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797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docx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1

第一章声现象

【知识网络】

传递信息、能量

 

【考点透视】

1,3,5

一、考纲指要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传声的特点是:

固体>液体>气体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知道乐音的三要素(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并会根据声音的这些特性判断事物。

5.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三种途径(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创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命题落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着重考察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着重考察学生应用有关声现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特别是2005年的中考试题),本章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为4%—5%,出题的热点有: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条件,介质传声的特点是:

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如例题1、例题2和例题3。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如例题2、例题3。

(3)人耳的构造及听力失聪。

如例题4。

(4)辨别音调、响度和音色,根据声音的这些特性判断一些常见的事物。

如例题5。

(5)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如例题6和例题7。

第一单元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3声音的特性

【典例精析】

例1:

不同的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人说话、唱歌的声音是靠_______的振动;鸟叫声是靠鸟的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_______的振动;蟋蟀叫声则是靠_______的振动。

分析: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的声源是声带,鸟鸣的声源是鸣膜,蟋蟀叫声的声源是左右翅的摩擦。

答案:

声带,鸣膜,左右翅膀摩擦。

注意:

无论是哪一种声音的产生,都离不开物体的振动,也可以理解为是振动源,如果没有了振动源,声音就不会发生,例如:

长颈鹿因为没有声带,所以,长颈鹿不会象其他动物那样发出吼叫的声音。

物体的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例2: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较小,传播速度较大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且传播速度相同

C.雷电发生时,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先发生闪电后产生雷声

D.某人敲了一下自来水管,声音经空气、水管同时传播,另一端的人可能听到两次敲击的声音

分析:

声音是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较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得较慢。

某人敲一下自来水管,若水管中无水,将会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由自来水管传来,第二次则由空气传来。

若水管中有水,另一端的人可能听到三次敲击的声音,雷电发生时,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速大于声速。

答案:

D。

注意: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要得到此现象,水管子要相当的长,这样人耳才能区分开。

例3: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铃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少;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使水面溅起水花;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

其它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那么,它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使水面溅起水花,是由于音叉在振动;敲响的大钟在振动时,固定在钟上的细小的笔也会发生振动,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时会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钟罩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时的音调不同。

答案:

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乙和丁这两个实验,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丙实验说明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时发声的频率(或音调)不同。

注意:

此题是一道综合题,它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时发声的频率(或音调)不同等知识的理解,解此题需要的知识要全面。

例4:

有句歇后语形容某事物不起作用,:

“聋子的耳朵,那是个摆设。

(1)你知道人的耳朵怎么会变聋吗?

(2)你应该怎样关心你身边残疾人的生活?

解析: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部位的障碍(例如:

外耳道长疙瘩堵塞了,骨膜、听小骨或是听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只是传导障碍(就是听觉神经健康)可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频率传递给听觉神经,人同样可以听到声音,

答案:

(1)人的耳朵某个部位损坏,造成听觉障碍或失去听觉,人就会变聋。

(2)略。

注意:

耳聋分两类,一类是神经性的,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另一类是非神经性的,是神经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骨膜损坏、耳道堵塞等)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愈。

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命运》、《田园》和《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

例5:

星期天小莹同学和父亲到商场欲购买一只瓷花瓶,他们看中了一款样式新颖,花纹别致的长颈花瓶,父亲将花瓶贴在耳朵边,并用手指敲了敲花瓶,仔细的听了一会儿,他要求售货员给换了一只花瓶,这样挑选了四五次,最后,终于买回了称心如意的花瓶父女俩走出商场后,小莹不解的问父亲,用“听”的方法可以检查出花瓶的好坏吗?

想一想,小莹的父亲应该怎样回答才是正确的?

分析:

瓷瓶是先用泥制成坯,再高温烧制而成的,由于泥坯中含有水分,烧制过程中极易时其内部产生人的眼睛看不到的裂痕,耳朵贴在瓶口可以听到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声音和用手指敲击花瓶时花瓶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完好的花瓶与有裂痕的花瓶的结构不同,用手指敲击花瓶时,完好的花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有裂痕的花瓶会发出沉闷或沙哑的声音。

答案:

不同质量的花瓶。

内部结构不同,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音调不同,瓶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当用手指敲击花瓶时,完好的花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有裂痕的劣质花瓶会发出沉闷或沙哑的声音。

注意:

音色是我们能区别不同声音的原因,声音可以分解为基音和泛音,不同的物体因为结构不同,振动时所发出的泛音的频率、振幅及泛音的数目均不相同,因而有不同特色的声音,音色(也叫音品)就是反映声音特色的,所以,凡是用以区别不同声音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基础演练】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播声音。

