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671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docx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

.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

 

设计案

 

一、进水水质设计

 

根据学校的化验报告统计显示和城市污水平均水质确定污水进口处浓度如下:

 

NH3-N(mg/

CODcr(mg/L)BOD5(mg/L)SS(mg/L)油类

L)

 

3002502004010

 

二、出水要求

 

污染物处理后达到的效果污染物处理后达到的效果

 

BOD5≤10mg/LPH6—9

 

CODcr≤13mg/LSS≤10mg/L

 

动植物油≤3mg/LNH3-N≤5mg/L

 

色度≤30mg/L油类≤5mg/L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mg/L磷酸盐≤0.4mg/L

 

三、主要污染物去除率

 

根据上述污水水质,采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处理污水,其去除率如下:

 

项目CODcrBOD5SSNH3-N油类

 

.

.

 

设计进水水质(mg/

3002502004010

L)

 

设计出水水质(

mg/

13

10

10

5

5

L)

处理程度(%)

95.67

96

95

87.5

50

 

四、主要污染物处理量

 

污染物名称

CODcrBOD5SSNH3-N油类

污染物处理量

 

1200吨污水日处理量(kg/d)

344.4

288

228

42

6

 

中每天和每年污染

年处理量(T/年)

125.7

105.12

83.22

15.33

2.19

物消除污染物量

 

.

.

 

五、污水处理系统设计

 

1、工艺流程图

 

2、系统设计

(1)、格栅池

 

①、主要功能:

用以截阻大块的呈悬浮状态的污物。

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格栅

 

是一种对后续处理构筑物或水泵机组具有保护作用的处理设备。

 

②、设计数据

 

A、设计流量:

Qmax=1200m3/d=50m3/h=0.014m3/s,变化系数

 

K=1.8—2.2,取2.2,Qmax为0.03m3/s。

 

B、栅前进水管道:

 

栅前水深(h)、进水渠宽(B1)与渠流速(v1)之间的关系为

 

.

.

 

v1=Qmax/B1h,

 

则栅前水深h=0.50m,

 

进水渠宽B1=0.5m,

 

渠流速v1=0.04m/s,

 

设栅前管道超高h2=0.30m。

 

C、格栅:

 

一般污水栅条的间距采用10~50mm。

对于生活污水,规模较小的选取栅条间隙b

 

=20mm。

 

格栅倾角一般采用45°~75°。

人工清理格栅,一般与水平面成45°~60°倾角安

 

放,倾角小时,清理时较省力,但占地则较大。

机械清渣的格栅,倾角一般为60°~70°,

 

有时为90°。

生活污水处理中,当原水悬浮物含量低、处理水量小(每日截留污物量小

 

于0.2m3的格栅)、清除污物数量小时,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一般应考虑采用人

 

工固定格栅。

本设计中,拟采用人工固定格栅,格栅倾角为α=60°。

 

为了防止栅条间隙堵塞,污水通过栅条间隙的流速一般采用0.6~1.0m/s,最大

 

流量时可高于1.2~1.4m/s。

但如用平均流量时速度为0.3m/s,另外校核最大流量

 

时的流速。

 

栅条断面形状、尺寸及阻力系数计算公式:

(取用)

 

ζ=βs4/3

b

锐形矩形

β=2.42

 

图2-1格栅断面形状示意图

 

(4)进水管道渐宽部分展开角度α1=20°。

.

.

 

(5)当格栅间距为

16~25

mm时,栅渣截留量为

0.10~0.05m

3/103m3污

水,当格栅间距为30

~50

mm

时,栅渣截留量为0.03

~0.01m3/103

m3污水。

设计中,格栅间距为20mm,

所以设栅渣量为每1200m3

污水产0.08m3。

 

③设计计算

 

1/2

n=

Qmax(sinα)

(个)

bhv

A、栅条的间隙数n

 

式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α—格栅倾角,°;

 

b—格栅间隙,m;

 

h—栅前水深,m;

 

v—过栅流速,m/s。

 

格栅的设计流量按总流量的80%计,栅前水深h=0.5m,过栅流速v=0.6m/s,

 

栅条间隙宽度b=0.02m,格栅倾角α=60°。

1

0.0380%

(sin60)2

n

0.6

0.5

4

0.02

B、栅槽宽度B

 

Bs(n1)bn

 

式中:

s—栅条宽度,m;

 

b—栅条间隙,m;

 

n—栅条间隙数,个。

 

.

