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6570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

管理会计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从管理会计定义的历史研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想法?

答:

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从狭义的管理会计阶段发展到广义的管理会计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过程是一个广泛引入和应用相邻学科的新的方法从而不断丰富学科本身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管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

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和不断完善、发展的。

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及推广运用总是源于企业实践的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相应地,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也会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必然推动着管理会计定义不断丰富、清晰、完整,促进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建立与完善。

所以,从管理会计定义的历史研究来看,结合管理会计各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我们觉得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管理会计工作的变动趋势和管理会计以后研究的演变,除了了解过往、以史为鉴,更重要的是寻找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和规律,并能够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10.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管理中能否结合应用?

请列举一些事例予以说明。

答: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管理中可以结合应用。

例如,从会计职能角度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互相渗透的。

所谓会计职能,即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财务会计的职能是核算与监督,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计划、控制、决策。

核算是为企业决策、计划奠定基础,而监督则是为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合理性、合法性

第二章

2.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有几种?

相互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

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很多,通常有历史成本法、账户分析法和工程分析法。

历史成本法的基本做法是,根据以往若干时期的数据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来描述成本的性态,并以此来确定决策所需要的未来成本数据。

其基本原理是,在既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设计的条件下,历史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只要生产流程和工艺不变,还可以准确地预计未来成本将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历史成本法通常又分为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直线法三种。

账户分析法是根据各个成本、费用账户的内容,直接判断其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确定其成本性态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

基本做法是,根据各有关成本账户的具体内容,判断其特征是更接近于固定成本还是更接近于变动成本,进而直接将其确定为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

工程分析法是运用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影响各有关成本项目数额大小的每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估算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

历史成本法的优点:

只要有相关的历史成本数据,根据相关公式就可以求出对应的数学模型,从而预测未来成本;由于成本的分解主要运用函数或回归方程的知识,所以过程比较简单。

缺点:

在缺乏历史成本数据的情况下不能使用此方法;当历史成本具有无效或者不正常的项目时,会影响估计成本的准确性。

账户分析法的优点:

是混合分解的诸多方法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只要有相关历史成本费用账户信息,就可以分解混合成本。

缺点:

在缺乏历史成本数据的情况下不能使用此方法;当历史成本具有无效或者不正常的项目时,会影响估计成本的准确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分析人员的判断能力,可能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工程分析法的优点:

在缺乏历史成本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分解混合成本,同时,工程分析法还可以对历史成本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由于其基本原理可以排除无效或非正常的成本数据,分析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缺点:

工程分析法的分析成本很高,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对投入产出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对于不能直接将其归属于特定投入产出过程的成本,或属于不能单独进行观察的联合过程中的成本,如各种间接成本,不能使用工程分析法。

3.请从产生的原因和各自的特点出发,阐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内涵、适用范围和对企业的影响,并解释在当今会计制度框架下如何使用变动成本法。

答: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制造费用和固定性的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

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被视为期间费用而从相应期间的收入中全部扣除。

适用范围:

完全成本法适用于重视生产过程的企业,或对于固定性制造费用不需要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配可以划分清楚的生产企业。

另外,由于完全成本法符合我国税法对于成本核算的要求,所以对于想要简化企业税后调整过程的企业,也可使用完全成本法核算成本。

变动成本法适用于企业在短期决策中作出正确判断,因为在完全成本法下计算的利润会受到企业存货的影响,所以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利于决策。

如果一个企业希望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和费用预算来全面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那么变动成本法可以满足这个需求。

对企业的影响:

(1)产品成本不同。

完全成本法将所有成本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两大类,将制造成本完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非制造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全额计入当期损益。

变动成本法则是先将制造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类,再将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与非制造成本一起列为期间费用。

(2)存货成本不同。

采用变动成本法,不论是库存产成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均只包括制造成本中的变动部分,期末存货计价也只是这一部分。

而采用完全成本法,成本中均包括了一定份额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很显然,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

(3)各期损益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成本的补偿由当期销售的产品承担,而完全成本法下对固定成本的补偿是由当期生产的产品承担,期末未销售的产品与当期已销售的产品承担相同的份额。

这两种方法对损益计算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产量和销量的均衡程度,且表现为相关关系,即产销越均衡,两种成本计算法下所计算的损益相差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

2.盈亏临界点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什么作用?

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答:

盈亏临界点又叫盈亏分歧点、保本点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

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极为有用,如预测成本、收入、利润和预计售价、销量、成本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在研究成本、销售收入与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除了销售量因素外,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诸因素的变动,同时可以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只不过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

例如,某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企业,现有相关数据如下,单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为60000元,那么该企业要至少销售多少件产品才能开始盈利呢?

