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526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docx

脑电图室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方案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一、脑电图室负责所有住院、门诊脑电图检查任务,必须坚守工作岗位,特殊情况随叫随到。

二、病员作脑电图,由医师填写申请单,危重病人优先安排。

三、病员作检查前,均需预约并详细交待注意事项,严格审核适应症、禁忌症,按指定日期、时间护送来查。

四、检查前应详细查阅申请单,核对病员姓名、了解病员准备情况及特殊要求。

五、门诊报告于检查后半小时发出。

住院病员报告发给本人或经治医生并有登记手续。

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各种检查记录应妥善管理.建立档案及借阅簿。

七、离开检查室前检查门窗、水电,切断仪器电源。

八、负责仪器的清洁,一级保养及有关仪器的技术档案、附件等保管,发现故障及时登记报告,请修理人员检修。

九、遵守纪律,坚守岗位,着装整齐,礼貌待患。

室内不会客,不吸烟,不闲谈,不以医谋私。

 

脑电图室工作人员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日常工作。

二、热情接待病员,配合临床,详细询问病史,对病员进行仔细检查,正规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并认真及时报告,严防差错事故。

三、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四、各种仪器由专人保管,严格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如遇故障时,应立即上报领导,查找原因,通知有关部门修理。

五、做好本科室的工作总结及统计工作。

六、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病员检查工作,严防病员出现意外。

七、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负责本室内物品的请领、保管、使用。

 

仪器管理、使用、维修制度

1、脑电图仪器属于精密贵重仪器,必须要有专人保管,定期保养、调试。

2、建立脑电图机的仪器档案,出现故障应找专职人员维修并将维修情况予以记录,纳入档案,以备下次故障维修时参考。

 

脑电图室继续教育制度

遵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

紧急意外抢救预案与流程

一、紧急意外抢救预案

为了防范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突发性疾病(心跳、呼吸骤停)能得到有效、规范、快速的抢救,特制订本预案。

1、检查室每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流程。

2、在进行检查的患者一旦病情突变出现各种危重情况(心跳骤停等),立即按流程启动抢救过程。

3、负责检查的医师立即原地实施心肺复苏等基本抢救措施,其他医护人员配合抢救(通知急会诊、给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及吸氧等)。

4、通知总住院医师或科主任到场参与抢救工作,按病情通知急诊科、心内科、ICU、麻醉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医师急会诊,协助、指导抢救。

5、一旦患者病情允许,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即转送至相关科室继续诊治。

6、科室内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基本抢救技能(心肺复苏等)的培训及演练,以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及抢救成功率。

7、危重病人检查需临床医生在场陪同,如遇紧急情况需抢救,应原地抢救,检查医师予以协助(通知急会诊、给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及吸氧等)。

8、科室或护理部安排到检查室的护士负责定期检查抢救设施、设备及药品的完好情况,发现损坏及药品过期等,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维修及更换。

二、抢救流程

1、病员检查时突发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时,要立即实施救治措施。

2、第一发现者一方面指导家属将病人放平,实施救治,另一方面通知科内其他人员紧急联系急诊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共同抢救患者。

3、立即抢救、快速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大动脉搏动、自主呼吸。

4、受限进行胸外按压(参照心肺复苏急救流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医嘱用药。

5、根据病情护送病人至急诊科或其他专业科室进行救治。

紧急呼救临床科室支援的机制与流程

一、脑电图室与临床科室紧急抢救与支援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精神”设法抢救患者生命,以诊疗规范、常规为准绳。

二、脑电图室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抢救能力。

三、要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

四、与临床科室开展紧急呼救支援的流程

1、各临床科室送检病人应病情稳定,危重病人待病情稳定后由当值临床医生、护理人员陪同送检,并符合脑电图检查前要求。

2、当病人在脑电图室发生紧急意外抢救时,工作人员立即启动紧急意外抢救预案,并通知所属科室和急诊科人员参与抢救。

特殊情况应及时报请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总值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

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

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

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

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

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

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

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

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

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

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

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

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

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

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

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

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

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

电极必须保持清洁。

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

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

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

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

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

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

包括两部分:

(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

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

(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

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

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

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

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联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联线。

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见图2。

如图2,从鼻额缝向后10%为Fpz(额极中线)电极,从Fpz向后20%为Fz(额中线),以后依次每20%为一个电极位置,从Fz向后依次为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间的距离应为10%。

 

 