.

 

则设栅条宽度s=0.02m,栅条间隙宽度b=0.02m,栅条间隙数n由上式算出

 

为4个。

 

Bs(n1)bn0.02(41)0.02

0.14m

 

由于计算出栅槽宽度偏小,实际栅槽宽度B取1.0m

 

H

α

h

 

BB

 

α

 

LHtanL

图:

格栅水力计算示意图

 

C、进水管道渐宽部分的长度L1

 

BB1

l1

2tan1

 

式中:

B—栅槽宽度,m;

 

B1—进水渠宽,m;

 

α1—进水管道渐宽部分展开角度。

 

则设进水渠宽B1=0.5m,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α1=20°,栅槽宽度B=1.0m,

BB11.00.5

l10.68m

2tan2tan20°

 

D、栅槽与出水管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l1

l2

2

 

.

.

则l2

0.68

0.34m

2

E、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

h1

v2

sin1k(m)

2g

4/3

式中:

—阻力系数,其值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

s

b

 

v—过栅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m/s2);—格栅倾角(°);

 

k—系数,格栅受污物堵塞时水头损失增大倍数,一般采用k=3。

 

则设栅条断面为锐边矩形断面,

2.42,s

0.02m,b

0.02m;过栅流速v=0.6

m/s;格栅倾角60o

h12.42(0.02)34

0.62

sin60°3

0.12m

0.02

2

9.8

F、栅后槽总高度H

 

H=h+h1+h2

 

式中:

h—栅前水深(m);

 

h1—设计水头损失(m);

 

h2—栅前管道超高,一般采用h2=0.3m。

 

则设栅前水深h=0.5m,栅前管道超高h2=0.3m,设计水头损失由上述算得h1=

 

0.12m。

 

H0.5+0.12+0.3=0.92m

 

G、栅槽总长度L

 

.

.

 

Ll1l21.00.5

H1

m

tan

式中:

l1—进水管道渐宽部分的长度(m);

 

l2—栅槽与出水管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m);

H1—栅前管道深(m)。

 

则l1与l2由前知得l1

=0.68m,l2

=0.34m,栅前管道深H1为栅前水深和超高

的和,H1=0.5+0.3=0.8m

L0.680.341.0

0.5

0.8

3m

°

tan60

 

H、校核

 

校核过栅流速:

 

Qmax

0.03m3/s,h

0.5m,n

4个

Qmax

°

sin60

°

sin600.03

v

0.02

0.54

0.7m/s

bhn

污水通过栅条间距的流速一般采用

0.6~1.0m/s

,但是由于污水量小,当采用平均

 

流量时其值可取0.1~0.3m/s.,所以满足要求。

 

I、格栅尺寸:

L×B×H=3.0×1.0×0.92m

 

有效容积:

2.8m3

 

结构式:

地上式或半地下式砖混结构。

 

(2)、调节池

 

由于生活污水排放具有非连续性,污水浓度和产生量波动较大,这些特点给污水处

 

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必须设一调节池给予均合调节污水水质水量,才不致后续处理受到

 

.

.

