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659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借黛玉之眼领略了那个极度奢华、富贵的贾府,小说中很多细节和环境描写都以小见大地为我们层层揭开了贾府的神秘面纱,一幅贾府的巨大图景已经打开。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来分析王熙凤人物形象和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复习回顾】1,回顾介绍《红楼梦》和其作者曹雪芹。

学生发言后,老师给予补充;

2.自然环境:

外观宏伟、布局精妙、陈设华贵

环境特点富贵尊荣,等级森严

社会环境:

服饰精美、礼仪繁琐

1、认真阅读王熙凤出场这一段,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王熙凤的形象?

通过这些描写方法,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

作者主要是通过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方面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迎接远客!

”——豪爽喜乐

提问:

为什么大家都准时来迎接黛玉进府而偏偏王熙凤来晚了呢?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能说会道,做事圆滑

3)“妹妹几岁了?

……也只管告诉我。

”——地位尊贵,对林黛玉表现出热情关心,看出她十分精通为人处世之道。

4)“这倒是我先料着了……我已预备下了——主要从两方面看,一个是她办事圆滑,有着机智的头脑,无论是否准备了,先这么说着。

第二个方面,是她想事情很周到。

(2)外貌描写

1)“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服装华丽,地位尊贵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丹凤眼,柳叶眉本是美人的标志,然而作者却将它们加以修饰,三角眼和吊梢眉。

三角眼:

刻薄奸诈;吊梢眉:

刁钻

3)“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美丽,泼辣

(3)动作描写:

凤姐的出场很不寻常,她是被众人拥进来的,试问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待遇?

地位高,作者只简单一笔就让我们见识了王熙凤在家族中的地位,是一个呼云唤雨式的人物。

1)“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表现出对黛玉的一种亲和感。

2)“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

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凤姐在贾府中掌握大权,有着高贵身份的人,她自己亲为捧茶捧果表现出了她办事周到以及她尊重传统礼仪的性格特征。

总结:

作者在刻画王熙凤时,主要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

王熙凤人物形象:

处世圆滑、精明干练、懂得尊重传统礼仪的美人形象。

板书:

王熙凤:

体态风骚、圆滑世故、精明干练、位高受宠

【布置作业】: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咱班的一名同学,字数在500以内,注意不要说出所描写的人的名字。

下节课我们将会挑选优秀的练笔,共同来赏析,猜猜被描写的人物是谁

祝福

【目标】理清小说结构,朗读并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分析人物形象,

【预习展示】:

 

(1)字音辨识:

悚然芒刺踌躇俨然形骸山墺歆享陈抟老祖

草窠唾弃驯熟渣滓讪讪尘芥牲醴捺上花冠

(2)熟语积累:

少不更事:

沸反盈天:

走投无路:

百无聊赖: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

顺着眼。

(善良温顺)   

 表现:

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   

 变化: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濒于死亡。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二、总结与引申 :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

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用丁玲的话来说: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

1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

族权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

 

2夫权给了鲁镇人叫她祥林嫂的权力。

夫权视再嫁是“败坏风俗”, 是奇耻大辱。

因而即便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等级政权。

 

4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是因为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

 

三、课堂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老人与海》

【导入新课】“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厄纳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是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约翰·肯尼迪总统。

读一读美国传奇人物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吧,让我们学会直面生活,直面困境,以勇气、毅力和智慧撑起自己生命的蓝天!

【目标】把握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感受主人公凭勇气、毅力和智慧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预习展示】1.作家作品(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后,教师补充)

2..填写下表。

桑地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都没有钓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钓到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归航途中,鲨鱼出现了……课文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鲭鲨

星鲨

犁头鲨

星鲨

鲨鱼

数量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成群结队

老人作战工具

鱼叉

绑着刀子

的桨

绑着刀子

的桨

短棍

短棍、舵把

结局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两条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使两条星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下残骸。

