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761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8 大小:24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8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8页
亲,该文档总共2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2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docx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

第一章儿科基础复习要点

第一节绪论

一、儿科学特点

(一)基础医学方面

1.解剖小儿从生命开始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在外观上不断变化,如体格发育指标的增长,身体各部位比例的改变,骨骼发育等均有一定的规律;内脏器官的大小、位置,以及皮肤、肌肉、神经、淋巴系统等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这些变化,年龄愈小,与成年人的差异愈大。

2.生理生化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各系统器官功能渐趋成熟,当其功能尚未成熟时容易罹患某些疾病。

不同年龄的小儿有着区别于成年人的不同生理生化状态。

3.营养代谢小儿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代谢越旺盛,因而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水和能量的需要量相对地都比成年人要大,但胃肠消化功能又不成熟,故极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

一些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也大多在婴幼儿期发病。

4.免疫人类免疫系统的发生发育始于胚胎早期,到出生时尚未完善。

小儿皮肤粘膜娇嫩,淋巴系统发育亦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不如成年人健全,防御能力差,特别是婴幼儿,处于生理性免疫低下状态,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5.病理小儿发育不够成熟,对致病因素的反应也与成年人有差异。

相同的致病因素在不同年龄的机体可引起不同的病理改变。

(二)临床医学方面

1.疾病种类小儿疾病谱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成年人的绝大多数疾病在小儿均可见到,但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则随年龄的增长发生改变。

另外,新生儿期的疾病为小儿所独有。

成年人的许多慢性疾病多发病于小儿时期。

2.临床表现婴幼儿患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常起病急,来势凶,病情重,缺乏局限能力,故易并发败血症,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脑病等。

病情发展过程中易出现反复,波动,变化多端,易致恶化,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处理。

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并常常缺乏定位性症状和体征。

3.诊断小儿各年龄阶段患病种类和临床表现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故考虑临床诊断时应重视年龄因素。

年幼儿因不能自诉病情,故应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早期作出确切的诊断和处理。

4.治疗小儿因免疫力低下,机体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差,故在患病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有时可见几种疾病同时存在,因此除针对主要疾病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处理并发症。

细致耐心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这对病儿的康复常常起到很大的作用。

小儿用药包括药物选择、剂量、方法都随不同年龄有其特点。

5.预后小儿患病时虽然起病急,来势猛,病情重,发展快,变化多,但如诊治及时、准确、恰当,病情好转恢复也快。

小儿时期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治愈率较高,后遗症一般较成年人少。

但年幼、体弱、危重病儿的病情变化迅速,年龄愈小,病死率愈高。

6.预防加强预防措施是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二、各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特点,小儿年龄可划分为以下各期,但生长发育为一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各期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一)胎儿期

从卵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在母体子宫内约经过40周(从受精开始算起,约为280天),若从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为42周(约294夭)。

最初8周为胚发育期,如受内外因素影响、发育受阻,会导致各种先天畸形。

8周后至出生为止,以组织及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其特点。

(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又称围产期,国内采用的定义是指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三)婴儿期

出生后满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个时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因此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需要量特别高,如不能满足需要易引起营养缺乏。

但此时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与其高需求产生矛盾,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紊乱。

提倡母乳喂养和合理的营养指导十分重要。

婴儿期抗病能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

(四)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为幼儿期。

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

活动范围渐广,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应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饮食已从乳汁转换为饭菜,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故需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

此时接触外界较广,而自身免疫力仍低,传染病发病率较高,防病仍为保健重点。

(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

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学会模仿,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

学龄前期小儿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因接触面广而又无经验,故这一时期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仍是防病防事故,供给充足的营养。

(六)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相当于小学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这一时期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应加强教育,使他们在学校、在家中打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这段时期发病率较前降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矫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学习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

(七)青春期(少年期)

女孩从11岁-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称青春期(相当于中学学龄期),但个体差异较大,有时可相差2-4岁。

此期特点为生长发育在性激素作用下明显加快,体重,身高增长幅度加大,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殖器官迅速发育,趋向成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

此时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接触社会增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二节生长发育及其障碍

生长一般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两者紧密相关,不能截然分开。

一、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

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

2.性别男女孩生长发育各有特点,一般女孩平均身高(长)、体重较同年龄男孩为小。

3.内分泌生长发育主要是由各种激素调控,其中以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尤为重要。