 

较大的负荷冲击。

为了保证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在污水进入处理设备之前,必须预先

 

进行调节。

将不同时间排出的污水,贮存在同一水池,并通过机械或空气的搅拌达到出

 

水均匀的目的,此种水池称为调节池。

调节池根据来水的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情况,不仅

 

具有调节水质的功能,还有调节水量的作用,另外调节池还具有预沉淀、预曝气、降温

 

和贮存临时事故排水的功能。

 

本设计中,拟选用矩形水质调节池。

污水从栅后渠道自流入调节池的配水槽,污水

 

分为两路,进入左右两侧配水槽中,经配水流入调节池中。

 

同时,考虑到避免调节池中发生沉淀,拟采用空气搅拌式。

 

(1)、设计数据

 

A、设计流量

 

Q1200m3/dm3/h0.014m3/s

 

B、设计停留时间

 

由于污水排放的不规律性,所以水量在时间面变化较大,而水质也时常有一定的变

 

化。

所以需要一定的停留时间,本设计中拟采用水力停留时间为T=4.0h。

 

(2)、设计计算

 

A、调节池的有效容积V

V=QT

 

式中:

Q—平均进水流量(m3/h);

 

T—停留时间(h)。

 

则调节池的有效容积

.

.

V

50

4

200m3

B、调节池的尺寸

调节池平面形状为矩形。

由于调节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为

3.0~5.0m,故其有效水

深h2采用4m。

那么,调节池的面积F

F

V

200

m2

h2

4

池宽B取4m,则池长L

L

F/B

50/4

m

保护高h1=0.5m,则池总高H

H

1

h2

0.5

4

4.5m

h

C、进水设计

 

a、进水部分

 

污水从格栅池管道流入调节池的配水槽,然后前端配水槽进入调节池,污水经配水

 

流入。

 

取配水流速v0.15m/s(流速不能太小,以免配水不均匀)。

 

配水总面积

A

Q

1200

0.09m2

v

243600

0.15

池宽5m,取n=25(间距20cm

),道配水槽,则单直径为

 

4A

40.09

d

0.076m

20

20

 

b、出水部分

 

调节池的末端设置两台提升泵(潜水泵),一用一备,即相当于集水井建于调节池

 

中。

污水经提升泵直接打入水解酸化池的配水渠中,进入处理设备中。

.

.

 

D、调节池技术参数

 

组合尺寸:

L×B×H=12.0×4.0×4.5m

 

容积:

216m3

 

结构式:

地上式或半地下式砖混结构

 

主要设备及控制式:

提升泵2台,一用一备,型号:

65WQ50-10-4,Q=50m3/

 

h,H=10m,N=4kw。

 

3、初沉池

 

采用导流沉淀快速分离工艺,污水以下向流的式,均匀的进入中间沉降区,并借助

 

于流体下行的重力作用,使污泥以4倍于平流沉淀池的沉速,将污泥快速沉降到导流沉

 

淀快速分离系统底部,在上部水的压力下,通过无泵污泥外排系统,将污泥排至污泥干

 

化池进行处理。

污水在导流板的作用下,以上向流的式,经过斜管沉淀区,以8倍于平

 

流沉淀池的沉淀速度,使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同样快速沉降到导流沉淀快速分流系统

 

底部,污泥同样经无泵排泥系统流至污泥干化池进行处理。

污水经导流沉淀快速分离系

 

统处理后,清水流至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系统,进行继续处理。

 

设计参数:

Q=1200m3/86400s=0.014m3/s

 

竖沉区设计参数:

设计表面水力负荷:

4m3/m2·h;则A1′=50/4=12.5m2;

 

斜沉区设计参数:

设计表面水力负荷:

8m3/m2·h;则A2′=50/8=6.25m2;

 

A1′+A2′=12.5+6.25=18.75m2;

 

导流沉淀快速分离池表面积:

4.5×4.5m

 

设计斜管径100mm,斜管长1m,斜管水平倾角60度,斜管垂直调试0.86m,

 

.

.

