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016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docx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

病隙碎笔读后感400字

  【篇一:

《病隙碎笔》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

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

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

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

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

终于醒悟: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篇二:

病隙碎笔读后感】

  翻开《病隙碎笔》,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

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

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

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

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

”,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

”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

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

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

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

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当你在读《病隙碎笔》时,就等于是在听史铁生,这位大师,在为你讲一堂关于人生命运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课。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篇三:

病隙碎笔读后感作文】

  三月的阴霾和霉雨天气,浓罩着整个天地,接近一个月的日子,都很少见过阳光,偶尔的阳光出现,也像是古时待嫁藏在深阁的少女般,刚一探头,又躲闪了进去。

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却也难受。

网购的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时候看《病隙碎笔》,却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记者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

史铁生说:

“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

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但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他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

“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

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

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篇四:

《病隙碎笔》读后感】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

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

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

人们常有一种习惯:

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

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

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

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

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

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

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

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点评:

史铁生这样调侃自己: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

这其中的痛苦又是谁能体会的,又有谁知道,那一段一段的文字是怎样在无数个与病魔斗争的日日夜夜绽放开的。

  【篇五: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

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

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

但它又是幸运的。

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

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

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

这对我感触很深。

是什么支持着他呢?

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

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

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

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他自暴自弃过,但在自暴自弃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

史铁生就是一个。

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

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

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

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

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

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

  【篇六: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

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

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

“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

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

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

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

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

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

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

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

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

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

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

是无意,还是无奈?

真的存在上帝吗?

  【篇七:

读《病隙碎笔》有感】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

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

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

  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

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

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

  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

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

我们总以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

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

  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

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地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

  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

  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

  “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

”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

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能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

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

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

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得更好?

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

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

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篇八: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有感】

  这个冬季似乎有些懒散,而且无聊。

不想写作毕业论文,也不想看书。

但,什么都不做是绝对不行的,打起精神把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完成后,就随便看了两本从学校带回的书,其中一本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

  史铁生的笔墨让我无地自容。

要知道,我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什么大风大浪都没有经历的年轻人,与那个二十来岁就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相比,不知道要幸运多少倍了。

可是有时候,就是我这样一个健全的人,却感觉自己在某种时候某个方面竟然是如此的不健全——我懒散、懈怠、不知进取、自以为是……史铁生在重病之下还写了《病隙碎笔》,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死、爱情、苦难、信仰、写作、艺术等重要的人生问题,显示出他那顽强的生命和高尚的品质,他的生命,在他孜孜不倦的与残缺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怒放着。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四年来用生命写就的唯一一部新作。

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

人生、爱情、命运、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为六大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读来使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无限感慨。

的确,人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只有到真正失去之时,才感觉后悔。

史铁生能够在重病之下写出如此的文字,在透析之余还努力地耕耘,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去努力呢?

也许我们还来得及,而且一定可以让自己不后悔。

  在《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写道: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

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

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

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史铁生对于人之生老病死,已是习以为常,达到了一种禅的彻悟境界。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史铁生面对死亡却能够真正做到与心灵对话,用心灵写作,以宁静来呈现那种平实中的非凡,从而为活着找寻理由。

没有做作的文字成就了没有做作的人生。

这是一个可敬的人,一个可以与之心灵对话的朋友,一个给你以生命教悔的长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令人尊敬的平凡的勇者。

  《病隙碎笔》这部透视着一个健康的灵魂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对生命做出了生动诠释的著作,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每一小节的内容——甚或说是人生的哲学,都无不受益匪浅。

通过对史铁生《病隙碎笔》的品味,或许能够改变我目前的这种无序状态,这种对大学毕业后盲目无所适从的恐惧,这种毫无斗志精神的病态的生活,从而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而且,我想,更多人读了《病隙碎笔》这部“生命的哲学”,一定会有更多的体味和心得,扪心自问,自我反省,从而成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至少,是一个心灵的强者。

  无疑,史铁生用他半生的领悟,以其怒放的生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不断去奋斗,力争成为一个灵魂上健全且成功的人。

  我想,对于人而言,犹如卷柏,尽管平凡,但未有其怒放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