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783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6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胚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组胚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胚大纲.docx

《组胚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大纲.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胚大纲.docx

组胚大纲

第1章绪论

教学大纲要求

一、组织学概念

二、组织学技术

(一)光镜(LM)技术

(二)电镜(EM)技术

(三)组织化学术

三、练习题

第1章绪论(Introduction)

教学大纲要求

1.解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了解常规石蜡切片制作及染色过程。

3.熟悉组织细胞的长度单位、四种基本组织以及了解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关系。

4.掌握组织学常用的研究技术方法。

一、组织学概念

1.组织学(histology):

是研究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

解剖学--系统和器官水平;组织学--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

2.组织:

细胞(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外基质(由细胞生成,成为细胞生

存的微环境)组成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二、组织学技术

(一)光镜(LM)技术:

(分辨率--0.2μm)

1.组织制备:

石蜡切片术:

经典技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

冰冻切片术,涂片:

如血细胞的制备,铺片:

如肠系膜的制备,磨片:

如骨和牙的制备。

2.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

简称H-E染色。

细胞质、细胞外基质—粉红色,染色质、核糖体—蓝紫色。

嗜酸性(acidophilia)、嗜碱性(basophilia)、中性(neutrophilia)、异染性

●特殊染色:

硝酸银染色,荧光染色。

(二)电镜(EM)技术:

(分辨率--0.2nm)

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

电镜下看到的结构。

1.透射电镜术(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

观察细胞内部细微结构

2.扫描电镜术(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

显示细胞或器官表面的立体结构

(三)组织化学术

●过碘酸-希夫(PAS)反应:

显示多糖和糖蛋白,

多糖+过碘酸(强氧化剂)→多醛+希夫试剂→紫红色反应产物。

●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术: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之原理,检测肽和蛋白质。

三、练习题

1.HE染色2.嗜酸性3.嗜碱性4中性

第2章上皮组织

教学大纲要求

一、概述

(一)结构特征

(二)分类

(三)功能

二、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2.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5.复层扁平(鳞状)上皮

6.变移上皮

三、腺上皮和腺

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细胞连接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四、练习题

第2章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

教学大纲要求

1.悉上皮组织的组织、分类、结构、分布及功能。

2.握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

①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②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变异上皮。

3.掌握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结构:

细胞衣、微绒毛、纤毛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②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结构: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③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结构:

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了解腺上皮的类型和结构:

①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②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一般特点。

③外分泌腺的分类:

单细胞和多细胞腺。

一、概述

(一)结构特征

1.细胞排列紧密;2.细胞外基质少;

3.细胞具有极性(polarity);细胞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别。

游离面:

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基底面:

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

4.无血管分布

(二)分类:

被覆上皮、腺上皮

(三)功能: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二、被覆上皮(coveringepithelium)

分布:

覆盖于体表,衬贴于体腔、有腔器官内表面。

分类依据:

细胞层数及(浅层)细胞形状。

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squamousepithelium)

表面观:

扁平细胞,多边形,周边锯齿状、彼此嵌合,核扁圆、居中央。

垂直观:

核扁,胞质薄。

特点:

薄而光滑,利于物质交换、液体流动、内脏运动。

分布:

内皮:

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

间皮:

衬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其它:

肺泡、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cuboidalepithelium):

表面观:

立方细胞,呈多边形。

垂直观:

立方形,核圆、居中。

分布:

甲状腺与肾小管。

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columnarepithelium):

表面观:

柱状细胞,多边形;

垂直观:

柱状,核椭圆、多靠近基底。

杯状细胞(gobletcell):

高脚杯状,顶部胞质充满粘原颗粒。

核三角或扁圆、着色深、

居基底。

分布:

胃、肠、子宫、输卵管。

功能:

吸收和分泌。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dudostratifiedciliatedcolumnarepithelium)

细胞形式多样:

柱状、梭形、锥体、杯状;细胞高矮不一,胞核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面

均附于基膜;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

分布:

呼吸管道的腔面。

5.复层扁平(鳞状)上皮(stratifiedsquamousepithelium)

细胞组成:

基底层--矮柱/立方(分裂增殖能力强)

中间层--多边形/梭形

浅表层--多层扁平细胞

特点:

厚,耐摩擦,具机械保护作用。

分布:

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皮肤表层;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口腔、食道的腔面。

6.变移上皮(transitionalepithelium)

特点:

上皮细胞形状与层数可随器官容量而变。

器官充盈:

上皮变薄,细胞变扁;器官空虚:

上皮变厚,表层细胞变大。

分布: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

三、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glandulargland):