2.请举一例说明物体振动能发声音:

3.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中都可以传播,但是,传播的速度不一样,声音在

中传播的速度最小,在中的传播的速度最大。

4.蜜蜂飞过我们身边的时侯,我们常听到一阵阵“嗡——嗡——嗡”的声音,这声音是由产生的。

5.跳水运动员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体育馆墙壁上音箱播放出的音乐,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顶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弹奏,两个现象传声的介质,前者是,后者是。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和都能发声,

能传播声音,人接收声音的器官是。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m/s,打雷时,小明同学看到闪电后经过了6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小明同学的距离约为m。

8.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子,里面已充满了水,小宏同学用槌敲打水管的一端,小冬在水管的另一端将耳朵贴在水管上听,小冬先后听到了三个声音,其中第一声是通过传入耳朵的,第二声是通过传入耳朵的,第三声是通过传入耳朵的。

9.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操场上说话听起来响亮的原因是声和声混合在一起,时声音的加强。

10.上课时,学生听到教师讲课声音的主要过程是:

教师的声带,通过

传播到学生的耳朵里,使学生的耳膜,所以才会听到声音。

1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两人即使离的很近,他们用了最大的气力和对方讲话,结果还是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声音要靠传播,不能传播声音。

12.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水外面体育场馆音箱播放出的音乐声,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中传播;它的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同时又声音在钢轨中的速度(15℃时)。

13.声音通过、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14.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人的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信息基础,这就是效应。

15.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Hz到Hz。

16.人们把高于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猫能够听到的声的频率范围是是Hz到Hz。

17.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

18.视觉很不发达的蝙蝠,主要是靠发出的回声来发现目标、捕捉空中飞行的昆虫。

19.人们听到悠扬悦耳的、让人感觉非常舒服的声音叫做,它的波形是

的。

20.新年晚会上,小李同学用七个相同的试管分别装入多少不等的水,吹出了美妙的乐曲。

这时的声音主要是由(“水”或“空气”)振动发出的;由于振动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

图1—1

21.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频率”、“振幅”、“音色”这些词,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这些词:

(1)“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大;

(2)“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好;(3)“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高。

22.乐器可以分为主要类型是:

、、。

23.有时我们接起电话,彼此间只说了一声“您好”,对方还

没有告诉我们他是谁,如果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我们

就能听出他是谁,这是根据来判断的。

24.如图1—1所示的是“狼外婆和小白兔的对白”,

聪明的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确定“她

不是外婆”的。

25.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钟振翅5~6次,蜜蜂每秒钟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凭听觉()

A.只能感到蝴蝶从身后飞过B.只能感到蜜蜂从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26.在做音叉实验时,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两次产生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有不同的()

A.频率B.音调C.音色D.响度

27.手拨琴弦,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的振动是靠()

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

28.某同学的二胡弦断了一根,手边没有相同粗细的弦代替,他用一根粗弦装上后,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将()

A.保持不变B.变高C.变低D.无法判断

29.电视剧《阿炳》中有一幕,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了一二胡独奏名曲“二泉映月”,他在演奏前,旋转了一下固定弦线的旋钮,据说是在“调音”,那么,他到底调的是

()

A.音色B.响度C.音调D.振幅

30.小强同学了电视剧中武士打斗的场景后,觉得打斗中每一挥拳、一踢腿都“呼——呼”的作响很好玩儿的,所以他也学着武士的样子,挥拳、踢腿,可是,除了衣服的摩擦时发出的一点儿声音以外,一点儿声也听不见,这是因为()

A.手臂和腿没有振动B.手臂和腿的振动频率太小

C.手臂和腿的振动频率太大D.手臂和腿不可能成为发声体

3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

“士兵作战夜晚休息时,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常常在地上枕着箭桶入睡,”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32.于昊同学暑假的一天跟爷爷到动物园看老虎、狮子、大象、狗熊、长颈鹿和豹等动物,大多数动物时而会发出吼叫声,惟独只有长颈鹿一声不叫,于昊问爷爷:

“长颈鹿是不是病了?

”,爷爷笑呵呵的告诉小于昊:

“长颈鹿没有病”,你能告诉小于昊这是为什么吗?

33.在一次歌咏比赛中,小锋发现女生的声音尖而细,男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能告诉小锋这是为什么吗?

