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五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0556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初一第五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第五讲.docx

《初一第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第五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第五讲.docx

初一第五讲

第五讲

第一块听力训练

真题呈现

认真听朗读材料《蒲松龄晒肚子》,根据你听到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蒲松龄是朝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

2.蒲松龄指着自己的肚子说:

“我的书,都装在里面了!

”这句话是嘲讽毕际友的丑态。

3.蒲松龄说完“我的书,都装在里面了”之后,毕际友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请从表情、动作、神态中任选一方面,补写一下毕际友的反应(30字以内)

听力材料

蒲松龄晒肚子

清朝的时候,有一名官员叫毕际友,他的家中藏书万卷,但他并不诵读,只是整日在书前游逛欣赏。

这年秋天,他怕书霉烂,在场上晒起书来。

此时,著名小说家蒲松龄骑着毛驴过来了。

他想到徒有虚名的并无实学的毕际友,决定捉弄他一番。

于是,蒲松龄躺下来舒舒服服地晒起了太阳。

管书的家人走了过来,看见蒲松龄躺在地上,觉得十分奇怪,便问:

“你是谁,你躺在这里干什么?

”蒲松龄回答说:

“我也在这里晒书呀!

”家人看见蒲松龄身边一本书也没有,但还说自己在晒书,惊讶之余,连忙叫来毕际友,毕际友也问蒲松龄:

“你说你也晒书,你的书在哪里?

”蒲松龄指着自己的肚子说:

“我的书,都装在里面了!

答案

1.清;聊斋志异

2.徒有虚名,并无实学

3.例:

他灰溜溜地走了,再也不敢露面了。

技巧点拨

根据角度与内容的不同,听力题考查的形式常常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听力与书写结合题。

二、听力与基础知识结合题。

三、听力与理解结合题。

四、听力与表达结合题。

解题方略:

提高听力题的得分率,首先要学会倾听。

听力考试中的“听”不同于生活中的“听”,它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应有一定的程序:

审题——倾听——思考——答题。

首先,要学会审题,审清题目的要求,以确立倾听的方向与重点;然后,根据确立的方向与重点仔细倾听材料;第三步,根据题目的要求整理分析听到的材料内容;最后,思考并组织语言,落笔答题。

实战演练

1.请选出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笸箩B、滑稽C、言简意赅D、苦心孤诣

2.请听一句话,选出话中“shìlì”的正确词语是()

A、势力B、事例C、势利D、视力

3.请听一个有趣的对联故事,并将对联抄写下来。

上联:

下联:

4.请听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填写数字:

长征途中,只休息了天:

日均行军公里;穿越了个省;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名战士壮烈牺牲……

②这组关于长征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5.请根据设置的情境,回答问题。

心情:

回信:

第二块说话训练

真题呈现

 例1、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原则,它青眯不断拼搏的强者,_________,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d.让在生活中失去了太多的强者

经典例析

一般情况下,在一句话中要保持主语不变,这样可以避免句意混乱现象的发生,会使句子更连贯。

例句就一句话,它的主语是“命运”,这个主语应贯穿语句始终。

a、b主语是“强者”,c主语的“生活”,只有d主语才是“命运”。

【答案】d

技巧点拨

做好语言衔接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①看主语是否一致②看陈述对象是否相同

③看前后是否照应④看语序是否一致。

⑤看句式是否整齐⑥看语意是否连贯⑦看逻辑是否合理⑧看语句语境是否一致。

连贯还要求言之有序,即各句要体现严密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其中遵循逻辑顺序是语言运用的难点,确立何种关系需分析上下文的内容。

对于某些试题,如不能从形式上加以选择,可先从内容方面概括段意,提炼中心,然后再分析比较。

实战演练

1.帮句子找到家。

(北京市大兴区某中学)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忽略了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①玉兰花肥大的绿叶上闪烁着太阳的金光

   ②连平常我非常喜欢听的清脆的鸟鸣,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碧水粼粼,垂柳依依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景致,现在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2.词语、短语迷路了,你来帮帮它们吧!

()(北京市东城区某重点中学)

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

月光下,只有泥土       ,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

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       。

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

A.沉默无声       身处低谷而自卑

B.黑漆漆一片     身处险境而自卑

C.沉默无声       身处险境而自卑

D.黑漆漆一片     身处低谷而自卑

3.学校举办拔河比赛,各班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

校刊记者向正在准备参加比赛的初一

(1)班体委提出一个问题:

“同学,假如,只是假如,你们班未能赢得这次比赛,你会怎么想呢?

A.为什么你认为我们班一定会输呢?

B.不就一次比赛么,输赢还是要看开些。

C.我们班一定会夺得这次比赛的冠军。

D.比赛重在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这样选会使句子更通顺、流畅。

(  )(北京市石景山某中学)

在生命的旅程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

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是  。

A、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B、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C、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D、不停的絮絮叨叨

5.周六上午,你要去图书大厦参加仰慕已久的作家林木子先生签字售书活动,而你的好朋友好不容易买到了两张门票,邀请你去看球赛,你不想失去这次与作家见面的机会,于是这样回答道()(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

A.我有比看球赛更重要的事儿,就不奉陪了,你自个儿去吧。

B.我要去图书大厦参加作家林木子先生的签字售书活动,就不去看球赛了。

C.你应该和我一起去图书大厦参加作家的签字售书活动,这比看球赛更有意义。

D.谢谢你!