4.孕母情况

5.营养充足和调配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小儿健康生长极为重要的因素。

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

6.生活环境7.疾病

二、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指标

1.体重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量,代表体格生长。

小儿时期体重增长速度有2个高峰,第1个高峰在第1年上半年,第2个高峰在青春期。

1~6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kg)+(月龄一6)×0.25(kg)

2岁~12岁:

体重(kg)=(年龄-2)×2(kg)+12(kg,2岁时体重)=年龄×2(kg)+8(kg)

2.身长(高)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长度。

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站位测量身高。

2~12岁身高粗略估计为:

身高(cm)=年龄×7+70(cm)。

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此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

3.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

4.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5.胸围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第一年末,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6.腹围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长度为腹围。

7.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长度为上臂围,1~7岁上臂围超过13.5cm为营养良好,

(二)骨骼

1.头颅骨发育前囱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时闭合。

2.脊柱的发育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当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此为脊柱第1个弯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第2个弯曲;1岁后能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第3个脊柱弯曲。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形态变化、数目多少和干骺端融合时间,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

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婴儿早期也摄膝部及踝部片,以了解小腿骨骼骨化中心情况。

出生时足踝部已有跟骨、距骨和骰骨的骨化中心。

新生儿期已出现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骨化中心。

腕部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

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为:

头状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岁)。

10岁时出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

(三)牙齿发育

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

新生儿时无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

出牙顺序依次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侧切牙,下第一磨牙,上第一磨牙,下尖牙,上尖牙,上第二磨牙,下第二磨牙,最晚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长在第二乳磨牙之后。

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其中第一、二双尖牙,代替第一、二乳磨牙。

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终身不出此牙者,一般20~30岁时出齐。

(四)运动发育

小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规律:

①头尾规律: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先会抬头后抬胸,两手取物,坐、站、走等;②由近到远:

如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而至手指取物;③由不协调到协调:

由泛化到集中;(4)由粗动作到精细动作:

先发展抬头、坐、站、走等大动作后才有手指摘物、脚尖走路等细动作,此与协调平衡的发展有关;⑤先有正面动作后会反面动作:

如先会抓东西才能放下东西,先会向前走后才会向后退等。

(五)语言发育

语言发育必须具备正常的发音器官、听觉和大脑语言中枢,与周围人群的语言交往也是促进语言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语言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

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逐渐听懂理解别人的话,然后再学会说话。

先说单词,后可组成句子,先会用名词,而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从讲简单句到会复杂句。

第三节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则

一、儿童保健与疾病预防

(一)各年龄时期的保健原则

1.胎儿期及围生期保健①父母婚前进行体检及遗传学咨询,防止近亲结婚等可减少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出生;②胎儿期保健应以孕母保健为重点:

保证充足的营养,合理安排生活工作,积极防治各种孕期疾病,妥善处理母亲慢性病,慎重用药等;③围生期保健重点在于:

预防先天遗传病(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先天性代谢病筛查等),降低异常产、早产、宫内生长迟滞、新生儿窒息和感染等的发生率。

2.新生儿保健此期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尤以第1周为高,故其保健重点应放在第1周,并应建立和加强新生儿家庭访视制度,注意护理及喂养等。

3.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期易患营养消化紊乱、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及小儿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仍高。

其保健重点在于:

①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指导断奶;②定期做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③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④完成基础计划免疫。

4.学龄前期儿童保健①继续生长发育监测;②重视早期教育,注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智力发展;③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④加强传染病防治,注意安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5.学龄期及青春期保健①保证营养,加强体格锻炼;②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预防近视、龋齿、肠寄生虫病等;③加强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性情、脾气;④重视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教育。

二、计划免疫和预防按种实施程序

疫苗名称

预防疾病

基础免疫

加强免疫

卡介苗

肺结核

出生后24小时内1针

 

脊灰糖丸

脊髓灰质炎

2、3、4月龄各1粒

1.5、4岁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

出生后24小时内、1月、6月各1针

 

百白破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3、4、5月龄各1针

1.5岁

麻疹疫苗

麻疹

8月龄1针

4岁

麻风腮三联疫苗

麻疹、风疹、腮腺炎

15月龄

 

乙脑疫苗

乙型脑炎

6月龄2针,间隔7天

18月龄、6岁各1针

流脑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0月龄2针,间隔15天

4岁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14月龄

 

水痘疫苗

水痘

1岁

 

流感疫苗

流感

2岁内每年2针(儿童型),间隔1月

2岁后每年1针(成人型)

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

12月龄

4岁

23价肺炎疫苗

肺炎球菌肺炎

2岁

 

白破二联疫苗

白喉、破伤风

7岁

[问答题]

320.小儿机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21.生长和发育各指什么?

