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18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重点归纳.docx

马克思重点归纳

题型:

单选,多选,简答,材料分析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答: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

(简答)

答: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5、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意义:

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

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五行,元气,水,气,火等),而不用精神的因素去解释世界。

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7、物质的含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8、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包括内容)

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简答)

答: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

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一回事

(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性的,不能把它们平列起来。

(3)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

(4)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意识能够自然产生,必须有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同时,要注意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

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P36最后一段,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参考答案: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所谓新生事物就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就叫新生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呆战胜有3个理由:

1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2新生事物有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增添了旧事物中没有的新因素,所以有强大生命力。

3新生事物有群众性即:

社会领域的新生事物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

1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

原因在P40第二段,三点

16、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答:

p41第三段

1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实际运用:

答:

(1)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解决矛盾。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2)联系实际运用  ①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整个国家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和相对稳定态势。

这是当前经济形势的本质和主流。

但是国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是支流,但也不能忽视。

  ②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③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

  1、含义:

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也有主次之分。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2、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也就不同。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主次方面发生了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18、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

答:

“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客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P44

第二章

19、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的含义

答: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的对象。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

22、认识的本质

答: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正如恩格斯所说: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1)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经验深刻;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性认识丰富。

(3)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5、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2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8、价值的含义及其特性:

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

一客观性;二主体性;三社会历史性;四多维性。

29、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第三章

30、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

答:

p103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

3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

P104含义,首先,其次,最后

32、社会意识的主要划分方式:

答:

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分;按照社会意识的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依据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不同部分与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又把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

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现实意义:

首先,第一次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5、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36、生产关系的几个层面,根本方面: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根本的方面。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37、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p117)

38、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39、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答:

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历史选择性: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4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答: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的实质:

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就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41、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42、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极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43、改革的实质: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是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p133第二段,改革……上层建筑

4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答: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p136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4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46、评价历史人物坚持的科学方法:

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47、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含义

答: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48、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49、货币的本质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50、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1、资本的实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和消极作用)

积极:

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

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消极:

p157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

53、劳动力价值:

答:

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5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5、资本原始积累的两种途径

答:

p167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56、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划分为两部分: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划分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也未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57、资本积累的实质:

就是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58、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59、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60、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6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第七章

6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3、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P267页第一段)

(答案参考)1.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