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9878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docx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

02106220、02106420、02107220、02106520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基础(A)、机械设计基础(B)、机械设计基础(C)

实验总体状况: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时数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01

机构认识实验

1

演示

18

0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1

综合

1

03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1

验证

1

04

齿轮范成原理虚拟实验

1

综合

1

05

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

1

验证

5~10

06

机械运动方案创意设计实验

16

设计

2

07

凸轮机构综合实验

16

综合

8

08

“慧鱼”机构综合设计实验

6

综合

18

09

连杆图谱和机构设计虚拟实验

2

设计

2

10

机械零件认识实验

1

演示

18

11

齿轮传动设计虚拟实验

2

设计

2

12

带传动实验

1

验证

5~7

13

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实验

6

综合

8

14

滑动轴承实验

1

验证

5~7

15

减速器结构分析及拆装实验

2~3

综合

5~7

16

机器拆装与结构分析实验

4

综合

8

注:

1、实验01和10可合并在一起,分两个单元进行;

2、实验03和04应根据学时和专业方向从中选择一个。

实验一机构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内容

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动态展示,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

实验教师只作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增加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的理解,培养对课程理论学习和专业方向的兴趣。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机构陈列室机构展柜和各种机构模型。

四、实验原理

(一)对机器的认识:

通过实物模型和机构的观察,学生可以认识到:

机器是由一个机构或几个机构按照一定运动要求组合而成的。

所以只要掌握各种机构的运动特性,再去研究任何机器的特性就不困难了。

在机械原理中,运动副是以两构件的直接接触形式的可动联接及运动特征来命名的。

如:

高副、低副、转动副、移动副等。

(二)平面四杆机构:

平面连杆机构中结构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是四杆机构,四杆机构分成三大类:

即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副机构;双移动副机构。

1.铰链四杆机构分为:

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即根据两连架杆为曲柄,或摇杆来确定。

2.单移动副机构,它是以一个移动副代替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一个转动副演化而成的。

可分为:

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块机构、转动导杆机构及摆动导杆机构等。

3.双移动副机构是带有两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把它们倒置也可得到:

曲柄移动导杆机构、双滑块机构及双转块机构。

(三)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常用于把主动构件的连续运动,转变为从动件严格地按照预定规律的运动。

只要适当设计凸轮廓线,便可以使从动件获得任意的运动规律。

由于凸轮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仪器及操纵控制装置中。

凸轮机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

凸轮(它有特定的廓线)、从动件(它由凸轮廓线控制着)及机架。

凸轮机构的类型较多,学生在参观这部分时应了解各种凸轮的特点和结构,找出其中的共同特点。

(四)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机构。

具有传动准确、可靠、运转平稳、承载能力大、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器中。

根据轮齿的形状齿轮分为:

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及蜗轮、蜗杆。

根据主、从动轮的两轴线相对位置,齿轮传动分为:

平行轴传动、相交轴传动、交错轴传动三大类。

1.平行轴传动的类型有:

外、内啮合直齿轮机构、斜齿圆柱齿轮机构、人字齿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等。

2.相交轴传动的类型有圆锥齿轮机构,轮齿分布在一个截锥体上,两轴线夹角常为90°。

3.交错轴传动的类型有:

螺旋齿轮机构、圆柱蜗轮蜗杆机构,弧面蜗轮蜗杆机构等。

在参观这部分时,学生应注意了解各种机构的传动特点,运动状况及应用范围等。

4.齿轮机构参数:

齿轮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a、顶隙系数c*等。

在参观这部分时学生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渐开线?

渐开线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基圆、发生线?

并注意观察基圆、发生线、渐开线三者间关系,从而得出渐开线有什么性质?

再就观察摆线的形成,要了解什么是发生圆?

什么是基圆?

动点在发生圆上位置发生变化时,能得到什么样轨迹的摆线?

同时还要通过参观总结出:

齿数、模数、压力角等参数变化对齿形有何影响?

(五)周转轮系:

通过各种类型周转轮系的动态模型演示,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是定轴轮系?

什么是周转轮系?

根据自由度不同,周转轮系又分为行星轮系和差动轮系。

它们有什么差异和共同点?

差动轮系为什么能将一个运动分解为两个运动或将两个运动合成为一个运动?

