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13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docx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文字投影: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

“时代背景”)

  三、教师范读

  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

“朗读”)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

说得不错。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

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

对。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

背得很好。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

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

  生:

“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

对,共7句。

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

望。

  师:

对。

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师:

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

  (生2再读)

  师:

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

  师:

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

  (生齐读)

  师: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

  文字投影:

  “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师:

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

放眼望去。

  师:

对,是“远眺”,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

  师:

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生:

收回来。

  师:

这是“近观”,你再模仿一下。

  (生模仿)

  师:

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

写的什么景?

  生:

“仰视”,写的是“高景”。

  (生模仿)

  师:

“鱼翔浅底”怎样看?

写的是什么景?

  生:

“俯瞰”,写的是“低景”。

  (生模仿)

  师: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放?

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

  (生上台演示)

  师:

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

插腰。

  师:

“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

慢点好。

  师:

对。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

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

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

  (生演示)

  师:

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师:

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雨果说: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黑格尔说: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

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

  (放音乐)

  师: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

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翔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师: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

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

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

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生:

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了。

  师:

好。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生:

染、击、翔。

  师:

“染”为什么用得好?

  生:

用了拟人手法。

  师:

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生: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师:

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

  生:

不好。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

  师:

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生: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

说得好。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师:

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

“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

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

值得学习。

  师: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

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

号召和呼唤。

  师:

对,如同说:

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

  生:

色彩斑澜,生机勃勃

  师:

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文字投影:

  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师: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

  师:

“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

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生沉思,或讨论)

  师:

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

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师: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

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

不是。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师: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

”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其实,“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

对,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生:

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文字投影:

  伟大抱负

  师:

下面齐读上阕。

  师: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生:

“独立”。

  师:

对。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

一直统领到哪里?

  生:

忆。

“粪土当年万户候”。

  师: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生诵读)

  师:

“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

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师范读)

  (生齐读)

  师:

“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

  生:

国家大事。

  师:

“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

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师:

可能有同学要问:

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生:

这些青年有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师:

有道理。

哪《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

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

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生:

历史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师:

是的,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

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文字投影:

  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师:

可能有同学又要问:

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譬如说:

“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

”“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

”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

  生:

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

  师:

“稍逊风骚”是吗?

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

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毛泽东曾说:

“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师:

最后三句:

“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多么大的气魄!

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文字投影:

  革命情怀

  五、归纳总结与欣赏歌曲

  师: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文学投影: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三:

《沁园春·长沙》歌曲)

  六、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七、问题探究

  1、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

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

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

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3、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有关资料】

  一、《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

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

“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文心雕龙》)谢榛说: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后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