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0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4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docx

仁寿县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5最终定稿11

仁寿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7版)

仁寿县城乡规划局

仁寿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及《眉山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眉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年版)》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仁寿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仁寿县城中心城区、天府新区视高片区、黑龙滩镇、富加镇、汪洋镇、临港经济区等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其它镇乡参照执行。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导则已明确控制要求的,按已明确的要求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导则未涵盖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应当按照已批准的规划执行,其周边的建筑样式和高度必须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相协调。

第五条仁寿县按规划区位、交通条件、绿化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等综合承载能力,将居住、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设施、工业等建设用地划分为四个分区。

一分区:

仁寿县城新城片区(含文林镇迎宾大道以东、以南及珠嘉镇),天府新区视高片区(含视高镇、清水镇、兴盛镇、里仁镇),黑龙滩风景区(含黑龙滩镇、龙正镇),临港经济区(含中岗镇、向家镇)。

二分区:

仁寿县城旧城片区(文林镇迎宾大道以北、以西),文林工业园区富加片区(含富加镇、宝马镇、石咀乡),文林工业园区汪洋片区(含汪洋镇),三岔湖仁寿景区(含观寺镇、高家镇)。

三分区:

文宫镇、龙马镇、北斗镇、禾加镇、彰加镇、宝飞镇、钟祥镇、满井镇。

四分区:

其余镇乡。

本规定所制定指标以一分区用地为指标计算基准。

第六条二分区的社会公益事业改、扩建项目,在项目方案合理性前提下,经批准可适当调整控制指标。

第七条本规定坐标系统采用西安80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

逐步推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第八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有关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九条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主导性质的确定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条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

混合布局。

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建设用地性质按城市规划确定,建设用地主要用途和功能,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进行管理。

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根据表2—1的要求

确定兼容范围。

确需改变规划的用地性质,应当按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建设用地范围内存在多种规划用地性质,且规划要求单独占地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各类用地位置和面积;不需要单独占地的,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规模。

第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规划控制指标的中小学用地(A33)、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等公益性设施用地,在符合相关专业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其规划条件可以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设计方案中审查确定。

表2—1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兼容性

主导

兼容

大类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中类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文化服务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商业用地

商业设施用地

娱乐康体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小类

住宅用地

服务设施用地

住宅用地

服务设施用地

图书展览用地

文化活动用地

科研用地

零售商业用地

批发市场用地

餐饮用地

旅馆用地

娱乐用地

康体用地

大类

中类

小类

类别代码

R11

R12

R21

R22

A1

A21

A22

A35

B11

B12

B13

B14

B2

B31

B32

M1

W1

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R11

×

×

×

×

×

×

×

×

×

×

×

×

×

×

×

服务设施用地

R12

×

×

×

×

×

×

×

×

×

×

二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R21

×

×

×

×

×

×

×

×

×

×

×

×

×

服务设施用地

R22

×

×

×

×

×

×

×

×

×

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A1

×

×

×

×

×

×

文化服务设施用地

图书展览用地

A21

×

×

×

×

×

×

×

×

文化活动用

A22

×

×

×

×

×

×

×

×

教育科研用地

科研用地

A35

×

×

×

×

×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用地

零售商业用

B11

×

×

×

×

批发市场用地

B12

×

×

×

×

×

×

×

×

×

×

×

×

×

×

×

×

餐饮用地

B13

×

×

×

×

旅馆用地

B14

×

×

×

×

娱乐康体用地

娱乐用地

B31

×

×

×

×

×

×

康体用地

B32

×

×

×

×

×

×

×

×

×

×

×

×

×

×

商务设施用地

B2

×

×

×

×

×

工业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

M1

×

×

×

×

×

×

×

×

×

×

×

×

×

×

×

物流仓储用地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W1

×

×

×

×

×

×

×

×

×

×

×

×

×

注:

①×禁止兼容;▲兼容比例不超过20%;△兼容比例不超过30%;◎兼容比例不超过49%;•兼容比例100%;□兼容比例不超过15%(危险品等特种市场用地的兼容性须报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②兼容的比例是指兼容类

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与该项目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③本表未涉及的规划用地性质不得兼容(如教育用地等)④规划控制指标按主导性质用地的规划指标控制。

