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6843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答案

一、填空:

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章士钊3.《抗战文艺》4.《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进化论6.《牧羊哀话》7.《腐蚀》8.觉新9.《在其香居茶馆里》10.《风萧萧》

11.《玉梨魂》12.钱玄同13.《原野》14.《文化偏至论》15."平和冲淡"16.《倪焕之》17.《还魂草》18.《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樊家树20.《放下你的鞭子》

21.1917晚清文学改良运动22.陈独秀《新青年》23.《文学改良刍议》

24."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25.《终身大事》

二、单向选择:

1.D2.D3.B4.D5.B6.A7.B8.D9.B10.C

11.C12.D13.C14.B15.B16.D17.C18.B19.B20.D

21.C22.A23.A24.C25.C

三、多项选择:

1.ACE2.BCD3.AB4.ABCE5.ABCE6.BE7.BD8.ACDE9.ABCE10.ACD

1l.ACD12.ABC13.ABCD14.ABCD15.ABD16.BC17.ACD18.ABD19.ABC20.ABCD

21.ABCD22.ACD23.AD24.AC25.ABD

四、简答题:

1、《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

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2、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以上列名为发起人)、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

潮。

3、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评论界有很多叫法,或称“新现实主义”,或称“新写实主义”,或称“现实主义自然化”。

它是1987年以来,在小说园地出现的一批既不同于“先锋派”,又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风采殊异的作品。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等。

新写实小说一般都倾心于描写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的生活,并且尽量淡化社会历史背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冲突,淡化阶级关系和阶级意识,而着意通过琐碎的生活现象凸现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存困境、生存挣扎、生存悲剧。

新写实小说真实感人,但是忽略或淡化了生活中本来的重大社会冲突和社会关系也就不能不在相当程度地淡化了人物性格。

4、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5、“五四”文学革命:

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6、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洪水》、《文化批判》等,并出版创造社丛书。

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

他们追求文学的全和美,但他们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

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历史剧,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等,风靡文坛,对新文学影响很大。

他们的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

同时,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7、荷花淀派小说: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小说名篇《荷花淀》写于1945年。

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

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8、先锋戏剧(探索戏剧):

从时间上看,探索戏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1985年前,探索戏剧受到了西方现代戏剧的戏剧观念和手法的较多的影响;1985年至1989年左右则更多体现为现实主义开放、深化,充分吸收现代派的戏剧美学。

从作品与现实主义的关系看,探索戏团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现实主义的原则之下合理地借用现代派戏剧的手法,其结果是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推动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如《屋外有热流》、《绝对信号》、《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一类是在主流戏剧类型之外,充分借鉴现代主义的戏剧探索,无场次、多声部组合式、小说式结构、写意戏剧等等,《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野人》、《魔方》等都属于此类。

经过一系列戏剧理论和创作方面的探索,中国话剧在艺术观念、创作思想、审美追求等方面具有了新的特征。

在艺术观念上,戏剧摆脱了对于政治的从属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

作家们不再是仅仅从政治的角度,而是从社会整体,从文化的各个侧面观察和表现人生,写出生活的全部丰富与复杂性。

在创作中,作家不再是生活的被动的反映者,创作者(导演、编剧)的主体性得到张扬,这首先表现在大多数剧作对于写实时空的突破;:

其次表现在突破写实戏剧的陈规,大胆调用各种手段(如音乐、歌唱、舞蹈、哑剧动作等姊妹艺术的因素,体操、杂技的因素,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声、光、电等的技术因素),建构起一个庞大的“为我所用”的综合艺术体系;在不少剧中,创作者往往借剧中的“主持人”、“叙述者”乃至歌队阐述自己对于故事的评说,也是主体性的表现;而崇尚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则是探索戏剧共同的审美特征。

9.延安文艺座谈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文艺思想,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使文艺于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

“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对如何服务的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0、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诗流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

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

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谈诗》等文阐述自己的象征诗理论见解。

五、论述题:

1、试论述《呐喊》、《彷徨》小说集的艺术成就

鲁迅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A、小说叙述形式:

《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特别是《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尤富创新精神。

B、艺术手法: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的结果。

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和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C、艺术表现:

《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

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

D、艺术风格上:

《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

E、情节的提炼和设置:

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

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

F、人物塑造方面:

1、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

2、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

3、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4、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鲁迅《呐喊》、《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2、结合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具体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艺术特点: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少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手音乐美。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

3、90年代学者散文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保持了80年代那种日渐繁荣的态势,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热点。

这次“散文热”的特点是:

①散文园地空前增多,散文作品大量涌现。

专业性的散文刊物与非专业的刊物以及各种大报、小报的副刊大战,都给散文提供了极其充分的用武之地。

各地出版社也闻风而动,竞相推出了从现代到当代众多的知名作家的散文集和众多的散文选本,如《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文库》《布老虎丛书》(散文卷)等等。

这些专集与选本的问世,在读者中引起阵阵波澜,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

②增多了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识。

90年代出现的文化、哲理散文,拒绝玩赏自慰的情趣,也不追求从一般的社会政治层面的审美时尚,而是强调对社会人生和文化历史的顿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90年代出现的一部颇有影响的“文化散文”。