34.人们向不透明的暖水瓶中倒水时,凭经验就可以知道水瓶里的水是否已经注满,你知道他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5.北京108中学的郝军同学和妈妈一起参加了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他们坐在距离主持人60m远的观众席上,郝军的爸爸是一名现役军人,此时正在距离晚会现场800km的一个边防哨卡的收音机旁边收听晚会节目,谁会先听到节目主持人的声音?

36.给你以下器材:

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一个,一张纸,一个小球,还有橡皮筋和鼓;请你任选器材设计三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并按着要求填写下表。

器材

实验目的

操作过程

发生的现象

例:

鼓、小锤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用小锤敲击

鼓振动发声

第二单元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5声的利用

【典例精析】

例6: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即使物体在振动,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我们能区别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那是因为他们的音调不同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其他常见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D.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分析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到20000Hz,如果物体振动的频率太小或太大时,我们都可能听不到声音,因此答案A是正确的。

我们能区别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而不是音调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和钢铁等常见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要小。

乐器发出的声音也可能是噪音,当乐器振动的部分在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噪声,或者乐器发出的声音虽然是有规则地在振动,但却妨碍了人的正常工作和休息。

也就成为噪声。

答案A。

注意:

此题又是一道综合题,它考查学生对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的速度以及对噪声的概念介定等知识的理解,解此题需要的知识也要全面。

例7:

下列关于噪声和乐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乐音是乐器里发出来的声音,噪声是机器里发出来的声音

B.乐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情舒畅,噪声使人烦躁,有害人体健康

C.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分析:

乐音并不一定是乐器发出的声音,歌曲演唱会上那动听的歌声应该是一种乐音,它就不是乐器里发出来的,机械发出的声音也并不一定是噪声,乐音和噪声的概念界定可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是从声音的大小(分贝数)来确定,另一方面是人的因素,严格的说,凡是人们不愿意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如深更半夜的时候你播放动听的歌曲或音乐,影响人们休息,这好听的歌曲和音乐也就成了噪声。

答案A。

注意:

有些声音是乐音还是噪声,这不仅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还要从环境保护等人文因素去考虑,同一种声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里就是不同的,如美妙动听的歌声在演唱会上是乐音,在阅览室里就是噪声。

例8:

2005年10月美国一家新闻报刊报道:

“经调查表明,在非洲北部的农村,70岁的老人的听力与美国20岁青年一样的好。

”你知道这一现象表明了什么?

分析:

现今世界上环境的四大污染是:

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从题意可知,美国人听力的下降,显然是美国的噪声污染很严重。

答案:

这一现象表明了美国由于工业较发达,时得美国的噪声污染比非洲北部农村严重,从而时美国人的听力的下降了。

注意:

环境的问题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这类考试题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同学们平时应该多看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了解一些基本常识,不仅对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帮助,而且对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很有好处。

例9:

晓盟同学的家离某工地很近,夜间还经常有为赶工期而忙碌的拉沙石、木料、水泥的大卡车通过居民区,请回答防止噪声干扰的措施有哪些?

分析:

禁止夜间通行和禁止鸣笛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种植防护林、加隔音板、背街开门窗、挂厚厚的窗帘都是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戴耳塞可以使噪声在人耳处减弱。

答案:

一般城市管理条例都规定,车辆通过居民区时禁止鸣笛和夜间21:

00以后禁止施工车辆通过居民区;道路两旁种植防护林带或加隔音板墙;住房的门窗背向道路,门窗上挂厚厚的窗帘,睡觉时也可戴上防噪耳塞。

注意:

控制噪声可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的耳朵。

只要切断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的减弱噪声。

【基础演练】

1.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听到多种多样的声音,优美的令人心情舒畅,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而杂乱无章的令人心烦意乱,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和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的声音,都属于,它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物之一。

3.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三大特点之一是响度,它是反映声音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用符号来表示。

4.减弱噪声的基本途径是:

在、和处减弱。

5.在公路两旁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可以,花草树木茂盛的公园里显得格外幽静,是因为能吸收部分的缘故。

6.从减弱噪声的三个基本途径考虑:

在内燃机的排烟管上装上消声器,这是在减弱噪声,使机器轰鸣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小区,这是在减弱噪声。

7.根据声音的综合利用,可知超声波可以用来、和。

8.人类传递信息的方法很多,请举出两种:

(1),

(2)。

以上两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比较好的是第种,原因是。

9.请你按要求动手做一做:

找一个铁罐头盒,将罐头盒两端的盖子去掉,在一端蒙上橡皮膜,用细线扎紧,将铁罐头盒口对着火焰,同时敲橡皮膜,你将会看到火焰,这一现象说明了。

10.分贝就是用来计量()