第三章建设用地使用强度控制

第十三条规划区内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原则上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土地拍卖出让合同确定的指标实施。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只标明现状指标、未提出规划指标的,按县人民政府有关要求执行。

第十四条旧城区及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居住人口只减不增、公园绿地只增不减的原则,有序进行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恢复原有功能和活力,延续历史文脉。

第十五条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规划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表3—1)的要求。

表3—1一、二分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容积率、建筑密度

容积率、建筑密度

用地类型

中心县城、视高片区、临港

经济区

黑龙滩、富加、汪洋片区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一类居住用地

1.0—1.2

≤30

1.0—1.2

≤30

二类居住用地

1.5—2.5

≤40

1.2—2.2

≤40

商务设施用地

2.5—4.0

≤50

2.5—4.0

≤50

商业设施用地

2.0—3.5

≤60

2.0—3.0

≤55

注:

①中心地段或标志性建筑等特殊区域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确需突破上述指标

的,经专题论证可合理变化。

②当居住、商业、商务等用地性质混合使用时,其容积率不得突破各用地最大容积率的平均值。

③商业设施用地包含商业、餐饮、旅馆、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指除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金融、保险、证券、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写字楼用地。

第十六条原有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已达到规划控制指标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内进行扩建。

第十七条对于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设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划定的建设用地,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折算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相邻同类型用地进行联合开发时,采用按不同用地的规划建设容量加权平均的方式确定总用地规划控制指标。

第十八条鼓励建设城市综合体,减少临街商铺,提升城市品质。

居住兼容商业用地在不改变用地性质、不提高容积率、不降低绿地率的前提下修建城市综合体,综合体的商场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时,建筑密度指标可增加5个百分点,但项目总建筑密度不得超过45%。

第十九条建设项目用地面积未达到3亩的,原则上不得单独开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其他政府批准建设的土地除外)。

建设项目用地未达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可按程序予以核准建设:

(一)周边相临地块均已建成,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调整、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等影响,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因用地不规整,设计上不能满足国家规范和本规定,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用地,按照零星用地管理。

第二十条经相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房屋具备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的,在与城市规划无重大冲突的前提下且符合政府区域控制要求,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按“四原”(原基地面积、原建筑面积、原建筑高度、原建筑使用功能)原则申请改造。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二十一条同一建筑需要同时满足建筑间距和后退红线等多重控制要求的,按最大的控制距离控制。

第二十二条建筑间距除满足消防、卫生、环保、防灾、交通需求、工程管线埋设、建筑物保护、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规范外,还应同时满足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住宅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以下规定:

(一)住宅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

4—1控制。

表4—1住宅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

朝向

多、低层建筑

高层建筑

最小

朝向

间距

长边

(米)

山墙

(米)

主要朝向

(米)

次要

朝向

(米)

多低层建筑

长边

≥1.0H且低层相对:

≥7.0多层对多、低层:

≥12.0

低层相对:

≥6.;0多低层相对:

≥8.0多层相对:

≥10.0

高层位于南侧:

≥0.5H(高)且≥27.;0高层位于东、西、北侧:

≥1.3H(多)且≥20.0

≥13.0

山墙

≥6.0米

≥13.0米

≥9.0

高层建筑

主要朝向

0.5H且≥27.0米

≥0.3H且

≥15.0

次要朝向

≥13.0

注:

①H:

南侧建筑或东西向建筑平均高度。

②H(多):

多层建筑高度;H(低):

低层建筑高度;H(高):

高层建筑高度。

③建筑高度超过80.0米的建筑工程,按80.0米高度计算建筑间距。

④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工程,除按80米高度计算建筑间距外,还需按日照分析确定建筑间距。

⑤二、三、四分区以内的建筑间距按表内指标的0.9系数计算。

⑥多低层建筑山墙面宽大于18.0米时,按长边控制间距;高层建筑次要朝向面宽大于20.0米时,按主要朝向控制间距。

⑦建筑高度27.0米以下的7—9层小高层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间距可按不小于21.0米控制。

建筑高度27.0米(不含27米)—35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间距可按不小于24.0米控制。

