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470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docx

总结广州中医药中药鉴定学

总论

名词解释:

1. 中药鉴定学:

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得一门应用科学。

它是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资源:

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状态存在或人工制造的,可供作为中医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加工品的种类以及蕴藏量的总和。

3. 道地药材:

许多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多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培植和加工,形成了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生产及加工技术成熟、质量稳定、临床常用的著名药材,这些药材在中药经营行业中被称为“道地药材”。

著作:

1.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

成书于东汉末年,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

较为完整的性状鉴别法提出了中药质量鉴定的科学问题

2. 公元502~536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收载中药材730种,并将药材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堪称药材依自然属性分类的先导性著作。

3. 公元659年,唐•李勣、苏敬等22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该书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按药材的属性分为11部。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该书采用了图文并行的编写方式。

4. 公元741年,陈藏器著成《本草拾遗》(十卷),收载了《新修本草》未载的中药692种,该书提出了按照药效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滑、涩的分类方法,在内容上重视中药的性味功能、生长环境、产地、形态描述、混淆品种考证等。

5. 1108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746种,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

6. 1505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该书载药1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最早),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7. 1596年,明•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载药材1892种、药方11096首、药图1109幅,该书自立分类系统。

道地药材:

1. 东北产区――关药

2. 华北产区――北药

3. 华东产区――浙药和部分南药

4. 西南产区――川药、云药、贵药

5. 华南产区――广药

6. 内蒙古、西北产区――西药

7. 青藏产区――藏药

十大广药:

阳春砂仁、石牌藿香、新会陈皮、德庆巴戟天和何首乌、雷州高良姜、肇庆芡实、连州玉竹、广佛手、化州橘红。

四大怀药:

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河南)

浙八味:

浙贝母、玄参、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

四大北药:

当归、黄芪、党参、大黄。

影响中药品质的优劣因素:

1. 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

2. 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

3. 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

4. 采收时间  5.加工方法 6.生产工艺

7.药用部位  8.贮藏环境  9.运输条件

药材常用的加工方法:

1.洗涤与挑选  2.修整与去皮 3.蒸、煮、烫 

4.熏    5.发汗   6.干燥   7.挑选分等

(干燥法有:

晒干、烘干、阴干、焙干、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等。

中药商品变质的形式:

1.虫蛀2.生霉3.走油4.变色5.鼠害6.自燃7.升华8.自然分9.风化10.潮解  11.融化或液化12.气味散失13.发酵14.萌发15.生物孵化16.断裂或粘连

中药鉴定的任务:

1.鉴定中药的品种(首要)2.鉴定中药的质量(基本)3.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历史)4.制订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战略性)5.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长期)

中药鉴定的方法:

1. 基原鉴定法――即来源鉴定法。

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的原料组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

2. 性状鉴定法――即直观鉴定法。

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合的一种方法。

3. 显微鉴定法――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定,以确定其真伪、纯度或品质。

4. 理化鉴定法――是利用中药中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分析的手段,鉴定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

5. 生物鉴定法――即生物检定法或生物测定法。

是利用中药或其所含的化合物对的作用强度,以及用DNA特异性遗传标记特征和基因表达差异等来鉴别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的一种方法。

(包括生物效应鉴定法和基因鉴定法)

各论

名词解释:

1. 根及根茎类中药是以植物地下部分入药得药材的总称。

2. 根类中药系指药用部位是根或以根为主并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残茎的药材。

3. 根茎类中药系指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药材。

4. 茎木类中药是以植物茎入药的药材总称,通常分为茎类和木类两部分。

5. 茎类中药,包括:

a.木质藤本植物的藤茎和木本植物的茎枝;b.木本植物的茎刺和茎的翅状附属物;c.草本植物的藤茎和茎的髓部。

6. 木类中药专指采自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木质部部分入药的药材,通称木材。

木材又分为边材和心材。

7. 皮类中药通常是以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为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入药的药材。

(包括次生和初生韧皮部、皮层和周皮等部分)。

8. 叶类中药是以植物叶入药的药材总称,多数为成熟的叶,少数是嫩叶。

性状鉴别:

(重点药)

1. 绵马贯众:

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干燥根茎。

化学成分为绵马酸类。

倒圆锥形。

外表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横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5~13个,环列。

2. 大黄:

(大黄,其色也。

将军之号。

)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干燥根及根茎。

(前两种“北大黄”或“西大黄”;后一种“南大黄”或“雅黄”。

)化学成分为番泻苷ABCDEF、大黄苷(泻下)。

表面类白色网状纹理(锦纹),断面颗粒性。

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yellow。

(以体重、质坚实、锦纹及星点明显、气清香、微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3. 何首乌:

蓼科何首乌干燥块根。

化学成分微含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

不规则纺锤形或团块状,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质坚实,体重。

切断面浅红棕色,有粉性,皮部散列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形成“云锦花纹”。

4. 牛膝:

苋科牛膝干燥根。

细长圆柱形。

断面平坦,淡yellow,微呈角质样而油润,周围有黄白色小点(筋脉点)断续排列成数轮同心环(2~4轮);质硬脆;味微甜而稍苦涩。

5. 附子:

毛茛科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化学成分为乌头碱等双酯类生物碱和单酯类碱;水溶性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兼有弱的升压镇痛作用)、氯化棍掌碱(有升压作用);镇痛成分为中乌头碱。

盐附子:

圆锥形,表面灰黑色,有盐霜。

断面形成层呈弯曲的多角形,并可见食盐结晶。

黑顺片:

切开面黄棕色,略透明,可见纵向脉纹(导管),断面角质样。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6. 白芍:

毛茛科芍药干燥根。

表面浅红棕色,类白色,具微凹陷横长皮孔痕样疤痕;断面类白色或微粉红色,角质样,可见点状放射纹理。

7. 黄连:

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干燥根茎,依次习称“味连”、“雅连”和“云连”。

化学成分主要为小檗碱。

(形状鉴别下表)

8. 防己:

防己科粉防己干燥根。

化学成分为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去甲基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等。

常弯曲如结节状,形如猪大肠,弯曲处有深陷的横沟。

断面富粉性(粉防己),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显车轮纹状。

纵剖面呈弯曲筋脉状纹理。

9. 延胡索:

罂粟科延胡索干燥块茎。

化学成分为小檗碱型生物碱,延胡索乙素为主要镇痛、镇静成分,去氢延胡索甲素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

表面yellow或黄褐色,断面yellow,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味苦。

10. 甘草:

豆科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干燥根及根茎,依次称为“内蒙古甘草”、“新疆甘草”和“欧甘草”。

化学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

内蒙甘草:

外皮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有横长皮孔;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有菊花心,味甜。

新疆甘草:

外皮粗糙,呈半游离状态,灰棕色或灰褐色;纤维多,粉性小,味甜或带苦。

欧甘草:

纤维性、木质性强,质较坚实而韧,外皮灰棕色,皮孔不明显。

11. 黄芪:

豆科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干燥根。

化学成分为黄芪甲苷、黄芪皂苷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和氨基酸。

质坚实,体较重;断面纤维性并有粉性;皮部稍松木部较紧结,菊花心明显,习称“皮松肉紧”;有豆腥气。

膜荚黄芪:

单枝,顺直;蒙古黄芪:

有分枝。

12. 天花粉:

葫芦科栝楼或双边栝楼干燥根。

化学成分为皂苷、蛋白质(天花粉蛋白)和多种氨基酸。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yellow。

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可见yellow小孔(导管),纵剖面可见yellow筋脉纹。

13. 人参:

五加科人参干燥根。

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苷,少数为齐墩果酸型。

山参:

表面上部有明显的细密螺旋纹;根状茎(芦)较细长,稍弯曲(雁脖芦),常与主根等长或更长,具密集的碗状茎痕(芦碗),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称“圆芦”;支根上生有稀疏细长的须状根,长约参体的1~2倍,上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疙瘩)。

 圆参――生晒参:

主根呈纺垂形或圆柱形,表面灰yellow,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横纹及明显的纵皱,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

圆参――红参:

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俗称“黄马褂”;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有光泽,显菊花纹。

14. 西洋参:

五加科人参属干燥根。

纺垂形,表面有横向环纹;断面平坦,呈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油脂道;形成层环纹棕yellow,气微而特异;野生西洋参横纹细密,气浓香。

15. 三七:

五加科三七干燥根。

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苷和三七皂苷。

主根:

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铁皮)或灰yellow(铜皮)。

顶部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

体重,质坚实(铁骨),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

筋条(支根):

圆锥形,须根。

剪口(根茎):

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茎痕及环纹。

(以根粗壮、颗粒大而圆、体重、质坚、表面光滑、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味苦回甜浓厚者为佳。

16. 白芷:

伞形科白芷或杭白芷干燥根,依次称“白芷”和“杭白芷”。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及多种香豆素衍生物。

杭白芷:

皮孔横长多排列成4行(疙瘩丁);质坚实,断面粉性;皮部有棕yellow油点;形成层显棕色环,略呈方形,气芳香。

川白芷:

疙瘩丁较少,突起较小。

白芷:

体似胡萝卜,疙瘩丁较少,突起较小;形成层环呈圆形。

17. 当归:

伞形科当归干燥根。

(全根-全当归;主根-归身;根头-归头;支根-归尾)。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和藁本内脂等。

表面具横长皮孔;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具棕色油点,木部色淡;香气浓郁,味甜、辛、微苦。

18. 川芎:

伞形科川芎干燥根茎。

化学成分为川芎嗪。

拳形团块,表面具平行隆起轮节,断面可见波状环纹或不规则多角纹理及黄棕色油点。

纵切片形似蝴蝶,气浓香。

川芎片为不规则的片状,形如蝴蝶者,俗称“蝴蝶片”。

19. 柴胡:

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干燥根,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红柴胡”。

,北柴胡:

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黑柴胡),质硬而韧(硬柴胡);南柴胡:

表面红棕色(红柴胡),质稍软(软柴胡)。

20. 龙胆:

龙胆科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或坚龙胆干燥根,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或“川龙胆”。

上部有细密的横皱纹;断面略平坦,可见5~8个黄白色点(筋脉点),髓明显。

味极苦。

21. 巴戟天:

茜草科巴戟天干燥根。

化学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

外皮多横向断裂而露出木部,形似连珠。

皮部淡紫色,木部黄棕色。

22. 紫草:

紫草科新疆紫草、紫草或内蒙紫草干燥根。

化学成分为羟基萘醌色素类成分。

新疆紫草习称“软紫草”,紫草习称“硬紫草”。

软紫草:

紫红褐色,皮部疏松,体轻,质松软,木质部较小,黄白色或yellow,气特异,味微苦、涩。

硬紫草:

紫红色或紫黑色,质硬而脆,木质部yellow,较大。

内蒙紫草:

根头部有残茎1至多个,表面栓皮呈片状,根皮常数层相叠,木心较小,气微,味淡微酸。

23. 丹参:

唇形科丹参干燥根及根茎。

化学成分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

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

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紫丹参),常呈鳞片状剥落。

24. 黄芩:

唇形科黄芩干燥根。

新根称子芩(优),老根称枯芩。

化学成分为黄酮类衍生物,黄芩遇潮变为绿色,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质量随之降低。

质硬而脆,老根木部枯朽,棕黑色或中空者称“枯芩”。

新根中央坚实(子芩或条芩)。

25. 地黄:

玄参科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鲜用者-鲜生地;将鲜生地徐徐烘培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干生地”;酒炖或蒸至黑润,晒干,称“熟地黄”。

鲜生地:

肉质,断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

干生地:

体重,质较软,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熟地黄:

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味甜。

26. 党参:

桔梗科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干燥根。

党参: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狮子盘头)。

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豆豉尾)。

有特殊香气。

素花党参:

根头下有致密的横环纹,断面裂隙较多。

川党参:

根上部环纹较稀疏,“狮子盘头”小,有明显不规则的纵沟,断面裂隙较少。

27. 木香:

菊科木香干燥根。

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

略圆柱形,枯骨状或纵剖片,表面黄棕色,外皮多已除去。

有明显的纵沟及侧根痕,有时可见网状皱纹。

质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至棕yellow,有一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朱砂点);气强烈芳香,味微苦。

28. 川木香:

菊科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干燥根。

呈圆柱形,俗称“铁杆木香”;有槽的圆柱形,俗称“槽子木香”,稍弯曲。

表面可见纤维束构成的致密斜方形网纹;有时根头部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或“糊头”;断面可见点状油室及径向裂隙,木部宽广有放射状纹理,有的中心呈枯朽状。

29. 苍术:

菊科茅苍术或北苍术干燥根茎。

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

茅苍术:

断面散有多数橙yellow或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暴露稍久,可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气香特异,味微甜、辛、苦。

北苍术:

质较疏松,气味淡;断面无白毛状结晶析出。

30. 川贝母:

百合科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棱砂贝母干燥鳞茎。

前三者按外形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化学成分为甾体生物碱,有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等。

松贝:

圆锥形或近心脏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底部平,微凹入,偶有残存须根(观音坐莲)。

青贝:

扁球形或圆锥形;外层两瓣鳞叶形态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

炉贝:

长圆锥形,表面黄白色,稍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习称“虎皮斑”(虎皮贝);外面两枚鳞叶大小相近,顶端多开口。

31. 麦冬:

百合科麦冬干燥块根。

纺垂形,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yellow,半透明,具细纵纹;质柔韧,断面中央有细小木心(中柱)。