但我不想失去这次与作家林木子先生见面的机会。

让咱们的好朋友陈成和你一起去看球赛,行吗?

6.让我们一起来给句子美美容吧!

()(北京市西城区某重点中学)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

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           ,以及            。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各有各的价值观念:

这都是不能强求的。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些,对精神的追求多一些,就可以              ,               ,就可以从容地欣赏沿途的景色。

A.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多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一种尘世的俗累

B.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C.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D.看风景的心情   沿途的风景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7. 请你根据语段内容,为句子排排队吧!

()(北京市西城区某重点中学)

北京市政府2014年将在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发展公共交通、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如           。

①从而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②实现地铁7号线等建成通车

③筹集保障性住房7万套              ④建成市级生态绿道200公里

A.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第三块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4-6题。

(四川省成都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

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

骑马

C.随波而逝                         逝:

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                     溢:

满,充满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  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经典例析

【 参考答案】

1.B 

    2.D 

3.C

解析:

C答案错在“直接表现了”,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是从间接或是侧面描写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考点:

对文章的理解。

需要考生分析文章内容时细心。

技巧点拨

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要将局部理解和整体把握结合起来。

测试中对文言文内容大意的理解常分为两种题型:

一为选择题,二为填空简答题。

就前者而言,通常采用排除法;就后者而言,通常采用归纳提炼法。

但总体上都必须紧扣原文,忠实于原文的写作,把文意弄懂。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

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实战演练

(一)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沈阳某中学)

①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

“不可。

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  

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  ②浅:

狭,窄小  ③教:

这里指教化  ④张:

乐器上弦  ⑤修:

设置  ⑥饬:

通“饰”,修饰  ⑦论:

评定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战:

               期年: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

 

(二)文言文(北京市大兴区某中学)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  )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   )          ④孔子不能决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翻译:

  。

②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

3.两小儿对“日”看法不同,一儿认为“日中时远也”,另一儿认为“日中时近也”,请说出两小儿得出各自看法的依据。

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答:

现代文阅读

真题呈现

阅读《梦想皆有神助》,回答问题。

梦想皆有神助

刘燕敏

他是一位匈牙利木材商的儿子,由于从小生得呆笨,人们都喊他“木头”。

他也确实名副其实,九岁之前,除了因遵守秩序在学校里获得过一枚玩具螺丝外,再没有获得什么奖励。

    十二岁时,他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位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

当时,他很想把这个梦告诉谁,但又怕被人嘲笑,最后,只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假如这真是你的梦,你就有出息了!

我曾听说,当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时,就是真心想帮助谁完成的。

男孩从来没有听说过梦想和上帝还有这层关系,妈妈说完,他就信以为真了。

他想,他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世界那么大,上帝却一下子选中了他。

为了不辜负上帝的期望,从此他真的喜欢上写作。

    “倘若我经得起考验,上帝会来帮助我的!

”他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三年过去了,上帝没有来;又三年过去了,上帝还没有来。

就在他期盼上帝前来帮助的时候,希特勒的部队却先来了。

他作为犹太人,被送进了集中营。

在那里,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而他却靠着“生存就是顺从”的信念活了下来。

1965年,他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无法选择的命运》(《无形的命运》);1975年,他又写出他的另一部小说《退稿》。

      当他不再关心上帝是否会帮助他时,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

把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这就是他。

当人们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谈一谈他获奖后的感受时,他说:

“没有什么感受!

我只知道,当我说我就喜欢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呼时,上帝就会抽出身来帮助你。

梦想皆有神助!

在新世纪里,伊姆雷成为第一位证明人。

预言家说,还会有第二位,就藏在有梦的人中间。

1.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本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2.下列选项是对本文的结构层次的划分,你认为哪一项是正确的?

为什么?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你认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又该如何分出小的层次?

说出你的理由

4.文章一直到后面才交代这个“匈牙利木材商的儿子”的名字,这是为什么?

