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荷塘月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609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我教荷塘月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教荷塘月色.docx

《我教荷塘月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教荷塘月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教荷塘月色.docx

我教荷塘月色

我教《荷塘月色》(第一节)

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

“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

“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

”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

“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

“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

”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

“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

“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

咦?

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

“注意:

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

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有的说:

“’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

”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说:

“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

’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我说:

“都有道理。

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我说道:

“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

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

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我先抽一位男生:

“请你从第一段读起。

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我问。

大家摇头。

我问胡迪:

“你具体说说。

胡迪说:

“他读得太快了。

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嗯,对。

是读得太快了。

”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

我对胡迪说:

“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

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

“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

”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使有针对性地解决。

我对大家说: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

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我开始读了。

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给学生们说:

“下面,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

按刚才李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

同学们又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再巡视中发现,这一次,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那种大声“读”,而是在体味中窃窃私语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

看他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走进朱自清了。

学生自读完了,我又抽学生起来读。

这一次学生读的效果大有进步。

特别是易维佳同学,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段从她口中流出来时,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读得仍不太满意。

谢肇文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而且太小声。

所以他刚坐下,我就开了他一个玩笑:

“谢肇文同学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谢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来,一个同学读最后三段。

读到《采莲赋》时,对好几个字不认识。

而且,“鷁首徐回”的“鷁”能够读对,“纤腰束素”的“纤”却读成了“qian”。

于是,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一一抽学生起来读,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读错。

“究竟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我问。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说:

“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xian’。

“完全正确!

”我对全班同学说,“可是,有同学像鷁这么生僻的字都能读对,可连纤这样的常见字却读错了!

看来,同学们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呀!

我又问:

“请凡是在自读时查过生难字的同学举个手。

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有的说查了“煤屑”的“屑”,有的说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说查了“敛裾”二字……

“非常好!

李老师提醒大家:

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

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

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有同学开始举手了: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问:

“还有吗?

”没人再举手。

我说:

“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

无人回答。

于是,我说: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

,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

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学生忍不住一齐说:

“浙江绍兴!

“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

”我又谈到“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

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

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

我又动情地说道: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

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

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我突然提到了当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笑作者的无知。

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

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我又说: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这时,下课铃响了。

我心里一惊:

遭了,看来对朱自清的介绍只能“半途而废”了。

但我灵机一动,继续从容说道:

“当然,李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有意停顿了一下,学生正焦急地望着,期盼着我回答这个问题。

我笑了:

“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李老师的答案。

好,下课!

“唉!

――”在学生们的遗憾的叹惜中,我结束了这堂课。

我教《荷塘月色》(第二节)

我走进教室,上课铃还没响。

可已经有同学走到讲台对我说:

“李老师,别忘了你昨天给我们留下的悬念啊!

所以,刚上课,我就说:

“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我对学生们说,“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

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学生们的心显然被震撼了。

我继续缓缓说道: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我看到已经有同学在情不自禁地点头,我趁势把话题一转:

“好,我说了那么多,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

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熊昕同学说:

“我最喜欢这几句: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在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易维佳同学说:

“我最喜欢这几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沐的美人。

吴桐同学说:

“我最喜欢写《采莲赋》的那一段。

“哦?

是吗?

”我感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机会快来了,“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因为我觉得这一段写得特别快乐。

”吴桐同学答道。

“嗯,原来是这样。

”我沉吟道,然后又追问道,“你从哪儿看出了快乐的?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吴桐读着课文上的句子,然后又说,“还有《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我说:

“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但是,同学们知道吗?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

“啊!

”同学们全都表现出很惊讶的样子,并问我:

“为什么会删去呢?

我说:

“我先不说为什么会删。

我先要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该不该删?

“不应该删!

”几乎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

“为什么不该删呢?

”我问。

教室里却一下沉默了,没人回答这个问题。

我说:

“是不是你们觉得,既然现在课文将这一段补上了,说明编辑自由他的道理,这就证明原来删去是不应该的?

如果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证明大家并没有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仍然还是对教材的一种迷信。

接着,我“斩钉截铁”地说:

“我却认为,原来的教材删得对!

“为什么?

”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小声地问我。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

”我“理直气壮”。

学生大脑里的思考火花显然被我点燃了,因为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

同时,也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说法。

我说:

“看来我和一些同学有分歧。

那么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易维佳说:

“我认为这一段与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

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详和的感情。

“何以见得?

”我问。

“比如,”易维佳翻开书说道,“他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都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

熊昕说:

“不对。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惆怅的心情。

因为第一句就说得很清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故作不解:

“这就怪了!

易维佳说的和熊昕说的好像都是对的,因为她们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据。

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

唐懋阳说:

“不矛盾。

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

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吴秦科说: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虽然吴秦科的发言基本上是转述课文后面的分析文字,但我仍然肯定了他读书的认真。

我继续问: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学生们来不及举手七嘴八舌地说: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还有学生说:

“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

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好极了!

”我忍不住赞叹道,“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是吧?

“对,对!

”许多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

我继续说: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是很贴切的。

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有学生问:

“李老师,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

”我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

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

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我停了片刻,又问道:

“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王驰问: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是不是有点矛盾?

我把这个问题仍给大家:

“谁能帮王驰解答这个问题?

有同学说: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

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

我没有多做评论,只说了一句:

“我同意基本你的观点。

这时,王驰又举手了:

“我想通了,作者的确是在强调’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对了,”我说,“我们昨天不是说了吗?

揣摩语言要怎么样啊?

大家纷纷说:

“联系上下文。

“对。

刚才王驰之所以’想通’了,就是因为他联系了上下文。

还哪些同学有问题?

一位女同学问道: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我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

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仍然不急于解答。

没有人举手。

我提示道: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多数学生回答:

“没有。

“为什么?

找出依据。

唐懋阳举手站了起来: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有意暂时打断了他的话:

“对,是比喻。

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同学们纷纷点头称。

“但是,”我故意设疑,“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唐懋阳接着刚才的话说: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有学生下面接嘴说:

“而且朦朦胧胧的。

我提醒大家:

“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唐懋阳说:

“’缕缕’’渺茫’。

“对。

”我总结道,“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

刚才唐懋阳说了,这是比喻。

但我要说。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仲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

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学生看完后,我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

“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还有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

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学生笑了起来,我接着又说: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

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因为,这是——”我故意等同学们接嘴。

“通——感!

”大家果然心领神会。

“好,还有什么问题?

“’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有人问。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我问学生。

马上就有学生回答:

“指’流水’。

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

”我继续追问。

同学们回答:

“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对。

”我决定这里稍微扩展一下,“知道吗?

这是一首情歌啊!

看着学生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

“’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哦,原来是这样。

”学生们恍然大悟。

我继续发挥:

“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

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学生情不自禁地接了上来:

“道是无晴却有情。

“对了。

这里的’晴’实际上谐哪个qing呀?

“感情的情。

“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

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

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这时,又有同学举手了:

“李老师,我还有个问题——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她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女同学举手站了起来:

“我理解,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

所以,’像闪电一般’。

不少同学点头表示同意她的看法。

我问刚才提问的同学:

“你同意她的说法吗?

她点了点头。

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一些词语,便说:

“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很有价值的问题。

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呀?

学生点头,好像说:

这还用说,当然可以啦!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

“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我说: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

锅盖也不是圆的吗?

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们笑了起来,有学生回答说: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

“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

“句中有’亭亭’二字。

”还有学生说:

“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对。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

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接下来,我和学生们还一起研究了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我看了看表,时间不早了。

便对同学们说:

“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

这就是揣摩。

我稍作停顿,又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