、补液――治疗的关键

2、抗菌――减少其腹泻量及缩短排菌时间 

首选氟喹诺酮类

第二部儿科学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一、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

1周岁内:

1-6个月=出生时体重+月龄*0.7

         7-12个月=6+0.5*月龄

    2岁-12岁:

体重=年龄*2+8

2、身长:

出生约50cm,第一年长25cm

2-12岁身长=年龄*7+70

3、头围:

新生儿34cm,1岁头围46cm,2岁约48cm

4、胸围:

出生时32cm,1-1.5岁胸围=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

胸围=年龄+头围-1

5、囟门:

前囟关闭年龄是:

12-18个月

6、新生儿期呼吸:

40-45 脉搏:

120-140

 血压:

收缩压=80+年龄*2

    舒张压=收缩压*2/3

二、小儿营养

蛋白质10-15%

脂肪25-30%――供给热量的重要来源

糖50-60%――热量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与无机盐 水溶性维生素是:

VitB

三、小儿诊法

小儿望神的重点是(察目),首选观察:

眼神

小儿形体望诊的顺序是:

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

四、小儿体液平衡

1、小儿脱水程度:

轻度:

5%;中度:

5-10%;重度:

>10%

2、补液

(1)定量:

轻度30-50ml/kg;中度50-100;重度100-200

(2)定性:

原则:

先盐后糖。

        低渗脱水:

补2/3张含钠液

        等渗脱水:

1/2张含钠液

        高渗脱水:

1/3-1/5张含钠液

(3)定速:

重度脱水:

首选快速应用2:

1含钠液

     高渗性脱水:

输注速度宜稍慢

第二单元 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黄疸

1、生理性黄疸:

生后2-3天

总胆红素足月儿<221,早产儿<257

2、病理性黄疸:

生后24h或36h内,或于生后1周或数周出现。

总胆红素足月儿<221,早产儿>257

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轻度:

体温30-35,皮肤硬肿范围<50%

 中医病机:

阳气虚衰,寒凝血涩。

首先区别虚与实

第三单元 呼吸系ZZ统疾病

一、上感

主要病原:

90%以上是病毒

 特殊类型:

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

咽结合膜热:

病原体为腺病毒。

发热咽炎结合膜炎

二、急性支气管炎

 诊断肺部体征:

双肺可有不固定的散在的干湿啰音,咳嗽或体们改变可减少或消失。

胸部X线表现:

正常或有纹理增强。

三、肺炎 病原体为病毒和细菌

1、支气管肺炎:

多发生于1个月至2岁的婴儿

2、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引起。

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

起病急骤,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咳剧

易发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毒性脑病。

3、合胞病毒肺炎:

多见于2岁以内。

以高热、咳嗽、喘憋为主

        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喘憋性肺炎)病原体:

呼吸道合胞病毒

  X线表现:

以间质病变为主,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气肿

4、支原体肺炎:

学龄儿童易患。

亚急性起病。

中性粒增多。

体征与剧烈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

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

(1)心率>180次/分

(2)呼吸>60次/分

(3)突然极度烦躁不安,发绀

(4)肝脏迅速增大

(5)心音低钝,或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6)尿小或无尿,颜面或下肢水肿。

治疗:

肺炎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

耐药金葡菌首选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

支原体肺炎及衣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

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一、病毒性心肌炎

多数前期有呼吸系统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主要病原体:

柯萨奇乙组病毒

诊断标准:

1、急慢性心衰或心脑综合征

     2、奔马律心心包磨擦音

     3、心脏扩大

     4、心电图有明显心律失常和ST-T改变

中医分型:

邪毒犯心;湿热侵心;痰瘀阻络;气阴亏虚;心阳虚弱

二、充血性心衰

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

1岁以内

三、先天性心脏病

最常见的类型:

室间隔缺损

第五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一、鹅口疮

病原体:

白色念珠菌感染。

多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

临床特征:

口腔粘膜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白膜

二、疱疹性口炎

病原体:

单纯疱疹病毒

发病年龄段:

1-3岁

三、小儿腹泻

病原体:

细菌感染为大肠杆菌。

    病毒感染为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

表现:

大肠杆菌炎:

多发于夏秋季。

发热,先腹泻后呕吐

   病毒性肠炎:

多发于9-11月。

发病急,多有发热和上感,常先呕吐后腹泻。

   金葡菌肠炎:

继发于肠道菌群失调后。

中毒症状重

   霉菌性肠炎:

多发于菌群失调后,常伴有鹅口疮。

治疗:

婴儿腹泻重度脱水首选补充液体:

2:

1等张含钠液

   低渗性脱水第一天应补充的液体是:

4:

3:

2液

   用于补充水分和供给热量选用:

葡萄糖液

   等渗性脱水选用:

3:

2:

1液

   重度脱水血容量不足伴酸中毒时补:

2:

1等张含钠

第六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诊断:

急性起病,1-3周前有链球菌感染史

    浮肿、高血压和血尿。

程度不等的肾功能损害

    4-8周内总补体及C3下降

2、治疗:

青霉素――清除体内残存的链球菌

3、常见并发症:

严重循环充血和急性心衰

二、肾病综合征

1、诊断:

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水肿

   大量蛋白尿定量标准:

>每日50mg/kg 临床特征最重要

   高胆固醇血症的标准:

>5.7mmol/l

2、分型:

(1)单纯性:

2-7岁。

高度浮肿,呈凹陷性。

(2)肾炎性:

>7岁。

水肿较轻。

还需具备血尿(两周内3次尿沉渣红细胞>10个/HP);反复出现高血压;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10.71);血总补体或C3反复降低。

四项之一。

3、治疗:

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

4、常见并发症:

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感染;低血容量和休克。

第七单元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一、化脓性脑膜炎

1、病原体:

肺炎球菌最多见

新生儿以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为主;

婴幼儿以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

年长儿以金葡菌多见。

2、临床表现:

感染中毒证、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

新生儿期:

感染中毒症状重而脑膜刺激症状轻。

2岁以内:

症状趋于典型

2岁以上:

头痛、关节痛及肌肉酸痛,脑膜刺激征

病菌:

肺炎双球菌:

多妇于1岁以内,冬春多见

流感杆菌:

多见于3个月至3岁

葡萄球菌:

各年龄组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大肠杆菌:

多见于新生儿。

3、化验:

血象特征:

WBC总数明显增高,中粒明显增高

    脑脊液:

外观混浊,压力高。

4、常见并发症:

硬膜下积液(婴儿多见);脑积水

5、治疗:

(1)抗生素应早期足量联合用药。

青霉素

肺炎双球菌:

青霉素+氯霉素

流感杆菌:

氨苄青霉素或氯霉素

大肠杆菌:

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金葡菌:

半合成类青霉素

(2)颅内压高:

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

二、病毒性脑炎

1、病原体:

虫媒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2、表现:

发热、颅内压增高,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反复惊厥。

3、化验:

脑脊液:

多观清亮或微混,WBC轻度增多,先以中性为主,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中度升高,糖含量正常。

4、治疗:

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

    对重症、急性期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癫痫

第八单元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多发性抽动症

 病位在肝,常涉及心、脾、肾三脏。

肝风痰火胶结成疾。

 好发年龄 :

6-14岁

第九单元 造血系统疾病

一、营养性贫血

以脏腑辨证为主,兼用气血阴阳辨证。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诊断:

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血小板计数<100。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急性型<6个月;慢性型>6个月。

2、分型:

急性型:

好发于婴幼儿时期,春季发病高。

病前1-3周或同时伴有病毒感染。

起病急,以自发性皮肤和粘膜出血为突出表现。

 慢性型:

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病前多无病毒感染史。

第十单元 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

一、支气管哮喘

1、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

喘息发作>3次

肺部出现哮鸣音

喘息突然发作

有其他过敏史

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病史

2、3岁以上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

喘息呈反复发作者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平喘药有明显疗效。

3、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

(1)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在夜间发作,痰少。

运动后加重。

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2)用支气管舒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

(3)有个人过敏史或家庭过敏史。

二、风湿热

1、病原体:

A组b型深血性链球菌感染

2、病变主要侵及:

心脏和关节。

其次为脑、皮肤、浆腊及血管

3、心瓣膜病受累:

二尖瓣为主。

主动脉瓣次之。

4、主要病理改变:

全身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

5、表现:

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关节炎;舞蹈病;

皮下结节――风湿活动的显著标志。

环形红斑

6、治疗:

以关节炎或发热为主:

阿司匹林

     有中度至重度心脏炎:

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防复发:

首选长效青霉素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1、主要病理改变:

慢性非化脓性滑膜炎

2、表现

四、过敏性紫癜

1、病因:

细菌和病毒感染。

以链球菌所致的上感为多见

2、表现:

发病急,多数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

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

伴腹痛、便血、关节肿痛、肾损害

五、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中医病位:

肺胃。

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主。

2、诊断:

(1)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

――最早症状

(2)双侧球结膜弥漫性充血

(3)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

(4)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或肛周脱屑

(5)躯干部多形充血性红斑

(6)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发病的主要年龄:

<5岁

3、化验:

急性期WBC、中粒增高。

血液高凝。

血沉快,C反应蛋白阳性。

4、治疗:

首选阿司匹林

第十一单元 营养性疾病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化验特征性改变:

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2、发病年龄:

主要见于3岁以下

3、最常见的维生素缺乏是:

维生素A缺乏

4、最常见的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

二、佝偻病

1、病因:

维生素D缺乏

2、分期:

活动早期(初期):

2-3个月起,烦躁多哭,多汗,枕秃。

钙磷乘积稍低,碱性磷酸酶大多增高。

活动期(激期):

出现骨骼病变:

颅骨软化(3-6个月婴儿);方颅(多见于5-9个月以上小儿);前囟迟闭;肋骨串珠;郝氏沟;鸡胸或漏斗胸。

腿畸形。

肌肉松弛,贫血及肝脾肿大。

血钙可稍低,血磷下降明显,钙磷乘积<30。

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

恢复期:

骨骺重现临时钙化带。

碱性磷酸酶1个月后达正常

后遗症期:

骨骺畸形。

三、手足搐搦症

1、表现:

惊厥(婴儿期常见)、手足搐搦(>2岁)和喉痉挛。

2、病因:

血钙降低

3、止惊治疗:

水合氯醛灌肠或苯巴比妥钠肌注

第十二单元 感染性疾病

一、麻疹

1、病原体:

麻疹病毒。

2、年龄:

6个月-5岁

3、季节:

冬春季

4、传播途径:

带病菌的飞沫传入呼吸道

5、表现:

发热3-4日,卡他症状严重,高热、上呼吸道炎症状明显,咳嗽较重。

皮疹呈暗红斑丘疹,顺序依次为头面部、颈、躯干、四肢。

疹退后有细小脱屑。

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特征:

麻疹粘膜斑

6、常见并发症:

肺炎

7、中医治疗

(1)顺证:

初热期(疹前期)――宣毒发表汤加减

     见形期(出疹期)――清热透表汤加减

     恢复期(疹回期)――沙参麦冬汤

(2)逆证:

麻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二、风疹

1、病原体:

风疹病毒

2、表现:

潜伏期:

18天左右

前驱期:

2日,低热或中度发热,咽炎,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待皮疹出透后,逐渐缩小。

发疹期:

发热半天-1日出疹。

先见面部,24小时内波及全身。

皮疹为麻疹样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

肝脾轻度肿大

3、中医辨证

邪郁肺卫――银翘散

邪入气营――透疹凉解汤

三、幼儿急疹

1、年龄:

6-18个月

2、表现:

突发高热,高热时可有惊厥,颈部淋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