A.音色的好坏B.音调的高低C.音速的大小D.声音的强弱

11.关于声音的等级0分贝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分贝就是完全没有声音B.0分贝就是人类听不到的很小的声音

C.0分贝就是人们刚刚听到的声音D.0分贝就是人类能够发出的最低声音

12.在以下的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B.市区内禁止汽车鸣高音喇叭

C.建筑工地噪声大的工作要戴耳塞D.市区内街道两旁植树种草

13.为了减弱噪声对人的干扰,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消音器B.关闭所有声源

图1—2

C.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D.在耳孔中塞上小团棉花

14.在现代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你可以看到两侧设有

3m多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汽车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减弱靠近高架道路的居民区的噪声

15.假如你的住宅是临近车来人往的公路边上,

经常有令人心烦的噪声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弱噪声,你的同学为你出了以下四种方法,经实践检验无效的是()

A.将门窗都打开,让噪声留走

B.将门窗都关闭,让噪声返回

C.用棉团塞住自己的耳朵孔,让噪声无法进入

D.将公路与住宅间的墙砌高

16.下列说法中属于由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A.给患者除去体内的结石B.爆竹声震碎了门窗玻璃

C.给患者做“B超”,检查健康状况D.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1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由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打铁轨检查异常

C.利用超声波探测地下石油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18.某青年在一家歌舞厅做服务生快两年了,近日来他感到听力下降,睡眠质量明显感觉不好,经常有头痛的现象发生,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了许多,请你帮他找出可能导致患病的原因,并说出怎样做才能缓解病情?

19.小刚为了探究蝙蝠捕食时它主要是应用了自身的哪些功能,他把捉到的蝙蝠的耳孔堵住,然后在明亮的教室里放开,让它自由的飞,这时看到蝙蝠在明亮的教室里到处碰壁,当把蝙蝠耳孔的堵塞物取走,蝙蝠又能正常飞行了。

根据此现象,请你给出合理的解释。

【常见误区】

误区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常常出现在讨论物体发出声音的方式上,如:

发生体振动的部位和方式。

例如:

关于声音的发生,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是靠敲打发出的

B猛兽的吼声是靠它的大嘴喊出来的

C.一切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物体振动发生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示错:

常出现的错误选项是:

A和B。

辩错:

1.错选A的人对声音的发生比较片面,认为只有敲击锣鼓或打击物体才会发出声音,没有真正理解发声的实质。

2.错选B的人对声音的发生也比较片面,猛兽的吼声从表面上看是它的大嘴喊出来的,但实际上是从咽喉下的声带振动加之口腔气流冲击上萼振动发出的声音,2本身没有喊出声音的能力。

纠错:

此题正确选项是C,因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只是振动的部位和方式不同,物体发声的实质,就是物体的振动,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终止了。

误区2.对“音调”和“响度”的理解出现错误:

例如:

关于比较老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嗡嗡声,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牛的叫声音调高、响度大

B蚊子的嗡嗡声音调高、老牛的叫声响度大

C.老牛的叫声音调高、蚊子的嗡嗡声响度大

D.蚊子的嗡嗡声音调高、响度大

示错:

常出现的错误选项是:

A、C和D。

辩错:

1.错选A的一些学生认为音调高就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这可能与日常说话中常用“高”、“低”来表示声音大小有关。

如“高声大叫”、“低声细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则指的是音调,所以,日常生活用语中涉及声音时用的“高”、“低”,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要注意分辨,不要一听见“高”就以为“响”。

2.错选C和D的人对“音调”和“响度”的理解出现了含糊不清的概念混淆现象。

纠错:

此题正确选项是B,因为老牛的叫声很响,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振幅大,所以响度大。

蚊子的“嗡嗡”声很尖,说明它的翅膀振动频率快,所以音调高。

误区3.对人耳能听到声音条件的理解出现错误:

例如:

一个声源在振动,但是,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之间没有传声的介质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示错:

常出现的错误选项是:

A、B和C。

辩错:

1.错选A的同学对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理解片面,只知道人能否听到声音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响度)有关,但是,人能否听到声音的条件并不止振幅一个条件,除了要有足够的响度外,关键还要看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是否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还要看有没有传声的介质。

2.错选B的同学对对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理解同样是片面的,只注意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忽略了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导致出现错误。

3.错选C的同学对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理解还是片面的,只注意了发声体的振动频率,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人是无法听到的,而忽略了发声体的振幅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条件,导致出现错误。

纠错:

此题正确选项是D,因为人耳能够听到声音是与多个因素有关的。

声源振动的振幅太小,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