 

斜管上部水深0.7m,缓冲层高度1m;

 

池停留时间:

t1=2.5m/8m3/m2·h=18min(2.5代表池深1+0.7+0.86)

 

t2=2.5m/4m3/m2·h=37.5min

 

无泵污泥回流区尺寸:

L×B=1×1m;泥斗倾角:

45度;泥斗高:

2.8m;

 

导流沉淀快速分离池总高:

0.7+0.86+1+2.8+0.05m=5.86m;

 

停留时间:

2.5h;

 

有效尺寸:

L×B×H=4.5×4.5×6m;

 

有效容积:

121.5m3;

 

结构式:

地上式或半地下式砖混结构。

 

主要设备:

斜管、吸泥管。

 

4、厌氧池

 

采用升流式厌氧硝化工艺,废水均匀地进入厌氧池的底部,以向上流的运行式通过

 

包含颗粒污泥或絮状污泥的污泥床完成水解和酸化厌氧的全过程,在厌氧硝化去除悬浮

 

物的同时,改善和提高原污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续处理。

 

设计参数:

Q=1200m3/86400s=0.014m3/s

 

有效容积:

V=QS/U

 

Q:

流量:

1200m3/d=50m3/h

 

S:

进出水有机物浓度差(CODcr),300-13=287mg/L

 

U:

进水有机物容积负荷,2kgCODcr/(m3/d),由于进水浓度低,采用低负荷

 

设计。

 

.

.

 

V=QS/U=1200×287/2/1000=172.2m3

 

反应器的容积=172.2m3

 

反应器高度h=4.5m

 

反应器的面积A=38.26m2

 

设计反应池宽=5m

 

反应池长=7.7m

 

上升流速V=1.31m/h符合要求

 

水力停留时间T=3.44h符合要求

 

尺寸:

L×B×H=7.7×5×4.5m

 

有效容积:

.25m3

 

结构式:

地上式或半地下式砖混结构。

 

主要设备材料:

池中装软性填料,填料体积70m3,上下用钢条牢固,池底排泥管。

 

5、好氧池

 

系统主要功能: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充分借鉴了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上向

 

流曝气生物滤池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沉降分离法、给水快滤法、

 

聚磷排泥法等八者的设计手法,集曝气、快速过滤、悬浮物截留、两曝两沉、无泵污泥

 

回流、定期反冲于一体,使污水在U型双锥这一个单元体,综合实现三级、三区、三相

 

导流、无泵污泥外排及回流处理全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高负荷、淹没式、固定化生物床

 

的三相导流,脱氮除磷反应器,处理后的污水优于排放标准,实现中水回用。

 

.

.

 

1)、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设计

 

主要功能: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装有粒径较小的滤料,滤料下设有水管和

 

空气管。

经格栅、调节池、导流快速沉降分离池、水解酸化池、预处理后的污水,自上

 

而下进入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下行,而空气是自

 

下而上行,也在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在对流接触氧化池中,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

 

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的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由于生物膜附着在滤料上,

 

不受泥龄限制,因而种类丰富,对于污染物的降解十分有利。

污染物被吸附,截留在滤

 

料表面,作为降解菌的营养基质,加速降解菌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又进一步“俘获”基

 

质将其同化,代降解,在碳氧化与硝化合并处理时,靠近锥上口及进水口的滤层段有机

 

污染物浓度高,异养菌群占绝对优势,大部分的含碳污染物(CODcr)、BOD5和SS在

 

此得以降解和去除,浓度逐渐低,在锥下部自养型细菌如硝化菌占优势,氨氮被硝化。

 

在生物膜部以及部分滤料间的空隙,蓄积着大量的活性污泥中存在着微生物,因此在锥

 

可发生碳污染的去除,同时有硝化和反硝化的功能。

粒状滤料及生物膜除了吸附截留等

 

作用外,兼有过滤作用,随着处理过程的进行,在滤料空隙间蓄积了大量的活性污泥,

 

这些悬浮状活性污泥在滤料间隙间形成了污泥滤层,在氧化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

 

还起到了很好的吸附过滤作用,从而使有机物及悬浮物均得到比较彻底的清除。

继而使

 

污水进入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污水处理池中的第一个区域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

 

生物过滤区,较彻底的实现了污水的第一级处理。

 

设计参数:

Q=1200m3/86400s=0.014m3/s

 

设计BOD5容积负荷2.0kg/m3·d,设计前段处理BOD5去除20%,

 

即进水BOD5=250-250×0.2=200mg/L;

 

.

