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479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第3讲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docx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第3讲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

第3讲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

一、选择题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丁曲线愈接近地面气温愈高的原因是(  )

A.愈接近地面风速愈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愈接近地面空气尘埃愈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愈接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大气愈能吸收太阳辐射

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辐射首先被近地面大气吸收

2.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1.D 2.A 第1题,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距离地面愈近获得热量愈多,反之,获得热量愈少,气温愈低。

空气尘埃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较少。

第2题,一天当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即14点前后。

根据图中气温的高低可判断出甲表示的是日出前后的曲线,乙表示的是上午的曲线,丁表示的是午后的曲线,丙表示的是夜间的曲线。

  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20°C~-60°C

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解析:

3.D 4.C 第3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气温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

第4题,对流层大气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2019·浙江嘉兴选考模拟)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等方面。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甲)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乙),回答5~6题:

5.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危害。

霜冻的出现与图甲中的哪个箭头密切相关(  )

A.①B.②C.③D.④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②环节的散失B.增强了③环节

C.增强了①环节D.增强了④环节

解析:

5.C 6.A 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5题,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是因为该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较低。

第6题,地膜覆盖主要是减弱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散失。

  (2019·江苏卷,19~20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Ⅰ、ⅡB.Ⅱ、Ⅲ

C.Ⅰ、ⅣD.Ⅲ、Ⅳ

8.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

A.①增大 ②增大B.②增大 ③减小

C.③增大 ④减小D.②减小 ④增大

解析:

7.C 8.B 第7题,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气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凝结核而产生的。

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

故C正确。

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

第8题,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少。

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②增大。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回答9~10题:

9.假设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则正确反映雾霾天气生消过程的是(  )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D.②→③→④→①

10.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9.D 10.A 第9题,大气越稳定,越有利于雾霾的形成,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故雾霾的生消过程与逆温过程大体一致。

图中②→③→④→①顺序是逆温由出现到消失的过程。

第10题,读图可知,①情形时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及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故A项正确。

②③④存在逆温现象,底部气温低,顶部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污染物不易扩散。

  “墨迹天气”是一款免费查询天气信息的手机软件。

如图是墨迹手机软件呈现的2015年南京1月28日~2月2日天气状况截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日期中,气温日较差相差最大的一组是(  )

A.1月29日和2月1日B.1月30日和1月31日

C.1月28日和1月30日D.1月28日和2月2日

12.据图分析南京1月29日气温日较差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白天云层反射了太阳辐射

B.夜晚地面辐射较强

C.白天地面辐射较强

D.夜晚的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解析:

11.B 12.A 第11题,气温日较差是指当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结合图示可知,1月28日至2月2日气温日较差分别为4℃、3℃、6℃、6℃、4℃和3℃,故选B。

第12题,由图示可知,1月29日白天和夜晚均为小雪天气,云层较厚,白天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间由于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进而导致夜间气温较低,所以南京1月29日气温日较差小的最主要原因是白天云层反射了太阳辐射。

(2019·全国Ⅱ卷,6~8)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回答13~15题:

13.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14.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15.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B.正午

C.日落前后D.午夜

解析:

13.C 14.D 15.A 第13题,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易成云致雨,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多晴朗少云天气;因此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如果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故不为连续层片状、鱼鳞状、条带状,A、B、D错,C对。

第14题,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第15题,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

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B、C、D错,故选A。

16.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D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2019·海南卷,19~20)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

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

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

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

据此回答17~18题:

17.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B.偏东风

C.偏北风D.偏西风

18.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解析:

17.C 18.D 第17题,材料中提到,“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图中显示,11时以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故正确答案为C。

第18题,“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意味着晚上,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

图中显示晚上以南风为主,白天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附近南面为高坡,北面为低谷,得出山谷呈东西走向,且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故正确答案为D。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

m)。

读图,回答19~20题:

19.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

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

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

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

20.C点近地面吹(  )

A.西北风B.偏北风

C.东南风D.东北风

解析:

19.D 20.C 第19题,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

所以在高空,同一海拔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

对应的近地面应是A对应高压,B对应低压。

所以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D对。

第20题,C点近地面空气受三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从A指向B,风向大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为东南风。

二、非选择题

21.济南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说明理由。

 

(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图,分析其原因。

 

(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解析:

(1)题,晴天时,白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比阴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低。

(2)题,陆地与海洋相比,海洋昼夜温差小;晴天与阴天相比,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第(3)题,新疆多晴朗的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答案:

(1)A 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时低。

(2)B 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气温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再加上海洋升温、降温慢,所以昼夜温差最小。

(3)新疆多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

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    ,并分析原因。

 

(2)概述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解析:

(1)题,结合图示可直接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

从冬季博斯腾湖与湖岸的温差及冬季风的影响分析原因。

(2)题,结合夏半年陆、湖热力性质差异及温差转变分析原因。

第(3)题,结合城市热岛效应判断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

(1)冬季 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