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561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docx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最终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比例尺(3)教案

第4单元比例

第3课时比例尺(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能力目标: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情感目标: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

可能吗?

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图)

下面是北京轨道交通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

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7.81=x400000x=7.8×400000x=31200003120000cm=31.2km答:

(略)

(2)出示例3(指名板演)200m=20000cm400m=40000cm250m=25000cm

1=2(cm)100001(40000-20000)×=2(cm)

10000125000×=2.5(cm)

1000020000×

三、拓展应用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四、总结

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教材58页

10、11题【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例2解:

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7.81=x400000x=7.8×400000x=3120000例3200m=20000cm400m=40000cm250m=25000cm

1=2(cm)100001(40000-20000)×=2(cm)

1000020000×25000×

1=2.5(cm)100007.81=x400000x=7.8×400000x=3120000

3120000cm=31.2km答:

(略)

第二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3课时比例尺(3)人教版

第3课时

比例尺(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例3及练习十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熟练地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比例尺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如何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画平面图。

课件出示例3。

组织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

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汇报。

方向和距离可确定位置,题中方向已知,算出图上距离即可画出平面图。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平面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结:

根据比例尺画图的一般方法:

(1)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图上距离。

(2)根据方向和距离,画出平面图。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绘制平面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绘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再完成。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明确:

同一幅图,只能使用一个比例尺,在图中,这四个地点到小明家的距离都应小于小明家到四条边界的距离。

所以可以先测量这幅图中小明家到四条边界的大致尺寸,再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尺。

五、拓展提升

1.在比例尺为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为10

cm。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已知甲、乙两列火车的速度比为11∶9,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多少千米?

10×6000000=60000000

cm=600

km

600÷3×=110(千米/时)

110×3=330(km)

2.某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

m,宽30

m。

在下面的比例尺中选用比例尺(

1∶500

)画出的平面图最大。

1∶1000

1∶1500

1∶500

六、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第12题。

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认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动手画一画。

读题,说说解题方法后完成。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再完成。

独立完成。

完成后,说一说理由。

板书设计

比例尺(3)

例3

200

m=20000

cm

400

m=40000

cm

250

m=25000

cm

小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20000×=2(cm)

小亮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40000-20000)×=2(cm)

小红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25000×=2.5(cm)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利用比例尺来画平面图,整节课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探究,对本课的问题掌握较好。

不足之处:

课堂上学生动手时间少。

教学建议:

教学时整合其他知识,让学生对比例尺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三篇: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比例尺第3课时比例尺二

第六单元比例尺

第3课时比例尺

(2)

教学目标:

1、经历读平面图、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读懂平面图,根据比例尺解決和平面图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能读懂平面图,根据比例尺解决和平面图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解决和平面图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比例尺。

二、讲授新课

(一)读平面图,课件出示某小学的平面图。

1、师:

看这幅平面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

平面图画了教学楼。

生:

教学楼在学校的西北面。

生:

平面图比例尺是1:

2000。

2、师:

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比例尺1:

2000是什么意思?

生:

1:

2000的意思是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2000厘米。

3、介绍比例尺的意义

师:

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二)求实际距离

1、师:

我们知道了比例尺的一般意义,如果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求实际距离呢?

师:

怎么求?

2、师生合作实际测量,并完成计算。

板书:

图上距离长:

10厘米

实际长=2000×10=20000(厘米)=200(米)

师:

在这里要注意,学校的长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所以求出厘米数后,要除以100换算成米数。

师:

要求校园的实际宽,我们首先要测量出校园的图上宽,同学先动手测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3、交流、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三)试一试

1、师:

要求学校操场的面积,要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让学生自己完成。

2、第2题,要在示意图上标出旗杆的位置,应该先求出什么?

师:

应该先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师:

想一想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怎么求图上距离?

三、巩固练习

(一)“练一练'第1题。

师:

从平面图上你能了解到那些信息?

