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438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学习资料五校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

(本题共9小题,每题3分,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赍发(jī)盘缠(chan)玷辱(diàn)胭脂(zhǐ)

B、尴尬(ɡà)口呐(nà)髭须(zī)朔风(shuò)

C、拾掇(duo)央浼(měi)规矩(jù)祈祷(qí)

D、傩送(nuó)憎恶(zēnɡ)滑稽(jī)吼啸(xiào)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瞻衡(通“横”)宇策扶老(指拐杖)以流憩

B、彩(色彩)彻区明谁悲失路(比喻不得志)之人

C、夙遭闵凶(不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

D、穷发(发:

毛,指草木)之北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奉宣室以何年去以六月息者也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觉今是而昨非地势极而南溟深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访风景于崇阿

A、遂见用于小邑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农人告余以春及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下列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诗人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呼喊,它表明诗人归隐的原因就在于家里的田地无人收拾,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

B、“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意旨。

C、《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集中概括了滕王阁所处的雄伟地势。

D、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之境,则应“无所待”,这反映了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既无法解决社会矛盾,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反映。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几个月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作品不多,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但整体感把握得很好,音乐选择了比较轻松的电子风格,听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烦躁,令人叹为观止。

B、杭州的餐饮业与其他休闲、娱乐等相关行业没有互为支撑形成共生共赢的局面,从而导致城市餐饮文化也方兴未艾,难以做大做强。

C、针对媒体质疑“壶王”为赝品的事件,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原馆长张振常表示究竟“壶王”是不是赝品需要多方专家进行讨论研究,业内专家的一家之言并不能为准。

D、他志存高远,并不像有些失败者那样灰心丧气,甚至再无作为潦

倒终身,而是立下宏愿,邯郸学步自成大业,最终成为一个“人过留名”的强者。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茅盾文学奖如今已走过8届29年的光阴,在将近半个甲子里,茅盾文学奖已评选出38部获奖作品,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代表性的时代经典。

B、该记者没有按照报社领导的要求,如实报道地方政府治理污染不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停职处分。

C、巴以新冲突将成为新总统上任后遭遇的首个重大国际危机,这个危机将直接考验他的外交智慧和危机处理能力。

D、真善美是童话的底色,是人类代代相承的灵魂光芒,它能够使孩子养成尊重自然、爱护别人的精神和良好习惯。

9、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

________。

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

“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

”________。

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

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网络文学的价值

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这种境况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有助于形成一种大文学观,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和文化含量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拓开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还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消费点。

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立意追求经济利益,在渴求得到网友读者的认可和点击阅读的基础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者与新型读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地旋转着向前,彼此啮咬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存在。

  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观看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在这里,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而只是以新的形态出现。

这也昭示出了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

一方面,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能够根据当代人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自身符合平民化的审美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型读者更多追求的是通过借助于电子屏幕的“看”这样一种便捷直观的方式,涵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达到自我认知与精神享受的目的。

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时代大众化与娱乐性的崛起,但对于网络写作中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相反,这实际上是依托于网络进行阅读的受众为愉悦身心、寻求心灵慰藉而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还有一个新的特质,那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

时代的变动以及文学内部的调整和文学自身的位移,给予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丰厚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对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为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更多的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学批评亦然,这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以往的文学评论范畴所在。

也就是说,文学论坛、文学网站和电子期刊等新媒介的生成,不仅能够通过特殊的机制化管理和集约型的作品生产、消费途径,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和阅读过程更为顺畅,阅读和观看的“快感”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而且为文学批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可以容纳更为大众化和平民性的话语,接受平实、朴素和直接的评论方式,建构多赢和互补的局面,甚至还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创作模式,即读者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对开放性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进而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选自2011年8月24日《文艺报》,有删改)

10、关于“网络文学的价值”,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

B、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新阅读形态逐步形成。

C、网络文学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传统文学的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昭示出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

D、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的一个新的特质,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使批评空间得到开拓。

11、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还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

B、网络文学拓开了传统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传统文学自身的影响力。

C、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构成了冲击,为整个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D、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阅读。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相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很多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B、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可以对电子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C、网络文学立意追求经济利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而传统文学不立意追求经济利益。

D、对于网络文学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这一天晚上,孙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

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

“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

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

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

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万一……”

“万一怎?

”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

“我不会出这钱!

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

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

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

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

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

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

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

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

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

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

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

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

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

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

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

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

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

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

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

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

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

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

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D、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14、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15、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共19分)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

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

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

三迁谏议大夫。

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

郾进曰:

“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

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

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

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

“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

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帝惭曰:

“朕少间当请益。

”高釴适在旁,因言:

“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

”帝重咎谢,咸赐锦、币。

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

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

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

郾曰:

“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

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

”即以府常费代之。

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

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

民悦,忘输之劳。

改鄂、岳等州观察使。

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

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

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

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

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

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

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

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注]①十一圣:

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

②敖:

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

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

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

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

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

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5分)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20—21题。

(11分)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七八两句直抒胸臆、以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1、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1分)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在《滕王阁序》中用“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两句把渔人悠扬的歌声与天空大雁清脆的叫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美图景。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6)李密在《陈情表》中描绘他孤苦无依的句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陈情表》)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高贵的精神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它经常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也有人说:

人,应该有所畏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明确,不得抄袭、套作。

 

华安一中、长泰一中、南靖一中、平和二中、龙海二中“五校联考”

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D(A脂zhīB呐nèC矩jǔ)

2、B(彩,指日光)

3、D(A动词,做、担任/动词,是;B介词,在/介词,凭借;C连词,表转折/副词,将要;D连词,并列)

4、C状语后置(A.被动句B.宾语前置D.宾语前置)

5、A(不准确,原文中并没有诗人因家中田地无人收拾而归隐,且反对不劳而获等说法)

6、A(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7、C(A.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方兴未艾:

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C.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也指一个学派或个人的理论、说法。

D.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8、C(A.成分残缺,暗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

B.表意不明,句子表述有歧义。

D.搭配不当,“养成”与“精神”不能搭配。

9、B(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语言运用要求简明、连贯、得体,能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来传递最大的信息,即用语要简明;同时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和衔接,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

一般用排除法解答此类题目较为简单。

本题中,选择②放在首句,很关键,因为要承接上一句,所以,还需要联系下文,排除法需选择,至于⑤,则完全需要考虑关联词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C(“网络文学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传统文学的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有误,原文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

11、D(A应为“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B却掉两个“传统”,C“近代”应为“当代”。

12、A(B“电子作品”应为“开放性的作品”,C“传统文学不立意追求经济利益”于文无据,D去掉“仅仅”。

(二)小说文本阅读(13分)

13、C(A项孙少安并不是想到要为乡亲们做点事才来到儿子读书的村小学的,原文是“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到金家湾那面去转一转,瞧瞧他的宝贝儿子”;此项错误。

B项复述事实准确,但所反映社会现象只是推测。

D项选文并没有描写孙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只是描写了他“决定捐款”的思考过程;此项错误。

14、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