关系如何?

322.测量上臂围的意义?

323.测量小儿身长时,分别测上部量和下部量各有什么意义?

324.小儿预防接种的程序如何?

325.小儿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分为哪几个方面?

各占总热能的比例如何?

326.什么情况下不能哺母乳?

327.添加辅食的原则是什么?

328.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小儿进行教育?

329.试述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330.小儿乳牙和恒牙萌出有什么规律?

331.小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是什么时候?

33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333.如何测量小儿皮下脂肪厚度?

常用哪些部位?

334.试述7岁内各年龄小儿主要动作发育特点

335.为什么3岁以前的小儿易生病?

336.婴儿容易发生溢乳的原因有哪些?

337.小儿时期肝脏发育有何特点?

338.什么叫微量元素?

339.试述母乳喂养的优点

340.试述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

341.一个3个月婴儿,体重5kg,用8%糖牛乳喂养,每日需多少牛乳及水,应如何给予?

342.5个月正常小儿,牛乳喂养每天给牛乳、糖、水各多少?

应添加哪些辅食?

343.如何测量骨化中心?

有何意义?

[填空题]

344.最易发生先天性畸形的胎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45.母乳成分随产后不同时期而有所改变,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6.小儿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7.混合喂养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法。

参考答案

[问答题]

320.小儿机体总是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这是小儿机体的基本特点。

321.生长一般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二者紧密相关,不能截然分开,故目前倾向于统称为发育。

322.

(1).上臂围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接中点水平绕上臂1周

(2).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常用以估评小儿营养状况。

一般认为1-7岁小儿上臂围超过13.5cm为营养过剩,12.5~13.5cm为营养中等,小于12.5cm为营养不良

323.

(1).上部量是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指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2).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上缘之间,12岁上部量位于耻骨上缘,上下部量相等

(3).可鉴别身材短小巨大的病因,如垂体性侏儒营养不良,佝偻病所致者,各部比例正常,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或不全所致者下部量特短。

324.计┌─乙肝疫苗:

初生,1月,6月各注射一次3-4岁后复种加强

划│卡介苗:

出生40天内,5-7岁如OT

(一)、7岁、12岁“三新”各复种一次

免│脊髓灰质炎疫苗:

2月后1次(三型1丸)4岁后加强1次

疫│麻疹疫苗:

8个月以上

│百、白、破三联疫苗:

3个月,1.5~2岁时加强,7岁加强各1次

└─流行性乙脑疫苗:

1岁以上,每年加强1次

325.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代谢所需占总热能的50-60%

(2).生长发育所需占总热能的20-30%

(3).食物特殊功力所需占总热能的7-8%

(4).活动所需占总热能约15-20Kcal/kg/d随活动程度身体大小而异

(5).排泄损失能量占总热能的8-11Kcal/kg/d

326.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饮食,但当母亲患传染性疾病如肝炎、开放性肺结核等疾病时,应禁止哺乳;患严重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精神病时也不宜哺乳。

患急性传染病、乳腺炎、高热时,应暂停哺乳(可将乳汁定时排空),等病情控制后再进行哺乳。

327.

(1).从少到多,使婴儿有一个适宜过程

(2).由稀到稠

(3).从细到粗

(4).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不能同时加几种

(5).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328.早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过去大多数中外学者认为胎儿和新生儿期大脑发育不成熟,不仅不能学习,而且,新生儿2周后才能产生最初的条件反射。

但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胚胎发育第4周,神经系统即开始形成,第8周出现大脑皮层,6~7个月胎儿的脑已经基本上具有沟和回及皮质,6~7个月后对于听到过的音乐,听到后即有兴奋的表现,生后小儿听到宫内听到音乐有的可以安静入睡,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在胎儿时期即可进行早期教育,即“胎教”。

如何进行胎教呢?

