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新设计7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940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新设计7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案新设计78.docx

教学案新设计78

长安初中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学科

备课人:

陈纯平备课组长:

陈纯平课时安排:

2主讲人:

课题

商鞅变法

教具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情感态度

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

商秧变法

难点

商秧变法及影响

教法设想

讲授法、谈话法、课堂表演、讨论法等

学法

设想

导学流程

教学流程(内容梗概)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境创设)

个性设计和评价

环节一:

学生自主学习

环节二: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环节三: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环节四:

拓展延伸

环节五:

小结

环节六:

布置练习

第一课时导入语)(3分钟)

教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时代变化要求改革,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

你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就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共同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

(进入新课)(8分钟)

(教师):

在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出现了新兴地主和农民这两个阶级。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是最为显著的。

(教师):

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商鞅及他未到秦国之前的故事吗?

(学生):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卫国人,原名叫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因功封为商,号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

他从小好学,精通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早年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任商鞅为相,但魏王没有答应,公叔痤又建议将商鞅杀掉。

后来公叔痤偷偷告劝商鞅逃跑。

(教师):

那商鞅是否逃走了呢?

学生各抒己见,“有”或者“没有”。

(教师):

是啊,惠王不按丞相的话重用商鞅,又怎么会听丞相的话杀了商鞅呢!

这是商鞅早就料到的。

可后来商鞅还是离开了魏国,奔向了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秦国。

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奔向秦国呢?

(课件上显示秦孝公颁发的《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

……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为秦国颁布《求贤令》,招揽贤才。

”“因为秦国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富国强兵。

”“因为商鞅想在秦国实现在自己的理想。

”……

(教师):

是啊,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无不希望富国强兵,称雄诸侯。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招揽人才,改革旧制,实行新法。

秦孝公也不例外。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那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最弱小、最落后。

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向天下广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给一部分国土。

当然,对商鞅这样胸怀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

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

第二课时

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革故鼎新,变法图强。

但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

于是,在商鞅变法前,发生了一场商鞅与奴隶主旧贵族之间的宫廷辩论。

下面就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一下,来欣赏一段“商鞅舌战旧贵族”的话剧。

(提示同学们在欣赏话剧的同时,仔细留意商鞅的对话,思考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

(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他们分别扮演秦孝公、商鞅、甘龙、杜挚)(5分钟)

(学生表演完毕,谢幕)

(教师):

感谢这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同学们看得很认真。

那么,大家认为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呢?

学生发表看法:

“因为商鞅讲得游道理”;“因为商鞅处在战国,和夏商周春秋时代不同”;“因为商鞅要利国利民”;“因为旧的秦律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因为秦孝公想利用商鞅变法把秦国变得富强”;“只有改革,才能废除腐朽的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让有才干的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根据形势的变化管理国家,国家才能强大。

”;“只有改革,发展封建经济,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的粮食布帛多了,国家才能富裕。

”……

(教师):

好,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即时代的变化发展需要改革。

急于富国强兵的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变法主张后,支持变法,这是变法得以实现的关键。

商鞅为了保证新法的在百姓中顺利进行,又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在百姓中得到了信任,提高了威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导入框的这个故事。

请大家议一议,在如今的时代,商鞅的这种取信于民、说话算数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同学们议论):

“如果你说话不算数,别人对你也会说话不算数”;“没有信任就没有关心与支持”;“没有信任就没有朋友”……

(教师):

如今的社会提倡诚信,这也是公民道德的要求,我们每一个都应该诚实可信,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否则将非常糟糕。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又取信于民,于是在前356年开始了变法。

好,现在我们就来看商鞅采取的法令措施。

(课件列举出变法的条目)(15分钟)(先在课件上显示3个内容,然后教师逐一讲解)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在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现在国家通过法令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②、奖励耕战

“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

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

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③建立县制

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通过这些变法,大家总结一下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

(学生):

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

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

总之,有利于秦国的富国强兵。

(教师):

对了,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商鞅变法中受到沉重打击的奴隶主贵族们,处处破坏新法的推行,而商鞅就用酷刑来镇压破坏新法的旧贵族,虽然保证了新法的贯彻,但使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寻找时机来报复商鞅。

所以就在商鞅推行新法数年后,新国君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结果商鞅被处以“车裂”而死,付出了血的代价。

同学们,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却落得个“车裂”的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1):

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旧贵族无不痛恨商鞅。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保护。

他的被杀也旧不奇怪了。

(学生2):

因为商鞅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在商鞅变法时故意破坏新法。

商鞅用酷刑镇压破坏新法的旧贵族,虽然保证了新法的贯彻,但使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

秦孝公死后,旧贵族对商鞅是“以牙还牙”,同样施以酷刑——车裂。

(学生3):

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成功的,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

很好,虽然商鞅被处死,但总的来说变法还是成功的,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秦孝公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是达到了,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变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

但商鞅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这也只能说明当时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教师):

在我国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改革家,如管仲、商鞅、李悝、吴起、王安石、康有为等等,那同学们认为改革家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

“有不怕死的精神”;“为实现理想勇于献身的精神”;“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精神”……

总结(3分钟)

(教师):

从我们关于是否变法的争论中,我们知道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从我们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商鞅变法的意义。

明白了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视时间而提出问题):

同学们,当今,我们也正身处在改革的大潮之中,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吗?