另一基线为双耳前窝联线(见图3)从左向右距左耳前窝10%为T3(左中颞)电极,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应与鼻额缝枕外粗隆联线Cz相重合,Cz向右20%为C4(右中央),T4(右中颞),T4应距右耳前窝10%。

图3、双耳前窝连线各电极位置示意图

从Fpz通过T3至Oz联线为左颞平面,距Fpz向左10%为Fp1(右额极),从Fp1每向后20%放置电极一个。

依次为F7(左前颞)、T3、T5(左后颞)及O1,其中T3为此线与双耳前窝联线之交点,O1应距Oz10%。

右侧与此相同从前到后为Fp2(右额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O2(右枕),见图4。

从Fp1至O1及Fp2至O2各做一联线,为矢状旁平面,从Fp1向后各20%分别放置电极一个,左侧为F3(左额),C3(左中央)及P3(左顶),P3应距O120%。

右侧与此相同,电极为F4(右额)C4(右中央)及P4(右顶),见图5。

 

 

 

双侧参考电极置于左右耳垂(A1,A2)新生儿和婴儿可置于双侧乳突(M1,M2)。

(6)电极阻抗:

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5KΩ。

当记录中出现可能为电极导致的伪差时,应重新检测电极阻抗。

   3.导联组合

   导联组合是指用不同的导联方式连接电极。

常用方法有两种:

参考电极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

各个实验室根椐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导联组合法。

合理组合方式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至少有8导程,尽量使用10-20系统法中的全部21个电极;

(2)导联组合要简洁明了,能清楚显示电位的空间走向;(3)双极导联电极间距应相等;(4)导联排列顺序,应从前向后、先左后右;(5)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至少应该各有一段如下组合的记录:

参考电极导联、纵向双极导联、横向双极导联。

并在记录过程中,明确标明导联组合方式(数字化脑电图在回放时应以上述多种导联方式显示和分析);(6)至少主要导联组合方式与其它实验室的应相同,以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数字化脑电图仪常设置Cz为虚拟的公共电极,但置于Cz和头皮其他部位的电极均不能作为真正的参考电极,回放时应转换为平均参考电极或耳电极阅图。

对于较多导程的脑电图仪(如目前大多数的数字化脑电图仪),可酌情增加心电、肌电、眼动、呼吸等其它生理参数的记录。

导联:

每一个放大器有两个输入端。

有两种基本导联。

(1)参考导联:

记录电极进入输入1,参考电极进入输入2。

在16道脑电图仪具体安置如下:

Fp1-A1,Fp2-A2,F3-A1,F4-A2,C3-A1,C4-A2,P3-A1,P4-A2,O1-A1,O2-A2,F7-A1,F8-A2,T3-A1,T4-A2,T5-A1,T6-A2,

(2)双极导联:

一对记录电极分别进入放大器的输入1和输入2。

常规应用两种导联:

纵向双极异联:

Fp1-F3,Fp2-F4,F3-C3,F4-C4,C3-P3,C4-P4,P3-O1,P4-O2,Fp1-F7,Fp2-F8,F7-T3,F8-T4,T3-T5,T4-T6,T5-O1,T6-O2。

横向双极导联:

Fp1-Fp2,F7-F3,F3-Fz,Fz-F4、F4-F8,A1-T3,T3-C3,C3-Cz,Cz-C4,C4-T4,T4-A2,T5-P3,P3-Pz,Pz-P4,P4-T6,O1-O2。

此外可根据临床需要增添顺时针环状导联,逆时针环状导联,横向三角导联,小三角导联等。

   4.记录参数

  

(1)校准电压(定标):

在记录前需要方波定标和生物定标。

方波定标时,推荐尝试不同滤波设定状态下记录并测量校准电压。

定标电压应该调到敏感水平,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并应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

生物定标是指各导联同时记录同一部位电位波形、波幅、位相应完全一致。

  

(2)敏感度:

常规记录时,敏感度一般设置于7μV/mm或10μV/mm(成人)、10μV/mm或20μV/mm(儿童),可酌情及时调整。

  (3)滤波:

常规记录时,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多设定为70Hz。

低频滤波不应该高于1Hz,多设定为0.3Hz或0.5Hz(对应时间常数分别为0.4s或0.3s)。

  (4)走纸速度:

常规记录速度设为3cm/s。

1.5cm/s速度可用于长时间描记。

  (5)描记时间:

常规脑电图应至少记录20分钟清醒状态下的无干扰图形。

  (6)诱发试验:

睁闭眼、闪光刺激及过度换气应作为常规诱发试验,癫痫病人应尽可能进行睡眠诱发。

进行诱发试验时,均需相应增加记录时间。

   ①睁闭眼试验:

在受检者清醒、放松闭目状态时,每隔10秒左右嘱其睁眼3-5秒,反复睁闭眼2-3次,并标记每次睁闭眼的时间点。

   ②闪光刺激:

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约30cm,在闭目状态下并面向闪光刺激器中心。

刺激器发光亮度为10万烛光(﹥100Nit),刺激脉宽0.1~10ms,刺激频率在1~60Hz可调。

每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为10秒,间隔10秒,再用另一频率刺激10秒钟。

一般采用由低频逐渐递增至高频刺激。

举例:

1Hz—3Hz—6Hz—9Hz—12Hz—15Hz—18Hz—21Hz—24Hz—27Hz—30Hz。

在闪光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临床发作,应立即停止刺激。

   ③过度换气:

过度换气描记应至少持续3分钟,深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

在过度换气之前及之后,均应在不便换导联组合条件下记录至少1分钟。

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过度换气:

严重心肺疾病、脑血管病、高颅压、镰状细胞贫血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④睡眠诱发:

应记录到入睡过程和浅睡期(非快速动眼睡眠Ⅰ、Ⅱ期)图形。

   5.围记录期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和受检者充分沟通,消除紧张与疑虑,以配合检查。

   

(2)检查前一天受检者应洗头,洗后不用发脂、发胶等,检查时头部应清洁干燥。

   (3)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常规检查一般不应减停药物。

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获得发作期脑电图,应在患者和家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谨慎减停药物,检查后及时恢复用药。

   (4)睡眠脑电图检查以自然睡眠描记最为理想。

可在检查前进行适当睡眠剥夺。

如果不能获得自然睡眠,可以采用药物诱导睡眠。

多选择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对睡眠影响小的药物(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等)。

亦可通过动态脑电检查获得睡眠期的记录。

   (5)用记录纸记录的脑电图上必须注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住院号/门诊号、使用药物名称及剂量、受检者的意识状态、操作技师姓名等。

   (6)脑电图记录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应该实时清晰的标记。

主要包括:

导联方式的更换、记录参数的调整、各种来源的伪差、意识状态的判断、受检者出现的症状等。

    二、脑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脑电图报告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1.受检者一般情况;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及其严重程度的判定);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1.受检者一般情况

   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利侧手、体位、临床诊断、使用药物名称和剂量、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记录时间、病历号等。

   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

   包括对脑电图特征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

应描述各种记录状态下(清醒、睡眠、各种诱发试验)出现的各种正常及异常脑电特征。

描述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简洁明晰。

这部分内容是判定脑电图正常与否或异常程度的依据。

   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严重程度的判定)

   是指对一次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结果的综合判定。

对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不同的判定分级方案。

为了方便其他医生阅读报告时掌握重点,更有效的读懂脑电图结果,对于异常脑电图,除了标注异常程度之外,建议应同时描述最能够体现该异常程度的主要异常发现。

   举例:

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1)左前颞区频繁棘波、尖波,仅出现于睡眠期。

   

(2)左前、中颞区为著持续性、不规则、中等波幅δ活动。

   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即对本次脑电图结论的临床提示意义做出解释。

这部分内容对于不太熟悉脑电图的临床医师有帮助。

但是,合理解释应该在综合分析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的基础上谨慎给出,这需要丰富的临床及脑电图经验,只适用于判读脑电图的临床医师。

   应注意:

   

(1)由于脑电图主要反映脑功能状态而缺乏病因特异性,在脑电图报告中不宜作出临床疾病的诊断。

   举例:

高度异常脑电图

  (双侧弥漫性慢的棘-慢波综合,可诊断Lennox-Gastaut综合征)(错误)

   

(2)对于相对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提示可能出现该异常电活动的常见临床情况,供临床医生参考。

例如持续出现广泛性约每秒一次(或1Hz)周期性三相波发放,而临床又有进行性疾呆、肌阵挛等症状时,可以提示临床医师有无Creutzfeldt-Jakob病的可能。

举例:

a.高度异常脑电图

  (弥漫性三相波,可见于代谢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脑缺氧等)

   b.高度异常脑电图(弥漫性爆发-抑制脑电活动,提示弥漫性大脑功能障碍,可见于缺氧性脑病、低体温、药物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

   c.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左前颞见频繁癫痫样波发放和较多δ慢波活动,提示左前颞区局限性脑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有潜在致痫性病灶)

