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917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docx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游居柿录》

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

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

[1]沙市:

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

[2]雪子:

即霰,南方称雪子。

[3]流行:

远行。

坎止:

静止。

6、【甲】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文学家_____(人名)。

(2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明灭可见()

③任之而已()④辄复不遂()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9、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________________。

(2分)

10、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答案:

唐朝柳宗元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

①大约②显现,看得见③它④就评分:

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

①它的岸势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我当时想乘船到湖北沙市去,竟然被下大雪所阻挡。

评分:

每小题2分,共4分。

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9.答案:

潭水的清澈透明夜的寂静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答案:

甲文表现的是孤寂、忧伤,乙文表现的是达观、超脱。

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二)《小石潭记》《浣花溪记》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l2~l5题。

(l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

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

水流回旋。

④委:

聚集。

⑤荠(jì):

荠菜。

⑥舁(yú)夫:

轿夫。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

(1)水尤清洌洌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

1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l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

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2分)

l5.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

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

【答案】

12.

(1)寒冷

(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13.

(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或:

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分)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2分)14.相同点:

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1分)不同点:

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1分)15.杜甫。

(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1分)

(3)《小石潭记》《右溪记》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

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

②休:

美好。

③阴:

树荫。

荫:

遮蔽。

④逸民退士:

退居山林的隐士。

⑤裨(bǐ):

使。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凄神寒骨()⑵悉皆怪石()

⑶不可名状()⑷为之怅然()[来自:

中国学考频道]

1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都邑之胜境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以裨形胜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乃疏凿芜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以其境过清其真无马也(韩愈《马说》)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分)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2分)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2分)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

(3分)

①②③

参考答案:

10.(4分)⑴使……凄凉使……感到凄凉(凄清)⑵全,都。

⑶说出⑷失望,失意,惆怅

11.(3分)C于是,就。

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来/因;D它的/表推测语气,恐怕。

12.(6分)

⑴(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得分点:

“犬牙”,像狗地牙齿,1分;“差互”,相互交错,1分。

)⑵(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

(得分点:

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

意思对即可。

)⑶(2分)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

(得分点:

“为”,因为,1分;“命”,命名,1分。

意思对即可。

)若整体翻译不通顺,酌情扣分。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

(3分)

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

(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

)③景色都很优美。

(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

)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

(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

)(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

得满3分为止。

意思对即可)

(4)《小石潭记》《游青溪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

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

林中雾气。

③箨(tuò):

竹笋皮,笋壳。

④纨:

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

抚摩。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在语段

(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分)

13.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共4分,每小题1分,

(1)大约

(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

(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抓住关键词:

以乃跳珠溅雪诸)

12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1分) 

13.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语段甲:

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乙:

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

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

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5)《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

“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

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

裂缝③掉:

摇动

2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A、伐竹取道B、心乐之

C、疾趋,度石罅D、山行之极观也

2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不以物喜D.全石以为底

28、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29、两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2分)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30、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2分)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心乐之

(1)《观第五泄记》

(2)依依不舍

参考答案:

26、(2分)砍伐以……为乐走景象

27、(2分)B

28、(4分)

(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瀑布在

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每句2分,意对即可)

29、清伟(或:

疾)

30、(2分)

(1)心情快乐

(2)而犹不忍去(每处1分)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和尚说:

“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

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

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

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

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啸、老虎嚎叫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

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竖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6)《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

“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

第五级瀑布。

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

②罅(xià):

缝隙,裂隙。

③掉:

摇动。

④怒石横激:

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

转折。

⑥欹(qī):

斜靠。

1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日光下澈: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疾趋:

()(4)山行之极观也:

()

13.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1)凌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译文:

14.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2分)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15.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填入下表。

(2分)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参考答案:

12.(4分)

(1)澈:

同“彻”,穿过,透。

(2)犬牙:

像犬牙(像狗的牙齿)。

(3)趋:

快走。

(4)观:

景象(景观)。

【每小题1分】

13.(4分)

(1)(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1分),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分)。

(翻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1分),心里很害怕(1分)。

【每句2分】

14.(2分)

(1)清(2〉伟(奇〉【每小题1分】

15.(2分)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表达了作者被贬滴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每题1分,意近即可。

(7)《小石潭记》《石渠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自渴。

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民桥其上桥:

⑵逾石而往有石泓逾:

⑶北堕小谭堕:

⑷卷石底以出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长可十许步。

⑵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2012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⑴搭桥,架桥⑵越过,经过)⑶落入⑷弯曲,翻卷

2.C

3.⑴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⑵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甲文:

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

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8)《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选自《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①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选自《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

城上的矮墙。

②梁欐:

栋梁。

③箭:

小竹子。

小题1: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4分)

①日光下澈()②影布石上()

③窥之正黑()④良久乃已()

(2)下列与“投以小石”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愈以为诚有B.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C.卷石底以出D.何不试之以足?

小题2:

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小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题4:

甲、乙两段文字写“水”各具特色,它们分别是怎样描写“水”的?

试简要分析。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4分)①向下 ②映 ③看  ④停止  

(2)(2分)D

小题2:

(2分)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小题3:

(1)一条向西走,我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

  

(2)小石潭中有大约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小题4:

甲段文字写水主要通过“潭中鱼”侧面烘托写出潭水的清澈,乙段文字主要通过描写水声的激越写洞中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