这里我们就要运用盈亏临界点分析来确定企业在固定成本总额

现有条件下的保本点。

根据销售量的临界值公式V=单价-单位变动成本,求出产品销售量临界值为2000件,如果销售量低于2000件,企业将会发生亏损。

5.通过本章的学习,说明本—量—利分析的优点和局限性,列举实例进行说明。

优点:

(1)通过本—量—利可以使企业对其保本点进行分析。

进行保本点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未来期间为防止发生亏损应完成的最小极限业务量信息,同时也能为审视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和目标利润分析创造条件。

(2)还可以利用本—量—利对企业保利点进行分析,即在产品销售价格和现有生产能力确定的情况下,预计确保完成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需要达到的销售收入和销售量。

(3)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企业利润的各个因素都在不断变化,通过本—量—利分析中的敏感性分析,可以分析当一种因素发生变化时,目标值是如何变化以及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局限性:

本—量—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即:

(1)相关范围假设;(2)模型线性假设,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3)产销平衡假设;(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但是实际经济活动中,不可能完全满足上面的条件。

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运用本—量—利模型分析问题时,要结合自身特点,适当修正模型。

下面以模型线性假设为例来说明问题。

某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数据如表3—2所示,如何确定其保本点?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表3—3:

表3—3

概率,工作量很大。

第四章

1.试述销售预测的意义。

答:

(1)销售预测是企业经营预测的起点和基础。

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与商品的销售密切相关。

因此,销售预测是经营预测的起点和基础。

无论是产品成本预测、利润预测,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都不可避免地与销售预测的内容和结果紧密相连。

只有在搞好销售预测的前提下,才能相互衔接开展好其他各项经营预测。

销售预测的正确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其他各项经营预测的质量。

在以销定产的方式下,对企业产品销售的预测对于其他预测(产品成本预测、利润预测,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销售预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最重要的依据。

搞好销售预测,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而且此项预测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销售预测,可以全面掌握产品市场需求的基本动态和产品销售变化的一般规律,以确定生产计划和其他有关计划,合理安排有关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做到以销定产,产销平衡。

因此,销售预测是制定企业经营决策最重要的依据。

8.试述资金需要量预测的意义。

答:

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金需要量的预测是进行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

(2)资金需要量的预测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3)资金需要量的预测是编制资金预算的必要步骤。

第五章

3.什么是机会成本?

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

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而放弃另外的方案。

此时,被放弃的次优方案所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就称为已选中的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不选其他方案而选最优方案的代价,就是已放弃方案的获利可能。

选择方案时,将机会成本的影响考虑进去,有利于对所选方案的最终效益进行全面评价。

4.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如何理解“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这句话?

答:

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划分依据是该成本是否是与经营决策有关的未来成本。

相关成本是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如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可选择成本等。

那些对决策没有影响的成本,称为无关成本。

这类成本过去已经发生,或对未来决策没有影响,因而在决策时不予考虑,如沉没成本、联合成本、约束性成本等。

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有些成本在某一决策方案中是相关成本,而在另一决策方案中却可能是无关成本。

例如,A,B两种同类型产品都能满足公司的要求,从中选择购买一种产品。

如果A是国产产品,价格是10000元,B是进口产品,价格是12000元,在购买决策中相关成本为差量成本2000元。

因为不管公司决定购买哪种产品,其无差别成本10000元都要发生。

就A,B两种同类型产品决策而言,相关成本就是2000元值不值得发生的问题。

但如果决定购买A国产产品后,考虑分期支付还是一次支付,一次支付价格10000元就成为决策相关成本,而不是无关成本。

10.什么是边际贡献分析法?

在运用边际贡献分析法择优决策时的标准是什么?

边际贡献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

边际贡献分析法是在成本性态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备选方案边际贡献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

运用边际贡献分析法择优决策时的标准是边际贡献总额较大的方案较优,边际贡献总额大

反映了备选方案对企业利润目标所做的贡献大。

边际贡献分析法适用于收入成本型(收益型)方案的择优决策,尤其适用于多个方案的择优决策。

在运用边际贡献法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不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边际贡献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2)在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首先应计算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减专属成本后的余额),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或边际贡献)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3)在企业的某项资源(如原材料、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应通过计算、比较各备选方案的单位资源边际贡献额,来正确进行择优决策。

(4)由于边际贡献总额的大小既取决于单位产品边际贡献额的大小,也取决于该产品的产销量,我们应该选择边际贡献总额最大的。

因为单位边际贡献额大的产品,未必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也大,也就是说,决策中,我们不能只根据单位边际贡献额的大小来择优决策。

11.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的运用方法及特点是什么?

答:

成本无差别点法是指在各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为零,相关的业务量为不确定因素时,通过判断处于不同水平上的业务量与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来作出互斥方案决策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要求各方案的业务量单位必须相同,方案之间的相关固定成本水平与单位变动成本水平恰好相互矛盾(如第一个方案的相关固定成本大于第二个方案的相关固定成本,而第一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又恰好小于第二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否则无法应用该法。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是指能使两方案总成本相等的业务量,又叫成本分界点。

其基本公式为: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两方案相关固定成本之差/两方案单位变动成本之差

若令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为X0,A方案固定成本为a1,单位变动成本为b1;B方案固定成本为a2,单位变动成本为b2,且满足a1>a2,b1<b2,则有X0=(a1-a2)/(b2-b1)(∵a1+b1·X0=a2+b2·X0)

根据该法作出决策的判断标准是:

(1)若业务量大于成本无差别点X0时,则固定成本较高的A方案优于B方案;(2)若业务量小于成本无差别点X0时,则固定成本较低的B方案优于A方案;(3)若业务量恰好等于成本无差别点X0时,则两方案的成本相等,效益无差别。

成本无差别点法的特点:

通常被应用于业务量不确定的零部件取得方式的决策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决策。

第六章

1.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有哪些?