(四)分析人物,把握形象

1.桑地亚哥是世界文学长廊里一位光芒四射的人物,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

桑地亚哥是那种坚强、刚毅、勇敢、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的老人,表现出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都不失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的硬汉子的形象。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和衬托(第一回合中以鲨鱼的巨大勇敢来衬托老人的勇敢)等手法来表现人物。

2.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桑地亚哥最为典型。

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它可以用来概括这类硬汉的性格特点。

(找出这句话后分析,让学生背诵下来。

明确:

第12段,“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分析:

这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作不懈的抗争。

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艰难面前不屈服的精神,就永远是胜利者。

3.请在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中分别找一个细节验证这种硬汉性格。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这样的细节很多,学生找出来稍加分析就可以。

明确:

例如第一回合中第4~5段他知道面对的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但是仍然想捉住它。

(6)布置作业:

以《桑地亚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蜀道难 

【教学目标】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探究情感主旨;2、鉴赏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

【导入新课】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老师诵读,同学听并感受诗歌风格——生诵读后师指导——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雄浑、豪放)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哪几句话?

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三、品读赏析意境之奇

1.赏析第一小节:

第一处的“难”——山势之高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

——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

——巧妙化用“五丁开山”神话,写出了开辟蜀道的难,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连黄鹤、猿猱都过不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

——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三、课堂小结:

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生再齐读第一小节】

“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诗风;

 2.反复诵读,理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一、导语:

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此时,他已五十五岁,处在人生之秋,而唐国运衰微,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二、预习展示:

作者诗风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失去依凭的杜甫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寓居两年《秋兴》既是此间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诵读鉴赏

1、学生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教师诵读

2、整体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

A. 梳理并分析意象。

 

B.内容理解和概括。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氛: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则从萧萧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3、探究手法。

小组合作探究

A. 情景交融。

 

B.象征隐喻。

 

咏怀古迹(其三)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

[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

[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是啊,胡天之雁因昭君而落。

对昭君的命运,有人赞,有人怜,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杜甫对昭君的态度情感。

【预习展示】《咏怀古迹》简介1、内容:

五首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的七言律诗2、主旨:

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朗读感知】1、诵读:

(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感知诗歌。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怨恨)。

【赏析诗歌】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写什么?

(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目的何在?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群山起伏,万壑争流,直赴荆门山。

“赴”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引出歌咏对象:

昭君。

(板书)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有何效果?

(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空间,“黄昏”指时间。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对比反衬:

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3。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

4、“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5、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

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放琵琶曲,渲染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颔联写悲剧的一生铺垫颈联揭示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昭君之怨,诗人之恨(怀古伤今,咏史抒怀)昭君:

美貌在宫中埋没远嫁塞外怀念故土

杜甫:

才能不能被赏识漂泊西南心牵故园

登高

目标明确:

1.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一、新课导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孤鸟盘旋哀猿啼鸣。

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二、指导诵读:

挑人诵读,教师指导,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婉孤独】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飞鸟,找不到食物的鸟;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高昂】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落叶飘零,有生命短暂之感。

“不尽长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愁苦沉痛】

“做客”客居他乡。

“常”做客。

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一直在外漂零。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

是为了祈求长寿,全家一起去。

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半百的年龄,做客并登台。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愤无奈】

愁苦的根原是?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但是由于年老多病,不能为国出力忧愤,心急如焚,白发丛生。

既有国运艰难,又有个人苦难。

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此时重阳,应喝菊花酒,欲借酒消愁,可是却不能喝酒,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因病戒了酒。

琵琶行

【目标明确】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预习展示】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其诗通俗好懂。

2、写作背景:

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

【指导朗读】1、注意读音铮悯然转徙浔阳(xún)捻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红绡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间关

2、听配乐朗读,自主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整体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试做具体比较(用原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商妇(怨)

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身居高位、)

而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

音乐(琵琶声)。

补充: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3、谁解琵琶声[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青年时代。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联系现实,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丈夫“重利”,她时常空船独守。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

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附板书设计: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4)合作探究

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

有何好处?

(抽象无形的音乐变得形象可感)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

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