经典例析

1.【解析】本题是考查怎样安排文章顺序的,可从“九岁”、“十二岁”、“三年后”、“1965年”、“”1975年、“2002年”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得出结论。

【答案】时间。

2.【解析】这道题要求学生对文章大的层次进行划分,解答时要在上一题的基础上确定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突出主人公的,还要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作一些分析。

【答案】B前四段写男孩儿的笨拙,中间四段写他取得的成绩,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

3.【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延伸,是从文章小的层次上所作的的分析,抓住这一部分中有几件事,这样即可划分其内部层次。

【答案】应该分三小层,即⑤/⑥/⑦⑧。

这是按凯尔泰斯·伊姆雷坚持信念所做的几件事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他坚持信念活了下来,接着写他写出了两部小说,最后写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4.【解析】本题是对行文结构技巧的分析。

文章的结构往往决定着层次的划分,结构和层次是相辅相成的。

【答案】这是作者给读者设置的一个悬念,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技巧点拨

对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

叙事散文的结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第一是纵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组织材料。

第二是横式结构,即以空间或场面为顺序展开记叙。

第三是逻辑结构,即按材料的性质或作者认识的过程和感情的变化来组织材料。

第四是纵横交错式,即将上述第一种、第二种形式交错运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首先,对文章或段落层次的划分应依据文体来进行,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其次,要善于抓住体现文章思路的重要语句。

把握文章的结构还要注意记叙的顺序。

掌握行文的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有一定的作用。

实战演练

(一)阅读《家之脉》,完成第1-3题。

(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

家之脉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

“你明日早起去上学。

”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

父亲又说:

“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

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

他们从这一该开始告剐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

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

“是你读过的书吗?

”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

“那是你爷爷甩毛笔抄写的。

”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

父亲说:

“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宇,字是人的门脸。

”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

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

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

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

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

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

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

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

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看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

“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误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

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看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退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

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

他注重孩于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

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

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创造权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

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⑾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作者陈忠实有删改)

1.文章主要记叙了爷爷、父亲与“我”三代人培养下一辈读书受教育的事情。

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文章段落

主要内容

①②

父亲在我上学日送“我”珍贵的笔和纸,“我”将孩子们的上学日视为家的庆典日。

③④⑤⑥

(1)

⑦⑧

(2)

⑨⑩

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拼死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我”在颇不轻松的情况下供养孩子们上学。

 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②段“我”将孩子所写的“汉字第一画”视为“生命中光明的开启”,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文化知识对孩子具有开启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

B.第③段“规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书上用毛笔抄写的一行行粟子大的字,书写规范,字迹工整、美观。

C.第⑥段写儿女提不起毛笔写字,再不能为村人写春联,导致邻里关系冷淡,作者对此深感遗憾和失望。

D.第⑨段写父亲空闲读小说与戏本的行为,表现出父亲对文化知识的热爱,这也是当年爷爷重视孩子念书学文化的结果。

3.第⑦段画线句子是描写父亲雪天给“我”送干粮的情形。

联系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作用。

答:

 

(二)阅读《寡言者自重》,完成第1-4题。

(北京市丰台区某重点中学)

寡言者自重

凸凹

①我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居家过日子,他只是微笑,从不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我的母亲却特别能说。

母亲絮叨的时候,父亲自然烦,就去担水,把水缸担满之后,就浇庭院里的丝瓜葫芦,总之是不让自己闲着。

他觉得劳动才是大事,有足够的理由使他免听母亲的A(窃窃私语、闲言碎语)。

母亲知道他的用心,很是生气,对我们说,你们的父亲是个十足的大坏蛋,他懂得怎么折磨人。

  ③母亲总能从我们身上找到缺点,不停地管教。

我们非常不耐烦,逆反之下学会了顶嘴。

母亲求助于父亲,埋怨他不尽父亲职责、不给她撑腰。

父亲摇头一笑,他总觉得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长出来的,树大自直。

母亲就不依不饶,逼着他发威。

经不住母亲地纠缠,他终于发威了,但不针对具体的人,只是暴跳起来,锅碗瓢盆一顿乱摔,一片破碎。

这既是为了震慑我们,也是为了B(敲山震虎、装腔作势)。

母亲和我们一道,不敢吭声。

  ④沉默的父亲多技艺,他有一般山里男人所没有的能力。

  ⑤父亲很会爬树。

山里的树不剪枝,就疯长,能长到几丈高。

村前就有三株,一棵核桃、一棵柿子、一棵香椿。

收获时,只有父亲能爬上去,别的男人只好在树下叹息。

核桃、柿子自然归公,香椿就例外了,它属于能征服它的人。

每年三月,香椿发芽,树高冠阔,一树碧绿鲜嫩,让站在树下的人垂涎欲滴。

男人们想爬上去,采折珍奇,以快朵颐,更重要的是博妇人欢心与敬重。

然而一个个无功而返,无奈之下,大骂爹娘。

父亲最后登场。

他把竹竿和篮子拴在绳子的一头,另一头绑在腰间,就开始爬树。

他的身姿像猫,前腿伸后腿蹬,转眼的工夫就爬进了树冠。

妇人们一片惊呼,这个男人可真是了不得!

父亲解下腰间的绳子,把竹竿和篮子抻上来,不紧不慢地作业。

不一会儿,树底下就有了一大片嫩香椿。

一见到收获如此之多,妇人们变欢呼为愤怒,因为她们此时省悟到,香椿长在树上,算是公有,即便是谁也吃不到嘴里,变老而废,但有均等的痛惜。

然而一旦有人采到,就属于他个人,就有了独占的喜悦,这真是不能容忍。

她们开始嫉恨父亲,认为他是村里最自私的人。

  ⑥香椿采净,父亲下树。

看着妇人们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