(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分析、适当启发,对学生言之成理的观点应给予充分肯定。

学生:

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学生:

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学生:

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学生:

还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

 

教后

反思

 

 

长安初中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学科

备课人:

陈纯平备课组长:

陈纯平课时安排:

2主讲人:

课题

第1课秦朝的统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

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

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度量衡的统一。

教法设想

教法:

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

设想

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导学流程

教学流程(内容梗概)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境创设)

个性设计和评价

 

环节一:

学生自主学习

 

环节二: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环节三: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环节四:

拓展延伸

 

环节五:

小结

 

环节六:

布置练习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业。

”师简述,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熟悉吧,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

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

吧!

学习新课:

[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1课、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完成统一(课件显示)

师提问:

同学们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谁能给大家讲讲?

(请学生讲“纸上谈兵”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表述能力,又引起下文)结合学生讲述情况,师简结:

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然后师点击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图》点击“长平”之处,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

既然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

又是如何灭掉六国的?

(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容。

老师在黑板上标注:

嬴(yíng)政)

(3分钟后)师:

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谁能告诉老师和你的同学呢?

生1: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生2:

秦国用远交近攻的办法,灭掉六国的。

……(肯定还有学生要回答,师应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根据学生回答,师简结,然后再请学生回答灭六国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时,师点击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图》并按顺序删除六国的名称,最后用散开式放大“秦”字,再用枪击声从左嵌入“公元前221年”,并点击都城咸阳。

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

过渡:

偌大的中国要实现统一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下面的课本剧的表演来领略一下七国归一统的艰难历程。

课本剧表演:

《荆轲刺秦王》

(1)剧情介绍(挂《战国七雄示意图》营造剧情氛围)

学生:

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兵灭韩破赵后,又派兵攻打燕国,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就派荆轲刺杀秦王,上演了一场悲壮的历史故事。

秦王由XXX扮演,荆轲由XXX扮演……

(2)课本剧表演

(秦王头戴王冠出场,坐上王位)

秦王:

今天本大王非常高兴,把各位使节和大臣请来,是想请各位看一出好戏。

宣燕国使节上殿。

侍从:

宣燕国使节上殿。

荆轲:

他是从小地方来的人,没见过这样大的场面,所以有些不自然。

秦王:

只许正使一人上殿。

(荆轲上前,献上樊于期的首级,秦王打开纸盒验看。

秦王:

果然不错,去把地图也献上来。

荆轲:

秦王必须答应我几个条件,否则我……

(荆轲正要向秦王提条件,秦王猛地站起将衣袖扯断拔腿就逃,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

(秦王围着柱子拼命躲避)

太医:

大王,背上有剑。

(秦王马上抽出剑来就砍荆轲,一剑砍断了荆轲的一条腿,荆轲倒在地上,忍着剧痛,将匕首向秦王使劲掷去。

正在这时,太医扔过一个装药的口袋正打中荆轲掷匕首的胳膊,匕首刺歪了。

荆轲:

你今天能活着,算你命大!

我要不是劫持你交出侵占各国的土地,一开始就杀死你的话,你有八个也早死了!

(秦王也不说话,又连砍几剑,把荆轲砍死。

(侍从把秦武阳也杀了)

注意事项:

台词可临场发挥,只要基本忠于剧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不必要求过高。

师:

看完这段历史剧,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

荆轲不该刺杀秦王。

秦王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减少战乱和社会动荡,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是伟大的事业;如果荆轲把秦王劫持或刺死,秦国也不会放弃讨伐六国。

学生乙:

荆轲舍生取义刺秦王的精神令人敬佩,虽然他刺杀秦王未获成功但他不辱使命,吓得秦王胆战心凉,不寒而栗。

荆轲是顶天立地大丈夫。

师提问:

秦国完成了统一的重任,那么秦的统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呢?

(生答略)

学生回答后,师要强调: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特别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含秦王朝的性质、特点)然后要求学生把意义读2遍,争取掌握它。

过渡:

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统一完成。

那么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呢?

