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695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docx

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湖南农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

重点学科

名称: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代码:

090101

所属学科门类

名称:

农学

代码:

09

所属一级学科

名称:

作物学

代码:

0901

二OO七年一月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2001—2005)

高等学校名称:

湖南农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名称: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一、本学科建设情况基本概况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形成于1926年,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深厚,先后涌现出周声汉、柳子明、盛承师、李宗道、王锄非、刁操铨、余铁桥、刘鑫涛、彭淡和等国内外知名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教授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

本学科历来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1978年首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2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南省首批重点学科,1999年列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期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学科的投入支持力度,学科建设又迈上了新台阶,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5篇;建成国家油料作物改良南方分中心1个,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引进“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名;新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共计科研经费2606万元。

在2002年全国首次作物学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的作物学学科综合性水平评估进入前五名

本学科研究并形成了基于双季稻为主体的作物多熟、高产、高效种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作物光能高效利用、氮高效利用、抗病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抗逆生理的理论研究及其物化栽培技术产品、作物信息技术软件研制等方面特色鲜明。

二、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1.本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对照2001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本学科制定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本学科全面完成了“十五”预定建设目标(见表1)。

表1学科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任务指标

预定计划

完成情况

(1)学科队伍

建设

“十五”期末学科人员总数达到45人左右,其中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50%~60%,具硕士以上学位者达90%以上;招聘“芙蓉学者”1~2名,培养3~5名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科带头人。

本学科人员总数4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占78.3%;具硕士以上学位者42人,占91.3%;招聘“芙蓉学者”2名(彭少兵、王国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6名:

官春云院士、邹应斌研究员、黄璜教授、屠乃美教授、邹冬生教授、陈金湘教授等。

学科队伍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

(2)实验室和

基地建设

建成作物生理生态与品质改良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争取跻身国家重点或部级重点,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建立3~5个多功能综合教学科研基地。

创建了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植物激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国家油料作物改良南方分中心,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建立了5个多功能综合科研教学基地。

(3)著作及论文

发表论文280篇以上,其中在一级学报上发表30篇以上。

出版专著、教材10本以上,其中全国统编教材2本以上。

重点学科建设期间,共发表论文327篇,其中一级学报65篇,SCI、EI收录论文17篇。

出版专著、教材18本,其中全国统编教材2本。

(4)学术交流

每年派1~2人到国外攻读学位或做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邀请国外留学人员举办学术讲座3~5次;举办有关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2~3次;争取新增国际合作项目3~4项;鼓励学科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科学考察。

派出8人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做访问学者,邀请国外留学人员举办学术讲座27次,举办全国学术会议5次,新增国际合作项目5项,学科成员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14人次,国内学术会议78人次。

(5)人才培养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扩招20%。

立足培养高规格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生13.8人,硕士生19.2人,比“十五”前(2000年招收博士生8名,硕士生6名)平均每年递增21%。

培养博士后6名。

2.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突破

由于历史的沿革,2001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按作物特点设置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发展4个研究方向,但在重点学科复审答辩时,傅廷栋院士、盖钧益院士、方智远院士、苏宝林教授、董树亭教授等专家建议学科点按内容特点及其内涵设置研究方向。

5年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根据专家的建议并结合本学科的研究基础,将原申报计划中的研究方向整合为:

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作物高产理论与栽培技术及产品,作物信息科学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生态。

以下按照调整后建设的学科方向进行汇报总结。

(1)研究方向一:

作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

本研究方向以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高产生理、逆境生理、抗病生理研究为重点,取得了以下进展和突破:

①稻、油、棉、麻等作物提高光能利用率,协调源流库关系,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以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提出的水稻旺壮重栽培法,合理协调源流库关系,使水稻群体光合作用提高6%~9%。

在油菜生长发育研究中,发现油菜株高为160-170cm时光合效率较高,双低油菜湘油15号即按此观点育成,株高170cm左右,稳产高产。

这一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又发现不同种性(春性、半冬性、冬性)油菜生长点中GAs含量有差异,春性油菜含量高,冬性油菜含量低。