答:

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包括:

(1)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功能,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2)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3)在产品功能提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4)在产品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功能提高的幅度大于成本提高的幅度,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5)在产品功能降低的情况下,成本降低的幅度大于功能提高的幅度,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9.亏损产品停产和转产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某种产品发生亏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

对于亏损产品绝不能简单地予以停产,而必须综合考虑企业各种产品的经营状况、生产能力的利用及有关因素的影响,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分析后,做出停产、继续生产、转产或出租等最优选择。

一般的基本标准为:

(1)如果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额,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除特殊情况外(如存在更加有利可图的机会),一般不应停产。

但如果亏损产品不能提供贡献毛益额,通常应考虑停产。

(2)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额,并不意味该亏损产品一定要继续生产,如果存在更加有利可图的机会(如转产其他产品或将停止亏损产品生产而腾出的固定资产出租),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贡献毛益额,那么该亏损产品应停产。

(3)在生产、销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能够提供贡献毛益额的亏损产品,也会扭亏为盈,并使企业的利润大大增加。

(4)对不提供贡献毛益额的亏损产品,不能不加区别地予以停产。

首先应在

努力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以期转亏为盈;其次应在市场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适当提高售价来扭亏为盈;最后,应考虑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社会效益的需要。

第八章

2.为什么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要以现金而不是以会计利润作为项目取舍的衡量标准?

答:

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要以现金而不是以会计利润作为项目取舍的衡量标准。

其主要原因是:

(1)科学的投资决策要求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由于长期投资决策要求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在决策分析时不但需要预测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同时也要考虑现金流发生的时间,以其作为衡量投资项目优劣的依据。

而会计利润的计算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发生的时间相对不重要。

(2)利润的计算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因为各期净利润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采用的存货计价、费用分摊和折旧计提方法等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另一方面净利润指标也容易受到企业决策层基于某些经济动机的人为操纵。

综上所述,就使净利润的预计比现金流量的预计有较大的模糊性,用净利润指标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不太可靠。

第九章

8.讨论预算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区别。

答:

第一,一般预算是针对财务报表的预算,不针对具体的产品单位成本进行预算,更不用说对产品单位成本中的材料、人工、固定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分别做预算了。

所以,预算与标准成本的口径是不重叠的。

第二,预算是针对企业目前状况与估计影响因素,做出的一种对未来的预测;而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

故预算一般都是针对期间而制定的,但标准成本一般不指定期间,只指定产品。

第三,如果产品工艺等改变,标准成本必然要发生相应改变;而预算却不一定会变。

因为工艺改变的目的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

第十二章

3.利润中心是如何进行业绩评价的?

答:

利润中心是组织中对实现销售以及控制成本负责的一个部门。

对利润中心工作业绩进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包含毛利、部门贡献毛益和营业利润三种不同层次的收益形式。

作为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毛利包含了利润中心管理者所能控制的销售收入和销售产品成本两个因素。

此外,由于这一指标不包含经营费用因素,所以能够促使各部门管理者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

同时,也必须注意由于毛利增加而引起的经营费用的增加。

如果营业费用大幅度增加,会使企业净收益减少,违背了目标一致性原则。

部门贡献毛益将各部门可以影响和控制的一部分费用记到各部门的账上,这样,如果费用减少,既有利于企业利润中心毛益增加,也有利于企业净收益的增加,保持了利润中心与企业总目标相一致。

营业利润是在部门贡献毛益上减去各部门应负担的全部营业费用以后的余额,对于不能直接确认的间接费用,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比例进行分配。

在得到各利润中心的实际责任利润后,要与责任利润预算进行比较,确定责任利润的增收或减收,并进一步分析增收或减收的原因,从而提高利润中心的业绩。

在分析过程中,通常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利润的销售数量、价格、销售品种结构等因素分别讨论。

4.投资中心应设置哪些业绩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投资中心是指除了能够控制成本、收入和利润之外还能对投入的资金进行控制的中心。

一般来说,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有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

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

投资报酬率是投资中心一定时期的营业利润和该期的投资占用额之比,是从一项投资活动中得到的经济回报。

它全面评价了投资中心各项经营活动,是业绩考评的综合性质量指标,并且

能用于不同规模投资活动的横向比较。

但是投资报酬率也有其局限性。

它可能会让管理者拒绝接受超出企业平均水平投资报酬率而低于该投资中心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有损企业整体利益;其次,它还可能导致决策的短视行为而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

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获得的利润,扣除其投资额按规定的最低收益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后的余额,是一个部门的营业利润超过其预期最低收益的部分。

剩余收益和投资报酬率可以起到互补用,剩余收益弥补了投资报酬率的不足,可以在投资决策方面使投资中心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取得一致,并且剩余收益允许不同的投资中心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