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5755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学校教育学.docx

实用学校教育学

实用学校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它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才。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教育的本质属性:

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许慎: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

●最早把“教”“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的本质属性:

1.目的性和预期性

2.主导性和主体性

3.理论性和实践性

4.长期性和周期性

5.多样性和一致性

6.滞后性和超前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程度上,具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

4.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性,教育的存在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心里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康斯坦丁、麦丁基斯,巴拉诺夫)。

●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都否认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

4.国家机器的产生

●教育形态:

1.规范化程度:

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时间分布: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时间先后:

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平等性

3.教育的内容贫乏

●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劳动

4.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内容:

1.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

2.六艺:

礼、射、书、御、书、数。

3.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4.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5.古欧洲的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3.现代教育的普及型

4.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当代教育的特点(教育趋势):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现代化、多元化。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从宏观上看,是教育科学(学科群,学科体系);从中观上看,是一门学科(教育学原理,普通教育学);从微观上看,是一门课程(现在所学的必修课)。

●不同时期的人物作品:

1.《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2.柏来图《理想王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学记》世界上、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论著。

里面的内容有: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

4.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世界第一本教育著作。

5.世界科学教育学著作: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他提出了“教师中心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第一次确定了“教学的教育性”等。

6.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康德《康德论教育》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斯宾塞:

教育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杜威:

“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陶行知的观点:

社会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马卡连柯、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

5.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阿普尔、布厄迪尔。

●理论深化阶段:

1.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2.布鲁纳:

学科结构

3.赞可夫:

高难度高速度教学

4.奥苏贝尔、加涅、凯洛夫等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功能:

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分类:

1.作用对象:

个体功能(本体),社会功能(派生,工具功能)

2.作用性质(方向):

正功能、负功能

3.表现形式:

显性功能、隐形功能。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是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二是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图表如下:

●人具有的特点:

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2.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3.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遗传: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使人的发展有可能性。

格塞尔的双生子“婴儿爬梯实验”

2.环境:

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3.学校教育: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期决定作用。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环境决定论(华生)、教育万能论(洛克“白板说”、爱尔维修)

●动物学家洛伦兹提出“关键期”“印刻”的观点。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有计划、有系统的。

2.教育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遗传因素,有意识地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使先天的生物因素向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方面发展。

3.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4.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组的教师。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身心的发展的规律(规律及应对的方法)

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做到循序渐进。

2.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抓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机能互补性。

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6.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注意调整教育措施。

●教育的个体功能:

1.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2.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

3.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

2)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决定着受教育权

4)政治决定着教育内容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制造政治上的舆论的思潮

3)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优先发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

4)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劳动力再生产:

“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科技再生产: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劳动力”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2.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

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着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

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

2)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3)怎么做?

1、改善人口质量,2、提高民族素质。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泛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层面的。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传承、活化、选择、交融、创造。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

教育目的的作用:

启动、调控、激励、聚合。

●教育目的体系:

(是自上而下的相互制约与自下而上的逐级达成的关系)

●布卢姆:

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联系:

都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标准的规定,是国家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区别:

教育方针内涵更丰富,除了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外它还有“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办教育”。

●教育目的的基本(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生产力和科技技术水平的影响;

2.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2社会依据)

3.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个体依据)

●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基本价值取向)

1.个体本位论:

1)特点:

重视个人的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为代表)

2)优点:

提倡解放个性、尊重个人的价值,强调利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缺点:

如果用个性化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会陷入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泥潭。

坚持个人取向应注意,社会化和个性化、理性和非理性、科技素质和人为素质之间的关系、

2.社会本位论:

(孔德、涂尔干)

1)缺点:

只见国家,不见个人;只见社会,不见个人。

2)优点:

强调个体社会化,看到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说。

社会取向中应注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民族性与世界性。

(我国的思想依据)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说为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依据。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基本确认:

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应该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把握;就教育实践而言,要落实到个人的发展上。

●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提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要求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4.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结合是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如何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

