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680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docx

高三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及地球的圈层结构

最新

考纲

1.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思维导图

考纲

解读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掌握天体的概念和类型,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等级差别。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微专题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类型:

宇宙是由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

考向 地球的宇宙环境

1.2013年7月14日,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成功飞抵距地球约5000万千米远的深空,再次刷新“中国高度”,此时“嫦娥二号”属于(  )

A.自然天体B.人造天体

C.陨星D.地球卫星

答案 B

解析 当“嫦娥二号”成功飞抵距地球约5000万千米远的深空已经脱离地球大气层,到达宇宙空间,成为了天体。

方法技巧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重“三看”

(1)一看位置:

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

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

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2.(2013·上海地理)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

火星虽为地球近邻,实际上路途非常遥远。

已知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天文单位。

则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  )

A.0.52天文单位B.1天文单位

C.1.52天文单位D.2.52天文单位

答案 A

解析 一个日地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火星是邻接地球的第一颗地外行星,得知火星距日平均1.52,因此,火星到地球最近距离大约为1.52-1=0.52。

微专题二 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

(1)八颗行星分类

(2)运动特征

(3)结构特征:

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1)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考向一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 A

解析 地球与其他两行星相比,有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要比金星少;其他两个行星也存在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考向二 宇宙探索——卫星发射(回收)基地的区位分析

2.下图是“某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问题。

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答案 有利条件:

纬度低。

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

不利因素:

天气多变。

解析 低纬度地区建设航天发射基地可以充分借助地球自转动力,节省燃料;同时沿海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人口稀少;再加上面临大海,可大大降低发射带来的危险。

但①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天气复杂多变,不利于航天发射。

思维建模

 航天发射基地与返回基地的选择问题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1)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2)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3)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4)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5)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6)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第2题中,①航天发射基地就受纬度位置、地形、气象和交通条件等多因素影响。

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选择

(1)发射时间:

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

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2)发射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燃料。

(3)回收场地选择:

我国的回收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索;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

微专题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名称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C

莫霍界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D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2.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A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深度思考

 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你认为下面本体和喻体搭配不正确的是________,试说明理由。

①蛋壳——地壳 ②蛋白——软流层 ③蛋白浆——软流层中的岩浆 ④蛋壳、蛋白之间的膜加上蛋壳——岩石圈 ⑤蛋黄——地核

答案 ② 蛋白位于蛋黄之外,可把其看作地幔。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

名称

不连

续面

深度

(km)

地震波的

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考向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第1题。

1.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 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然后作为凝结核随大气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后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圈,最终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

考向二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读下图,完成第2题。

2.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演示的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这些物质均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1.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体系统规模不等,分为五个层次

B.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C.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D.太阳系成员各行其道,自转周期相同

答案 C

解析 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可分为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等四个层次;天体运动速度和许多因素有关,质量只是原因之一;日地距离适中,保证了地球温度的适宜性;太阳系成员各行其道,自转周期也不相同。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45秒,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至10月6日18时,“天宫一号”已绕地球飞行109圈。

读图回答2~4题。

2.“天宫一号”所绕转的天体属于(  )

A.恒星B.行星

C.卫星D.星云

3.“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图中字母所示的某天体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及其所在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

A.c、地月系B.d、太阳系

C.b、河外星系D.c、银河系

4.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

A.自转方向都一致B.公转方向都一致

C.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D.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答案 2.B 3.A 4.B

解析 第2、3题,“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地球的卫星,该卫星加入了以地球为中心天体的地月系。

第4题,八颗行星的自转方向不完全一致;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八颗行星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八颗行星的绕日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实际上是其他行星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较小,接近0°,但不等于0°,因此不是完全重合。

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

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

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

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6.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E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7.结合下图(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判断,下列关于上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通过①②界面时,波速都有明显的变化

B.在D、E两圈层,既能检测到横波、又能检测到纵波

C.地震波通过①界面时,纵波速度增加、横波速度降低

D.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答案 5.D 6.C 7.A

解析 第5题,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侧的一层,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第6题,图中的A圈层是大气圈,它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C圈层是地壳,它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E圈层是地核,而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第7题,图中①②分别表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不管是横波还是纵波,经过这两个界面时波速都会有明显的变化。

[能力提升练]

8.若发现一颗行星与最近恒星的距离非常适合生命的存在,可推断该行星(  )

A.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

B.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C.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

D.表面有肥沃的土壤

答案 B

解析 行星与恒星距离适中,使行星表面温度适宜,可能为液态水的存在提供条件。

9.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

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  )

A.水星凌日B.火星凌日

C.木星凌日D.土星凌日

答案 A

解析 结合题干知,该行星为地内行星,结合选择项可确定其为水星凌日。

2012年2月2日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超级地球”,它可能适宜生命生存。

天文学家是在研究22光年外的一颗矮星时发现“超级地球”的。

它的质量至少4.5倍于地球,绕矮星公转,周期为28.15天。

“超级地球”的表面温度与地球相近,可能存在液态水。

据此回答10~11题。

10.“超级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

11.“超级地球”可能适宜生命生存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上可能有液态水

B.该行星质量适中

C.该行星公转周期适中

D.该行星存在大气层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该行星位于太阳系以外,天文学家是在22光年外发现它的,而银河系的直径有10万多光年,所以该“超级地球”属于银河系。

第11题,“超级地球”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可能有适宜的温度,可能有液态水的存在。

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单位:

千米)示意图”,甲地为某省会城市。

据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有关莫霍面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西高东低B.中间高,南北低

C.中间深,东西浅D.西深东浅

13.有关34°N纬线等深线向东凸出,正确原因的是(  )

A.山地的延伸B.河流流向

C.谷地的分布D.高原的分布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答案。

第13题,34°N纬线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数值小的地方凸出,说明该地的莫霍面较南北两侧高,即存在一东西走向的高地,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为秦岭。

14.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

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________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

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金星 火星 类地

(2)西 东 逆 近圆 共面

(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解析 第

(1)、

(2)题,八颗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运动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第(3)题,地球上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因距离太阳太遥远,地球会变成“冰球”。

第(4)、(5)题,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15.结合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0年玉树地震相关资料。

材料二 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玉树B.成都

C.上海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试简述其研究原理。

(3)描述图中30°N纬线经过地区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势的关系。

(4)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千米表示________(面),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__。

答案 

(1)A

(2)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地壳厚度陆地大于海洋,地壳厚度总体由东向西增大,与地势高低基本一致。

(4)莫霍界面 地壳

解析 第

(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2)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第(3)题,可从图中直接读出,要注意陆地地壳厚度大于海洋。

第(4)题,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从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壳厚度总体由东向西增大,由此可推断出玉树的地壳厚度大于33千米,所以说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