以春性油菜作砧木,偏冬性油菜作接穗,其生长点中GAs迅速提高,使偏冬性油菜提早开花。

喷施外源GAs,也可起到内源GAs的诱导效果,并提早开花。

②稻、油、棉、麻等作物品质的形成特点,重点从激素、酶学、基因等方面研究提高稻米品质,提高油菜籽含油量和油酸含量,以及棉麻纤维品质等。

研究发现油菜磷酸甘油转酰酶、磷脂酸磷酸酯酶和二脂酰甘油转酰酶等活性与种子含油量关系密切,含油量与油酸含量呈正相关。

③作物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重点研究水稻抗稻瘟病,油菜抗菌核病的分子机制等。

在油菜抗菌核病研究中发现草酸氧化酶基因能提高对菌核病的抗性。

克隆出天然抗病物质(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CCoAOMT的3个基因(AY821735,AY827097和AY827098),已登录在GeneBank上。

首次克隆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苎麻咖啡酰辅酶A甲基转移酶基因序列(CCoAOMTGenBank注册号AY651026、AY818191、AY822620、AY822622)。

④研究了水稻育性转换生理生态机制,为培矮64S系列组合的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合作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研究方向主要在研项目见表2。

表2“研究方向一”主要在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来源

1

油菜油脂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代谢调控

2006CB101603

973计划(专题)

2

农作物重大病害成灾机理与控制的基础研究

2006CB101904

973计划(专题)

3

芥菜型油菜黄色种皮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新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功能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分离和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转录调控因子LeERF2提高水稻苗期耐冷性的分子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抗性机理研究和利用

2005AA115240

863项目

(2)研究方向二:

作物高产理论与栽培技术及产品

①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作物高产高效理论及其栽培技术体系。

研究并形成了双季稻旺壮重(旺根、壮秆、重穗)栽培法,提出了双季稻增高扩叶(株高和叶面积)的高产理论,解决了双季稻高产受叶面积指数限制的瓶颈问题,并作为国家五大作物(水稻)攻关的主导技术,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提出了饲料稻“三壮三高”栽培法,成果于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并形成了超级稻三定(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栽培法,探明了超级杂交稻的需肥规律和适宜种植区域及种植时期,解决了超级杂交稻高产量与高肥效的关键技术,已成为湖南省及周边省(区)超级杂交稻重点推广技术,并在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水稻主产区开始推广应用。

研究并提出了棉花大棵稀植利用叶枝的高产高效栽培法,结合优良品种建立栽培技术规范,在湖南及周边省的杂交棉制种、栽培中广为应用,研究成果于2005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完善了苎麻嫩梢扦插配套技术,在南方主产麻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②建立了基于资源高效和省工高效的作物轻型高效栽培理论及其技术体系。

研究并形成了双低油菜湘油15号的配套栽培技术和机械开沟免耕直播技术,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率先研究并形成了基于超级稻生产的作物复种免耕直播技术,解决了生物控制杂草和好气养根抗倒的技术难题。

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与机理研究,于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③率先提出了作物物化栽培的概念,研制和开发了水稻浸种型种衣剂、抗衰老剂、壮秧(苗)剂、氨基酸叶面肥、棉花水浮育苗专用基质和专用肥、棉桃丰、油菜专用叶面肥等系列物化技术产品,在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累计推广应用5500多万亩。

其中:

浸种型水稻种衣剂解决了高分子成膜剂的透水透气和早稻烂秧的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抗衰老剂—“谷粒饱”解决了上世纪9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后期早衰的问题。

本研究方向主要在研项目见表3。

表3“研究方向二”主要在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来源

1

超级稻冠层特性和辐射利用率对超高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分子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油菜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植物激素、植酸与杂交稻籽粒灌浆的关系及其调控研究

306004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2006BAB02A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5

双低油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主持)

暂无编号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6

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研究

2006BAB01A0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7

双低高产抗病高含油量杂交油菜新品种湘杂油6号示范推广与产业化开发

农财发2004-43

跨越计划

8

土壤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03-Z53

948项目

9

超级稻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主持)

BKO647(内编)

农业部重大项目

10

超级杂交稻研究与示范

暂无编号

湖南省重大专项

(3)研究方向三:

作物信息科学与技术

依托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等,围绕作物栽培知识搜集、作物栽培数据挖掘、作物知识规则构建三大关键环节,自2000年起,开展了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联合国防科技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优势单位协同攻关,使该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在专家系统平台构建与专家系统开发、精准作物栽培理论与方法上有重要创新,填补了我国在水稻和油菜精准栽培领域的空白。

在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了以品种比较实验和丘块丰产试验为基础、生理生态分析为手段、作物最优生长发育过程为应用目标的农学参量定量综合方法,实现了专家系统“知识规则”与农民“操作规则”的有机融合,显著提高了作物栽培的精度基础。

实现了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

水稻生长模型与专家系统(国家版权局,2001SR3179)解决了水稻栽培设计、决策可视化问题;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SPRING农业专家系统平台”(登记号:

2006SR09840)、“智能化早稻品种选择专家系统”(登记号:

2006SR04741),解决了二次开发难、操作维护难的问题。

基于上述平台和软件,开发了水稻、油菜栽培和杂交水稻制种等6个专家系统,并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衡阳市等6市(州)应用推广1200多万亩。

本研究方向主要在研项目见表4。

表4“研究方向三”主要在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来源

1

植物激素的高灵敏免疫传感测定仪研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

04NK2008

湖南省重大专项

3

支持智能决策的油菜模型构建及可视化实现

04JJ3021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4

基于机器视觉的杂草识别技术研究

05FJ3016

湖南省科技厅

5

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05C319

湖南省教育厅

6

数字农业智能决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04C290

湖南省教育厅

7

土壤-作物-环境系统碳循环耦合模型及其时空预报系统研究

01YJ02

校引进人才基金

8

虚拟作物关键技术研究

03YJ08

校引进人才基金

9

农作物减防灾专家系统的研制

03WD06

校稳定人才基金

(4)研究方向四:

耕作制度与作物生态

针对我国南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状况,开展了农田镉铅污染综合治理研究,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了农田少免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研创了水稻快速清茬免耕栽培技术,于200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了稻田养鸭等立体种养理论,研创了稻田减排甲烷及水稻清洁生产技术体系,促进了湖南绿色优质稻米生产发展,研究成果于200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南方季节性旱涝灾害频繁,提出了“隐形水库”概念,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增强了农田旱涝保收能力。

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研发了利用龙须草治理生态环境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于200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研究方向主要在研项目见表5。

表5“研究方向四”主要在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来源

1

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子专题

暂无编号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

麻质纸地膜资源和加工技术的引进与示范

2006-19(6)

948项目

3

长江中下游稻田农作制度与栽培配套技术创新(副主持)

060305B

农业部重点项目

4

以成熟度为中心的优质烤烟生产技术试验示范

中烟叶生2005-6

国家烟草专卖局

5

部分替代进口烟叶试验示范研究

中烟叶生2005-25

国家烟草专卖局

6

基本烟田适宜性评价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

中烟叶生2005-02

国家烟草专卖局

7

稻鸭共作生产出口大米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2004EA770003

国家星火计划

8

Maize-riceproductionsystemincentralChina

SR-0099(内编)

国际水稻研究所

3.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本学科人员总数4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占78.3%;具硕士以上学位者42人,占91.3%;招聘“芙蓉学者”2名(彭少兵、王国梁)。

本学科带头人官春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油菜专家;主要学术骨干中,彭少兵教授,芙蓉学者,国际著名作物生理学家;王国梁教授,芙蓉学者,国际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家;邹应斌研究员,农业部水稻生产专家组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黄璜教授,湖南智能化农业信息工程首席专家;屠乃美教授,耕作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邹冬生教授,作物生态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金湘教授,棉花栽培专家。

本学科已形成了以院士领衔,芙蓉学者及中青年知名专家为骨干,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的学术团队。

4.本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十五”期间,招收统招博士生69名,硕士生96名;毕业博士生28名,硕士生50名。

已毕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241篇,其中SCI论文7篇,EI论文9篇。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有4篇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天一银河”杯湖南省首届研究生科技创新竞赛三等奖1项(唯一的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获得该项奖励),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软件著作权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5部。

近5年来,学科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1)严格导师遴选,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了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严格导师选聘标准,2001年后遴选的博士生导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85%以上;按需设岗,将导师数与在学研究生数之比控制在1:

10之内;严格执行导师聘期考核制度,通过导师聘期量化考核,激励先进,淘汰不合格导师。

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进一步明确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加大了导师在生源选拔、培养过程、创新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了对导师的培养与培训,建立了责权利相一致的导师负责制。

(2)规范了研究生教育管理。

学科点根据学校全面修(制)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按照课程“少学时、精内容”的思路开设研究生课程,确保了教学质量;在总结经验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出台了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全校实施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根据学校制订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学科点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管理文件。

(3)全面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学科先后启动了研究生学术活动节、导师遴选与聘期考核、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与培育、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等多项改革。

到目前为止,本学科共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9人;在学校连续三年组织的全日制研究生校内导师聘期量化考核中,学科点有8名研究生导师评为“优秀”;2004年“农业生态学”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2006年“作物栽培学”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2001年起,学科严格实行了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以及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5年间,学科点有4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2年-2005年学科成功举办了五届研究生学术活动节,共获得优秀论文和学术成果98项。

(4)全面提高了研究生综合素质。

2001年-2005年,本学科毕业研究生年终就业率均为100%,近五年来,有50余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在2002年湖南省首届“天一银河杯”研究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本学科点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米湘成同学获得三等奖,学科荣获“优秀组织奖”;2002年在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各1项;2004年在湖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在2006年湖南省首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中,学科点递交的学术论文有5篇被收录并被评为优秀论文。

(5)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年来学科点研究生党员在研究生处党总支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创建了总支委员、政治辅导员联系研究生党支部制度,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进行指导与帮助;二是创建了研究生党支部与导师沟通机制,保障党员发展质量;三是按学科专业设置了党支部,方便了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全方位培养、教育,而且更便于党支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四是创建了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担任研究生班主任制度,便于学科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五是创建了农学院研究生分会,方便了学院指导和管理研究生。

六是不断探索和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院把研究生社会实践看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组织研究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4年以本学科博士生为主体的我校“博士团”被中宣部等6部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5.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

(1)获得了17项省级二等奖以上的科研或教学成果奖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湖南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2)成果转化和转让

水稻、油菜、棉花等技术产品推广开发创经济效益6亿多元;一批作物栽培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新增产值12亿元;自主研制的水稻浸种型种衣剂和作物壮秧营养剂等物化产品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3)课题立项

“十五”期间,本学科新立项科研项目5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相关部委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3项;其它项目16项,共计科研经费2606万元(其中国家油料作物改良南方分中心投入925万元)。

另外,承担教育部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5项(其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重点项目2项)。

(4)论文、著作与教材

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生态学报、科学通报、Pedosphere、AgronomyJournal、Commun.SoilSci.PlantAnal.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7篇,在国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国内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53篇。

出版专著、教材18本,其中全国统编教材2本。

6.本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派出8人至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做访问学者,邀请国外留学人员举办学术讲座27次。

先后主办全国学术会议4次—中国耕作制度学术研讨会,全国首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高峰论坛,南方草业发展及草业经营战略全国研讨会,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

学科成员参加有关国际会议14人次,国内学术会议78人次,赴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举办学术讲座12人次。

与华中农业大学等联合举办“国际油菜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1次。

官春云院士被选为国际油菜咨询理事会(GCIRC)理事,并被推举为第十二届国际油菜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

7.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

(1)建立了以官春云院士为主任的“国家油料作物改良南方分中心”,获项目建设经费925万元。

创建了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湖南省“植物激素重点实验室”,增添了987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16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6台件)。

实验室建设与改造投入776万元,使本学科专用实验室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

(2)校内科研基地建设日趋完善,投资500多万元完成了对试验基地的道路改造和农田基本建设。

(3)校外科研教学基地建设又上新台阶。

在原教学科研基地的基础上,近5年又新建了2个棉花科研基地、3个水稻科研基地、3个油菜科研基地,与亚华种业研究院共建了研究生创新基地,并与常德市人民政府共建了集教学、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研教学基地,该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科研基地。

(4)加强了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建设。

在学校每年投资180万元进行全校图书资料建设和投资800万元完成了校园网第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本学科点配套15万元用于图书阅览室、作物信息数据库、学科网站的建设。

8.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