⑧建筑间距为两幢建筑主要外墙面的直线距离。

⑨成组布置的低层住宅建筑,当各组建筑基底面积分别小于2500平方米时,组

内建筑山墙与山墙的间距按不小于4.0米控制。

组与组之间的最小间距仍按表4—1控制。

⑩高层建筑还需进行日照分析,高层建筑与相邻地块建筑的间距既要符合表4—1,也要满足日照要求。

(二)住宅建筑高层主要朝向、多低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4—2控制。

表4—2住宅建筑高层主要朝向、多低层长边成角度布置的最小间距

建筑间夹角

最小间距

a≤30°

按表4—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主要朝向(长边)要求控制

30°

按表4—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主要朝向(长边)要求的0.8

倍控制

a>60°

按表4—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次要朝向(山墙)要求控制

注:

①表中a指两栋居住建筑的锐角夹角

2如东西向与南北向同时存在,计算南北向。

3建筑间距为两幢建筑主要外墙面的最小距离。

第二十四条非住宅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在满足日照间

距及防火间距的前提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非住宅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时,按表4—1的规定

控制。

(二)非住宅建筑位于居住建筑东、西、北侧时,按表4—1的0.9系数计算。

(三)中小学教学楼、四班及以上托幼建筑、医院病房楼之间,以及与其他相邻建筑的间距,一分区按表4—1的1.2倍系数计算,二、三、四分区按表4—1的1.1倍系数计算。

(四)居住建筑与建筑计算高度4米以下的门卫房、车库人行出入口等独立设置的附属建筑物的间距,应当符合相应设计规范,且不小于4米。

(五)工业建筑、物流仓储建筑之间的间距,按照相应设计规范执行。

第二十五条非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在满足日照间距及防火间距的前提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一分区以内的按表4—1的0.8系数计算。

(二)二、三、四分区以内的按表4—1的0.7系数计算。

第二十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间距可以在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确定。

第五章建筑退让

第二十七条沿建筑用地红线和城市规划道路、公路、河道、文物保护单位控制地带、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燃气管线等保护带的建筑物,与用地外建筑物距离除符合第四章间距规定外,同时符合消防、环保、防灾和交通等相关规范的规定,必要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八条建筑退让要充分考虑城市主次干道、滨水区、

城市公园、广场的视觉景观效果,临街居住建筑与道路红线之间布置以园林绿化为主的景观过渡带,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形象。

第二十九条建筑后退非临道路用地界线的最小距离按表

5—1规定控制。

表5—1建筑后退非临道路用地界线的最小距离

建筑类型

建筑朝向

建筑退界距离

最小距离(米)

地面建筑

多、低层长边

≥0.45H(二、三、四分区)

3.0(低层)

6.0(多层)

≥0.5H(一分区)

多、低层山墙

≥3.0米

3.0

高层主要朝向

≥0.225H(二、三、四分区)

12.0

≥0.25H(一分区)

13.5

高层次要朝向

≥0.15H

9.0

地下建筑(含汽车坡道、化粪池、消防水池等)

≥0.7H(地)

3.0

低于规定值时,建设单位要进行施工安全专项论证

注:

①H:

临地界的建筑高度;H(地):

地下建筑高度。

②建筑高度超过80米的建筑工程,按80米高度计算退界距离。

③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工程,除按80米高度计算退界距离外,还需按日照分析进行相应退距。

4点式高层住宅高度超过60米时,按60米高度计算退界距离。

5学校(幼儿园)教学楼、医院住院楼退地界距离按表5—1的1.2倍系数计算。

第三十条临街建筑相邻地块双方协议同意,在满足消防的前提下,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建筑物两侧山墙可毗邻建设,毗邻的建筑物两侧山墙原则上不允许开窗。

第三十一条新建建筑位于已建永久性建筑附近,由于历史原因,已建永久性建筑未按规定退界时,新建建筑不仅要符合自

身退界距离,而且与已建永久性建筑的间距要符合第四章的规

划要求退让道路红线。

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5—2控制

表5—2各类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

道路宽度

80米及

以上

≥60米且

<80米

≥30米且

<60米

≥24米且

<30米

24米以下

基本退距(多低层建筑红

线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10米

8米

5米

4米

3米

高层建筑红线后退道路

红线距离

在基本退距的标准上再退10米

超高层建筑红线后退道

路红线距离

在基本退距的标准上再退15米

注:

①高层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裙房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多层控制

②地下建(构)筑物外墙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小于3米。

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二、三、四分区按表5—2的0.9系数计算。

第三十三条道路交叉口转角处建筑退让道路控制边线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表5—3控制:

表5—3道路交叉口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

道路宽度

80米及

以上

≥60米且

<80米

≥30米且

<60米

≥24米且

<30米

24米以下

基本退距(多低层建筑红

线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15米

12米

9米

8米

6米

高层建筑红线后退道路

在基本退距的标准上再退10米

红线距离

超高层建筑红线后退道

路红线距离

在基本退距的标准上再退15米

注:

①不同高度的建筑,按各自建筑计算高度退让道路控制边线。

②位于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口的,按较高等级道路的退让标准执行。

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二、三、四分区按表5-3的0.9系数计算

第三十四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型商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医院、学校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聚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并设置临时停车场、出租车临时等候及下客区域。

第三十五条计入建筑面积的地面建筑物不得超出建筑红线,落地构筑物也不得超出建筑红线。

底层为商业的建筑物,非落地飘窗离地高度大于3.3米时可外挑,外挑尺寸不得大于0.6米。

雨蓬外挑后超出建筑红线的尺寸不得大于1.5米,外挑部分

净高不小于4米,且底层不得落柱。

第三十六条建设用地内部道路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2米。

第三十七条地下室机动车进出口坡道起坡顶点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小于7.5米。

第六章商业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第三十八条商业商务区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为准。

第三十九条商业商务区的建设项目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在满足规划确定的路网前提下,根据建设项目的用途和目的,综合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提倡土地的整合开发。

第四十条建筑布局及高度不应影响相邻地块现状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

第四十一条商业商务区的商业综合体后退临街道路红线按第三十二条内多层建筑后退标准和第三十三、三十四条执行。

第四十二条同一建筑在同时满足建筑间距和后退红线等多重控制要求的情况下,按最大的控制距离控制。

第四十三条相邻地块可设置通道连接,连接方式分为空中廊道式和地下通道式两类,分别按以下规定控制:

(一)商业建筑修建空中廊道,空中廊道的宽度不得小于3米,廊道下部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4.8米。

廊道上及梯道下,均不得设置经营性设施以及其他与人行交通无关的设施。

(二)地下空间可连通,地下通道净宽不大于7米;当地下通道穿越规划步行街时,要预留城市管网走廊空间,且保证地下连接通道上顶板距规划地面标高的距离不小于2米。

(三)空中廊道或地下通道的范围从建筑外墙连接处计算起止点,廊(通)道面积不计入项目容积率及建筑密度。

第七章绿化管理

控制

第四十四条城市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地率,按表7—1规定

 

表7—1

建设项目分类

绿地率(%)

一分区

二、三、四分区

居住用地

≥40

≥35

商业用地

≥15

≥10

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用地

≥40

≥35

文化设施用地

≥35

≥35

宾馆、饭店用地

≥35

≥30

体育场馆用地

≥15

≥15

第四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公共绿地,由规划主管部门现场设置永久性绿线公告栏,明确绿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四至界限及坐标。

临时性公共绿地,由规划主管部门现场设置公告栏,明确用地的性质、权属。

第四十六条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绿化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栽植中高乔木,覆土深度不小于1米;栽植小乔木,覆土深度不小于0.7米;栽植灌木地被,覆土深度不小于0.4米。

第四十七条建设项目临街透景围墙后退用地界线设置,透景围墙外至用地界线全部设置为绿化,并将其融入城市公共绿地,小区透景围墙距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第四十八条居住用地(含其它用地兼容的住宅部分)或居住兼容其他性质用地,鼓励设置对外集中绿地。

对外集中绿地应设置在小区透景围墙以外,绿地的面积不低于小区绿地总面积的15%,进深不小于8米,临街长度不小于20米。

第四十九条居住用地透景围墙与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效补充,鼓励营造为立体坡地绿化。

第五十条临街透景围墙后退形成的围墙外绿地、对外集中绿地、捐建的公共绿地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竣工验收,建成后移交园林绿化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第五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公共绿地时,应对原有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