周转轮系的功用、形式很多,各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在我们今后的应用中应如何避开缺点,发挥优点等等都是需要学生实验后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六)其他常用机构:

其他常用机构常见的有棘轮机构;摩擦式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万向节及非圆齿轮机构等。

通过各种机构的动态演示学生应知道各种机构的运动特点及应用范围。

(七)机构的串、并联:

展柜中展示有实际应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的运动机构。

从这里可以看出,机器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机构按照一定的运动要求串、并联组合而成的。

所以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各类基本机构的运动特性,才能更好地去研究任何机构(复杂机构)特性。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认真阅读和掌握教材中相关部分的理论知识;

2、现场观察各种机构模型及其运动规律和特点,听录音和实验教师讲解;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根据现场观察结果,分析至少六种常见机构,包括机构的组成、基本原理和运动特点。

七、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实验规则。

各种模型观察和分析后,放回原处,不得损化或任意放置。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根据实际机器或机构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

2.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验机构的比较,巩固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分析机构的组成,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自由度,理解各种运动副的组成和特点,分析机构中的虚约束、局部自由度和复合铰链,判断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若干个机器和机构模型;

2.自备三角尺、圆规、铅笔、稿纸等。

四、实验原理

机构的运动简图是工程上常用的一种图形,是用符号和线条来清晰、简明的表达出机构的运动情况,使人看了对机器的动作一目了然。

在机器中各种机构尽管它们的外形和功用各不相同,但只要是同种机构其运动简图都是相同的。

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所具有的构件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不考虑构件的复杂外形,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参看附表GB4460)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寸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画出能准确表达机构运动特性的机构运动简图。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选择5~8种机构模型和机器(根据不同专业要求,规定必画和选画模型);

2.选好模型后缓慢地转动被测的机器或模型,从原动件开始观察机构的运动,认清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

3.根据运动传递的顺序,仔细分析相互连接两构件间的接触方式及相对运动形式,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及运动副类型和数目;

4.合理选择投影面,一般选择能够表达机构中多数构件的运动平面为投影面;

5.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的草图。

首先将原动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避开构件之间重合)大致定出各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用规定的符号画出运动副,并用线条连接起来,然后用数字1、2、3……及字母A、B、C……分别标注相应的构件和运动副,并用箭头表示原动件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形式,量出机构对应运动副间的尺寸,再将草图按比例画入实验报告中;

6.计算自由度,并与实际机构对照,观察原动件数与自由度是否相等;计算公式:

F=3n-2PL-PH;

7.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并判断机械的级别。

举例:

绘制如图2-1(a)所示的小型压力机的机构运动简图。

 

解该小型压力机的工作原理是电机带动偏心轮1′作顺时针转动,通过构件2、3将主运动传给构件4;同时另一路运动自与偏心轮1′固联的齿轮1输出,经齿轮8及与其固联的槽型凸轮8′,传递给构件4;两路运动经构件4合成,由滑块6带动压头7作上下移动,实现冲压工艺动作。

显然该压力机的机架是构件0,原动件为组件1-1′,其他为从动件。

仔细观察各连接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特点后可知,构件0和1(1′)、1′和2、2和3、3和4、4和5、6和7及0和8(8′)之间构成转动副;而构件0和3、4和6及0和7之间构成移动副;高副为1和8、8′和5之间形成。

选定视图投影面及比例尺μL=0.001m/mm,顺序确定转动副A、H和移动副导路D、M的位置,根据原动件1′的位置及各杆长等绘出转动副B、C、E、F、J的位置按规定符号绘出各运动副(包括高副G、N)及各构件等,最后得到该压力机的机构运动简图,如图2—1(b)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机构活动杆件数为8,转动副数为7,移动副数为3,高副为2。

但构件4与凸轮8′之间以滚子5实现滚动接触,故此处引进了一个局部自由度,应排除(即设想将滚子与构件4焊成一体)。

这样n=7;PL=9;PH=2;计算自由度得

F=3×7-2×9-2=1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编号

机构名称

运动简图

自由度计算

判断原动件数及机构级别

1

n=PL=

PH=F=

2

n=PL=

PH=F=

3

n=PL=

PH=F=

4

n=PL=

PH=F=

5

n=PL=

PH=F=

6

n=PL=

PH=F=

7

n=PL=

PH=F=

8

n=PL=

PH=F=

思考题

1.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能说明那些问题?

