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8194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docx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艾灸治疗产后风

  

(一)中风

  ⑴中经络

  半身不遂取肩髑,外关三里谷曲池;

  环跳昆仑足三里,陵泉风市与解溪。

  主症:

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不利,口眼歪斜,脉弦滑。

  治法:

调以及气血,通经活络。

  处方:

上身肢体:

肩髑、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下肢:

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风市、解溪。

  方义:

风病多犯阳经,气血阻滞于经络,故取多气多血的手足阳经俞穴,以疏通经络,调以及气血。

  随症选穴:

上身肢体病可以选加阳池、后溪、大椎、肩外俞。

下肢可以选加阴市、悬钟、腰阳关、白环俞。

拘挛者:

肘部加曲泽;腕部加大陵;膝部加曲阜;踝部加太溪;手指加八邪;足趾加八风;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

  

(2)中脏腑

  ①闭证:

  中风闭证证多凶,卒倒神昏窍不通;

  丰隆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与劳宫。

  主症:

突然昏仆,神态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

  治法:

启闭开窍。

  处方:

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劳宫、丰隆。

  方义:

肝阳化风,与瘀血痰浊壅闭神明而致病,故速刺人中以启闭开窍、苏厥醒脑;十二井穴决壅塞之经气;刺太冲以泻肝火;泻劳宫以降心火、安神;泻丰隆以祛痰浊;百会平肝熄风,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随症选穴:

牙关紧闭加地仓、颊车;失语加哑门、通里;呕逆加天突。

  ②脱证:

  脱证阴阳彼此离,口开手撒汗淋漓;

  关元神阙当施灸,气海命门阴郄需;

 阴交水道疗遗尿,三里涌泉纳阳虚。

  主症:

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固脱。

  处方:

关元(灸)、神阙(灸)。

  方义:

元阳外脱,需补阴以救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为上焦中焦下焦元气所聚,是阴中有阳的要穴,能温阳益气;神阙为真气所系,能培元固本,回阳救逆,重灸二穴能回阳以固脱。

阴郄能固表而止汗;命门补肾温阳,气海补气而运阳,涌泉可交济心肾;足三里可扶正培元,水道温经散寒、通利上焦中焦下焦,三阴交调补肝肾而理水道,尿失禁可止。

  随症选穴:

虚汗不绝加阴郄;虚阳浮越重灸命门、气海、涌泉;小便不禁加水道、三阴交、足三里。

  

(二)眩晕

  ⑴肝阳上亢

  头痛眩晕伴怒生,肝阳上亢治当清;

  侠溪行间平肝火,肝肾两俞风池灵。

  主症:

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

平肝潜阳,滋水清火。

  处方:

侠溪、行间、肝俞、肾俞、风池。

  方义:

肝肾阴虚则阳亢于上,方中风池、侠溪、行间清泄肝胆上亢之火,以抑其标;肝俞、肾俞平肝潜阳,滋水涵木,以治其本。

  随症选穴:

耳鸣配用翳风;头痛、头胀配用太阳。

  

(2)痰湿中阻

  胸闷恶心食少烦,眩晕湿浊阻中艰;

  丰隆中脘头维共,以及胃祛痰合内关。

  主症:

眩晕阵作,头痛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乏,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运脾化湿,以及胃降浊。

  处方:

丰隆、中脘、头维、内关、阴陵泉。

  方义:

方中头维为治疗目眩之要穴;内关、中脘以及中止呕;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健脾利湿降浊。

  灸法:

对以上穴道或加足三里行温以及灸或隔姜灸。

  (3)肾精亏损

  晕眩脉细肾精亏,阳痿腰酸及梦遗;

  百会升阳钟益髓,肾俞补肾合太溪。

  主症:

头晕目眩,遗精,阳痿,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

  治法:

补肾益精。

处方:

百会、悬钟、肾俞、太溪。

  方义:

百会益气升阳;悬钟乃髓之会,有通经益髓之能;肾俞补肾之本,太溪滋阴壮阳。

全方能补肾益气,补髓通阳而止眩晕。

  灸法:

①对以上的针刺处方行温以及灸。

②百会穴温以及灸。

  (4)血气虚弱

  头眩欲吐眼昏花,心悸神疲面少华;

  气海脾俞偕百会,足三里与肾俞嘉。

  主症:

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脾胃,益气血。

  处方:

百会、足三里、脾俞、肾俞、气海、神阙。

  方义:

足三里、脾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肾俞生精益脑,百会、气海补运道血,充养髓海而止眩晕。

