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864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课题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七课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第一课时指南录后序【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作副词,全,都。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

没有依托今义:

单调,没有意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义:

十分激烈今义:

大方(3)为巡船所物色古义:

搜寻今义:

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4)以至于永嘉古义:

到达今义:

表示退一步的副词(5)几彷徨死古义:

走投无路今义:

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3.一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动词,夹杂)

(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动词,倒下)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副词,无,不。

靡及,达不到)(3)如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动词,往.......去,到.......去)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予分当引决(按名分)/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

(2)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取道)二、文言虚词1.而

(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

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3)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4)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5)介词,凭。

以资政殿学士行(6)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3.则

(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

(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

(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2.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3.倒装句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为何,宾语前置)

(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B.道海安、如皋取道C.为巡船所物色盘查D.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单调,没有意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以资政殿学士行将以有为也B.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D.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夜则以兵围所寓舍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2)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3)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4)呜呼!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答案:

1.D(没有依托)2.C(句中停顿,助词/……的人)3.略第二课时五人墓碑记【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

(2)独五人之��荩�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插)(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

“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

党羽今义:

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

痛于心,痛恨今义:

极端伤心(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义:

考察,查究今义:

压住(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义:

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义:

金子(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

非同寻常今义:

程度副词,十分,极(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古义:

比较今义:

看(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

头颅,借指性命今义:

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3.一词多义

(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

(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7)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其疾病而死(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盒子装)/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记)

(2)名词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当作仆役)(3)动词使动用法。

众不能堪,�x而仆之(使……倒地)/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4)动词作名词。

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5)形容词作名词。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百姓)二、文言虚词1.而

(1)连词,表承接。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x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连词,表修饰。

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2.以

(1)连词,表目的。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3)连词,表修饰。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介词,表凭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介词,用。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6)介词,因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焉

(1)兼词。

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3)语气词。

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4.之

(1)助词,的。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4)动词,去,往。

佯狂不知所之者(5)代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5.其

(1)代词,作定语成分。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代词,作主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3)指示代词,那。

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6.于

(1)介词,表被动。

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

(2)介词,向。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3)介词,在。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7.为

(1)动词。

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判断动词,是。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3)介词,替,给。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8.当

(1)介词,在……时候。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2)动词。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2.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

(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3.省略句

(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

(2)问:

“谁为(之)哀者?

”(省介词宾语“之”)(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4.倒装句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之四海,定语后置)(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缙绅,定语后置)(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吴之民方痛心焉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D.安能屈豪杰之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激于义而死焉去今之墓而葬焉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C.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案:

1.B(痛于心,痛恨)2.A(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代五义士) 第三课时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义:

从属二主,动词今义:

“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使者,出使的人今义:

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那个人今义:

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2)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名词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以……为鄙)(4)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5)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⑺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阙秦以利晋(使……损害)二、文言虚词1.以

(1)介词,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拿,用。

敢以烦执事(3)连词,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越国以鄙远(5)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2.而

(1)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连词,表修饰。

夜,缒而出(3)连词,表转折。

朝济而夕设版焉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3)助词,的。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4)代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4.焉

(1)语气助词,表陈述。

子亦有不利焉

(2)疑问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3)兼词,于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5.其

(1)代词。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6.且

(1)连词,表并列,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连词,表递进,况且。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4.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携带的物品B.失其所与,不知通“错”,明智C.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

1.A(使者,出使的人)2.C(并列连词,又/递进连词,况且)第四课时谏太宗十思疏【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3)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4)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宏兹九德(使……光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何必劳神苦思(使……苦)(5)动词使动用法。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鸣琴垂拱(使……鸣)/何必劳神苦思(使……劳)二、文言虚词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必竭诚以待下(3)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戒奢以俭/纵情以傲物(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5)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6)介词,把。

则思三驱以为度(7)介词,用。

虽董之以严刑2.而

(1)连词,表转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

(2)连词,表因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3)连词,表承接。

择善而从之(4)连词,表并列。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5)连词,表目的。

则思谦冲而自牧3.为

(1)动词,作为。

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

(2)动词,成为。

则吴越为一体(3)介词,表被动。

为天下笑4.之

(1)代词。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闻求木之长者(3)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5.其

(1)代词,作定语成分。

必固其根本(它的)/则智者尽其谋(他们的)

(2)指示代词。

知其不可(这些)/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可忽乎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2.疑问句

(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词“哉”,表反问)3.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

(省主语“民众”)4.倒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定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承天景命大B.虽董之以严刑监督C.简能而任之选拔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快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B.是寡人之过也可以尽豫游之乐C.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发其志士之悲哉D.虽董之以严刑必竭诚以待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道哉?

答案:

1.B(名词作动词,献礼)2.A(副词,竟/副词,就)3.略

第五课时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梳理】一、实词1.通假字

(1)可予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通“捧”)(3)拜送书于庭(通“廷”)(4)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2.一词多义

(1)奉臣愿奉璧往使(动词,通“捧”)请奉盆缶秦王(动词,进献)

(2)闻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动词,听说)(3)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谁、哪一个)(4)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动词,凭借,倚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5)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动词,回头)顾吾念之(副词,只是,不过)(6)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一种文体)舍相如广成传(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动词,传递)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动词,传颂)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乃使其从者衣褐(穿)/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秦御史前书(上前)/臣乃敢上璧(献上)/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献礼)/左右欲刃相如(杀)

(2)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廷叱之(当廷)/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间至赵矣(从小路)(3)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4)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5)动词使动用法。

毕礼而归之(使……归)/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二、文言虚词1.而

(1)连词,表并列。

夫赵强而燕弱

(2)连词,表修饰。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3)连词,表承接。

毕礼而归之(4)连词,表转折。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2.之

(1)代词。

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患秦兵之来(3)结构助词,的。

为刎颈之交3.于

(1)介词,在。

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介词,给。

归璧于赵(3)介词,与。

故燕王欲结于君(4)介词,对。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5)介词,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4.以

(1)连词,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连词,来。

宁许以负秦曲(3)介词,把。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4)介词,用,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词,凭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5.其

(1)代词,作定语。

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

(2)代词,那。

其势不俱生6.为

(1)动词。

拜为上卿(做,当)/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2)动词,是,表判断。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3)介词,替,给。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7.乃

(1)副词,竟。

今君乃亡赵走燕

(2)副词,就。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3)副词,才。

臣乃敢上璧8.因

(1)介词,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副词,就,于是。

相如因持璧却立(3)副词,由此,趁机。

不如因而厚遇之9.与

(1)动词,与......比。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介词,跟,同。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3)连词,和。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0.且

(1)连词,即使,表假设。

且庸人尚羞之

(2)连词,表并列。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3)副词,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

(2)蔺相如者,赵人也(……者,……也,表判断)(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2.疑问句

(1)何以知之(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孰”,表疑问)(4)谁可使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5)独畏廉将军哉(疑问语气词“哉”,表疑问)(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3.省略句

(1)(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省略主语“廉颇”)(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两处均省略介词“于”)(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省略介词“于”)(4)固请(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省略宾语“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5)欲以(之)击柱(省略介词宾语“之”)(6)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缶(省略介词宾语“赵王”)(7)赵王以(之)为贤大夫(省略介词宾语“之”)(8)(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4.倒装句

(1)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人,定语后置)

(2)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宾语前置)(3)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介宾后置)(4)故燕王欲结于君(于君结,介宾后置)(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介宾后置)5.被动句

(1)徒见欺(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命C.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回头D.负荆请罪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B.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相如因持璧却立C.乃使其从者衣褐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