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gland):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外分泌腺(exocrinegland):

分泌部+导管;

内分泌腺(endocrinegland):

无导管。

分泌部:

浆液性细胞:

锥形;核圆、偏基底;基底胞质嗜碱,顶部有分泌颗粒。

粘液性细胞:

锥形;核扁、居基底;胞质泡沫或空泡状。

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微绒毛(microvillus)

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才可辨认。

功能:

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吸收功能,胞质中含许多纵行微丝。

●纹状缘--小肠柱状上皮细胞;●刷状缘--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2.纤毛(cilium)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的突起,可节律性定向摆动,排出分泌物、异物、细菌,

光镜下可见。

EM:

9+2微管结构,中央2条单独的微管,周围9组二联微管。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细胞连接(celljunction)

1.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又称闭锁小带。

分布:

位于细胞侧面顶端(多见于单柱和单立上皮)。

作用:

屏障作用,机械连接作用。

EM:

两相邻细胞膜间断点状融合,在质膜融合区,相邻胞膜各形成一些网格状的嵴,

相邻细胞的嵴彼此紧密相贴形成封闭索。

2.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又称粘着小带。

分布:

多位于紧密连接的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

作用:

粘着,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力。

EM:

相邻细胞间有15~20nm的间隙,间隙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

胞膜的胞质面附着致密物和微丝,微丝组成终末网。

3.桥粒(desmosome)又称粘着小带。

分布:

中间连接的深部(复层扁平上皮多见。

作用:

牢固连接。

EM:

细胞间隙宽20~30nm;间隙内含丝状物,中央有中间线;胞质面有附着板,上

附张力丝。

4.缝隙连接(gap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

分布:

上皮细胞、肌纤维、神经细胞。

功能:

细胞间管道,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EM:

细胞间隙仅2~3nm;间隙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有规律分布柱状颗粒;

相邻胞膜的连接小体对接;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basementmembrane)

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以PAS染色和镀银染色显示。

EM:

基板(透明层+致密层)和网板。

功能:

支持、连接、固着上皮细胞;引导上皮增殖和分化;是半透膜,利于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plasmamembraneinfolding):

上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折向胞质而成。

LM:

基底纵纹;EM:

内褶两侧有较多线粒体

分布:

肾小管等处多见

功能:

扩大基底面积,利于水、电解质迅速转运

3.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结构为桥粒的一半,将上皮细胞固着于基膜。

四、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皮2.间皮3.连接复合体4.微绒毛5.纤毛

(二)问答题

1.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

2.被覆上皮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3.上皮组织有哪些特殊结构?

试述它们所处的位置、结构特点和功能。

4.何谓腺上皮和腺体?

第3章结缔组织

教学大纲要求

概述

一、疏松结缔组织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3.浆细胞

4.肥大细胞

5.脂肪细胞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7.白细胞

(二)纤维

1.胶原纤维

2.弹性纤维

3.网状纤维

(三)基质

1.蛋白多糖

2.纤维粘连蛋白

3.组织液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一)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三)弹性组织

三、脂肪组织

1.黄色脂肪组织

2.棕色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

五、练习题

第3章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

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熟悉结缔组织的分类及各类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概述

特点:

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无极性,细胞散在;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细胞外基质=无定形基质+纤维+组织液)

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的功能。

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

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软骨和骨

●血液和淋巴

起源:

由胚胎期的间充质(mesechyme)演化而来

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又称蜂窝组织。

细胞数量少,种类多;纤维少,基质多;分布广泛。

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

修复等功能。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数量最多。

LM:

扁平,多突起,分界不清;核大、卵圆、色浅;胞质弱嗜碱性。

EM:

丰富粗面内质网,丰富游离多核糖体,发达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生成纤维和基质。

▲纤维细胞(fibrocyte):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小,长梭形,胞核着色深,胞质

嗜酸性,参与组织修复。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又称组织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LM:

形态多变,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可有突起与伪足;核小而圆,染色质浓,着色

深,核仁不清;胞质嗜酸性。

EM:

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

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胞膜附

近有微丝和微管。

功能:

是一种免疫细胞。

趋化作用,吞噬作用(特异性吞噬和非特异性吞噬),分泌

作用,抗原提呈作用:

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捕捉、加工处理、呈递抗原。

3.浆细胞(plasmacell):

来源于B淋巴细胞,多分布于消化道与呼吸道粘膜。

LM:

圆形或卵圆形,核小,偏一侧,染色质辐射状,胞质嗜碱性。

EM:

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合成与分泌抗体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

4.肥大细胞(mastcell):