1.正常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缺失。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分四层: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2、3、4(社会依据);5、6(人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学制具有阶级性。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人口状况。

4.民族文化也是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一个制约因素。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以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为基础。

6.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当代学制发展的基本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封建社会的学校形式:

官学、私学、学院。

●1902年,第一次制定了《壬寅学制》,《癸卯制度》是我国第一个付诸实践的学制,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制”。

●“两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全”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重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素质教育的本质: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个体性、主体性、层次性。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

我们应具备以下素质:

1.良好的身心素质

2.优良的科学文化素质

3.丰富的艺术审美素质

4.较强的信息技术素质

5.较高的劳动技能素质

●素质教育的困境:

1.体制障碍

2.教育观念落后

3.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滞后

4.部分教师素质不高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萌生于原始社会早期。

教书最初并不是一门专业,是一门职业。

我国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特征:

1.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怎样体现?

1)需要专业技术和特殊能力

2)提供了专业服务

3)拥有专业自主权和控制权

2.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主体性和示范性

3.迟效性和长效性

4.教师劳动任务具有严肃性与所负责任的重大性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决策者与开发者

4.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弗拉维尔的元认知:

对认知的认知;元记忆:

对记忆的记忆。

●教师专业化:

是知也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

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精神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知识

2.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

3.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

4.充分的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

5.先进的管理知识与能力

6.基本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

●教师的职业道德: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生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完整的人

4.学生是独特的人

5.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6.学生是有地位的人

●心理分为共性和个性,共性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包括倾向性、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当前中小学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的提前

2.心理问题的增多

3.价值观念多元

4.自我意识增强

5.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1.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玛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是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皮格玛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

●师生关系的内容:

1.以教育内容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

2.以心里交往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3.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伦理关系

4.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法律关系

●如何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

1.转变师生观

2.师生之间扩大交往,培养师生之间的和谐的情感

3.改变评价制度,注重发展性评价

4.构建和谐的环境

5.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养,赢得学生的敬仰

6.引导学生开展爱师教育

第五章课程

●(从静态来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学的各门学科,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环境影响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里。

●课程类型: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的优点:

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的特点;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及高效的传递知识。

2)学科课程的缺点:

科目之间界限分明,割裂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及生活实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的三类型:

1)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综合性的学科课程)

2)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科学——技术——社会课程”(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3)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3.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在课程计划表上得到的,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表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

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表现的课程。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物质方面、制度方面、文化心理的隐性课程。

4.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设计的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的构成:

1.规定教学科目

2.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

3.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

4.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

1.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2.以教学为主的原则

3.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

●课程标准的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材不是指教科书,狭义教材一般指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教材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螺旋式、过渡式。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改的理想: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由简单的传授知识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2.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

3.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者”

●专家分析,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

●教师转变为综合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

●6个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见书上P107

●教师策略需要改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改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第六章教学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

智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它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

但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学也是进行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同时,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及班主任工作灯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也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

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包括在教育之内,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

●教学的作用:

1.教学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会角度)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主要方式。

2.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

(个人角度)

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育角度)

●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

●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3.发展学生体力,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以上几个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张体力是保证,发展智力是核心,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审美情趣、价值观是方向,都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教学观”变革的趋势:

1.既重视教师,又重视学生。

2.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

3.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

4.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

5.既重视认知,又重视发展。

6.既重视继承,又重视创新。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的本质:

7.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8.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9.是特殊的实践过程。

10.是师生的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的阶段:

11.激发学习动机(形成定向的心理准备)

12.感知材料,形成表象(一个感性认识)

13.理解教材(上升到理性认识)

14.巩固知识

15.运用知识

1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7.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8.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9.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20.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1.智力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相作用的图表:

①四个“相统一”

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③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营为辅

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⑤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教学的教育性)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斯宾塞,他们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殊的培养和训练,“形势教育论”的代表人是洛克、裴斯泰洛齐(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此派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应特别重视数学、逻辑、拉丁文等形式学科,以充分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目的制定的对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