  灸法:

①对以上的处方行温以及灸。

②足三里温以及灸、神阙隔姜灸。

  (三)头痛

  ⑴外感头痛

  风邪为病痛无常,百会风池谷太阳;

  巅痛通天偏率谷,星前柱后配方良。

  主症:

痛势阵作,或胀急抽搦,痛无定处,反复爆发。

  治法:

祛风止痛。

  处方:

百会、风池、合谷、太阳。

  方义:

百会升清阳,风池以及解少阳,合谷清泄阳明,合用通调经气,头痛可止。

  随症选穴:

头顶痛加通天,偏头痛加率谷,前头痛加上星,后头痛加天柱,风寒加风门拔火罐,风湿加头维、阴陵泉。

  附:

三叉神经痛三叉头痛有三支,阳白鱼腰攒竹一;

  四白巨颧髎第二,颊关承浆第三宜。

  配穴远端应辨证,三间合谷内庭施。

  主症:

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突然疼痛,可伴有肌肉抽搦。

  治法:

疏风通络,活血止痛。

  处方:

熬头支痛:

阳白、鱼腰、攒竹;第二支痛:

四白、巨髂、颧髂;第三支痛:

颊车、下关、承浆。

  方义:

此为按疼痛部位的取穴法,诸穴都有疏通局部气血、以及络止痛的作用,远取合谷以通经气,且有“面口合谷收”之意;曲池、风池祛风止痛;内庭可清泄阳明经热;三间可泻肝经之火。

  随症选穴:

因风邪引起的可加风池、曲池;阳明经热加内庭;肝火盛加三间;都可配用合谷。

  灸法:

①下关、合谷、颊车、翳风、阳白、颧髎行温以及灸法。

②太阳、攒竹、耳门、阳白、翳风行灯火灸。

  

(2)内伤头痛

  ①气血不足:

  头痛绵绵气血亏,心俞气海脾俞归;

  足三里合谷百会,健脾养肝效便魁。

  主症:

头痛势较缓,头昏重,神疲乏力,劳累则头痛加剧,舌质淡,脉弱。

  治法:

益气养血,以及络止痛。

  处方:

心俞、脾俞、气海、足三里、合谷、百会。

  方义:

心俞、脾俞健脾气养心血;合谷通经活络;气海补气升阳;足三里健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入络于脑,以及络而止痛。

  灸法:

足三里、脾俞、百会行艾卷温以及灸或隔姜灸。

  ②痰浊头痛:

  浊痰蒙窍痛昏蒙,降浊升清络可通;

  百会印堂升清气,化痰中脘及丰隆。

  主症:

痰浊上蒙清窍,症见头痛昏蒙,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治法:

化痰降浊,通络止痛。

处方:

百会、印堂、中脘、丰隆。

  方义:

百会、印堂宣发清阳、通经气而治头痛之标;中脘、丰隆健运脾胃、化痰降浊而治其致病之本。

  随症选穴:

呕吐加内关;泄泻加天枢。

  (3)肝阳头痛

  症见头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方法参考眩晕病之肝阳上亢证,加配太冲、太溪。

  (4)瘀血头痛

  症见头痛迁延日久,或头有外伤史,痛有定处,如椎刺,舌质暗,脉细涩。

治疗方法参考风邪袭络证,配三阴交、阿是穴。

  (四)胁痛

  胁痛应该治胆肝,疏经理气法当然;

  太冲日月阳陵共,支沟三里与期门;

  血海阴交虚证用,肝肾两俞及行间。

  ⑴实证

  主症:

疼痛以胀为主,游走不定,多属气滞;刺痛多血瘀;胸闷呕恶多湿滞,舌质暗,脉沉涩。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处方:

期门、支沟、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日月。

  方义:

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召募之处,能疏泄肝胆之郁气而止痛;支沟、阳陵泉是治疗胁痛的效方;太冲疏肝利胆,通经活络;足三里理气消胀,合用以奏止痛之功。

  

(2)虚证

  主症:

精血亏损,血不养肝,隐痛绵绵,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以及络止痛。

  处方:

期门、足三里、肝俞、肾俞、行间、三阴交、血海。

  方义:

肝俞、肾俞充精益血以柔肝;行间、期门疏肝气以及络止痛;血海、三阴交补阴养血;足三里益脾胃以资气血化生之源、濡养肝体以止痛。

  (五)痹证

  行痹隔俞血海功,关元痛痹肾俞同;