  (3)脑电图异常对于癫痫的发作分类诊断很有意义,可以作出提示供临床医生参考。

举例:

a.中度异常脑电图

  (可见双侧对称同步高波幅3Hz棘-慢波综合节律长程阵发,提示全面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可能)

   b.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睡眠中左侧中央中颞反复出现高波幅尖波及双相尖波,提示部分性癫痫发作,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可能)

   (4)对于在同一实验室复查的病人,应与上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作出是否好转、恶化或无变化的结论。

   (5)除脑电图书面报告外,应附图(包括EEG的背景及主要异常所见)。

   脑电图记录的描述内容

   1.α(alpha)节律:

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调节和调幅及双侧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

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

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4.睁闭眼:

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

   5.过度换气:

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

过度换气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

描写闪光过程中及闪光后脑电图的变化。

如有节律同步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

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波(顶部尖波、睡眠纺锺、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双侧是否对称;睡眠纺锺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那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

   8.异常波(癫痫样波):

应描述波形、波幅、出现方式、部位、持续时间、同步性、对称性、出现于何种状态。

   9..临床发作:

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临床发作,应对发作的具体表现及发作期脑电图特征进行描述。

成人脑电图诊断标准

   根据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与否以及异常程度,可分为正常范围、边缘状态、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高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等6种。

参照临床资料做出诊断时必须谨慎。

中度不正常以上的脑电异常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脑电图

   符合下列所有各项时为正常脑电图:

①脑波分布有正常的部位差别,左右基本对称;②清醒状态全头部α波频率差不超过2Hz;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区;双侧枕区α节律的波幅最高,调幅最好,生理反应最明显;③β活动在20%以下,波幅不超过20μV,以额、颞区为主;④θ活动不超过5%,波幅不超过30μV;⑤全部记录中偶见δ活动,波幅不超过50μV;⑥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无异常反应;⑦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⑧无异常阵发性电活动。

   二、边缘状态

   正常背景活动的轻度量变。

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边缘状态:

①α波频率变化范围超过2Hz;②α波幅两侧不对称超过30%;③α波波幅增高超过100μV;④β波增多,数量超过40%或波幅达30~50μV;⑤额部低波幅散在θ波稍增多,超过10%~15%;有时其波幅超过枕部α波;⑥低波幅δ活动稍增多;⑦出现某种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波形;⑧睡眠周期紊乱等。

   三、轻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改变较为明显。

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轻度异常:

①α波频率范围超过2Hz,两侧频率不对称,8Hz波增多,两侧波幅差超过50%,生理反应性不明显或不对称;②β活动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③θ波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呈阵发性出现,主要在额区;④δ波轻度增多。

   四、中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量变加上波形的中等度改变。

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中度异常:

①α频率变慢,以8Hz为主或α消失;②α频率及波幅明显不对称;③额颞部有阵发性高幅α节律,而枕部较少(α前移),或α泛化;④中波幅θ节律占优势;⑤中波幅δ波成组或持续出现;⑥有较多异常波;⑦正常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双侧消失,或正常睡眠周期消失。

   五、高度异常

   背景活动高度的量变和质变。

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重度异常:

①α波消失,或仅有少量频率很慢的α波,如8Hz波散在;②波幅和频率无规则,完全失去节律性;③广泛性中、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其间夹以高波幅β波;④异常病理波呈节律出现或反复爆发出现;⑤周期现象或爆发-抑制;⑥持续低电压或电静息状态。

   六、局限性异常

   一侧或某一局部导联的尖波、棘波、尖-慢波综合、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并有位相倒置。

有时也表现为局限性的快波甚至波幅抑制。

小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一、正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不包括新生儿)脑电图符合下列各项表明时为正常脑电图:

   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婴幼儿期颞区可有轻度不对称;

   3.在其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如睡眠纺锺、顶尖波等),在其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如δ刷、枕区插入性慢波等);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如思睡阵发性慢活动、颞区轻度不对称等);

   5.过度换气没有明显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6.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

   7.各种状态下没有阵发性异常放电。

   二、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多数为正常变异,和正常小儿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

在正常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正常范围脑电图:

   1.脑波频率范围轻度增宽,调节、调幅欠佳(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