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373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docx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

  

  秋兴八首

  唐代: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

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

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

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

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

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

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

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

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

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

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

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

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日复一日,大明宫遥望着终南山,却望不到。

那些深居的隐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们吸光饮尽,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

记得当年朝上,雉尾扇开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着圣殿,让我看清玄宗的容貌。

记得当年位列朝班,青琐门下意气风发,而现在,疾病无情地消磨着时光……秋已渐深。

  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

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

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

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

——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没有任何留恋的事物。

  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

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

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

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

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

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注释

  玉露: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

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

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

萧瑟阴森。

  兼天涌:

波浪滔天。

  塞上:

指巫山。

接地阴:

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

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

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

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

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

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

捣衣石。

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夔(kuí)府:

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京华:

指长安。

  槎:

木筏。

  画省:

指尚书省。

  山楼:

白帝城楼。

  翠微:

青山。

  信宿:

再宿。

  匡衡:

字雅圭,汉朝人。

抗疏:

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刘向:

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轻肥:

即轻裘肥马。

《论语·雍也》:

“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闻道:

听说。

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

似弈棋:

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百年:

指代一生。

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第宅:

府第、住宅。

新主:

新的主人。

  异昔时:

指与旧日不同。

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换一拨。

  北:

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

金鼓振:

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征西:

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羽书:

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驰:

形容紧急。

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鱼龙:

泛指水族。

寂寞:

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

《水经注》:

“鱼龙以秋冬为夜。

”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故国:

指长安。

平居:

指平素之所居。

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蓬莱宫阙:

指大明宫。

蓬莱,汉宫名。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

南山:

即终南山。

  承露金茎:

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

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

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

霄汉间:

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瑶池:

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

降王母:

《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

《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东来紫气:

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

《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

函关:

即函谷关。

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云移:

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

雉尾:

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

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

后来定为朝仪。

  日绕龙鳞:

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

圣颜:

天子的容貌。

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33.一:

一自,自从。

卧沧江:

指卧病夔州。

岁晚:

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34.几回:

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

青琐:

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

后亦借指宫门。

点朝班:

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

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35.瞿塘峡:

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

曲江:

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6.万里风烟:

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

素秋:

秋尚白,故称素秋。

  37.花萼:

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

夹城:

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

通御气:

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38.芙蓉小苑:

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

入边愁:

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

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39.珠帘绣柱:

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

黄鹄:

鸟名,即天鹅。

《汉书·昭帝纪》:

“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

”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40.锦缆牙樯:

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缆,彩丝做的船索。

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

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41.歌舞地:

指曲江池苑。

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42.秦中:

此处借指长安。

帝王州:

帝王建都之地。

  43.昆明池:

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

《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44.武帝:

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

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

旌旗:

指楼船上的军旗。

《汉书·食货志(下)》:

“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45.织女:

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

《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

“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

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

机丝:

织机及机上之丝。

虚夜月:

空对着一天明月。

  46.石鲸:

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

《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

“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

常鸣吼。

鬣尾皆动。

”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47.菰(gū):

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

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48.莲房:

即莲蓬。

坠粉红:

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

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49.关塞:

此指夔州山川。

极天:

指极高。

唯鸟道:

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

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50.江湖满地:

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

渔翁:

杜甫自比。

  51.昆吾:

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

《汉书·扬雄传》:

“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

”御宿:

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

《三辅黄图》卷四:

“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

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

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逶迤:

道路曲折的样子。

  52.紫阁峰:

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

阴:

山之北、水之南,称阴。

渼(měi)陂(bēi):

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

陂,池塘湖泊。

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53.香稻啄馀鹦鹉粒:

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

此句为倒装语序。

  54.碧梧:

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

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55.拾翠:

拾取翠鸟的羽毛。

相问:

赠送礼物,以示情意。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56.仙侣:

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

晚更移:

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57.彩笔:

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

《南史·江淹传》:

“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干气象:

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58.白头:

指年老。

望:

望京华。

  赏析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

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

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

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

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

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

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

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

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

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

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

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

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

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

“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

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

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

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

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

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

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

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

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

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

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

这是两次往复。

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

这是第三次往复。

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

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

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

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

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

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

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苏东坡曾说: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

在《秋兴八首》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

“清秋燕子故飞飞。

”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

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

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

黄生《杜诗说》:

“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

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

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

《秋兴八首》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

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

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

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

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

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

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

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

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

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

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

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

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

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

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八首》就是明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