即母亲在妊娠期精神要愉快,经常欣赏音乐,观看有趣的电影、电视及相声,同时母亲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给予胎儿一个舒适的宫内环境。

这都有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

329.小儿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整个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不断进行,但各年龄生长发育并非等速进行。

一般体格生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二)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

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

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三)一般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小儿生长发育虽按上述一般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种种因素如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330.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约自6个月起(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

出牙顺序依次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侧切牙,下第一磨牙,上第一磨牙,下尖牙,上尖牙,上第二磨牙,下第二磨牙,最晚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长在第二乳磨牙之后。

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其中第一、二双尖牙,代替第一、二乳磨牙。

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第三个磨牙(智齿),但也有终身不出此牙者,一般20~30岁时出齐,共32个。

出牙为生理现象,但个别小儿可有低热、唾液增多,发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

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佝偻病、克汀病、先天愚型患儿可有出牙较迟,牙质差等。

331.小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内生长迅速,因此这时是小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

而最关键的是出生后的6个月。

在此期间营养的情况极为重要。

据有些学者研究发现,1岁以内营养不良的小儿其脑重量轻、细胞数减少。

如果营养不良持续8个月以上,不仅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也缩小,智力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婴儿期小儿体重成倍增长,需要大量的营养,但此时婴儿消化和吸收功能尚不完善,进食过多反而导致腹泻,造成消化吸收不良和营养紊乱。

因此,婴儿期要供给适量的各种营养成份,以促进婴儿迅速而又健康地成长。

332.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包括

(1)遗传因素。

如父母的种族、身高、特征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2)性别因素。

一般情况下女孩的体重比男孩稍轻,身高稍矮。

(3)内分泌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骨骼发育阻滞,所以小儿显得矮小,智能发育障碍。

垂体功能低下时,出现垂体性侏儒。

外界因素包括

(1)母亲的情况

(2)营养。

营养对小儿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营养的同时结合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儿的生长和发育。

(3)疾病。

长期消耗性疾病可直接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先天性疾病等。

333.皮下脂肪厚度(皮褶厚度)用皮褶量具测量,测量者在测量部位用左手拇指及食指将该处皮肤及皮下脂肪捏起,捏时二手指应相距3cm,右手拿量具,将钳板插入捏起的皮褶二边至底部钳住,测量其厚度,读数记录至0.5mm。

.测量皮下脂肪厚度的常用部位有:

(1).上臂二头肌部位,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水平腹侧,皮褶方向应与上臂长轴平行

(2).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稍偏外侧处,皮褶方向应自下向上中方向与脊柱成45°角

(3).腹部,锁骨中线上平脐处,皮褶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

近年来国际上常采用上臂皮褶厚度,其次为肩胛角下皮褶厚度

334.初生儿颈肌完全无力,仰卧扶至坐位时头可以抬起,然后立即又垂下。

1个月俯卧时尝试着要抬起头来

2个月扶坐时能间歇地勉强仰起头

3~4个月坐时腰呈弧形,从仰卧位扶起,3个月时头稍后垂,4个月时头,颈和躯干维持在一个平面上,扶坐时基本能抬头。

俯卧时用肘支撑上半身可持续数分钟,会在胸前玩手或捏弄手中物体,双手不协调地试图取物。

5~6个月坐在大人身上能直腰,会抓住玩具,开始学翻身。

先由俯卧位翻仰卧位。

仰卧位拉手能坐起来。

扶着两侧上肢可以瞬间站得直。

7~8个月能独坐片刻,开始学爬。

开始学爬时往往向后爬

9~10月会试站、独站片刻

10~11月扶椅可走几步

12月独走

15月走得好、弯腰捡东西

18月能爬台阶、扔皮球

2岁步态较稳。

开始能跑,用杯饮水,学用筷子,一页页地翻书,上下台阶时能

单步迈,能并足跃下阶梯,也能并足往前跳一步及原地跳跃

3岁能一只脚跳过低障碍物,会披衣、解钮扣,用方木“搭桥”。

4~5岁会穿衣服,会单脚而后双脚并跳。

6岁以后能较好地蹦跳及奔跑

335.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

并分述小儿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

(1).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容易破损;新生儿和婴儿的肠壁通透性高,胃酸较少,杀菌力弱;婴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