水溶性,常沿小血管小淋巴管分布,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内特别多。

LM:

圆形或卵圆形,核小、居中,胞质内充满粗大颗粒(嗜碱性、异染性、水溶性)。

EM:

单位膜包裹、大小不一的颗粒,颗粒成分:

肝素(抗凝血),组胺(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

5.脂肪细胞(fatcell):

LM:

大而圆,含一大脂滴(HE染色呈空泡状),核与浆偏

于一侧,呈新月状。

功能:

合成、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多分布于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周围,其形态似纤维细胞,

是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

保留着间充质细胞多向分化潜能。

7.白细胞:

血液中一些白细胞如: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可游走至

疏松结缔组织,行使防御功能。

(二)纤维

1.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

新鲜时白色,又称白纤维。

HE染粉红色,波纹

状,分支交织成网。

由胶原蛋白(Ⅰ型和Ⅲ型)。

胶原纤维韧性大,弹性差。

2.弹性纤维(elasticfiber):

新鲜时黄色,又称黄纤维。

HE染色淡,以特殊染色显示

(醛复红、地衣红)。

较细,直行,段端卷曲。

由弹性蛋白组成,外周覆盖电子密度较高

的微原纤维。

弹性大,韧性小。

3.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

LM:

微细有分支,互连成网。

HE不能显色,硝酸银

染为黑色,又称嗜银纤维。

EM:

中心为Ⅲ型胶原蛋白(64nm周期性横纹),外包糖蛋

白(PAS反应阳性,嗜银性)。

(三)基质(groundsubstance):

水化的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

1.蛋白多糖(粘多糖):

是基质的主要成分,由多糖分子和蛋白质结合成的复合物。

多糖

部分为氨基己糖多糖,又称糖胺多糖(GAG),主要分硫酸化(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

素)和非硫酸化(透明质酸:

构成复合物的主干)两部分。

共同参与形成分子筛,分子筛

可限制细菌等有害物扩散的防御屏障。

2.纤维粘连蛋白:

是结缔组织基质中最主要的粘连性糖蛋白。

如:

纤维粘连蛋白、

层粘连蛋白、软骨粘连蛋白。

3.组织液:

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

壁,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

毛细血管静脉端,组织液的大部分又回到血液中,小部分

进入到淋巴管成为淋巴。

组织液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和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质中的组织液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二、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

(一)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于肌腱和腱膜,具有胶原纤维束平行排列的特点。

(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于真皮、硬脑膜、巩膜等,具有方向不一的胶原纤维

交织为致密板层的特点。

(三)弹性组织:

分布于项韧带、黄韧带,特点是以弹性纤维为主。

三、脂肪组织

1.黄色脂肪组织:

体内最大的贮能库。

2.棕色脂肪组织:

组织中有丰富毛细血管,新生儿、冬眠动物较多。

四、网状组织

由星形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是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基本成分。

五、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间充质5、蛋白多糖

2、基质6、异染性颗粒

3、组织液7、趋化性

4、分子筛8、嗜银纤维

(二)论述题

1、试述成纤维细胞的结构特点及胶原纤维的形成过程。

2、试述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其脱颗粒的简要过程。

3、试述结缔组织基质的组织成分和意义。

第4章血液

教学大纲要求

概述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三、血小板

四、淋巴

五、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六、练习题

第4章血液(Blood)

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结构(光镜和超微结构)、功能和各种成分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了解血细胞和血小板的发生。

概述

血浆(55%):

血液由血细胞(45%)和血浆(55%)组成。

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凝血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称血清。

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血像。

血细胞分类与正常值:

1.红细胞:

男性:

4.2×1012~5.5×1012/L

女性:

3.5×1012~5.0×1012/L

血红蛋白(Hb):

男性:

120~150g/L,女性:

110~140g/L

2.白细胞:

4.0×109~10×109/L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嗜碱性粒细胞0~1%。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20~30%,单核细胞3~8%。

3.血小板:

100×109~300×109/L

一、红细胞(erythrocyte,redbloodcell)

1.LM:

直径7.5~8.5μm,双凹圆盘,无细胞核、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

2.功能:

供给全身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O2,并带走代谢产生的部分CO2

3.具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

红细胞膜固定于可变形的红细胞膜骨架。

溶血:

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血影:

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

贫血:

红细胞数少于3.0×1012/L,血红蛋白低于100g/L。

4.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占红细胞总数0.5~1.5%,未完全成熟的新生红细胞,

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有残留核糖体,少量线粒体。

5.ABO抗原:

膜上镶嵌ABO血型抗原。

6.寿命:

120天

二、白细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

无色、有核、球形。

变形运动,参与机体防御、免疫功能。

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类: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

LM:

10~12μm,球形,核杆状或分叶状,胞质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EM:

嗜天青颗粒:

占20%,较大,圆形或卵圆形,电子密度较高。

是一种溶酶体

(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消化吞噬的细菌和异物。

特殊颗粒:

占80%,较小,哑铃形或椭圆形,是一种分泌颗粒。

功能:

吞噬、杀灭细菌。

寿命:

在结缔组织存活2~3天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graulocyte,eosinophil)

LM:

10~15μm,球形,核分叶状,多为2叶核。

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鲜红色

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EM:

颗粒为溶酶体(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阳离子蛋白)。

功能:

灭活组胺、白三烯(抑制过敏反应),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灭寄生虫。

寿命:

在组织中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granulocyte,basophil):

白细胞中数量最少。

LM:

10~12μm,球形,核分叶或S型,着色淡,轮廓不清。

胞质含大小不等、分

布不均、蓝紫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可覆盖于核上。

EM:

膜被颗粒(分泌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胞质内有白三烯。

功能:

似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肥大细胞有共同来源)。

寿命:

在组织中存活12~15天。

4.单核细胞(monocyte):

白细胞中体积最大。

LM:

14~20μm,球形,核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着色浅;胞质丰富,灰蓝色,含

嗜天青颗粒。

功能:

具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可分化成巨噬细胞。

消灭病原微生物,吞噬异

物,消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外观分小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

LM:

球形。

小淋巴细胞(6~8μm),外周血中数量最多。

核圆形,一侧有凹陷;染色

质致密、染色深;胞质少,蔚蓝色。

中淋巴细胞(9~12μm),大淋巴细胞(13~

20μm)(血液中无)。

EM:

含大量游离核糖体。

分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

功能:

免疫系统最主要的免疫细胞。

三、血小板(bloodplatelet)

又名血栓细胞,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的细胞质碎片。

LM:

2~4μm,双凸圆盘形,受刺激时伸出突起,成群存在。

无核,有细胞器,有完整

胞膜。

胞质分为两区,颗粒区:

中央,浅蓝色,含密集紫色颗粒。

透明区:

周边,弱嗜

碱性。

两套小管系统:

开放小管系:

与细胞表面通连,致密小管系:

封闭,周边。

两种颗粒:

特殊颗粒(α颗粒):

含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

致密颗粒:

含5-HT,ADP,ATP等,

参与血小板聚集。

功能:

参与止血和凝血,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四、淋巴(lymph)

流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

是组织液汇流的辅助渠道,

单向流动(毛细淋巴管→淋巴导管→大静脉)。

五、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人类血细胞于胚胎第3周在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

第6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

干细胞开始造血;第4月,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胚胎后期至生后,

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1.骨髓:

位于骨髓腔,分红骨髓—造血组织(网状组织+造血细胞)和黄骨髓(脂肪组织)。

2.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

先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再定向增殖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

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定向干细胞。

六、练习题

(一)词解释释

1.网织红细胞

2.造血干细胞

3.造血祖细胞

(二)论述题

1.试述血液中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并讨论其功能。

2.试述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3.试述红、粒细胞系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5章软骨和骨

教学大刚要求

一、软骨

(一)软骨组织

1.软骨基质

2.软骨细胞

(二)软骨组织分类

1.透明软骨

2.纤维软骨

3.弹性软骨

(三)软骨膜

(四)软骨的发生和生长

二、骨

(一)骨组织

1.骨基质

2.骨组织的细胞

(二)长骨的结构

1.骨干

2.骨骺

3.骨膜

三、骨的发生

(一)基本过程

(二)骨发生的方式

四、练习题

第5章软骨和骨(CartilageandBone)

教学大刚要求

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骨的结

构和功能。

掌握骨发生的两种形式。

了解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一、软骨(cartilage)

构成:

软骨组织(软骨基质+软骨细胞)+软骨膜。

分类(据所含纤维不同):

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一)软骨组织(以透明软骨为例)

1.软骨基质:

软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无定形基质和纤维),固态、凝胶状,嗜碱性,无

血管分布,富含水分、通透性强,纤维埋于基质。

软骨陷窝:

基质中的小腔,骨细胞存在其中。

软骨囊:

软骨陷窝周围强嗜碱性的基质。

2.软骨细胞(chondrocyte):

LM:

位于软骨陷窝,胞质弱嗜碱。

周边:

小、扁、单个、幼稚。

深部:

大、圆或椭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