师:

说说比例尺1:

200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室巡视、指导。

(二)“练一练'第2题,课外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教材提供了条件充分,结构封闭,以图形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图距与实距,仅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虑,这并不难,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应用的价值。

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値。

设计了“看图”与“画图”两个数学活动。

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势:

1、尊重生活现实,利用生活资源;

2、改变呈现方式,培养数学能力。

第四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第3课时旋转人教版

第3课时

旋转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

2.通过操作、表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空间想象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理解、把握图形旋转的特点。

2.正确地辨认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游乐场各个项目运动的画面。

(风车、旋转飞机和兔子时钟指针的转动)

师:

今天我们来研究游乐场剩下的这些项目的运动。

请大家用手势比画比画。

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运动特点,并用手势比画物体的运动。

师:

同学们做得真好!

像这样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动方式——旋转。

(板书课题:

旋转)

【设计意图】从情境图出发,再次研究情境图中剩下的项目,有始有终。

学生前面对对称、平移知识学习的经验,已为旋转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步感知旋转现象,顺势导入新课。

二、观察图形的旋转,找到旋转特点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1例3。

师:

这些物体都是绕着点或轴转动。

它们的方向、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吗?

【学情预设】方向发生了变化,形状、大小都没发生改变。

师引导学生小结:

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旋转物体的位置、方向在变,形状、大小不变。

(板书)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现象呢?

【学情预设】电风扇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旋转门是旋转现象;钟表指针的运动也是旋转现象。

有些学生会列举出一些不是单一运动方式的现象,引导学生抽离其中的旋转现象进行分析。

师:

自己表演一个旋转现象,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观察图形,从各方面去研究图形旋转的特征。

与平移形成对比,更容易抓住特点区分图形的运动状况。

2.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图形的旋转。

课件出示教科书P31“做一做”。

师:

仔细观察,在陀螺旋转时你能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将关注点放在由点的旋转所形成的图形上,以实现数学上的提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转陀螺,直观感受纸片上的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初步从图形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三、体会区别,巩固提升

1.完成教科书P34“练习七”第7题。

独立思考判断,并说一说你的依据。

【学情预设】平移:

抽屉的抽拉,传送带上货物的传送。

旋转:

电扇扇叶的转动,钟表指针的转动,磨盘的转动。

鼓励学生准确表达。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2.完成教科书P34“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

【学情预设】分针从12开始,走到“3”的时候是15分;走到“1”的时候是5分;走到“10”的时候是50分。

师:

观察三根指针的转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都是绕着中间的点转动;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转动。

师:

我们按照不同的旋转方向给旋转起个名字。

与时针、分针转动方向相同的转动叫做顺时针转动;反之,跟它们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叫做逆时针转动。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

3.完成教科书P35“练习七”第9题。

相应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内容着重于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旋转现象,同时复习乘法计算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

物体绕点或轴转动。

位置、方向在变,形状、大小不变。

顺时针转动

逆时针转动

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对旋转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清晰的概念。

教学时,通过结合大量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感知,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认知。

并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五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1课时比例尺

(1)人教版

3.比例的应用

第1课时

比例尺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1及练习十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两种比例尺进行互化。

2.能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幅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教师:

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课件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

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

认识比例尺。

(1)根据预习明确比例尺的意义: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即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含义。

可以指导学生测量地图上天津到北京的距离,并告诉学生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

km。

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注意单位换算),明确这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

出示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

学生找出图中的比例尺,并写下来。

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图上距离是1

cm时,相当于实际100000000

cm的距离。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这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的比例尺。

教师说明:

1∶1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

出示一幅比例尺为2∶1的零件图,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图上2

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1

cm的距离。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这是把实际距离扩大了的比例尺)

(3)认识线段比例尺。

课件出示一幅比例尺为的中国地图,学生找出比例尺并写下来。

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适时讲解:

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化。

提出问题:

怎样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1)根据线段比例尺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2)单位统一。

(3)化成最简整数比。

在转化过程中注意单位的统一。

3.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例1。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如何求比例尺。

组织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汇报。

小结:

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可以求出比例尺,要化成最简整数比(前项或后项是1),并要注意统一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题。

五、拓展提升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2)实际宽与图上宽的比是400∶1。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400∶1。

(5)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2∶1。

(1)(4)是比例尺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比例尺,如何求比例尺。

你还有哪些收获?

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第2~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根据预习回答。

动手测量并计算。

小组内讨论得出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

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

例1

120

km=12000000

cm

2.4∶12000000=1∶5000000

答: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利用具体生活情境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本课知识表面简单,但不注意细节,在应用时容易出错。

教学建议:

这节课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平台,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