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766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docx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

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

“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

“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

”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

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

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

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

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每一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要同的地方。

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同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

“中国有没有妓女?

”不少人纳闷:

怎们问这种问题?

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

“有!

”接着“中国的妓女在台湾!

”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只要总理说:

“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

“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

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

“这并不奇怪。

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

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

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

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有时候的幽默,可以用来玩,也可以用来维护尊严.

3、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

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

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许多古书。

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

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

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

“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

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

“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

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4、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

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

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

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

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ﻫ5、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

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6、1942年7月20日,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陶行知先生发表了一篇讲话,题为“每天四问”.陶先生让育才学校的师生员工每天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从这四个问题不难看出,陶先生让人们要关注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工作的责任和德行的养成,这不仅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学习和借鉴.

7、 勤学好问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8、《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9、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

“姜子牙渭水钓鱼!

"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

”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

"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

"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

“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

“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10、《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11、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天,杨时同—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12、50年代中后期,经历大起大落后的李嘉诚再度创业,成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开发塑胶花。

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的利润。

“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40年来,李嘉诚从经营塑胶业、地产业到掌握多元化的集团业,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美国、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的骄傲。

ﻫ 李嘉诚的儿子曾经问他:

“爸爸,我们赚这么多钱到底有什么意义?

”李嘉诚的回答很简单:

“赚钱多可以爱国,回报社会.”72岁的李嘉诚虽然是香港首富,身家净值达120亿美元,但他的一些表现却显得有些“吝啬”。

至今他仍然坚持身着蓝色的传统西服,佩带一块26美元左右的廉价手表,并自豪地说,如今花在自己身上的钱比年轻时少多了.

13、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

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

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

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

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

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

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

“最坏的孩子?

"她说:

“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

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ﻫ14、有一个落魄的青年流浪到了巴黎,他期望父亲的朋友查尔斯叔叔能帮助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

”查尔斯问,青年羞涩地摇头。

“历史地理怎么样?

"青年还是不好意思的摇头。

“那法律怎么样?

”青年窘困地垂下头.查尔斯接连的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没有任何长处,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到。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

”查尔斯最后说。

青年羞涩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住址,转身要走,却被查尔斯一把拉住了:

“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

"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

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能把字写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写得好看……受到鼓励的青年,一点点地放大着自己的优点,他的脚步立刻轻松起来。

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

这个年轻人就是家喻户晓的18世纪法国着名作家大仲马。

ﻫ15、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

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了一道题.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

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

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力。

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

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

青年绞尽脑汁,感到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没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

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

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

他对导师说:

“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的声音都颤抖了,说:

“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

”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

“是的,但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做出来.”导师让他坐下,激动地对青年说:

“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

牛顿也没有解出来,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

你真是天才啊!

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

后来,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这件事时,总是说:

“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就无法解开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16、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店顾客盈门.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小室。

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

 观众们乘兴而来,但扫兴而归.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牛吗?

这叫什么图像。

“追求广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老板的馊主意”。

人们议论纷纷,有一些热心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

“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

”“你能不能传一只动物什么的给我们看看?

"

“对不起、对不起。

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

"发明家贝尔德在一边无奈而又尴尬地回答着人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广播了。

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大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

但都没有成功。

贝尔德却立志要发明电视机.

  贝尔德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窒。

但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一只从废物堆里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洞的“扫描圆盆”,还有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

几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用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

这一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用胶水、细绳及电线串连在一起,成了他发明机的实验装置。

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

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小点儿,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让它重现出来。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年复一年地实验,他实验装置被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经过十八年的努力,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

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米,图像也忽有忽无,只是一个轮廓.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新一番试验。

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足?

于是他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高达2000伏的电压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

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马上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

贝尔德一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人物。

 贝尔德灵机一动,就利用报纸来为他筹集资金。

他设法为记者们做了一次实物表演。

一家小报做了通讯。

伦敦的一家无线电老板闻讯赶来.表示愿意

 提供经费。

但要收取发明的收益的一半份额。

 贝尔德同意了这样苛刻的要求。

他的实验装置从黑斯廷斯运到了伦敦.

  但经费很快又用尽了.他的试验似无重大突破.

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又来同他订了合同。

每周付他25英镑。

免费提供一切材料。

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

 现场表演又是失败。

贝尔德生活日见艰难。

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

他只好忍痛把设备的零件卖掉,以此维持生活。

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贝尔德陷入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贝尔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试验.成功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终日陪伴他的木偶头像“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

这一天是1925年10月2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

一把抓住一个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楼,把他按在“比尔”的位置上。

小伙子吓得直打哆嗦,但几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

“真是奇迹,真是奇迹。

”因为贝尔德的“魔镜”里映出了他的脸。

17、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18、坚持到底的最佳实例可能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如果你想知道有谁从末放弃,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

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此路艰辛而泥泞。

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

” --林肯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如是说。

19、廖昌永——这一响铛铛的名字,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的儿子,廖昌永7岁那年,父亲病故了,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廖昌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廖昌永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他对音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农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头电线杆的喇叭里传出的歌声,如同细雨一样,滋润着他那颗热爱音乐的心。

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他也曾失败过,但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他枯干的心灵,最终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20、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

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

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

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

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

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

自夸是要不得的。

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