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105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docx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

第4~5课 蜀相 书愤

《蜀相》这首诗,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这首诗,诗人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

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从而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怜杜甫

杜甫一生都在愁。

年少轻狂愁仕途,年长之后愁国家。

“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压迫着肢体,刺痛着心脏,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

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

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试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蜂起的狼烟,离散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

这是何等的折磨?

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

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为何不抛却一切,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以天地为家,以日月为友呢?

他做不到。

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放弃却坚守,这是何等的悲哀?

伟人从不怕死!

纵观几千年历史,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似乎大都“不得好死”。

杜甫是我们公认的伟人,也是那无数没有“好死”的伟人之一。

当人们在那不遮风雨的小船上发现那怀揣诗稿、全身僵硬、被隔绝数日的孤单躯壳时,也许会感叹伟人之渺小吧。

他的死一点不像世人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也正因如此才更使人为之心寒!

伟人的陨灭竟无人知晓!

而当杜甫的灵魂脱离那垂老软弱的躯壳时,也许不会感慨自身,反而会感叹民生之多艰吧。

他就是这样的人,就算死也无法从愁中摆脱出来。

那怀中的诗稿,如同啼血的杜鹃,诉说着绵绵无绝期的深愁……

当那颗不堪重负的巨星划过天际,当那个拄着拐杖的垂暮身影消失在愁雾中,他和这个凄凉的时代告别了。

他用一枝被岁月磨秃的笔,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生的实践,告诉了人们,什么才叫“忧道不忧贫”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爱 国

1.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呻吟语》

赏读:

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赏读:

表达自己临危不惧的豪情,用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志和勇于战斗的激情。

3.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

——《忠经·天地神明章》

赏读:

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作品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着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作品: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2.背景简介

《蜀相》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书愤》

陆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

五月,当时在河北的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这个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

绍兴八年(1138)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与。

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

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柏树(  )  ②阴森(  )  ③黄鹂(  )

④祠堂(  ) ⑤频烦(  ) ⑥衰鬓(  )

答案 ①bǎi ②sēn ③lí ④cí ⑤pín ⑥bìn

2.辨形组词

答案 ①祠堂 祭祀 ②衣襟 噤口 ③频繁 濒临

3.词语解释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长使英雄泪满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中原北望气如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塞上长城空自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出师一表真名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千载谁堪伯仲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空 ②白白的 ③犹“频繁”,多次 ④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⑤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⑥指陆游主张抗金的抱负不能实现 ⑦名传后世 ⑧可以相提并论

4.名句默写

①《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⑤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⑥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诗题为“蜀相”,诗歌首联、颔联却从祠堂写起,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见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堂长存,虽今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

若不从祠堂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了无本之木。

写祠堂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

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中的思想情感是怎样的?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得以施展。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地失落了。

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他“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书愤》这首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试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楼船”(高大的战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四、试分析《书愤》一诗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中原北望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

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虚实相生

解读: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指津: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2)想象和回忆。

例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出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起到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有时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应用: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自测自评]中的第16题。

一、阅读延伸

从《书愤》看陆游终生不渝的报国情怀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时年六十有一,正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因为被黜,只能闲居在家乡山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诗人的激昂慷慨和悲愤沉郁之情突然结合在一起,喷薄而出了。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想当年,陆游怀着何等远大的抱负,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

而如今再次北望,看见的却是中原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他写道: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借此表现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在《金错刀行》中,他又用“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诗句来表现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诗人的理想固然美好,然而,他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赐进士身,受皇帝冷落;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自己身为朝官,满腔热血,却屡屡碰壁……本以为赤胆忠心,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了多少郁愤,又问出了多少壮志难酬的感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取材干净,典型,意象两两相合,展现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了诗人过去的游踪所至。

这两句话概括了南宋朝廷与金兵作战两次战争的胜利,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陆游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与豪迈之情,这一胜利也初步实现了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更坚定了他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信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他也希望像诸葛亮那样六出祁山,施展抱负,拼杀在对敌斗争的前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想到“气如山”的早岁、一事无成的晚年,想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雄心壮志,都只是“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一厢情愿罢了,朝廷不重用,岁月不饶人,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

而诗人满腔爱国之志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可奈何之中了。

残酷的现实让他喟然长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之“愤”,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含着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不仅是诗人的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是他一生政治抱负的总结、爱国思想的结晶。

或者也是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最大的感伤了!

二、写作迁移

【角度】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句形象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了中国多少仁人志士慷慨前行。

请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题,歌颂一个让你崇敬的伟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时间的流逝,不会减少一丝大家对您的尊敬。

虽然我出生的时候您已离世近20年,可是这一点都不会影响您对我的指引。

无论您出现在哪儿,都会立即成为众人瞩目的核心,把所有人的眼光吸引住,即使您不言语,就那么站着或坐着,也带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还能令人毫无保留地对您产生信任感,即使是赴汤蹈火也毫无怨言地跟着您走!

您的举手投足,都展现出一个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东方美男子形象。

您的风采,您的气质,您的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外交才干令所有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令东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总理刮目相看,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便是我们伟大的总理您一生的写照。

您将自己的才华和生命献给了您所热爱的祖国,无怨无悔。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颠沛(diān)

溘然(kè)        一曝十寒(pù)

B.挑剔(ti)       粗犷(kuànɡ)

频烦(pín)       风声鹤唳(lì)

C.日曛(shūn)      塞上(sài)

裨将(pí)        怙恶不悛(quān)

D.衰鬓(bìn)       伯仲(bái)

悖逆(bèi)        察言观色(yán)

答案 A

解析 B.“犷”读ɡuǎnɡ。

C.“曛”读xūn。

D.“伯”读b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丞相  皇鹂  襟怀  柏森森

B.斑斓 千载  樊笼 瓜州渡

C.茂盛 繁蜜  顿挫 大散关

D.衡量 寤寐  悲惋 伯仲间

答案 D

解析 A.“皇”应为“黄”。

B.“州”应为“洲”。

C.“蜜”应为“密”。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

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

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

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

能够

答案 B

解析 许:

称许,称赞。

5.下列句子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

解析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二、课内精读(每题4分,共20分)

阅读《蜀相》,完成6~7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犹频繁,多次。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计策。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济”是扶助。

D.“出师”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答案 C

解析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旷世雄略,“老臣心”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答案 B

解析 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阅读陆游的《书愤》,完成8~10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原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答案 D

解析 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有谁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9.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B.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C.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D.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0.对下列诗句中的“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

尽管鸟鸣草绿春色,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之萧条之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答案 D

解析 渲染了恬淡、清新的意境。

三、课外拓展(2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11~12题。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陆 游

禹庙兰亭①今古路。

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②深君莫诉。

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

一句丁宁君记取。

神仙须是闲人做。

【注】①禹庙:

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

兰亭:

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

②李白《襄阳歌》: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1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

B.“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

C.“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

D.“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