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22330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共4页)2400字.docx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促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而且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文化利益的战略地位,各民族国家对文化利益的诉求、争夺与矛盾也日趋激烈,甚至国家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文化利益的矛盾。

为了当代世界的和谐共存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倡导不同文明的对话,构建以平等互动、多元共存为基础,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对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不同文明的共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往,对于国际秩序,人们更多地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加以论述,随着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交往的扩大,文化霸权、文化侵略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构成的威胁,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为人们所认同。

这不仅关系到人类所创造的多元文化的走向,而且关系到人类今后将营造怎样的生存环境和以怎样的生存方式生活下去。

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需要通过不同文明的对话,就一些基本的问题达成共识。

  首先,以健康的文化心态,认同与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取决于健康的文化心态,既不应以冷战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待这一切事物;也不应以多元即无元的心态解构一切价值,走向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类文化生态。

认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权、文化个性表达权和文化发展道路选择权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也是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特色的包容与欣赏。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不但能“各美其美”,而且能“美人之美”。

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

文化多样性是对每个民族国家文化选择权利的尊重,这同时也赋予了他尊重其他民族国家文化选择的责任。

因此,从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福祉,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生机所在。

  多样文化的共存是一种包容,是对差异性文化的欣赏。

只有平心静气地看待一个多文明并存和文化互动的世界,才能实现求同存异。

从对抗到对话,从冲突到融合,从求同到存异乃至尊异,是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

中国文化就是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在先秦时期有诸子百家的对话,以后有汉民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对话,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话等等。

近代以来,从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对外开放,中国文化更是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生长起来的。

在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不同文明间是固守文明冲突论;还是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和而不同”的差异思维消解冷战思维,以“和谐”、“对话”取代“冲突”、“斗争”,这不仅是文化选择问题,而且关系人类未来的命运。

文化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如何交往,如何对话,如何在同一地球村里和睦相处,共存共荣,是新世纪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在经济、文化、环保、反恐等诸多领域的合作,说明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并非只有你死我活、一方消灭另一方的对抗与斗争,也可以共存与共同发展。

我们尊重其他国家的制度选择,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开放的文化语境、多元的文化交流中,通过不同文明的对话,在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及和谐相处的精神,进一步匡正偏见,扩大共识,超越异同,推进建设性合作,使世界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超越民族国家视野,确立全球性文化意识。

虽然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制度与经济模式的不同依然存在。

要实现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共同愿望,就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超越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局限,确立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意识。

如果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的排他性、社会制度的差异性与意识形态的对抗性,不仅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而且对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的。

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超越对抗型思维,建立合作型政治,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既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各国互利共赢的明智选择。

  目前,人类文化在其物质层面和结构层面上由于跨**区的经贸合作、社会交流已经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在人类文化的精神层面上,由于各个利益群体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以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更由于旧的国际文化秩序的存在,话语权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使得现实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不平衡、不对等性。

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现代性规范并非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唯一道路和模式,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也绝非就是唯一的真理性判断,然而,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在西方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得对方的认同与对话资格,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价值体系,转而以西方文化和体制为楷模,努力在文化的理念与实践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的整合,其结果,是民族文化个性的丧失,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这已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改变这种以西方标准为价值尺度的国际文化秩序现状,就要融入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事务的管理和国际文化规则的制定,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文化事务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扩大自己的影响,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推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和谐的构建。

  在这样一种世界大格局下,中国如何珍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抢救、整理、发展最具民族特征的文化遗产,并将其融进现代生活之中,使其在世界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常说: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意义就在于,只有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整个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才会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映衬的世界文化的和谐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