.

 

设计该部分去除率为80%,即出水BOD5=200-200×0.8=40mg/L;

 

W1填料=Q(So-Se)/2.0kg/m3·d=1200×(200-40)/2=96m3;

 

设计填料高度为2m,则A1=96/2=48m2;

 

2)、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设计

 

主要功能:

在外锥即上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也装有粒径较小的滤料,滤料下也设有

 

空气管和水管。

经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沉淀分离后的相对清水,在导流板的作用下

 

进入外锥。

经过缓冲区后进入滤层,与空气一道自下而上,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

 

与污水及滤料表面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由

 

于生物膜附着在滤料上,不受泥龄限制,因而种类丰富,对于污染物的降解十分有利。

 

污染物被吸附、拦截在滤料表面,作为降解菌的营养基质,加速降解菌形成生物膜,生

 

物膜又进一步“俘获”基质,将其同化、代、降解。

在碳氧化与硝化合并处理时,靠近

 

外锥下部进水口的滤层段有机污染浓度高,异养菌群占绝对优势,大部分的含碳污染物

 

(CODcr)BOD5和SS在此得以降解和去除,浓度逐渐降低。

在外锥的上部的自养型细菌,如硝化菌占优势,氨氮被硝化。

在生物膜部以及部分填料间的空隙,蓄积的大量活性污泥中存在着兼性微生物。

因此,在外锥中可发生碳污染物的去除,同时有硝化和

 

反硝化的功能。

粒状滤料及生物膜除了吸附拦截等作用外,兼有过滤的作用,随着处理

 

过程的进行,在滤料空隙间蓄积了大量的活性污泥,这些悬浮状活性污泥在滤料缝隙间

 

形成了污泥滤层,在氧化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还起到了很好的吸附过滤作用,从

 

而能使有机物及悬浮物均得到比较彻底的清除,继而使污水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

 

的第三个区域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较彻底实现了污水的第三级处理。

 

.

.

 

设计参数:

Q=1200m3/86400s=0.014m3/s

 

设计BOD5容积负荷1.0kg/m3·d;即进水BOD5=40mg/L;

 

设计该部分去除率为75%,即出水BOD5=40-40×0.75=10mg/L;

 

W2填料=Q(So-Se)/1.0kg/m3·d=1200×(40-10)/1.0=36m3;

 

设计填料高度为2m,则A2=36/2=18m2。

 

3)、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污水处理池池体设计

 

A=A1+A2=48+18=66m2,设计70m2,2座,尺寸:

L×B=7.0×5.0m

 

滤池顶部水深0.5m,滤料2m,缓冲层0.5m,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外排回流区(二

 

区)高3m,超高0.3m,池总高6.3m;

 

单池尺寸:

L×B×H=7.0×5.0×6.3m;

 

单池容积:

220.5m3;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总容积:

441m3;

 

结构式:

地上式或半地下式砖混结构。

 

6、污泥干化池

 

外排污泥流到干化池后,上清液回流至污水池前端继续处理,污泥经消毒干化后外

 

运处理。

 

产生的污泥,一年清运1~2次,产生的污泥进行预处理后外运,同时污泥干化后应

 

密闭封装运输,消毒、干化后的污泥送往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填埋处理或作农用肥料。

 

同时污泥清掏前应进行监测,按照污泥控制标准,对粪大肠菌群数进行监测,监测值需

 

≤100MPN/g时,才能进行污泥清掏。

外排污泥流到干化池后,上清液回流到污水池

.

.

 

前端继续处理,污泥厌氧、好氧消化及消毒后定期用环卫车外运。

 

设计基础:

污泥量按每m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