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698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一轮复习试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14·广东卷·1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以甲骨文“宗”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含义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与血缘密切相关,因此“

”应表示祖宗牌位,B、C两项与宗法无关,故排除;商周时期尚无皇帝,直到秦朝才有皇帝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4·山东卷·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答案】A

3.(2014·天津卷·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考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

故答案选C项。

【答案】A

4.(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

5.(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

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

排除D。

【答案】B

6.(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答案】D

7.(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8.(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

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

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

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

【答案】B

9.(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

C.汉D.唐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

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

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

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答案选B。

【答案】B

10.(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

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

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考点】秦朝统一六国

【解析】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

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此外,可将“韩赵魏楚燕齐”谐音为“喊赵薇去演戏”,就可牢记这一顺序。

【答案】A

11.(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故选D。

【答案】D

12.(2012·浙江文综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

13.(2012·上海单科卷·2)《左传》曰: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

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

【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合题意。

【答案】D

14.(2012·重庆文综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

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15.(2012·海南单科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王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6.(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B.领主

C.盟主D.君主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外服就是附属国与盟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与邦国既有平等的关系又是附属国与盟国的关系,在对邦国的支配地位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

所以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17.(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A。

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B。

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答案】C

18.(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B.郡县制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A

19.(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

(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答案】C

20.(2010·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答案】B

21.(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答案】C

2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013·安徽文综·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

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

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

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6分)

【考点】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解析】从武则天的继位问题到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小切口大跨度,第一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注意材料中的祭祀问题。

【答案】

(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

2.(2011·福建文综·38)(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没有开化得中国佬”图16“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图17“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12分)

【解析】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事事而制之。

”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第二问,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

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

第三问,材料四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

第四问,“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

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答案】

(1)王夫之: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

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

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

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

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

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