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量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

七、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中应遵守实验室实验规则。

各种模型观察和分析后,放回原处,不得损化或任意放置。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渐开线齿轮齿廓曲线的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齿廓的根切现象和用径向变位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齿形的异同。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所用的范成仪有三种规格;齿轮的压力角α=20º;齿顶高系数h*a=1;顶隙系数c*=0.25;但齿数z与模数m不同,它们分别是:

A、m=20Z=10;B、m=15Z=10;C、m=16Z=17。

每个同学只用其中一种范成仪。

实验时每个同学须完成以下内容:

1.范成标准齿轮

使用A、B两种范成仪的学生可看到所范成的齿廓有明显的根切现象,其原因这是齿数Z=10,少于不根切的最少齿数Zmin,范成时刀具的齿顶线超过啮合极限点N,而产生根切。

使用C种范成仪的学生所范成的齿廓没有根切现象,这是因为所范成的齿轮的齿数Z=17=Zmin,范成时刀具的齿顶线通过N点,因而没有根切。

2.范成变位齿轮

使用A、B两种范成仪的学生范成变位系数X=0.5的正变位齿轮,其齿廓没有根切现象。

这是因为在Z=10时不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

而实验所用的变位系数x=0.5,x>xmin。

因此把刀具由加工标准齿轮的位置远离轮心平移xm距离后,刀具的齿顶线就低于N点,因而根切消除。

使用C种范成仪的学生范成变位系数x=-0.5的负变位齿轮,其齿廓有根切现象。

这是因为在范成Z=17的标准齿轮时刀具的齿顶通过N点,而将刀具向轮心平移xm距离,刀具的齿顶线超过N点,因而产生根切。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齿轮范成仪(每人一台)。

2.铅笔、橡皮、剪刀(学生自备)。

齿轮范成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实验所用的范成仪有三种规格,它们的结构原理相同,仅介绍一种。

范成仪结构如图3—1所示,由机座1,扇形盘2,旋钮3,齿条刀4,溜板5,螺母6等组成。

机座上有两孔为O1和O2;扇形盘可绕轴心(大扇绕O1,小扇O2)转动,扇形盘上装有扇形齿轮,溜板上装有齿条,它与扇形齿轮相啮合,在扇形齿轮的分度圆与溜板齿条的节线(分度线)上该有数字,移动溜板时可看到它们一一对应,即表示齿轮的分度圆与齿条的节线(分度线)作纯滚动。

把一个分度圆直径与扇形齿轮的分度圆直径相等的待加工齿轮的纸坯固联在扇形盘上,把齿条型刀具固联在溜板上,随着扇形齿轮与溜板齿条的啮合传动,轮坯的分度圆与齿条型刀具的某条节线作纯滚动。

旋钮3是用来固联纸坯,螺母6可把齿条刀具固联在溜板上,松开螺母后可调整刀具与轮坯的相对位置。

如果齿条刀具的中线与轮坯的分度圆相切(此时刀具的标线与溜板两侧标尺的“O”线对齐),范成出标准齿轮的齿廓。

如果改变齿条刀具与轮坯的相对位置,即刀具的中线与轮坯的分度圆不相切,有一段距离(距离xm值可在溜板两侧的标尺上直接读出),则可按移距变位值的大小及方向分别范成出正变位齿轮或负变位齿轮。

 

图3-1齿轮范成仪

四、实验原理

由齿轮啮合原理可知:

一对渐开线齿轮(或齿轮和齿条)啮合传动时,两轮的齿廓曲线互为包络线。

范成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加工齿轮的。

用范成法加工齿轮时,其中一轮为形同齿轮或齿条的刀具,另一轮为待加工齿轮的轮坯。

刀具与轮坯都安装在机床上,在机床传动链的作用下,刀具与轮坯按齿数比作定传动比的回转运动,与一对齿轮(它们的齿数分别与刀具和待加工齿轮的齿数相同)的啮合传动完全相同。

在对滚中刀具齿廓曲线的包络线就是待加工齿轮的齿廓曲线。

与此同时,刀具还一面作径向进给运动(直至全齿高),另一面沿轮坯的轴线作切削运动,这样刀具的刀刃就可切削出待加工齿轮的齿廓。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包络出齿轮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实验来表现这一过程。

在实验中所用的齿轮范成仪相当于用齿条型刀具加工齿轮的机床,待加工齿轮的纸坯与刀具模型都安装在范成仪上,由范成仪来保证刀具与轮坯的对滚运动(待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线速度与刀具的移动速度相等)。