这类散文在90年代时硕果甚丰的,杨绛、林非、雷达、顾骧等都在这一领域做过辛勤的耕耘。

③随着散文作者结构的多元化和散文审美的变革,一方面是大众化的通俗散文大量涌现,它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洞察人的内心世界而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较为难懂的“新潮散文”。

所谓“新潮散文”,即排斥传统散文的形式,在内容上清解“回忆”与“抒情”,在表现手法上常用象征、隐喻、荒诞、反讽以及意识流等,追求散文的新形式、新内容、新语言。

这种近于朦胧、晦涩的“新潮”,似有“贵族化”倾向,但作为一种新艺术的探索,也说明了散文的发展不再是单向的,而是日趋多样化的。

90年代的“散文热”,并不意味着散文创作的现状是尽善尽美、尽如人意的,如有的散文写得太随意、太省力,不仅缺乏丰厚的内涵,而且在艺术上也缺乏追求,给人以粗制滥造之感。

4.论述历史剧《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是田汉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13世纪伟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而作。

它不但体现着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田汉在掌握和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结构了关汉卿的故事。

它环绕着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一剧来展开剧情。

大幕启开,即展示了元代社会一幅血淋淋的场面:

无辜民女朱小兰被贪官污吏处死。

关汉卿满腔义愤,写《窦娥冤》以伸张正义,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

场上有义士王著高呼:

“与万民除害!

”这激怒了权贵阿合马之流,他们强令关汉卿修改剧本。

关汉卿决不屈服,誓死不改,遂陷囹圄。

他决心“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于此,塑造了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的崇高形象。

此剧写关汉卿和朱帘秀的“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的爱情,他们不但是情投意合的尘世知己,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一个敢写,一个敢演,即使一起投入大狱,面对杀身之祸,也都视死如归。

一曲《双飞蝶》,将爱情引向一个净化人生,升华人格,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壮境界。

《关汉卿》堪称田汉的绝唱,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与诗的构思,谱出了一曲关汉卿的赞歌。

展现了田汉不仅作为一位戏剧家,而且作为一位热情澎湃的浪漫诗人的卓越才华。

《关汉卿》浓郁的抒情色彩,伴随着化入其中的元曲的神韵和声律,显现着浓烈的诗情和历史的意味,令人回肠荡气,回味无穷!

5、试论述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雷雨》虽然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但它已经初步形成了其剧作风格的基本特色: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

3、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4、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

5、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

6、结合现代派诗歌的艺术主张分析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但将法国象征派诗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形成新诗史上具有“古典美”意义的现代诗。

2、诗体形式上,最早的诗篇受新月格律诗派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如《雨巷》是他的格律诗的代表作,诗中ang韵的词反复出现,且句中有韵,音乐性极强。

《我的记忆》第三辑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

在他的《诗论零札》里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提出了和格律诗相反的诗论。

7、比较分析《茶馆》和《关汉卿》戏剧结构的不同。

答题要点:

1、《茶馆》——中国现代戏剧的民主化代表作;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京味话剧的代表;无紧张的戏剧冲突。

2、《关汉卿》——田汉剧作代表:

历史剧人物品评典范;剧作抒情性强;戏剧的诗;戏剧矛盾尖锐、紧张;剧中剧的结构。

8、朱老忠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

《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境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朱老忠生长在愤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

”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

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

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

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井树立了革命理想。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9.结合《骆驼祥子》论述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1、在结构上,作品呈现出主副线交织的网状结构,情节集中、紧凑。

2、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也颇为细致、深刻,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平易而极富北京地方色彩,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聚集了他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其次,“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10、论述现实主义戏剧家夏衍戏剧的艺术风格。

(1)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2)“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

(3)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

(4)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二答案

一、填空:

1.1917思想革命2.整理国故3.反封建4."丰收成灾"5.章秋柳6.老舍7.萧涧秋8.《望舒草》9.信天游10。

《白毛女》11.《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2."三美"13.左联(或"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4.《彷徨》15."美文"16.《弃妇》17.《长河》18."损不足以奉有余"19.《夜上海》20."问题小说"

21."三大主义"22."普遍""真挚"23.现实主义24.《生命底文学》三叶集

25.林纾《荆生》《妖梦》

二、单向选择:

1.A1.B3.A4.A5.C6.B7.B8.D9.D10.B

11—15BBBAB16—20BCDDA

21.A22.A23.D24.B25.A

三、多项选择:

1.ABD2.ABD3.BC4.ABD5.ACD6.ACD7.ABC8.AD9.ABCD10.ACD

11.ABC12.ACD13.AB14.AD15.ABD

16.AC17.AD18.ABD19.ACD20.AC

21.ABCD22.ABD23.ABD24.ABC25.ABCD

四、简答题: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几种。

左联成员发展到270多人,著名作家有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田汉、周扬、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蒋光慈、殷夫、柔石、胡风等等。

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左联于1936年由于形势变化而解散。

2、京派:

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

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而又带抒情浪漫气息,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3、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李陀的《愿你听到这支歌》、宗璞的《弦上的梦》、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韩少功的《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尽管多数“伤痕”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没有能出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学意义的作品,但“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

它冲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