  大椎热痹曲池合,三里陵泉着痹宗;

  肩髑肩髎除肩痛,合谷外关肘痛通;

  水沟身柱夹腰脊,环跳承扶骶股功。

  主症:

行痹: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

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关节不成屈伸。

着痹: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酸痛或有肿胀,肌肤无动于衷慈,阴雨寒冷每可促其爆发,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祛风通络,除湿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

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足三里、阴陵泉。

  方义:

行痹为风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取膈俞、血海养血活血;着痹为湿盛,故取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痛痹为寒盛,故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奋发阳气而祛寒邪。

  分部取穴:

肩部取肩髑、肩髎;肘部取合谷、外关;腰脊部取水沟、身柱;骶、股部取环跳、承扶。

  灸法:

以上处方行艾卷温以及灸或隔姜灸。

  (六)瘘证

  痿证阳明失润筋,上身肢体合谷曲池跟;

  肩髑尺泽阳溪共,肺热肺俞大椎欣;

  下肢三里梁丘解,祛湿阴陵脾俞云;

  阴亏肝肾二俞用,绝骨阳陵治病因。

  主症:

肢体痿软无力,肌肉日渐瘦削,并有麻木、发凉等症状。

肺热伤津可兼见心烦口渴;湿热浸淫兼见胸闷身重;肝肾亏损则兼见腰脊酸软;脾胃虚弱则兼见纳少神疲。

  治法:

阳明湿热证:

清热祛湿;肝肾亏损证:

滋阴补肾。

  处方:

上身肢体:

合谷、曲池、肩髑、尺泽、阳溪;下肢:

足三里、梁丘、解溪。

  方义:

治痿多取阳明经穴,配肺俞、大椎清宣肺热;阴陵泉、脾俞健脾化湿;肝俞、肾俞补益肝肾,肝主筋,故取筋会阳陵泉以壮筋活络,肾主骨髓,故取髓会绝骨以强筋益髓。

  随症选穴:

肺热加肺俞、大椎;湿热加阴陵泉、脾俞;肝肾阴亏加肝俞、肾俞、绝骨、阳陵泉。

  灸法:

足三里、绝骨、阳陵泉行艾卷温以及灸。

  (七)腰痛(附:

坐骨神经痛)

  腰痛肾虚督亦关,肾俞夹脊委中安;

  命门次髎温肾气,风府阳关祛湿寒。

  主症:

腰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利,或腰脊痛连臀腿。

  治法:

通络止痛,除湿散寒,补益肾气。

  处方:

肾俞、委中、夹脊、阿是穴。

  方义:

腰为肾府,肾俞调益肾气而强腰脊,循经远取委中以通足太阳经气,近取夹脊、阿是穴疏通局部脉络气血。

兼寒湿者加风府、腰阳关祛风散寒;久痛见瘀者加次髂消络中瘀滞;温灸命门以补肾强腰。

  随症选穴:

寒湿加风府、腰阳关;肾虚加命门、次髎。

  附: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不轻,太少二阳取足经;

  秩边环跳夹腰脊,肾俞气海次醪承。

  主症:

多为一侧腰腿部疼痛,以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发生放射性、针刺样疼痛为主。

治法:

祛风活络,行血止痛。

  处方:

肾俞、气海、次髂、承山、秩边、环跳、夹脊。

  方义:

肾俞补益肾气,次髂疏利膀胱经气,气海能鞭策气血,承山、秩边、环跳舒筋活络而止痛。

  随症选穴:

殷门、委中、阳陵泉、阳交、绝骨。

  灸法:

可对以上穴道以及阿是穴行温针灸或艾卷温以及灸加拔火罐。

  (八)不寐

  ⑴心脾两虚证

  不寐脾心二脏虚,宁神养血病能祛;

  三阴交与神门合,魄户穴以及心脾俞。

  主症:

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出汗,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

  处方:

三阴交、神门、魄户、心俞、脾俞。

  方义:

心脾两虚则神失充养,脾俞、三阴交健脾养血,心俞养血宁心,神门、魄户养心安神定悸,心脾得以充养则神安而寐。

  灸法:

健忘可加灸百会、志室,或用温以及灸灸三阴交、足三里。

  

(2)阴虚火旺证

  火旺阴虚入寐难,滋阴泻火治能安;

  大陵太溪交心肾,神门太冲宁心肝。

  主症:

不易入睡或小睡即醒,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处方:

大陵、太溪、神门、太冲。

  方义:

虚火上扰神明则睡不安宁,大陵、太溪降心火而滋肾阴,太冲平肝潜阳,神门镇心宁神。

  随症选穴:

眩晕头痛加风池;耳鸣加听宫;遗精加灸志室。

  (3)胃腑不以及证

  胃不调以及寐不安,化痰消积治相关;

  丰隆厉兑以及中脘,隐白胃俞梦得酣。

  主症:

脾胃不以及则寐不安宁,兼见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

以及胃化痰,宁心安神。

  处方:

丰隆、中脘、厉兑、隐白、胃俞。

  方义:

丰隆、中脘以及胃化痰;厉兑、隐白为胃脾之根,能治多梦失眠,合用则胃以及而寐安。

  随症选穴:

呕恶加内关;头晕加印堂、合谷。

  灸法:

足三里、中脘、上脘行温以及灸。

  (4)肝阳上扰证

  肝火上侵怒且烦,头晕头痛寐艰难;

  行间清火窍阴合,止痛风池与神门。

  主症:

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红,脉弦。

  治法:

平肝熄风,宁心安神。

  处方:

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

  方义:

行间、足窍阴平肝清胆除烦,风池治头痛头晕,神门安神宁心。

  随症选穴:

耳鸣、耳聋加翳风;目赤加太阳。

  (九)脏躁

  脏躁如狂亦似癫。

人中开窍内关连;

  丰隆泻火神门共,滋水宁心灸涌泉。

  主症:

情志异常,无故嬉笑,悲伤哭泣,或傻傻、沉默,甚则突然失语,失明,胸闷气逆,吞咽困难,或突然晕厥。

  治法:

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处方:

人中、内关、丰隆、神门、涌泉。

  方义:

人中苏厥开窍安神;内关、神门清心火而安神;太冲清泄肝火以清头目,醒神定躁;丰隆降火化痰;涌泉滋肾水而制火。

  随症选穴:

咽如梗物配天突;失音配廉泉。

  (十)惊悸、怔忡

  心虚胆怯悸怔忡,镇静安神用最工;

  神郄两门心脾俞,宁心巨阙共为功。

  主症:

心慌、心跳,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多梦易醒。

  治法:

养心安神。

  处方:

神门、郄门、心俞、脾俞、巨阙。

  方义:

郄门、神门宁心定惊;心俞、脾俞益脾宁心;巨阙为心之募穴,与心俞合用为募俞相配,能补益心气而有镇惊宁神之效。

  随症选穴:

胆气虚加胆俞;心肾不交加肾俞、太溪;心阳不振加膻中、气海;心脉痹阻加内关;痰火内动加丰隆、尺泽。

  灸法:

内关、神门、心俞、巨阙行艾卷温以及灸(宜用于虚者)。

  (十一)感冒

  风寒感冒用风池,合谷风门列缺宜;

  风热大椎鱼际合,外关合谷曲池施。

  1.风寒感冒

  主症:

头痛,肢体酸楚,鼻塞声重,咳嗽流涕,鼻痒喷嚏,痰液稀薄,恶寒发热或不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祛风散寒,解表宣肺。

  处方:

风池、合谷、风门、列缺。

  方义:

风池、风门祛风散寒解表,合谷祛邪解表,列缺宣肺止咳,合用有散寒解表、宣肺祛邪的作用。

  随症选穴:

头痛可加印堂、太阳;违强痛可加肺俞拔火罐。

  灸法:

大椎、风池、肺俞、合谷行艾卷温以及灸或隔姜灸。

  2.风热感冒主症:

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头痛昏胀,咳嗽痰稠,鼻塞涕浊,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散风热,清利肺气。

  处方:

大椎、鱼际、外关、合谷、曲池。

  方义:

大椎、外关疏散外邪以解热;曲池解表清热;合谷宣肺透邪;鱼际清肺热而利咽喉。

  随症选穴:

咽喉痛可加点刺少商,高热可加用十宣。

  (十二)咳嗽

  1.外感咳嗽

  ⑴风寒证

  外感风寒咳嗽成,外关合谷解肌灵;

  肺俞列缺能清肃,宣肺祛邪咳便宁。

  主症:

症见咳嗽声重,咽喉作痒,咳痰稀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形寒无汗,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处方:

外关、合谷、肺俞、列缺。

  方义:

列缺、肺俞宣通肺气,疏风利咽;合谷、外关解肌祛邪。

合用可以疏解风寒,宣肺止咳。

  随症选穴:

头痛可加风池、上星。

  灸法:

肺俞、大椎、膏肓、定喘行温以及灸。

  

(2)风热证

  风热咳时祛外风,大椎合以曲池功;

  肺俞尺泽能清肺,气顺痰消咳也松。

  主症:

症见咳痰黏稠,身热头痛,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利肺止咳。

  处方:

大椎、曲池、肺俞、尺泽。

  方义:

尺泽配肺俞泻肺化痰,大椎、曲池解表清热,肺气平顺而咳嗽可止。

  随症选穴:

咽喉痛可加少商点刺出血;汗拂逆出加合谷。

  2。

内伤咳嗽

  ⑴痰湿阻肺

  湿痰侵肺咳痰多,益肺健脾治可瘥;

  肺脾二俞偕太白,丰隆合谷太渊以及。

  主症:

咳嗽黏痰,胸脘作闷,神疲纳差,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健脾化湿,理肺消痰。

  处方:

肺俞、脾俞、太白、丰隆、合谷、太渊。

  方义:

肺之原穴太渊,能清热宣肺;脾之原穴太白,能理气化湿;肺俞、脾俞同用,健脾化湿而清肺器;丰隆、合谷同用,祛痰浊以及胃气而杜生痰之源,标本同治,痰咳自愈。

  随症选穴:

胸脘痞闷可加足三里、内关;咳嗽兼喘加定喘。

  灸法:

足三里、丰隆、肺俞、脾俞行温以及灸。

  

(2)肝火犯肺

  木火刑金咳少痰,宜清肺脏亦清肝;

  太冲尺泽消痰火,肝肺两俞经渠安。

  主症:

肝火烁肺,气逆咳嗽,痰少质黏,引胁作痛,口苦咽干,苔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

平肝降火,清肺化痰。

  处方:

太冲、尺泽、肝俞、肺俞、经渠。

  方义:

太冲配肝俞,平肝降火;经渠配肺俞,清肺化痰;合尺泽清肃肺气而治咳。

  随症选穴:

肝火盛加行间,咳血加孔最。

  (十三)哮喘

  1.实喘

  实喘膻中并肺俞,风门列缺一同施;

  丰隆尺泽随机用,寒实热痰喘症宜。

  主症:

咳嗽喘息,咳痰稀薄,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宣肃肺气,止哮平喘。

  处方:

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

  方义:

列缺、尺泽宣肃肺气;肺俞、风门宣发表邪;膻中是气之会穴,能宽胸理气;丰隆化痰而平喘。

  随症选穴:

表热可加大椎、合谷;喘甚可加定喘,或加肺俞、云门拔火罐。

  灸法:

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行温以及灸或艾炷无斑痕灸。

  2.虚喘

  虚喘神疲续气难,肺俞气海肾俞班;

  太渊三里太溪合,温灸膏肓定喘还。

  主症:

喘促气短,喉中痰鸣,气怯声低,咳痰稀薄,肺虚及肾,则气息急促,动则喘甚,脉沉细。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

  处方:

肺俞、气海、肾俞、太渊、足三里、太溪、膏肓、定喘。

  方义:

太溪、太渊为肾、肺之原穴,能补肾益肺,合肾俞、肺俞又能纳气归肾;气海顺气、膏肓补肺气,气机畅顺则哮喘得平;定喘是治疗哮喘的经验穴。

  随症选穴:

心阳虚加内关、神门;有虚脱症加灸关元、命门。

  灸法:

肺俞、脾俞、肾俞、膏肓、定喘行隔姜灸或艾卷温以及灸。

  (十四)呕吐

  呕吐由于胃气伤,内关三里胃俞良;

  停痰中脘丰隆配,肝气陵泉太冲将;

  虚用章门寒上脘,内关合谷热堪商。

  主症:

宿食不消者:

脘腹胀满或疼痛,打嗝厌食,舌苔厚腻,脉滑实;痰饮停蓄者:

胸满痞胀,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肝气横逆者:

胁痛呕酸,多烦善怒,脉弦;胃气虚弱者:

饮食稍有失慎即作呕吐。

脉弱无力。

  治法:

伤食呕吐治以行气导滞;痰饮呕吐治以化痰以及胃;肝气上逆呕吐治以疏肝以及胃。

  处方:

内关、足三里、胃俞。

  随症选穴:

消化不良加璇玑、下脘;痰饮加中脘、丰隆;肝气上逆加阳陵泉、太冲;中气虚加章门;寒吐加上脘;热吐加合谷。

  方义:

内关能调中而止呕;足三里健胃以及中而通降胃气;中脘、胃俞相配能益胃调中;灸上脘可温胃散寒;丰隆化痰饮而行胃气;璇玑、下脘导气消积;阳陵泉、太冲可制肝气之横逆;章门补脾气而降逆。

  灸法:

可选以上穴道行艾卷温以及灸、隔姜灸。

  (十五)腹痛

  ⑴寒邪滞积

  腹痛因寒脉紧沉,关元神阙补而温,

  公孙中脘以及三里,降浊升清效便臻。

  主症:

腹痛暴急,得温则减,腹胀肠鸣,大便溏薄,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中理气,散寒止痛。

  处方:

关元(灸)、神阙(灸)、公孙、中脘、足三里。

  方义:

灸关元、神阙以及煦下元而消寒积;中脘、足三里温中理气;公孙健运脾胃。

针灸并施,散寒而止痛。

  随症选穴:

恶寒者可加合谷。

  

(2)脾阳不振

  脾阳不振痛绵绵,脾胃二俞及关元;

  中脘章门足三里,温中缓急病能痊。

  主症: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神疲乏力,饥饿劳累后加剧,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运脾阳,缓急止痛。

  处方:

脾俞、胃俞、关元、中脘、章门、足三里。

  方义:

脾俞与章门,胃俞与中脘,俞募相配以奋发脾胃阳气,合关元益阳祛寒,足三里健运脾气而止痛。

  随症选穴:

兼泄泻可加天枢。

  灸法:

①对以上穴道行艾卷温以及灸、隔姜灸。

②神阙穴隔姜灸。

  (十六)泄泻

  腹泻该当理气机,陵泉中脘与天枢;

  巨虚合谷调肠胃,三里脾俞久泻需;

  关元神阙命门共,温灸能将肾泻祛。

  主症:

急性泄泻:

病发急骤,大便次数增多,肠鸣腹痛,身寒喜温。

偏于湿热:

则可见泄下稀黄色夹有黏液。

慢性泄泻:

脾虚气弱,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纳差,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濡缓。

肾虚泻:

每于黎明以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

  治法:

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处方:

阴陵泉、中脘、天枢、上巨虚。

  方义:

中脘、天枢为胃、大肠之募穴,上巨虚为大肠经下合穴,阴陵泉能调脾经之气,合用能调理肠胃功能,止泻止痛。

  随症选穴:

脾虚久泻配足三里、脾俞;肾虚泻加关元(灸)、神阙(灸)、命门(灸);偏热可加内庭、合谷。

  (十七)痢疾

  痢疾阳明湿热成,天枢合谷巨虚承;

  兼寒气海以及中脘,热则曲池与内庭。

  主症: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

  治法:

以及胃止泻。

  处方:

天枢、合谷、巨虚。

  方义:

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巨虚,阳明之原穴合谷,三穴合用能通调大肠腑气而治痢;曲池、内庭能清大肠湿热;中脘以及胃气而化湿浊,气海调气机而行肠滞,湿滞清而痢自止。

  随症选穴:

噤口痢加内关;休息痢加脾俞、关元;寒湿痢加气海、中脘;湿热痢加曲池、内庭。

  灸法:

大椎、内关、神阙、章门、问使行艾卷温以及灸。

  (十八)黄疸

  ⑴阳黄

  疏肝利胆治阳黄,腕骨陵泉用可当;

  再益太冲以及至阳,两清湿热体能康。

  主症:

身目皆黄,黄色鲜明,烦恶欲吐,小便黄赤而少,大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处方:

腕骨、阳陵泉、太冲、至阳。

  方义:

腕骨疏泄太阳,至阳宣发督脉,用以清化湿热;阳陵泉为足少阴合穴,太冲为肝的原穴,用以疏肝利胆,清化里湿,湿热两清则黄疸自退。

  随症选穴:

胸闷呕恶加内关、公孙;湿重加阴陵泉;腹胀便秘加天枢。

  灸法:

内关、石头子穴(太渊上3寸)以毛茛发泡炙。

  

(2)阴黄

  阴黄寒湿脾中虚,脾胆两俞中脘需;

  三里至阳以及气海,三阴交并灸天枢。

  主症:

目肤皆黄,其色暗晦,神疲、纳少、脘痞,舌质淡,舌苔腻。

  治法:

健脾利胆,温化寒湿。

  处方:

脾俞、胆俞、中脘、足三里、至阳、气海、三阴交、天枢(灸)、阳陵泉。

  方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