对于在对滚中的刀具与轮坯的各个对应位置,依次用铅笔在纸上描绘出刀具的刀刃廓线,每次所描下的刀刃廓线相当于齿坯在该位置被刀刃所切去的部分。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刀刃廓线逐渐包络出待加工齿轮的渐开线齿廓,形成轮齿切削加工的全过程。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剪好轮坯纸。

2.标准齿轮的绘制。

(1)松开螺母6及旋钮3,将轮坯纸放在刀具下面,且在圆盘上面,然后旋上旋钮3,此时暂不要旋紧,将轮坯纸上已印好的X=O的区域转到下方正中。

(2)调节齿条插刀,使刀具标线对准溜板两侧标尺上的O线,此时刀具中线与轮坯分度圆相切,然后旋紧旋钮3及螺母6。

(3)开始“切制”齿廓时,先将溜板5推向左端,然后用左手将溜板向右推进2-3mm,右手用铅笔在轮坯纸上描下刀具刀刃齿廓。

随后依此重复,直到刀具推到右端为止,轮坯上所描下的一系列刀具齿廓所包络出的曲线就是渐开线齿形。

最后用铅笔钩下一个你认为是完整的齿形(即用“√”表示)

3.正变位齿轮的绘制

(1)松开旋钮3,将轮坯纸旋转120°,使纸坯上印好的X=0.5的区域位下方正中,旋紧旋钮3。

松开螺母6,将齿条刀具远离轮坯中心xm距离,其数据可在标尺上读出,然后将螺母6拧紧。

(2)重复标准齿轮绘制方法的第(3)步骤。

4.负变位齿轮的绘制

其绘制方法和步骤与正变位齿轮基本相同,其不同的是将齿条刀具向着轮坯中心移动∣xm∣距离。

5.绘制完毕后取下图纸,并将范成仪恢复到原状态。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姓名_____组别______日期____

(一)齿轮的基本参数

m

z

α

h*a

x

x1

x2

x3

20º

0

0.5

-0.5

(二)记录有关数据(单位:

mm)

标准

正变位

负变位

变位量xm

分别计算下列参数

分度圆直径d

齿顶圆直径da

齿根圆直径df

从齿廓图上量出下列参数

分度圆齿厚

齿顶圆齿厚

齿根圆齿厚

(三)比较和结论

用上面数据,将下面各项与标准齿轮进行定性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正变位

负变位

正变位

负变位

1.分度圆齿厚

3.齿根圆齿厚

2.齿顶圆齿厚

4.根切

七、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中应遵守实验室实验规则。

实验四  齿轮范成原理虚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渐开线齿轮齿廓曲线的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齿廓的根切现象和用径向变位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齿形的异同。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在本实验中,每位学生应至少完成如下6个实验。

表1 齿轮范成实验数据

序号

模数

齿数

压力角

(度)

变位

系数

齿顶高

系数

径向间隙

系数

说   明

1

20

17

20

0.00

1.00

0.25

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

2

20

17

20

-0.70

1.00

0.25

负变位齿轮,有小量根切

3

20

10

20

0.000

1.00

0.25

标准齿轮,有明显根切

4

20

14

20

0.70

1.00

0.25

正变位齿轮,没有根切

5

20

17

14.5

0.00

1.00

0.25

压力角不同,比较齿形

6

20

17

20

0.00

0.80

0.30

齿顶高系数不同,比较齿形

另外,学生还可以取一些特殊的参数进行实验,如:

齿数很少的齿轮,即齿数为4等;压力角很大、或很小,观察压力角的变化对齿形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每1~2人一台计算机,安装“齿轮范成实验程序GearView2005”,并通过网络连接打印机。

2.学生自备笔、纸和相关的文具,并带《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四、实验原理

由齿轮啮合原理可知:

一对渐开线齿轮(或齿轮和齿条)啮合传动时,两轮的齿廓曲线互为包络线。

范成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加工齿轮的。

用范成法加工齿轮时,其中一轮为形同齿轮或齿条的刀具,另一轮为待加工齿轮的轮坯。

刀具与轮坯都安装在机床上,在机床传动链的作用下,刀具与轮坯按齿数比作定传动比的回转运动,与一对齿轮(它们的齿数分别与刀具和待加工齿轮的齿数相同)的啮合传动完全相同。