(请学生分组讨论,师可在巡视过程中点拨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来分析,本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分析表述能力,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课后习题。

(3-5分钟后,师可激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能说多点说多点。

生1:

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师可略加赞许)

生2:

秦国有一些雄心勃勃的国王,特别是赢政。

生3:

秦国有贤人辅佐,如李斯、吕不韦等。

生4:

秦国计谋正确,远交近攻,六国不团结,容易被各个击破。

(学生能说到这点应大加赞扬,师可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渗透德育)

生5:

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生能想到这点,师也可简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学生肯定还要说的,师可讲同学还有要说的下课再告诉老师可以吗?

然后适时总结以保护学生发言积极性。

过渡:

刚才同学们认识到历史中缺少不了英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吧!

(课件显示)秦始皇画像及生平事迹材料(要配音乐)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

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

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嫪毐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

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

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都城定在了咸阳。

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学生在看画像和材料时,师可朗读或找朗诵程度好的学生朗诵李白的诗句,加深对嬴政的印象)

老师可结合注释解释李白诗句的含义,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文史综合)为激活课堂可请有表演较好的学生到前面模仿画像中的神态,在讲台前走几步,给表演者戴上自制王冠,同时再配音朗诵李白诗句,增强表演效果。

(此活动旨在培养创新能力、表演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过渡:

我们欣赏完精彩的表演,再回过头来看看统一后的秦王朝疆域范围如何?

(课件显示)《秦朝的疆域》图或要求学生看课本52页的《秦朝疆域》图也可。

要求在图中标出秦朝东、西、南、北各到什么地方?

都城的位置。

然后要求学生动手作一个秦统治范围示意图。

说明包含:

都城、各自方位最远范围。

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板演。

(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史地综合能力。

长城一带

陇西咸阳东海

 

象郡

《秦朝疆域示意图》

过渡: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

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

请大家观看小品《朝会》看看秦王嬴政是怎么做的。

第二课时

二、皇帝制度的建立——巩固统一(政治)(课件显示)

表演历史小品《朝会》:

旁白:

秦王统一六国以后的一天,秦王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事。

秦王:

我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一统天下,建立了千秋基业,今与大家商量国君该如何称呼?

李斯(满脸堆笑):

大王的丰功伟绩,亘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比。

秦王眼前一亮:

妙哉,那就称“皇帝”吧,我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

我自称“朕”,朕要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

一大臣:

大王,哦—不(轻拍自己的嘴巴),皇上。

这三个官职具体负责什么?

秦王:

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解释。

李斯连忙走到电脑前按动鼠标:

丞相主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太尉总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白官。

(群臣恍然大悟)

王绾:

皇上,地方上该如何处理。

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李斯匆忙接过话来:

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相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沿用我们的郡县制。

秦王:

好,正合朕的意思,从此废除分封,设立郡县。

退朝。

师:

通过观看小品,你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吗?

请你根据秦朝中央制的内容制作一个简要的示意图。

展示学生的制作。

然后教师课件显示下图:

(图略)

师总结:

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功高三皇,德过五帝”。

便把前人最尊贵的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

后人称其为秦始皇。

并且指出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

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间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

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

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

过渡:

我们知道了秦王朝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其它方面的呢?

三、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经济、文化(课件显示)

1.展示战国时期货币(投影战国时期货币图片或展示战国时期货币仿制品。

教师: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

齐、燕通行的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

韩、赵、魏通行的铲币,是由古代除草的农具演变而来。

楚国通行的蚁鼻钱是从贝壳型的铜币演变而来的。

周、秦用圆形的钱。

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

2.算一算:

模拟战国时期不同货币间的兑换

教师:

(投影展示)

3.课件显示历史故事:

楚人卖“母”(马)

一生朗读:

在咸阳的街头,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的商人准备出售他的千里马,他选好了位置,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良种的千里马吆”。

不一会儿,围观了很多人,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无赖之下,他只好拿出纸笔写下一个大大的。

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有一个老者有意思买他的马。

于是,楚人带着老者来到了他拴马的地方。

……“果然是匹好马”……。

交易很快便谈成了。

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

“这是什么,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

”老者一脸的疑惑。

“刀子?

我们燕国平常就用这个买东西的,那……那你们的钱是什么样儿的。

”楚人掏出一把“石子”。

“这不是石子吗,山上多的是,这也可以买东西吗?

……结果可想而知,楚人的马没卖掉,燕国的老者也没买到中意的马。

课件显示、学生朗读另一故事: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

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

竟然是超短裙!

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

结合上述故事,请你说一说货币和文字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甲:

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不统一,使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丁:

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

4.想一想:

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教师:

同学们太聪明了。

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干的。

过渡:

统一后的度量衡,文字、货币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显示统一后的文字字体:

小篆;货币:

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及度量衡相关信息。

组织学生讨论: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

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