32. 山药:

薯蓣科薯蓣干燥根茎。

毛山药:

圆柱形或稍扁;表面黄白色或棕yellow;质脆;断面白色,颗粒性,粉性。

 光山药:

圆柱形,两端齐平,粗细均匀,挺直,全体洁白,光滑圆润,粉性足。

33. 半夏:

天南星科半夏干燥块茎。

化学成分中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

类球形或稍扁斜;表面白色或浅yellow,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34. 石菖蒲:

天南星科石菖蒲干燥根茎。

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

扁圆柱形;表面节环疏密不均,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

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可见内皮层环纹及棕色的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

35. 莪术:

姜科蓬莪术、广西莪术及温郁金干燥根茎。

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

莪术:

体重,质坚实,断面呈黄绿色或灰褐色,角质,具蜡样光泽或稍带粉性,内皮层环状,黄白色维管束呈点状。

 温莪术:

断面黄褐色至棕褐色。

 毛莪术(桂莪术、广西莪术):

断面灰yellow或黄褐色。

36. 郁金:

姜科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蓬莪术干燥块根。

“温郁金(黑郁金)”-浙江,“白丝郁金”-四川,“黄丝郁金”-四川,“桂郁金”-广西,“绿丝郁金”-四川。

黄丝郁金:

横断面平滑,角质有光泽,yellow或橙yellow。

白丝郁金:

断面呈浅yellow或灰白色。

 温郁金:

断面灰黑色。

 绿丝郁金:

根尖部断面中心柱部分显浅灰yellow。

 桂郁金:

断面呈浅棕色。

37. 天麻:

兰科天麻干燥块茎。

扁长椭圆形;顶端有红棕色芽苞或残留茎基茎根(鹦哥嘴),下端有圆脐形疤痕(肚脐眼);外皮剥落或部分残留,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多个点状痕点组成的环节,具纵皱纹,习称“老姜皮”。

38. 川木通与关木通:

见下表。

39. 大血藤与鸡血藤:

见下表。

40. 苏木:

豆科苏木干燥心材。

化学成分为巴西苏木素,在空气中易氧化成红色色素成分巴西苏木色素。

表面暗红棕色或黄棕色,有刀削痕、红黄相间的纵条纹及细小油孔,髓部有点状的闪光结晶物。

41. 沉香:

进口与国产的比较见下表。

42. 钩藤:

茜草科钩藤、无柄果钩藤、大叶钩藤、华钩藤、毛钩藤干燥带钩茎枝(四种区别见下表)。

表面红棕色,光滑无毛;髓部疏松似海绵,或萎缩成空洞。

43. 杜仲:

杜仲科杜仲干燥树皮。

化学成分主要为木脂素及其苷(松脂醇二-β-D葡萄糖苷——降压成分)。

外表皮具斜方形皮孔;内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折断面具细密银白色富有弹性的胶丝相连。

44. 厚朴:

木兰科厚朴及凹叶厚朴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

化学成分为挥发油(β-桉油醇)-镇痛;厚朴酚及其异构体和厚朴酚-抗菌。

外表栓皮鳞片状脱落;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指甲刻画显油痕,有时可见多数发亮的细小结晶;断面外层灰棕色,颗粒性,内层紫褐色,纤维性;气香,味辛辣。

45. 肉桂:

樟科肉桂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

化学成分主要为桂皮醛-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

内表面棕红色,指甲刻划显油痕;断面外侧棕色,较粗糙,内侧红棕色,油润,中间具黄棕色浅纹,习称“隔沙线”;香气浓烈而特异。

46. 牡丹皮:

毛茛科牡丹干燥根皮。

化学成分为丹皮酚。

外表面:

原丹皮皮孔横长突起,刮丹皮粉红或淡棕红色,皮孔痕凹陷;内表面散在多数亮星点-丹皮酚结晶。

具特殊香气。

(伪品:

毛茛科芍药根或根皮。

栓皮残留部分呈黑褐色或灰褐色;内表面粉红色,无小结晶;断面平坦,粉红或白色;气微。

47. 黄柏:

芸香科黄皮树或黄檗干燥树皮。

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两者比较见下表。

48. 大青叶:

十字花科菘蓝干燥叶。

化学成分为靛玉红、靛蓝。

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全缘或微波状;上表面灰绿色,或见稍突起小点;易回潮变软。

      习用品:

1.爵床科马蓝的叶。

先端急尖;叶缘具疏锯齿;表面墨绿色。

          2.马鞭草科路边青的叶。

先端渐尖;全缘,有微波状齿;表面呈棕yellow。

49. 番泻叶:

豆科狭叶番泻及尖叶番泻干燥小叶。

化学成分为番泻叶苷A、B、C、D等蒽醌类衍生物。

(鉴别见下表)                 伪品:

豆科耳叶番泻树的干燥小叶。

含蒽醌苷量低。

先端钝圆或微凹下并具短刺,密被灰白色长茸毛;非腺毛表面较光滑。

性状鉴别:

(非重点药)

1. 狗脊:

蚌壳蕨科金毛狗脊干燥根茎。

生狗脊条:

表面密被金yellow茸毛,根茎上部有数个棕红色叶柄残基。

质地坚硬。

生狗脊片:

近边缘约2~4cm出有1条凸起的棕yellow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质脆。

(药材以体肥大、无绒毛、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狗脊片以厚薄均匀、坚实无毛、无空心者为佳。

2. 骨碎补:

水龙骨科槲蕨干燥根茎。

扁平长条状,表面密被细小鳞片柔软如毛。

断面红棕色,有多数yellow维管束小点排列成行。

3. 拳参:

蓼科拳参干燥根茎。

长条形或扁圆柱形,表面粗糙,全体具密粗的环纹及根痕断面具环状排列的黄白色小点(维管束)。

4. 虎杖:

蓼科虎杖干燥根茎及根。

根茎中心有髓,有隔或空洞状。

以粗大、坚实、断面色黄者为佳。

5. 商陆:

商陆科商陆及垂序商陆干燥根。

切面木部隆起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3~10个同心性环状层纹,俗称“罗盘纹”。

6. 银柴胡:

石竹科银柴胡干燥根。

顶端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茎痕和芽苞,习称“珍珠盘”;表面有多数圆形凹陷小孔,习称“砂眼”;断面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菊花心)。

7. 川牛膝:

苋科川牛膝干燥根。

近圆柱形,微扭曲(拐子牛膝)。

质韧,横切面黄白色或棕yellow,有多数筋脉点排列成多轮同心环(3~8轮)。

味甜(甜牛膝)。

8. 乌药:

樟科乌药干燥块根。

纺锤形。

断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中央色较深。

9. 威灵仙:

毛茛科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干燥根及根茎。

10. 川乌:

毛茛科乌头干燥母根(主根)。

中部多向一侧膨大,表面有摘离附子后的痕迹。

11. 草乌:

毛茛科北乌头干燥块根。

形状如乌鸦头。

表面有时具突起的支根,习称“钉角”。

12. 白头翁:

毛茛科白头翁干燥根。

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皮部易脱落露出yellow木部,且常朽蚀成凹洞,可见纵向突起的网状花纹。

根头部密剩白色长绒毛。

质硬脆。

13. 赤芍:

毛茛科芍药或川赤芍干燥根。

圆柱形,表面暗棕色至黑棕色,粗糙,有皮孔,外皮易脱落。

质硬而脆,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部窄,木部大,射线明显。

14. 升麻:

毛茛科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干燥根茎,依次称为“关升麻”、“北升麻”和“西升麻”。

皮部脱落露出黑白相间的网状筋脉,上有数个圆洞状茎基,圆洞内部粗糙,习称“鬼脸”。

质坚而轻,断面黄白色,有放射状或网状条纹。

北升麻断面微带绿色(绿升麻);西升麻断面带灰绿色。

15. 广升麻:

广东习用品菊科华麻花头干燥根茎。

表面有粗大的纵皱和少数须根痕,质硬脆,断面暗蓝色或灰yellow,略呈角质状。

16. 广防己:

马兜铃科广防己干燥根。

圆柱形或半圆锥形,栓皮较厚;纵切面夹杂浅棕色浅纹;横断面有车轮纹;体重,质坚实,粉性强。

17. 北豆根:

防己科蝙蝠葛干燥根茎。

质韧,断面纤维性,木质部yellow放射状,中央髓部类白色。

18. 山豆根:

豆科越南槐干燥根及根茎。

不规则结节状,根呈长圆柱形。

质坚硬,有豆腥味,味极苦。

19. 板蓝根:

十字花科菘蓝干燥根。

20. 南板蓝根:

爵床科马蓝干燥根茎。

(两种板蓝根性状比较如下表)

21. 苦参:

豆科苦参干燥根。

栓皮破裂后向外卷曲,呈鳞片状,剥落处显yellow。

味极苦。

22. 葛根:

豆科野葛或甘葛藤干燥根。

后者习称“粉葛”。

野葛根:

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切面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轻松。

粉葛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