在对滚中刀具齿廓曲线的包络线就是待加工齿轮的齿廓曲线。

与此同时,刀具还一面作径向进给运动(直至全齿高),另一面沿轮坯的轴线作切削运动,这样刀具的刀刃就可切削出待加工齿轮的齿廓。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包络出齿轮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实验来表现这一过程。

在实验中所用的齿轮范成仪相当于用齿条型刀具加工齿轮的机床,待加工齿轮的纸坯与刀具模型都安装在范成仪上,由范成仪来保证刀具与轮坯的对滚运动(待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线速度与刀具的移动速度相等)。

对于在对滚中的刀具与轮坯的各个对应位置,依次用铅笔在纸上描绘出刀具的刀刃廓线,每次所描下的刀刃廓线相当于齿坯在该位置被刀刃所切去的部分。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刀刃廓线逐渐包络出待加工齿轮的渐开线齿廓,形成轮齿切削加工的全过程。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六个齿轮参数,并按“确定”按钮确认。

2.按“>”按钮,程序进行范成加工过程模拟,此时,学生应注意观察齿轮范成加工过程,即渐开线齿廓形成过程。

3.加工完成后,程序自动弹出存盘对话框,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数据存盘界面

在文件名栏中填入一定序号,如:

01、02、03、04…。

按1-3步骤做6个以上的实验。

4.生成实验报告

完成了6个以上实验后,就可以生成实验报告。

按“打印”按钮进入。

程序显示如图5所示界面。

界面中显示有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还有“实验一”、“实验二”、…“实验六”等。

选定“实验一”,并按“读取”按钮从已做实验中选一个实验数据;再选“实验二”按钮,再选一个实验数据,这样,最多可选6个实验数据。

学生在班级栏中填入班级。

在简要说明中填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就可形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可直接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也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子目录中。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1.实验报告中的应有六个实验数据;

2.应对每个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3.对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说明:

齿形的变化与齿数的关系、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不同点,以及变位系数对齿形的影响。

压力角的变化对齿形的影响等。

输入的实验报告如图2所示。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充分做好准备,了解齿轮范成的基本原理,以及虚拟实验程序的使用方法;

2.实验时,应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

实验五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巩固刚性转子动平衡的理论知识。

2.了解闪光式动平衡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和转子动平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

1.平衡两个不平衡量所在轴位置不同的试件。

试件

(一),不平衡量在两校正面之间。

试件

(二),不平衡量在两校正面之外。

2.根据所给试验转子的已知条件进行动平衡计算,并与实验结果对照分析比较。

三、实验设备和用具

1.DS—5型,DS—100型闪光式动平衡试验机,试验转子。

2.架盘天平及砝码,活动板手及螺丝刀等。

3.配重—螺母、垫圈、橡皮泥等。

四、闪光式动平衡试验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闪光式动平衡试验机是一种工业用试验机,它采用电子技术测量校正面上不平衡量的大小和相位,用电流表显不平衡量的大小,用闪光灯显示不平衡量的相位,因此平衡精度较高。

现以DS—5型为例来说明该类试验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他型号的闪光式动平衡试验机与此类同。

 

试验机由床身,传动系统,摆架系统,传感器和电测系统等五部分组成,见图5—1。

1.床身

床身用于安装机件,床面采用导轨结构以适应不同长度的试验转子。

2.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由电动机,塔形带轮和传动带等所构成。

转子由电动机通过传动带来驱动。

塔形带轮有三个不同的直径,可使用试验转子获得不同的转速。

3.摆架系统

床身上装有两个距离,高度都可调整的摆架,摆架上装有V型轴瓦用于支承不同直径的转子旋转。

摆架采用簧片悬挂方式,用两个簧片悬挂固定在托架上,构成了一个弹性系统。

它可以非常灵敏地作水平方向的摆动,以传输微小和不失真的机械振动。

当试验转子在V型轴瓦上由传动系统驱使高速传动时,转子上的不平衡量所产生的离心力的水平分力就会迫使摆架作水平方向振动,其振幅与不平衡量的大小成正比。

4.传感器

在左、右摆架的后面各装有一个电感式传感器。

传感器中的测振丝一端与摆架相连,另一端与线圈相连。

当摆架作水平振动时就由测丝带动线圈往复移动切割磁力线,从而在线圈中产生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感应电动势,其幅值与摆架的振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